书城社会科学培养高雅的艺术眼光(男孩女孩青春期教育系列)
16933100000009

第9章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1)

——培养审美情趣

审美情趣

审美情趣是指人们在审美活动中对各种现象与事物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趣味性的评价。所谓表现出来的情感与趣味性就是指人们对某一事物喜欢或不喜欢、感兴趣或不感兴趣。比如人们对音乐、绘画、松树、菊花等表现出来的兴趣和热爱,都属于审美情趣的内容。

审美情趣对人们的审美活动具有重大作用。人们往往是在审美情趣的驱使下,去积极地欣赏与自己审美情趣和谐一致的事物,而排斥和疏远与自己审美情趣不一致不和谐的事物。比如,审美情趣高雅的人就喜欢听雄壮高远的旋律,而排斥靡靡之音。反之,意志衰颓、精神萎靡的人则对靡靡之音或感伤诗感兴趣。

人们往往受审美情趣的驱使,接近或欣赏不同的事物。审美情趣高雅的人,接近欣赏高雅的事物,久而久之,在这些美好事物的影响下,自己的志趣变得更加高雅。相反,审美情趣低俗的人,接近和欣赏低俗的事物,久而久之,在这些丑陋事物的影响下,志趣、意志、精神将变得更加庸俗、更加消沉、更加萎靡。

由此可知,审美情趣对人们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力,我们一定要从小培养高雅健康的审美情趣。

培养高雅的审美情趣,必须对审美情趣的特征有所了解。那么,审美情趣有哪些特征呢?

第一,审美情趣具有仿效性。所谓审美情趣的仿效性是指人们在审美活动中,当他认为某一事物或现象是美的时,就会产生一种模仿的心理。比如,每当你看到别人的某种姿态、装束、服饰等很美时,就会产生仿效别人这种姿态、装束、服饰的想法。因此,也有人把审美情趣的仿效性叫做感染性。

社会生活是非常复杂的,既存在着美,也存在着丑。因此,审美情趣的仿效性既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当你仿效、学习生活中真正美的事物时,这个仿效性就是积极的。当你仿效、学习生活中看上去美而实际是丑的事物时,这个仿效性就是消极的。

在古代,有个美女叫西施。有一次她心口痛,按着胸口,皱着眉头在路上走。邻居中有一个姑娘叫东施,长得很丑,想学习西施的样子,使自己变得美丽。当她看见西施皱着眉头、按着胸口走路时误以为很美。在审美情趣仿效性的驱使下,自己也皱着眉头、按着胸口走路。结果,留下东施效颦的千古笑话。

正因为仿效性有积极和消极之分。今天的广大青少年一定要培养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要求的审美情趣、审美风尚,自觉抵制封建主义和西方资本主义形形色色的不健康的审美情趣,做一个具有高雅审美情趣的人。

第二,审美情趣具有可变性。审美情趣作为一个人个性的一个方面,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但是这种稳定性并不是不可改变的,而是随着各种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的。比如,一个人年龄在增长会引起生理、心理的变化,而生理、心理的变化必然引起他的个性的变化。因而,作为个性内容一个方面的审美情趣是可以改变的。著名作家郁达夫曾说过,一般人在少年时代爱看侦探冒险的作品,在青年时代爱看恋爱的作品,在中年时代爱看描写人生疾苦的作品,最后在老年时代爱看回忆的、哲学的、神秘的作品。著名电影导演谢晋也说过:“就拿欣赏名著来说,我少年时代初读《红楼梦》,爱上了袭人,不理解林黛玉;年岁大了,就觉得晴雯、黛玉可爱。读《三国演义》,小时候同学议论,都愿去投奔刘备。长大了,觉得曹操其人,实在了不起。”

另外,随着知识的增加、修养的提高、阅历的丰富,一个人的审美情趣也会逐步提高、升华,会更加远离不健康的作品或事物。

第三,审美情趣具有差异性。人的个性的千差万别决定了人的审美情趣的差异性。隐逸者颂菊,刚毅者爱松,智者乐水,仁者乐山,都说明了这个道理的。

我们知道,每个人的生活条件、文化素养、社会经历、性格气质都是不一样的,再加上年龄、心境、环境、出身的不同,就形成了千差万别的人的个性。这个差异性反映到审美活动中,就形成了千差万别的审美情趣。比如,有的人爱李白,有的人爱杜甫;有的人爱壮美,有的人爱优美;有的人喜阳刚之美,有的人爱阴柔之美;有的人喜听进行曲,有的人喜听抒情曲;有的人爱看喜剧,有的人爱看悲剧。

产生这样千差万别的审美情趣是正常的,在审美活动中,应当允许人们有不同的审美情趣,不能运用行政的方法去强行统一。在审美活动中,应当提倡百味齐全、百花齐放,这才是符合审美活动规律的。

当然,在尊重审美情趣差异性的同时,必须强调,只有文明、健康、进步的各种各样的审美情趣才是我们提倡的,而一切不文明、不健康、庸俗的审美情趣是我们应当反对的、限制的。

第四,审美情趣具有共同性。前面我们讲了,由于每个人的个性不同形成了不同的审美情趣,这是审美情趣的差异性。另一方面,审美情趣还具有共同性,即不分民族、不分阶级、不同时代、不同个人具有相同或相近的审美情趣,对同一审美对象产生相同或近似的审美结论与评价,这种审美情趣的共同性,也是审美情趣的特征之一。

比如,起伏的群山,奔腾的江河,明媚的春光,冰封的大地,灿烂的朝霞,银色的月光,挺拔的松柏,鲜艳的百花等等,只要是思维健全的人,都是喜爱这些自然美的。再比如,人们对于真善美的追求与热爱,对假恶丑的厌恶与谴责,对智慧、勤劳、勇敢、忠诚的赞誉,对愚蠢、懒惰、怯懦的蔑视等等,只要是思维健全的人,都会对这些社会美有相同的审美情趣。这些现象,还存在于对艺术美的审美活动中。敦煌的壁画,莎士比亚的戏剧,贝多芬的交响曲,屈原的诗歌等等,只要是健全的人,都会喜爱这些艺术美的。

高雅与庸俗

现在,我们已经了解了什么是审美情趣,以及它的作用与特征。如果继续研究下去,我们会发现,人们的审美情趣虽然千差万别、形形色色,但是根据一定的标准,可以划分为两大类:一类是高雅、健康、进步的审美情趣,一类是庸俗、病态、落后的审美情趣。

衡量一种审美情趣是不是高雅的、健康的、进步的,以什么为标准呢?

审美标准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首先审美标准是相对而言的。随着时代的发展、实践的发展,人们用以衡量和判断美的标准也在发展和变化。用过去的审美标准看来是美的事物,用现在的审美标准来衡量就不一定是美的。比如,在我国古代的北魏和两晋时代,由于战乱频繁,生产被破坏,人民群众的生活非常困苦,当时的社会风气是崇尚清淡。这一风尚反映在绘画艺术中就是画像以清秀为贵,以清秀为美。后来,随着历史的发展,到了唐代,社会安定,经济繁荣,人民安居乐业,生活富足。这一社会现象反映在绘画艺术中就是人物画像以肥硕为美,以肥硕为贵。

其次,审美标准又是绝对的。因为美和美的事物是客观存在的,所以审美的标准也应是客观的,它不以人的主观愿望的改变而改变,因此,审美的标准又是绝对的。如果否认了审美标准的客观性、绝对性,就分不出美与丑的区别,就难以区分审美情趣的高雅与庸俗、健康与病态、进步与落后。

因此,审美标准既是相对的,又是绝对的,是相对与绝对的有机统一。

具体来讲,审美的标准应当包括以下内容:

第一,美的必须是真的,离开了真就谈不上美。真实不仅是艺术的生命,而且也是美的生命。当然,美的事物必须是真的,并不等于真的事物都是美的。社会上许多丑恶的东西也是真实存在的。就一般情况说来,美的东西总与真相联系,丑的东西总与假相联系。

第二,美的必须是善的,离开了善也谈不上美。社会美中的善很容易感觉出来,而自然美中的善往往不易觉察。实际上,自然美中也包含了善。人们为什么喜欢迷人的桂林山水、秀美的苏州园林?因为这些自然美使人们赏心、悦目、怡情,可以使人们在紧张的工作、学习、劳动之余调节精神、愉悦性情。如果自然美不能给人们带来功利性即赏心悦目、调节精神,那么,人们就不会像现在这样对自然美产生执著的审美情趣。

第三,美还要求内容和形式的和谐统一。在艺术美中,要求内容与形式的和谐统一是显而易见的。在艺术作品中,必须是充实的内容与完美的形式高度统一。在社会美中,情况比较复杂,更重要的是强调内在美。比如人的内在美与外在美相比,内在美更重要。但是,最理想的还是内心与外表都是美的。

总之,根据审美标准,可以判断出什么事物是美的,进而判断出哪些审美情趣是高雅、健康的,哪些审美情趣是庸俗、病态的。那些符合真善美的、内容和形式和谐统一的事物都是美的,因而对这些事物产生的情趣都是文明的、进步的、健康的、高雅的,都是应当提倡的。反之,就是愚昧的、落后的、病态的、庸俗的,都是应当反对的、限制的。

接触产生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