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揭开青春期的奥秘(男孩女孩青春期教育系列)
16933400000011

第11章 “关注身体”——青春期的卫生保健(3)

歇斯底里,常由于心理创伤(精神因素),导致大脑机能失调,呈现各种不同的变态心理的症状。例如遭受惊恐、侮辱、委屈,过高的要求而不能如愿,以及亲属离异与死亡等。

歇斯底里的发生,与性格有直接关系。歇斯底里患者多见于心眼儿小、任性的人。他们平时往往表现为心胸狭窄、自我估计过高,好表现自己,认识事物多从情感出发,过分需要他人同情、关怀,有丰富动人的幻想,具有高度的受暗示性。此类性格表现,主要是个性差异,同时也有一定年龄特征。一般地说,青春期容易表现为这种性格,因此歇斯底里多发于青年期,包括中学阶段在内。

中学生歇斯底里的一般表现是:以自我意识障碍和情感失调为常见。患者意识模糊,心理活动范围缩小,集中在与发病因素有关的某些概念或情感体验上。他们大喊大叫、骂人吵闹、时哭时笑。他们情感极不稳定,反应强烈,抓头发,撕衣服,就地打滚,有时行动发生障碍,四肢发挺,说不出话来等等。

教师和家长如遇中学生有歇斯底里发作时,千万要镇静,及时送往医院,或用些镇静剂让其安静下来。歇斯底里的治疗办法很多,除医药治疗外,“病因治疗”是一种最重要的方法。病因治疗是心理治疗的一种,如果某学生已患歇斯底里,教师和家长要消除其心理创伤的因素,改善生活环境的不良之处,指导他们开阔心胸、坚强意志、健全性格,使他们对疾病的本质、原因以及自己性格的缺点有正确的认识,从而能够自觉地努力进行自我锻炼与自我教育,收到治愈的效果。歇斯底里症患者,治疗效果一般良好,尤其是强烈的外界因素刺激和偶然发病的更是如此。

(二)歇斯底里症的治疗方法

1.分析疗法。这是一种基本治疗方法。关键在于正确运用,寻找到某种致病的精神刺激因素,这个方法如果使用得当,可收到立竿见影的疗效。如果使用不得当,疾病就是“好了”,也会再次复发。分析疗法的目的在于分析和根除患者的潜在冲突。

2.暗示疗法。采用古人吐“虫”、泻“蛆”、刺“虫”式疗法,可消除患者疑虑,使病渐转愈。

3.行为疗法。行为疗法的目的不是在把患者变态行为的病因连根拔掉,而只是通过消除个别失去能力的行为来加以引导治疗。

4.集体疗法。由于歇斯底里在一定场合下可以出现集体发病,因此将几个患者和几个已治愈的人集中在一起讨论病情、病因和治疗,可以起到正性暗示的疗效作用。

三、神经衰弱症

神经衰弱是由于大脑长期过度紧张而造成大脑的兴奋与抑制机能的失调。负性情绪,如恐惧、悲伤、抑郁等,是本症常见的原因。不少青少年由于对工作与学习负担过重、亲人死亡、生活挫折,人事矛盾等不能正确对待、认识,长期的心理冲突、压抑得不到解决,从而导致脑机体系统功能失调,引起神经衰弱。

神经衰弱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神经疾病,多发生在青少年求学与就业时期。患者常常情绪不稳、失眠、乏力、抑郁寡欢。有时发现知觉错乱现象,对极重要的事物会茫然无所知觉,对声音极度敏感,即使轻微的声音也会使其惊恐得心跳、冒汗。这类患者往往忧虑过多,学业、职业、前途、名誉、地位、婚恋等问题总盘旋于他们的脑际。尤其容易背上“病”的包袱,总爱陈述自己的病痛之苦。当医生劝其摆脱精神压力时,他觉得别人不理解他,不同情他,内心很委屈,进而责怪医生不负责任,医术太差。

患者极易疲劳,因此感到一天到晚精力疲乏,学习与工作效率很低。注意力难以集中,头昏脑胀,记忆力下降。容易激怒,常为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而发生强烈情绪反应。

对神经衰弱症的心理调适与治疗,要以预防为主,改变不良习惯,加强锻炼,做到生活宁静而有规律。对于睡眠习惯不好的,要努力进行自我纠正。要克服紧张焦虑情绪,正确认识这种疾病的本质和发病原因,树立起与疾病作斗争的信心。

四、强迫症

强迫症在神经官能症中比较少见,发病年龄多在30岁以前,最早发生在十一二岁,男性比女性多。青春期的年龄是在强迫症发病年龄之内,因此,要注意中学生身上出现强迫症。

强迫症患者常与其性格相关。他们的性格大都具有好思虑、犹豫不决、谨小慎微、多疑、胆小、主动性不足,不敢出头露面,说话少,生活习惯死板、被动性反应较强等特点,属于“内向”性格者居多。

中学生的强迫症主要表现在“认真过头”上。有强迫性愿望,例如,数窗户,数砖块,数电线杆子数,若数不清,则苦恼;有强迫性怀疑,例如,怀疑自己有病而一天到晚不停地洗手;离家时怀疑灯未关、门未锁而多次往返检查;有对立性强迫思维,例如,看到母亲抱孩子上凉台,不是担心母子摔下来,就是害怕母亲把孩子扔下去,等等。

强迫症发病比较缓慢,一般不太容易引起人们的注意。教师和家长应该细致观察中学生心理与行为的微小变化,发现上述情况,应动员他们去医院检查。同时,要安排好他们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使他们无暇考虑一些无意义的问题,没有工夫去干一些多余的行为动作。良性刺激代替了病理性的情感经验,对中学生强迫症患者,可以收到治愈效果。

五、青春期精神分裂症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病因尚不明了的精神病,其特点是患者的行为、情感、思维具有非现实性、不易理解性,彼此分离不相协调。患病最小的孩子有的从三岁开始发病,但人数极少;十岁以后的儿童患病的逐渐增多,而精神分裂症多在16至35岁之间发病。病情缓慢地发展,且时间拖得较久,除少数患者可以自发地缓解外,多数患者如不经治疗,晚期可以出现痴呆。

精神分裂症的种类不少,在青春期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单纯型,发病大多在青少年期;一种是青春型,发病多在20岁以下的青春期。中学阶段常见的,要引起重视的精神分裂症也是这两种。

单纯型表现:患单纯型精神分裂症的人,有的过去可能是一个聪明好学、讨人喜欢的学生,但大多性情孤僻、不喜欢交际、遇事退缩不前。早期常见头痛、失眠、萎靡;逐渐出现孤僻、退缩、迟钝、生活懒散,对任何事物都丧失兴趣;随后不愿上学、成绩下降,对人冷淡、怀疑、仇视、思想内容贫乏;严重的时候,不断发呆、傻笑、自言自语、对空喊话、出怪相。但幻觉、妄想极少见,即使有也不持久、不固定,情感偶可激动突变。

青春型表现:患青春型精神分裂症的人,病前性格很乖戾,情感波动较大,敏感而多疑,富有幻想。起病急骤,且发展很快。发病期间,思维紊乱、词句不连贯,难与其深入交谈。情感波动极大,变化无常,性色彩明显,时而大哭大闹,又会突然止哭而大笑,意志努力表现极差,行动常常幼稚愚蠢,动作无意义,经常玩弄生殖器。幻觉丰富多变,妄想荒谬而不固定。

精神分裂症患者需要及时治疗,如不及时治疗,很容易引起不良后果。教师和家长如果发现中学生有上述异常表现,就要让他们早去医院检查。预防青春期分裂症比治疗此病更重要。为了预防中学生患精神分裂症,教师和家长的正确教育十分重要。

另外青春期生理变化,会产生一些心理缺陷,如果不加以正确教育、引导,也可能产生精神分裂症。这在中学生精神分裂症发病过程中是屡见不鲜的。

六、躁狂抑郁性精神病

躁狂抑郁性精神病,是以情感异常为主的一种精神病。表现为情感高涨或低沉,有时两种状态交替出现。

躁狂抑郁性精神病在儿童中极为少见,特别是抑郁症更为罕见。一般地,多发生在20至30岁。但也有早到十三四岁的。

这个疾病的诱发往往与心理创伤、过度紧张、躯体疾病等有关。在中学生里,由于某种精神因素,例如打架、受批评、惊吓、、受刺激等引起的过度紧张,可能是发病的诱因。

青春期情感波动性大也是一个原因。

中学生的躁狂抑郁性精神病患者,在情感高涨时,异常兴奋,有一种莫名其妙的幸福感,睡眠很少,精力充沛不知疲劳,话多而常常没有主题;在情感低落时,忧伤失望、丧失信心,有一种“绝望感”。

教师和家长要及时护送有上述征兆的学生到医院诊治,千万不可疏忽大意。这种病病容易发生意外事故,因此要做好护理工作。护理时要安详、温和,不要招惹他们激动。平时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教育方法,是预防中学生躁狂抑郁性精神病的一项重要措施。

七、病态人格

病态人格是从童年或少年时期开始发展起来的心理变态。病人具有极端反常的性格。

很不稳定的态度以及表现一些与社会不相适应的行为。

病态人格由于类型太多,各国国情不一,标准不同,因而各国学者列举的特点有多有少。根据我国精神病学和心理学工作者近年来对病态人格的研究,将其主要的特征概括如下:

第一,早年开始。有的在幼年即可被觉察出某些异常,明显的暴露在青春期,男性能更早地被发现。

第二,性格有严重的缺陷。病人大都以自我为中心,极端自私。有的孤独、乖僻、好吵架,有的虚伪、夸大、造谣、欺骗,有的胆怯、害羞、敏感、多疑,等等。

第三,情感严重变态。情感大都极不稳定,节制能力低下,急躁易怒、富于爆发性,或情感脆弱,易于伤感。有的常抑郁、悲观,夸大自身特点,对前途灰心丧气,感到一切都没有希望,等等。

第四,意志方面变态。大都缺乏节制,有的酗酒,有的好争辩是非,有的喜流浪,也有的违法犯罪成癖。

第五,行动的目的和动机短浅。只顾满足眼前欲望,不计后果,本能和嗜好十分强烈,易为偶然动机或本能所支配,自制力差,易发生冲动和不正常的意向活动。

第六,个性偏离后比较顽固,对自己的个性缺陷缺乏自制力。

病态人格是在神经系统不健全的基础上,在后天外界不良因素影响下形成的。童年的心理创伤,不合理的教养,以及家庭、学校或社会环境中其他不良因素,对病态人格的形成,则起着主要作用。

病态人格一般明显地暴露在青春期,及时发现并治疗刚暴露且未形成的病态人格,是十分有利的。因此,教师和家长及时观察中学生中异常个性,让其早日就诊是十分必要的;对已确认初期病态人格的学生,要靠教育和训练,并给以纪律要求,这对治愈起着重要辅助作用。

见人就害怕是一种病吗

某大学有一女生性格内向,自尊心极强,处事谨小慎微。她总以为别人时刻在注意她、评价她,担心自己会出什么差错,让人瞧不起。后来,她暗暗爱上某男生,但又不敢表露,还怕别人知道这个秘密。一次,有同学开玩笑说:“我知道你爱上他了,你别藏在心里啦!”

她一听就心里发慌,担心别人对她评头论足。此后,她见人就躲闪,有人与她聊天,她就面红耳赤、心慌意乱、语无伦次,最后,以致见人就害怕。

这是社交恐怖症的一个典型例子。

社交恐怖症通常起病于青少年时期,男女都可能出现。青少年渴望友谊,希望广交朋友,但有些青少年一到具体交往时,如找人交谈,或者别人与自己打交道,就出现了恐惧的反应。表现不敢见人,遇生人面红耳赤,神经处于一种非常紧张的状态,这就是社交恐怖症。它往往会泛化,严重者拒绝与任何人发生社交关系,把自己孤立起来,对日常工作学习造成极大障碍。

社交恐怖症是后天形成的条件(制约)反应,分为两种情况:一是“直接经验”。有道是“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青少年在交往过程中屡遭挫折、失败,就会形成一种心理上的打击或“威胁”,在情绪上产生种种不愉快的甚至痛苦的体验,久而久之,就会不自觉地形成一种紧张、不安、焦急、忧虑、恐惧等情绪状态。

这种状态定型下来,形成固定心理结构,于是他在以后遇到新的类似刺激情境时,便会旧病发作,心生恐惧感。二是“间接经验”,即“社会学习”。如看到别人或听到别人在某种交往情境中遭受挫折,陷入窘境,或受到难堪的讥笑、拒绝,自己就会感到痛苦、羞耻、害怕。甚至通过电影、小说、电视、广播、报刊等途径也可以学到这种经验。他们会不自觉地依据间接经验,来预测自己会在特定社交场合遭受令人难堪的对待,于是紧张不安,焦虑恐惧。这种情绪状态的泛化,导致了社交恐怖症。

社交恐怖症是一种因心理紧张造成的心因性疾病,只要积极治疗,是可以治愈的。

首先要消除自卑,树立自信。对自己应有正确的认识,过于自尊和盲目自卑都没有必要,事事处处得体,求全责备也是没有必要的。可以暗示自己:我只不过是集体中的一分子,谁也不会专门盯住我,注意我一个人,摆脱那种过多考虑别人评价的思维方式。要记住:

我并不比别人差,别人也不过如此,以此来增强自信。

其次要改善自己的性格。害怕社交的人多半比较内向,应注意锻炼自己的性格。多参加体育、文艺等集体活动,尝试主动与同伴和陌生的人交往,在交往的过程中,逐渐去掉羞怯、恐惧感,使自己成为开朗、乐观、豁达的人。

第三是转移刺激。即暂时转移引起社交恐怖症的外界刺激。由于外界刺激在一段时间内消失,其条件反射在头脑中的痕迹就会逐渐淡漠,有时还可消除。

第四是满罐疗法。即让人反复接触引起恐怖的刺激,使其逐步适应,进而消除恐惧感。

第五是掌握知识。尽管都懂得开展社交的主要意义,但是有关社交的知识、技巧和艺术,以及相关的社会学、心理学和传播学知识却掌握得不够。所以应全面地掌握有关知识,真正明白道理,这对消除心病是大有裨益的。

第六是系统脱敏疗法。其一般做法是:先用轻微的较弱的刺激,然后逐渐增强刺激的强度,使行为失常的患者没有焦虑不安反应、逐渐适应,最后达到矫正失常行为的目的。

引导青少年患者先与家人接触、再与亲朋好友接触,然后再与一般熟人接触,最后与陌生人接触,一步步地引导脱敏,并通过奖励、表扬使其巩固。

这些你都做到了吗

结合本章学到的青春期卫生知识,你应该注意在青春期哪些生理和心理上的问题。如果你正处在青春发育期,遇到这些问题你该怎么办?你能按照本章介绍的解决方法,做到青春期健康成长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