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体育运动大众体育运动与健身:休闲运动卷-太极
16966100000001

第1章 太极拳的基础知识(1)

什么是太极拳

中国的传统武术内容丰富,流派众多,其中太极拳是最主要的拳种之一。

“太极”一词出自出《周易》“易有太极,是生两仪”。宋朝周敦颐在《太极图说》中说,“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其中无极是指无形无象的原始状态,“太”就是大的意思,“极”就是开始或顶点的意思。而所说的两仪是指一阴和一阳,阴阳的产生是由太极的动静而来。动而生阳,静而生阴。动静的变化周而复始,阴阳也就不断变化和产生。古人认为,阴阳之说是天地之间最大的原理。

说起太极拳的起源,可真是说法不一。有说唐代许宣平所创;也有说元末明初湖北武当山道士张三丰所传。据如今武术界较为公认的是,太极拳为明末清初河南温县陈家沟陈王廷所创。

陈王廷及其后人以太极的理论运用到拳术中而逐步形成了太极拳。太极拳以陈式太极拳为起源,后传外姓人氏杨露禅,形成杨式太极拳。久而久之,至今已形成世人所接受的五种主要的传统流派太极拳。它们是陈式太极拳、杨式太极拳、吴式太极拳、武式太极拳和孙式太极拳。

太极拳在早期曾被称做“长拳”,意为演练起来滔滔不绝;也被称做“绵拳”,意为绵绵不断,柔中有刚;还有称其为“十三势拳”的,意为掤、捋、挤、按、采、捌、肘、靠、进、退、顾、盼、定十三势为其基本内容。

太极拳结合了古代的导引、吐纳之术,讲究意念引导动作。在练习时,心静体松,气沉丹田,圆活连贯,并把拳术中的手、眼、身、步的协调配合与导引、吐纳有机结合起来。运动要像抽丝那样既缓又匀,稳重宁静。迈步又要像猫那样轻起轻落,绵绵不断,动中求静,虚实相互转化,好似行云流水,颇有太极的寓意。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为适应人民群众健身和锻炼所需要,新编了24个动作的简化太极拳、48式太极拳和88式太极拳等太极拳套路。随着太极拳进入体育竞技的舞台,为适应竞赛规则和公平竞赛原则,又创编了42式太极拳竞赛套路、64式太极拳竞赛套路等。

太极拳的五大派别

一、陈式太极拳

陈式太极拳始于明末清初,是由河南省温县陈家沟人氏陈王廷所创。陈式太极拳发展至今已形成了陈式太极拳套路、太极拳推手、太极大枪等器械的演练体系。其中太极拳套路中的第一路拳(老架)和第二路拳(炮捶)很能体现出陈式太极拳的特点。

第一路拳的动作以柔为主,以刚为辅。手法中多以掤、捋、挤、按四正的劲力为主,辅以采、捌、肘、靠的四隅手。用力方法是以缠丝劲、以柔抑刚与以柔化刚的化劲为基础,动作以缓而稳为宜,尤其注重缠丝劲的运用与演练。第二路拳的动作紧凑而疾速,刚多柔少。手法中以采、捌、肘、靠的四隅手法动作为主,具有窜蹦跳跃和闪展腾挪的演练特点。尤其在螺旋劲方面别具一格,它在运动中旋腰转脊、旋腕转膀和螺旋转膝等动作,使练习时达到一动无有不动的功效。由于陈式太极拳震脚、发劲、跳跃等特点,所以其练习时的运动量远远大于其他传统的太极拳,二路炮捶更是如此。

陈式太极拳的缠丝劲是其最显著的特点,缠丝劲按其性能可分为两种:一种是掌心由外往里翻的顺缠丝,一般都以掤劲出现;另一种是掌心由外向内翻的逆缠丝,大多以捋劲为主,这两种缠丝劲贯穿于太极拳演练的始终。内缠丝和外缠丝的不断变化,形成陈式太极拳独有的螺旋式运动,演练时只见大圈化小圈、小圈变大圈,动作变幻万千,形成运动如缠丝、运动如抽丝的境界。

初练陈式太极拳,一开始缠丝动作可以缓慢一些,螺旋画圈大一些。熟练之后,这种缠丝圈就越画越小,达到有圈不见圈而似有似无的境地。

近些年来,新编陈式太极拳套路不断涌现,这对普及陈式太极拳起到积极的作用,尤其对初习陈式太极拳者有了一个很好的由易至难、循序渐进的机会和条件。

二、杨式太极拳

杨式太极拳是太极拳五种传统流派之一。河北永年人杨露禅于19世纪前叶在河南温县陈家沟学得了架势宽大的陈式老架太极拳,杨露禅及其子孙逐渐修改了原有的陈式太极拳中的纵跳、发劲、震脚动作,而逐渐形成了杨式太极拳流派。尤其是到了杨露禅孙子杨澄甫年代,杨式太极拳被定为杨式大架子太极拳。杨澄甫中年时期尚有蹬腿发劲动作,而到了晚年,整个太极拳动作已不见一个发劲、纵跳、震脚动作了。

杨式太极拳的拳架舒展,人称大架子太极拳,练习时身法中正,动作轻灵和顺与沉着稳重兼而有之。

杨式太极拳的《太极拳说十要》概括了其特点:

①虚灵顶劲②含胸拔背③松腰④分虚实⑤沉肩坠肘⑥用意不用力⑦上下相随⑧内外结合⑨相连不断⑩动中求静在相传至今的一些太极拳套路中,要数杨澄甫的85势杨式太极拳流传最广。杨式太极拳整个套路85个动作共分为三个段落,每段都是以十字手收势,既可以分段练习,也可以整套路练习。整套路练习一般需要20分钟左右。

杨式太极拳除了拳术套路以外,杨式太极拳推手也形成了体系,有定步推手、活步推手、大捋手。此外,杨式太极拳和大杆枪等器械也是杨式太极拳系列中不可缺少的内容。

三、吴式太极拳

吴式太极拳是太极拳五种传统流派之一。河北大兴人全佑在北京从杨露禅处学到杨式太极拳,后又拜师杨露禅次子杨班侯为师。当时,全佑学得杨式小架太极拳,并将拳法传给了其子吴鉴泉。逐渐地传播,吴鉴泉太极拳闻名于世,人称其为吴式小架子太极拳,以区别于杨式大架子太极拳。

吴式太极拳的特点是,悬顶弛项、展腕转膀、展指凸掌。尤其在做弓步时,要求两脚尖均朝前,头顶和后脚形成一条斜线;做马步时,要求左桩右柱或右柱左桩,身体重心偏向进攻的一侧。在转身转方向时,无论是转45°或180°都采取全脚展转的方法。在技击盘手方面,强调以柔济刚和以静待动、以小制大和以退为进的原则。

现今流传较广泛的是吴鉴泉的84势吴式太极拳,这是一套架势居中、斜中寓直、柔和平缓的太极拳套路。此外,吴式太极拳快拳也具其独特的风格和技术要求。吴式太极拳的推手,手法端正严密,守静待动,以善于化解对方对攻与力量见长。

四、武式太极拳

武式太极拳是太极拳五种传统流派之一。河北永年人武禹襄及兄弟数人都是跟杨露禅习练陈式太极拳。为深得太极拳精髓,武禹襄赴河南,在赵堡镇随陈青萍学得陈式小架太极拳,终成武式太极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