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体育运动大众体育运动与健身:休闲运动卷-太极
16966100000005

第5章 太极拳的养生保健作用(2)

打太极拳可改善人体各个系统的功能。例如,可增强心血管系统的功能,加强心肌收缩力,促进血液循环,增强心脏的活力;可提高呼吸功能,使气体交换充分,血氧含量增高,改善末梢血液循环;可改善大脑的营养状态,促进脑细胞的代谢,使大脑功能得以充分发挥,有益于神经系统的功能改善,保持旺盛的精力和稳定的情绪;可改善提高内脏器官自身的血液循环,有利于脏器的功能;提高机体的免疫机能及内分泌机能,使机体的生命力更加旺盛。运动还可以增强肌肉和骨骼系统的功能,增强肌肉关节的活力,使人动作灵活轻巧,反应敏捷、迅速,使骨骼的血液循环得到改善,延缓骨的老化过程。

运动要因个人身体条件进行,不可急于求成或勉强求大,“欲速则不达”。要持之以恒,贵在坚持。打太极拳贵在持久,要行之有素。不要间断,要形成条件反射,习惯成自然。打太极拳不仅是身体的锻炼,也是意志和毅力的锻炼。太极拳强化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增强生命力。

太极拳的健身医疗作用

太极拳运动的独特锻炼方法和要求能促使中枢神经系统的机能活动,使其对身体内脏器官和运动器官的协调能力达到相当完美的程度。太极拳运动之所以具有医疗、保健作用的根本原因即在于此。我们在说起太极拳运动对身体各系统的作用时,总不应忘记中枢神经系统机能改善所起的主导作用。

中枢神经系统某些机能部分失调后会导致神经衰弱,造成失眠、消化不良等症,而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协调机能改善后,上述症状即可消失。从事太极拳运动能使失眠症、消化不良症比较迅速地、明显地得到改进就是很好的例证。

太极拳运动对于心、血管系统的作用也在应用太极拳于心、血管系统病人的体疗早已得到了证明。根据对几十名冠心病、心肌梗塞、高血压病患者体疗六个月到一年半后的初步观察,我们发现他们的心脏功能都不同程度地得到了改善——发病次数减少,自觉症状减轻或消失,血压恢复或接近正常范围。疗效是比较令人满意的。心、血管系统病的患者在住院治疗到恢复期经医生鉴定可以进行体疗时即实行有指导的太极拳锻炼治病。太极拳运动锻炼是严格规定运动量的,因而是与患者的身体状况相适应的。太极拳运动可使病人在不增加或较少增加心脏负担的情况下进行锻炼。病人在锻炼后脉搏增加较少,有的甚至不增加;血压则多数有所降低或不增加,也有少数有少量增加。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现象,是因为在锻炼过程中全身肌肉有节奏地放松与收缩,以及毛细血管反射性地扩张的结果。可使血流通畅,使静脉回心血增加,从而可减轻心脏的负担。心脏不需要增加大量工作,相反,却减轻了负担,增强了作用。因此心搏不但不加快,有时却有少许减少的趋势。血压也相应地有所降低。这种现象和从事一般运动时通过脉搏、呼吸加快,血压升高来增加心脏的工作以满足运动的需要有所不同。太极拳运动对心、血管系统的疾病患者是有帮助的。对于没有心、血管系统疾患的人们来说,太极拳运动对防止心、血管疾病的发生也是有帮助的。

太极拳运动对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作用机能是基本的;而在练拳过程中与动作相配合的呼吸运动,由于膈肌的收缩与舒张,可使胸压和腹压不断地发生有规律的变化(即太极拳中的“气宦鼓荡”)。这样.便产生了以下作用:

1.增压和减压的结果,可使内脏受到“按摩”。

2.增压起到泵的作用,减压起到唧筒的作用,从而促进内脏血液、淋巴的循环,减少内脏的淤血现象,消除体内慢性炎症,促进内脏器官的功能而使健康得到改进。

3.血液的再分配有助于内脏器官和运动器官之间的工作协调一致。

4.推动胃、畅的蠕动,促进消化液的分泌和营养物质的吸收,增进消化机能,防止便秘和神经性的腹泻等。

此外,太极拳运动对于改善和加强呼吸系统的机能有明显作用,特别是对机体组织内细胞之间的气体交换起明显的促进作用(即所谓内呼吸),在呼吸系统中,首先直接受益的当然是肺脏和气管。毛细血管的反射性扩张、胸压的规律性变化和呼吸的变为深长,可使呼吸器官本身得到充足的血液供应,从而可使器官本身的健康状况得到改善。太极拳运动对于肺结核病患者来说是一种非常适合的锻炼方法,这早已成为人所共知的事实;而它对呼吸道疾患如慢性气管炎等的保健治疗作用也已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

太极拳运动对于改善和加强骨骼肌系统的机能作用也很显著。1.太极拳运动中的“推手”对培养肌肉的灵活性,神经反射(通过本体感受)的敏感性。以及平衡感的灵敏性的作用是非常微秒的。太极拳推手的若干基本练习,如单、双搭手的“打轮”,不但非常有趣,而且对锻炼身体也很有益。

2.太极拳运动对恢复因劳损、外伤而受到影响的骨骼肌肉系统的功能很有帮助。如在脊椎、肩、时、腕、胯、膝等关节的韧带、肌肉腱等皮外伤或劳损而进行治疗达到一定阶段时,用练太极拳来作为辅助治疗的方法,常可取得满意的结果。这是因为它促进了血液、淋巴液的循环,使新陈代谢的水平得到了提高,从而起到了去淤生新的作用。而造成某些关节疼痛的增生的组织经推拿加以破坏后,也能够通过练太极拳而较快地做吸收掉。

以上我们就太极拳运动对增进中枢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骨骼肌肉系统的健康,防治某些疾病方面的作用做了简要的介绍。太极拳运动作为某些疾病的治疗或辅助治疗手段,其效果是肯定的。但在这方面,我们的实践和研究仍很不够,我们仍要不断地努力去进行探索。

太极拳对病症的治疗作用

一、太极拳能防骨质疏松

人体的骨骼共有206块,它们相互连接构成人体的支架,形成人体的基本形状。不但具有运动的功能,还有保护体内柔软内脏和支持身体的作用。通常除了外伤造成骨折引起生活不便外,人们很少关注骨骼。俗语说:“老骨头脆了易折。”人到老年常常会得骨质疏松,身长变短、驼背、自发脊柱压缩性骨折等。

骨质疏松就是骨的密度降低了,好像木头朽了一样,出现了很多空隙,是一种全身性的骨代谢病,表现为骨钙含量减少,骨的微细结构发生变化,骨的韧性降低,轻微外伤即可发生骨折。

中医学中并没有“骨质疏松”这一名词,一般称为“骨痿”。《黄帝内经》对“骨痿”的描述为“肾气热,则腰脊不举,骨枯而髓减,发为骨痿”。并对这一症状的病因解释为“有所远行劳倦,逢大热而渴。渴则阳气内伐,内伐则热合于肾,肾者水藏也,今水不胜火,则骨枯而髓虚,故足不任身,发为骨痿”。就是说,骨痿是骨髓减少,骨失去骨髓的濡养干枯不能远行,其病因在于劳倦内伤、脏腑失调,产生的虚热、湿热、甚至痰火郁热等耗尽体液,使骨头干枯易脆。

据统计,50%的妇女绝经后都存在骨钙含量减少的现象,超过60岁的妇女约有30%曾因骨质疏松发生一次或多次骨折。患骨质疏松的人,较轻时无症状,随着骨钙含量丢失的严重程度,患者常有腰酸背疼或全身疼;疼痛严重时令人难以忍受,经常因疼痛影响日常的工作和生活,尤其是发生骨质疏松性骨折时,造成行动不便诱发褥疮等并发症,严重时危及生命。由于骨质疏松的发病率高,严重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质量,已经成为威胁中老年人健康的大敌。

骨质疏松时,骨头里面的矿物质主要是钙质向外流失,导致骨的微细结构发生改变,骨的脆性增加,轻微用力就会造成骨折,已经证实骨质疏松是一种难以逆转的病理变化,它一旦发生即使积极的治疗,也只能是减慢骨钙丢失的程度,延缓骨质疏松的发展,可谓“亡羊补牢”。所以对于骨质疏松最理想的方法是加强预防,防患于未然。

预防骨质疏松,除了营养和补钙外,最好是经常参加体育锻炼。

人体骨头的成型一般到成年时期才基本结束,而骨的重建过程则持续终生,也就是说,骨头在不停地进行着破坏和修复的过程。在骨骼的生长、发育、成熟以及老化过程中,要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其中保持适量运动和给予适量负荷是重要的因素之一。它们对骨的生长和再建是一种机械性刺激,失去这种刺激,骨的生长和再建均受到影响。

有研究指出:不同劳动工作和体育活动对骨结构的影响存在差异,体力劳动者比文员、白领工作者骨钙含量多。如果长期在办公室工作,同时又很少进行体育运动,由于骨骼的长期失用,可以造成骨钙含量逐步减少,骨内的微细结构发生改变,从而发展为骨质疏松。

持续经常的适量运动可增加骨中矿物质的含量,体育运动能改善和维持骨的结构。

研究表明,经常锻炼的人(包括运动员和体育劳动者)患骨质疏松症少,而长期卧床不起或缺少锻炼活动的人患骨质疏松症多。运动可使肌肉发达,有益于骨骼的强健。适当的体育运动能推迟骨骼的老化,如散步、慢跑、做操、打太极拳等是有益的方式,可延缓骨钙的丢失,预防骨质疏松。老年人适当参加体育锻炼,不仅对骨健康有益,而且可预防多种慢性疾病,增进健康。但需要注意的是,老年人尤其是已有骨质疏松的老年人,应避免剧烈运动,切忌“超负荷”,以免运动过度而发生骨折。

现实中,太极拳素有老年健身之宝的称号,长期坚持可以调节气息,强筋健骨。

太极拳运动在老年性骨质疏松病的预防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有着药物不可替代的功效。

实践证明太极拳运动可以促进全身血液循环,使骨骼通过血液获取足够的营养物质和矿物质,从而减慢骨骼的衰老和退行性改变。

打太极拳后,全身新陈代谢加快,食欲增加,促进了营养物质的摄入,保证了钙、磷等必需物质的摄入。

而且,打太极拳时骨骼受力明显增加,肌肉强性加强,对骨骼是一种良性刺激,使骨骼更坚硬、骨密度增加。

二、太极拳有强化脊柱的作用

颈部在人体头颅与躯干的连接中起着“交通”枢纽的作用,颈椎是这枢纽的“弹簧”。如果颈椎、颈部出了问题,人是无法过“太平日子”了。

颈椎是脊柱中活动度较大,而且十分灵活的部分。平时不注意或持久的不良姿势,容易引起慢性或急性损伤,从而促进颈椎的退行性改变。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和不良姿势的继续,会导致颈椎病的发生。

脊柱是人体的“主心骨”或“脊梁骨”。它的功能是多方面的。既保护脊髓和神经根,还支持体重、传递重力,又参与胸、腹、盆腔的构成,而且是骨骼肌的附着部。一旦脊柱受到损伤或染上“疾病”,就会“株连九族”,引发全身疾病,严重者还会导致人体瘫痪。

脊柱共有26个椎骨,其中颈椎7个,胸椎12个,腰椎5个,骶骨1个和尾骨1个。椎骨的结构由椎体、椎弓、棘突与横突组成。椎间盘有23个,约占脊柱全长的三分之一。

正常脊柱各段均具有一定弧度,称为“生理曲度”。胸段及骶段凸向后方,颈段和腰段突向前方。脊柱的弧度可协助减少椎间盘振荡。但也使支撑力减弱,在弯曲交界处易产生损伤(如胸11、12椎,腰1椎)及慢性劳损(颈5、6椎及腰4、5椎),成为颈胸腰背痛的易发部位。

脊柱的关节及韧带较多。关节有关节突、钩椎关节、椎间盘(也是关节)、腰骶关节和骶髂关节。韧带包括前、后纵韧带,黄韧带,棘间及棘上韧带。脊柱韧带众多,长短不一,具有强壮韧力,好似脊柱上的“钢筋”,刚柔相济,保持脊柱的稳定性与灵活性的统一。但是这些韧带在腰骶交界处比较薄弱,容易受到损伤而引起腰痛。与韧带相伴对脊柱起支撑作用的另一股力量是强大的腰背部、胸腹部和臀髋部肌肉。特别是骶棘肌,又称“伸脊肌”、“坚脊肌”,长大而有力,为伸腰和转腰提供动力。如果这些肌肉出了问题,则椎间关节或韧带也因此受到挤压和牵拉而引起腰痛。

脊髓位于椎管内,上与延髓相接、下与马尾相连,自上而下共分31对脊神经:颈段8对、胸段12对,腰段5对,骶段5对,尾神经l对。在脊髓圆椎以下的腰骶神经根称为“马尾”,马尾由腰至尾节共10对神经根组成。神经的分布和颈肩腰腿痛有着直接的关系。脊柱哪个部位的椎骨或肌肉受到损伤,压迫了神经根,该神经根就会将信息通过脊髓传递到大脑,大脑即指令释放一种致痛物质,引起腰痛反应。

太极拳要求脊柱按照生理曲度来保持自然的正直,也就是脊柱要竖起来,身体各部位关节的椎体要打开,间隙尽可能拉开。通过太极拳动作的演练,可令背部、腰部和骶棘肌得到锻炼,各部分肌肉的肌力、肌张力、弹性与韧性增强,可免于脊柱受伤。

打太极拳可改善骨骼、肌肉的血液循环与代谢,使之强壮有力,增强关节的稳定性与灵活性,良性调节人体各器官的功能。

三、太极拳有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作用

据2000年世界卫生组织报告:每年全世界有1700万人死于心脑血管疾病,其中中国就有260万人。平均每天就有7123人。平均每小时将近300人,被称为人类“健康第一杀手”的心脑血管疾病夺去生命。现在,中国心脑血管病人数逐年上升,并向年轻人逼近,15岁以上人群高血压患病率为14%,比30年前增加1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