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体育运动大众体育运动与健身:球类运动卷-乒乓球
16968800000002

第2章 乒乓球运动的起源与发展(2)

(四)器材的演变和发展

最初的乒乓球是用软木或橡胶做成,有时在外包上一层轻而结实的毛线。

当赛璐珞球出现后,随之就有了木板拍代替空心的小网球拍,而且拍柄也比以前缩短了。木板拍虽然表面平整、坚硬,但球拍击球的摩擦力和弹性较小,产生不了旋转,而且速度也慢,只能进行平挡与直扣,所以那个时候打法单调,技术简单。

1902年英国人库特(Goodea)发明了胶皮颗粒拍,它的出现和使用,增加了球拍击球时的弹性和摩擦力,随之产生了旋转和削球打法。当时的比赛器材网高台窄:网高17.3厘米,球台宽146.4厘米,不利于攻球而利于削球。

虽然削球打法增强了乒乓球的旋转因素,丰富了乒乓球运动的内容。但是由于当时对比赛时间没有规定,使得比赛冗长而乏味。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在器材上进行了改进。球台宽由146.4厘米增加至152.5厘米;球网高度由17.3厘米降至15.25厘米。球由软球改为硬球。

1951年奥地利人发明了海绵拍。海绵拍出现后引起了争论,1959年,由国际乒联作出关于球拍规格化决定——海绵+胶皮,这样就提高了击球的速度、力量和旋转,使乒乓球技术由防守向进攻迈进了一步。

从2000年10月1日起,“大球”开始启用。乒乓球体直径从38毫米增至40毫米。球变大后,球的速度和旋转相对减弱,击球的力量相应加大,使得球板、海绵和胶皮都要适应这种新变化。第二阶段日本垄断乒坛1952年,日本运动员在参加第19届世界锦标赛中采用远台长抽打法,结合快速的步法移动,击败了欧洲的下旋削球,从此使上旋打法占了优势。此外,日本还革新了工具,使用海绵球拍,因而加快了进攻的速度。这种新的打法,比速度慢、旋转弱、攻击力不强的防守型打法先进了许多。日本运动员的远台正手攻球,力量大、速度快,配合威胁性较大的反手发急球抢攻,在第19届世界锦标赛中一举夺得4项冠军,从而打破了欧洲运动员在世界乒坛的垄断地位。

这一时期举行过7届世界锦标赛(第19-25届),世界冠军金牌共49枚,日本选手夺走了24枚,占总数的49%。在第25届世界锦标赛上,日本运动员达到了高峰状态,获得了7项冠军中除男子单打以外的6项冠军。

第三阶段中国崛起。1904年,上海四马路一家文具店的经理王道平,从日本买来十套乒乓球器材,摆设店中,还亲自做打球表演并介绍在日本看到的打乒乓球的情况,从此我国开始有了乒乓球活动。在20世纪50年代日本称霸世界乒坛的时候,中国也开始登上世界乒坛。通过参加几届世界锦标赛,中国队总结正反两面的经验教训,在技术上保持了“快”和“狠”的特点,训练上狠抓基本功,加强了击球的准确性和变化,提高了对削球的拉攻技术,逐渐形成和创造了以“快、准、狠、变”为技术风格的独特的直拍近台快攻打法。并在容国团取得第25届世锦赛男子单打世界冠军的巨大鼓舞下,在26届世乒赛,中国男队第一次荣获团体赛冠军获奖后的合影留念。

左起:徐寅生王传耀傅其芳庄则栋李富荣姜永宁容国团在1961年第26届世界锦标赛中,既过了欧洲削球关,又战胜了远台长抽加“弧圈球”打法的日本选手,第一次获得男子团体世界冠军,继而连续获得第27、28届男子团体冠军,震撼了世界乒坛。中国近台快攻的优点是站位近、速度快、动作灵活、正反手运用自如,比日本远台长抽打法又向前发展了一步。

在第26-28届的3届世界锦标赛中,世界冠军金牌共21枚,中国运动员共夺得11枚,占总数的52%。这说明,在20世纪60年代,中国乒乓球的技术水平,位于世界乒坛的最前列,技术优势由日本转移到中国。第四阶段欧亚对抗时期在亚洲日本、中国乒乓球运动快速发展的同时,欧洲乒乓球选手一直处于探索和动荡之中。他们从失败和挫折中总结经验教训,学习并发展了日本的弧圈球技术,吸取了中国近台快攻打法的优点,形成了适合他们的以弧圈球为主结合快攻和以快攻为主结合弧圈球这两种先进打法。经过20年的努力,终于摸索出自己技术发展的道路。前一种打法以匈牙利的克兰帕尔、约尼尔为代表,后一种打法以瑞典的本格森、捷克的奥洛夫斯基、波兰的格鲁巴为代表。上述两种打法的特点是旋转较强、速度快、能拉能打、低拉高打、正反手都能拉弧圈球,回球威胁性较大。他们把旋转和速度紧密地结合起来,把乒乓球技术又推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近台快攻打法也有一定的提高和发展,创新了正、反手高抛发球,发展了推挡技术中的加力推、减力挡和推挤弧圈球,增加了正手快拉小弧圈、正手快带弧圈球等新技术,这些新技术在历届世界锦标赛中显示了一定的威力。另外,我国直拍快攻结合弧圈球打法,也取得了较大的成绩,削攻结合和以削为主打法的选手,较好地掌握与运用了两面不同性能的胶皮,在发球,搓球、削球、拱球与挡球等技术方面,有所发明和创新,也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我国横拍快攻结合弧圈打法的运动员,近年来加强了正手攻球的力量和反手技术的基本功,在一系列的国际比赛中,也战胜了不少著名的欧洲选手,取得了良好的成绩。

在第31-39届的9届世界锦标赛中,中国队共获得42项世界冠军:7次男子团体冠军、7次女子团体冠军、5次男子单打冠军、7次女子单打冠军,3次男子双打冠军,6次女子双打冠军(其中包括1次与朝鲜运动员合作)、7次混合双打冠军,占总数63项的66.6%。第五阶段进入奥运时代1988年,乒乓球被列入奥林匹克运动会的正式比赛项目,这大大推动了世界乒乓球运动的进一步发展。世界各国尤其是欧亚乒乓强国,如瑞典、南斯拉夫、前苏联、波兰、匈牙利、德国、朝鲜、韩国、日本和中国等,更加重视乒乓球的普及和提高。尤其是瑞典男队在这一时期处于全盛时期,以瓦尔德内尔为首的瑞典男队以两面弧圈结合快攻的打法横扫乒坛,连续夺得第39、40、41三届世界锦标赛的团体冠军。而中国男队在汉城奥运会和第40、瑞典乒乓球选手瓦尔德内尔41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的比赛成绩说明长期处于主宰地位的中国乒乓球选手正在让位。进入奥运时代的乒乓球运动,欧亚竞争将更加激烈。这个阶段是乒乓球运动史的第五个发展时期。第六阶段中国队再次领先1995年,第43届世乒赛在中国天津举行,中国队一鼓作气获得了乒乓球竞赛全部的7项冠军,并在1996年的亚特兰大奥运会上再次囊括了全部的4枚金牌,中国乒乓球健儿一次次地创造着乒坛神话。中国乒乓球队彻底地走出了低谷,出现了百花齐放的新局面。从1995年到2004年中国乒乓球队一共参加了5次世乒赛,2次奥运会和9次男子世界杯、7次女子世界杯赛,获得了全部59枚金牌中的51枚,占总数的86.44%。第46届世乒赛更是又一次包揽了全部的金牌,让国人为之振奋。优秀的运动员不断涌现,年轻的选手迅速成长,中国乒乓球人才培养机制逐渐得到完善。在国际乒联颁布的2004年第3号世界排名的前十名中,中国男队有4人入围,女队更是占据了7席,这就足以显示出中国乒乓球队的整体实力。

在此阶段,直拍选手的进攻技术得到了重要发展,特别是中国队王皓在第47届多哈世乒赛团体赛决赛中利用他娴熟的直拍横打技术,以3∶0战胜强敌波尔,为夺取斯韦思林杯立下汗马功劳。直拍横打这一先进的技术打法发展了直拍反手位技术,使直拍选手的反手位不再是死角。中国运动员直拍横打技术的逐步完善,是中国对世界乒乓球运动技术发展的又一突出贡献。

但这一时期,在男子单打项目上正由中国和瑞典两极走向多极。欧洲涌现出了一些具备在男单项目上夺冠实力的优秀选手,所以在每次比赛中,男单金牌最终会花落谁家成为最大的悬念。由于这些优秀选手分散在不同的国家,使得他们的整体实力与中国队还有较大差距,加上这一时期瑞典的优秀运动员年龄老化,后备力量不足,导致整体实力下降,从而在整体实力上没有哪个国家能与中国相抗衡。目前正处于乒乓球运动史的第六个发展时期。

二、乒乓球运动的规律

乒乓缘运动发展至今,其器材设备、技术、战术水平及规则裁判法都遵循着一定的规律在发展变化。

1.器材的改革为技术创新提供了条件

回顾乒乓球运动的发展史,几乎每一次球台、球拍的改革和创新都促进了乒乓球技术的某些突破:1937年球台规格的变化(台宽由146.4厘米增加到152.5厘米,阿高自16.77厘米降到15.25厘米),为进攻型的新打法拓宽了道路。胶皮拍的出现促使了抽球、挡球、削球等技术的产生,结束了使用木拍挡来挡去的历史。海绵拍的使用,使击球的速度、力量大大提高,旋转也变得复杂微妙,不仅增强了攻球的威力,亦使弧圈球等崭新的、颇具威胁的技术大放异彩。防弧、生胶、长胶等胶皮的问世,创造了使用两面不同性能球拍的打法,拱、撇、抹、吸等新颖的技术也随之而生,令乒乓球技术更加丰富多彩、变幻莫测。随着器材的变更与创新,各种具有新意的技术和打法必然层出不穷。

2.规则的修改提高了比赛的观赏性

乒乓球既是一项竞争性极强的运动,同时又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为了使比赛更加精彩、激烈、好看,乒乓球规则进行了许多次重大的修改。早在1937年,国际乒联对当时乒乓球比赛中过多采用依靠对方失误的消极打法,就“蘑菇球”现象,作出了限制时间“轮换发球法”的有关规定,从而结束了“一分球打一个半小时、一局球打七个半小时,一次团体赛打三天”的“马拉松赛”。而后,国际乒联又相继针对乒乓球比赛发球中的抛球带旋转、合力发球、低抛发球、斜抛发球、隐蔽发球等导致发球得分率过高、击球回合减少、致使观众缺乏理解和兴趣的状况,在规则中对发球时的抛球方式、击球时间、抛球高度和方向、球拍的高度以及击球时球的空间位置和发球的公开程度等方面都作出了严格的规定,有效地削弱了发球的威胁和神秘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运动员其他基本技术和相持能力的提高,加强了比赛的精彩程度,获得了观众的欢迎和认可。

1984年,国际乒联又针对使用两面不同性能球拍、极易造成对方莫名其妙失误的情况,规定球拍两面颜色必须不同(后改为一面黑、一面红),防止了乒乓球比赛向“魔术化”的方向发展。最近几年,国际乒联又通过将球台颜色改为蓝色、地板改为红色、球使用黄球等变更提高电视收看效果;将男子团体赛传统的九场五胜制,改为五场三胜制;限制快干胶水的使用,适当减少球拍的弹性(击球质量),以更有利于提高观众的兴趣,促使乒乓球运动向着大众化、可接受性的方向发展。

3.打法不断创新进步

在乒乓球运动的发展过程中,某个地区、某个国家的某种打法优势都是暂时的。

欧洲曾保持过25年(1926~1951年)的全盛期,日本称霸过6届世乒赛(1952~1959年),中国的“近台快攻”打法曾威风一时。然而,强者和先进的打法一经形成便成为众矢之的,若成功者墨守成规,缺乏创新,不能居安思危,最后则必将导致优势的转移,平衡的打破。

几十年来,随着乒乓球运动的不断演变、发展和创新,各种不同的打法,伴随着球拍的变化、规则的修改和技术的创新应运而生。不同的打法,出于技术结构、连接方式、风格特点的不同,在比赛中对球的处理方式各不相同。这些差异为人们提供了识别的标志,也为乒乓球运动的发展增添了丰富的内涵。当今世界乒坛,各种打法犹如绚丽多彩的花朵,竞相开放,争奇斗艳,显示出了乒乓球运动的强大生命力。小知识邓亚萍她祖籍河南人,1973年出生。5岁开始打球,1988年12月入选国家队,右手横拍,快攻结合弧圈打法。

邓亚萍是正手反胶、反手长胶,以快速凶狠、作风顽强著称。在比赛时具有稳、准、狠、快的技术风格和顽强拼搏的作风,有“怪球手”之称。自国际乒联实施电脑排名以来,始终稳居女子第一位。第40届世锦赛上与乔红合作获得女双冠军,第41届世锦赛获女单冠军,第42~44届世锦赛与队友们合作获女团冠军,第43届和第44届再获女单冠军;第43届与乔红合作再获女双冠军;第44届与杨影合作获女双冠军。同时,与队友们合作获第1、第2、第4届世界杯赛女团冠军,第2届世界杯赛双打(与乔红)冠军。此外,邓亚萍勇夺第25届奥运会女单冠军、女双冠军(与乔红合作);第26届奥运会再创奇迹蝉联此两项金牌。邓亚萍共为中国乒坛获得18个世界冠军。是乒坛历史上第一个获得乒乓球世界冠军“大满贯”的女选手。

她最喜欢的格言:付出超人的代价,就有可能取得超人的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