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提高蛋白质的生理价值,应尽量提倡多种食物同时食用,这样可以弥补吃单纯一种食物时的蛋白质不足。
水果的营养
水果在营养方面价值较高,多吃水果有利于提高运动能力,这是因为:
一、水果含有丰富的维生素
水果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尤其是富含维生素C。所有水果都不同程度的含有维生素C,其中含维生素C最多的是鲜枣、山楂、沙棘、刺梨、猕猴桃、柑桔、橙柚、柠檬、草莓等,其中以鲜枣含维生素C最多,每百克含380~600毫克。丰富的维生素C对提高运动能力颇有作用。枣、山楂、杏中含维生素P较多,可增强血管壁的弹性。枇杷、桔子等水果含有丰富的维生素A,有助于生长发育及提高视力。柑桔含维生素B、较多,能预防脚气病、神经末梢炎。香蕉、荔枝中含维生素B2较多,葡萄中含维生素B12较多,这些维生素均对运动有利。
二、水果能维持酸碱平衡
水果中所含的元素和微量元素(钾、钠、钙、镁等),有利于维持机体内体液的酸碱平衡。红枣中含钙是大米的5倍,桔子含磷较为丰富,沙棘中含铁、锌、钾、钠、钙、镁较为丰富。
三、协助消化
水果除了其色、香、味能促进食欲以外,还含有几种有机酸(柠檬酸、酒石酸、苹果酸等),这些有机酸可刺激消化液的分泌,所以饭后吃些水果,有助于消化。同时由于水果含有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果胶,能促进胃肠蠕动。尤其果胶在肠道中吸水膨胀,可增加粪便体积并使之软化,加快粪便的排出,有利于大便通畅。尤其是吃了油腻和不易消化的食物后,吃些水果,有利于消化。
四、增加血色素
沙棘、桃、杏;李中含铁丰富,有促进血红蛋白再生的作用,对耐力性运动及贫血者极有好处。
五、水果中的糖分主要是葡萄糖、果糖及蔗糖
葡萄糖和果糖都是单糖,在体内可直接被身体吸收利用。
水果是人们日常生活特别喜爱的食品,水果不仅营养丰富,而且还有防病治病的功效。如水果中的维生素C可增强人体抵抗力,防治感冒、坏血病等疾病。苹果、柠檬中含有苹果酸、枸橼酸,对消除疲劳有作用。
但是尽管水果香甜可口,有丰富的营养,如果食用不当,不仅起不到营养作用,还会“病从口入”。如食柠檬过多,可以损害胃粘膜而引起胃肠疾患。柿子中含有鞣酸,如空腹食用,鞣酸到胃中易凝固成块,形成“柿石”,吃得过多还会影响铁的吸收。菠萝中含有菠萝肮酶,易引起过敏反应。杏仁中含有苦杏仁甙,水解所生成的氢氰酸或苯甲醛是毒性很强的物质,如吃法不当会引起急性中毒。过量食用栗子可引起血糖下降、大量出汗、口渴饥饿、头晕、腹泻等症状。
另外水果表面常常会粘附细菌、农药,部分农药被水果皮吸收,无法用水洗去,如果连皮吃水果就会将农药一起带人体内,时间一长,蓄积在体内的农药对身体会造成危害。
因此吃水果一定要适量,食用时一定要洗净,然后用千分之零点五到千分之一的高锰酸钾水溶液消毒,对于苹果、梨等较大的水果要削皮后食用。
豆制品有利于运动吗?
豆类是一种价廉物美的食品,多吃些豆类制品不仅可以提高膳食中蛋白质的质和量,而且还能使体内增加维生素和微量元素。豆制品大部由黄豆制成,深受群众喜爱。
黄豆中含有极为丰富的蛋白质,较一些动物性食物含量还多,例如100克黄豆中含蛋白质36.3克,而100克猪肉只含16.7克、牛肉只含20.3克、羊肉含173克、兔肉含21.2克、鸡肉含21.5克。由此可见黄豆中蛋白质之高。蛋白质不仅是构成人体细胞、组织和内脏的主要成分,而且也是调节生理功能、供给热能的重要物质。婴儿如果缺少蛋白质就会发生智力发育及骨骼生长障碍,造成生长发育迟缓、消瘦和体重下降。成年人如缺乏蛋白质时就会出现疲倦、体重明显下降、贫血、水肿、妇女还会发生月经障碍乳汁减少等症状。多食些黄豆及其制品就能预防上述症状的发生。
黄豆中还含有钙、磷、钾、镁、铁、铜、锌、钼、碘、锰等元素或微量元素,这些物质都是人体所必需的,如缺乏就会出现生理功能紊乱失调。
豆油中含有较多的不饱和脂肪酸,它可促进胆固醇的分解,降低血浆中胆固醇的浓度,防止血脂的升高和胆固醇在血管壁上沉积,多吃豆油对高血压及冠心病患者是极为有利的。
豆芽菜不仅营养丰富,而且具有抗疲劳的作用,日本科学家发现黄豆芽中含有丰富的天门冬氨酸,可使堆积在体内的乳酸大大减少,从而可推迟疲劳的出现。
为什么要吃些粗粮?
吃些粗粮好不好呢?回答当然是肯定的。
粗粮与细粮相比,所含的蛋白质、脂肪、糖、维生素及矿物质等均较丰富。
就拿维生素B1来说,100克精白面含0.06毫克,而标准面为0.46毫克,100克精白米含0.15毫克,标准米为0.22毫克,小米为0.57毫克。如常年食精白面、精白米就会使维生素B1缺乏,从而使身体感到无力,易疲劳,兴奋性下降,严重的还会出现肌肉萎缩、患脚气病及影响心脏的功能等。玉米虽然是粗粮,但其营养价值很高,它富含脂肪(玉米油)和蛋白质,特有的胶蛋白占30%,球蛋白和清蛋白占20%以上。玉米中含有大量的镁、钙、磷、铁,还有丰富的维生素A和胡萝卜素,这些营养素都是运动员所必需的。
有些人担心吃了粗粮会妨碍消化,这是没有根据的,因为粗粮中维生素B族及纤维素丰富,不仅不会妨碍消化,反而会刺激肠胃蠕动,帮助消化,增加食欲。
在运动过程中,我们可以粗细粮搭配起来食用,由于它们所含氨基酸不完全一样,彼此配合,互相弥补不足,有利于提高营养价值。
乒乓球运动对于人们的心理健康的作用
体育运动能强身健体已被人们所认识和接受,经常参加体育活动被许多人列为生活的一部分。追求“健康”已是许多人的目标。然而,人们对“健康”的理解往往等同于身体功能的正常,忽略了心理方面的因素。世界卫生组织把“健康”定义为:不但没有身体的缺陷和疾病,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这就说明了心理健康和生理健康有着同样重要的意义。随着社会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体育运动的作用已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一、体育活动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吕氏春秋·尽数》中描述:“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动也。形气亦然。形不动精不流,精不流则气郁。”这说明体育活动有益于身体和心理健康,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互相依赖。至于体育活动对情绪的宣泄作用,说道:“登大坟而远望兮,聊以舒吾之忧心。”这说明体育活动不仅身体可以得到活动,而且可以将一些郁闷的情绪得到抒发融化,从而得到调节心理的作用。
2.毛泽东同志在他的著作《体育之研究》中,对体育运动和心理健康的关系有许多精辟的论述,如:“勤体育则强筋骨,又足以增知识,又足以调情感,又足以强意志。”。
3.国外许多学者关于体育运动与心理健康的见解。经研究发现:发现运动能力好的儿童适应能力较强,活动表现得积极;而且处理问题冷静,主意多;人际关系处理得很好,易与人相处。而运动技能差的儿童的适应能力较差,做事胆怯畏缩,紧张消极,孤僻而不合群。其他研究者的调查也得出大致相同的结论。运动技能好的男子在职集体中有威信,容易获得同伴的承认。运动技能好的女孩子,也同样会获得承认和尊敬。这样看来,运动技能好的个体,心理发展也比较好。
4.体育运动对心理健康影响的生理依据。生理学家和心理学家认为人的情感状态是由情境、重量变化、情绪经验决定的,体育活动对人体机能的促进,无疑会增强器官的功能,提高各器官的调节作用,这些生理变化无疑会使人的情绪经验的调节作用增强,从而提高了人的心理调节能力。例如:身体素质好的人抵抗突如其来的心理打击的能力就弱,而身体素质好的人承受力显然会增强。此外,比较各行业比较成功的人士,就会发现多数人在一定程度上爱好体育运动,体育运动不仅仅是他的事业成功的生理基础,在而且还将是伴随他们人生发展的有力保障。
二、体育运动对促进心理健康的作用有:
1.体育运动能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意志品质是指一个人的目的性、自觉性、自信性、坚韧性、自制力以及勇敢顽强和主动独立等精神,意志品质既是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又是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培养起来的。锻炼者越能克服困难也就越能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体育活动的特点就是克服一定的困难和障碍,是培养人的意志品质的重要途径。
2.体育运动能促进认识能力的发展。体育运动各项目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在运动或高速运动中要求运动者既要能对外界物体做出迅速准确的感知与判断,又能迅速感知、协调自己的身体以保证动作的完成。这样长期的运动便能促进人感觉、知觉能力的发展,提高人的反应速度和直觉判断能力,使人变得敏锐、灵活。
3.体育运动可以降低应激反映。体育运动具有减轻应激反应以降低紧张情绪的作用,因体育活动可以锻炼人意志,增强人的心理坚韧性。有实践表明一些高应激反映的成人参加散步或慢跑训练,或接受应激灌输训练,其中接受任何一种训练方法的被试者都比控制被试(即未接受任何方法训练)处理应激情景的能力强。克瑞等人在1987年回顾了以前发表的34篇论文后指出,与习惯坐着的人相比,经常从事体育活动的人更少产生生理上的应激反应,如果有出能尽快地从中恢复过来,这说明体育运动在降低应激反应方面的功效。
4.体育运动可调节情绪。体育运动对心理健康影响的主要标志之一就是情绪状态,也是人的自然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而产生的一种体验。情绪几乎参与人的所有活动,对人的行为活动起着很大的调节作用。而体育活动能直接给人带来愉快和喜悦,并能降低紧张和不安,从而,调控人的情绪,改善心理健康。伯格(Berger)研究认为,有规律地从事中等强度(最大心率的60%-75%)活动的锻炼者,每次活动20-30分钟,有利于情绪的改善。有些研究人员发现,用力运动可减少情绪上的负担,甚至能减轻因精神压力的偶发事件而造成的心理负担。通过运动行为的替代作用,减轻或消除情绪障碍。在当今比较发达的城市,人们处在快节奏、高效率、强竞争的环境下,心理上会产生一定程度的紧张、焦虑和不安的反映。通过体育运动可以使不良的情绪状态得到改善,心理承受能力得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