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心理医生全书
17037000000005

第5章 身体健康与心理状态(1)

人们常说“病由心生”,这并不是一句没有根据、没有道理的空话,而是有一定科学依据的。精神和心理是生命的舵手和前进的动力,控制着人体的健康和疾病。所以说心理因素对人的健康有着绝对的影响。

1、心理因素对健康的影响

现代医学和心理学研究表明,疾病的产生、症状、类型、发展以及病程长短、转归和预后有很多都是由心理、社会的紧张刺激因素所引起的行为和情绪方面的变化而导致的。由心理因素产生的行为情绪变化能够使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生殖系统以及骨骼肌肉系统发生生理性变化,最终导致疾病的产生。而患病后的心理状况还可以持续影响病情,是走向好转还是恶化,都与心理状态有很大的关系。人们说“心病还需心药医”,就是说这种由心理产生的疾病最终的解决办法还是要从心理入手。

以下我们具体举例说一下心理因素对健康的影响。

有的人因感情出现问题而吃不下饭睡不着觉,最后得上厌食症或睡眠出现障碍,变的瘦弱不堪,严重危害身体健康;有的人由于夫妻不和睦,经常吵架闹矛盾而心中不快,每天烦躁不安,并产生许多心理问题而严重影响身体健康,导致许多疾病的发生;有的因为爱人病故的老人,不能够抑制自己悲伤的情绪,终日郁郁寡欢,不思茶饭,严重影响了机体各器官的正常运转,逐渐的衰竭死去,其实,他是死于忧伤的心理而不是什么严重的疾病;有的人因为某些事情的不如意终日忧郁、沉闷,导致其身体各方面机能逐步退化而患上各种各样的疾病,影响身体健康;还有的人死于过度惊吓,比如被十分恐怖的东西突然惊吓而引起的心脏骤停;或是死于过度的兴奋,其原因是过度的兴奋和激动会使心脏剧烈跳动,使脑中血流速度加快,乃至造成脑出血而丧生。

这些都是心理因素对身体健康甚至生命产生的影响,这种事例在生活中并不鲜见。有很多人的疾病究其原因并不是什么身体上的疾病,而是心理问题导致的疾病,所以这样的问题不容小视,而为了身体健康,我们首先就要解决心理问题,让自己的心灵首先健康,才能让身体更加强健。

2、与心理因素直接相关的疾病

在前面的文章中,我们认识到了心理因素对健康的重大影响,在这篇文章里我们就来看看究竟哪些疾病和心理因素有密切关联呢?

肥胖症

肥胖症病人的患病原因并不都是遗传或是单纯的饮食不加节制而造成的,有些肥胖症病人究其原因是心理因素导致的饮食不节制造成的。研究发现,有一些人在情绪焦躁、烦躁、精神紧张的状态下会导致其食欲下降,而有一些人却恰恰相反,非常容易饥饿,需要吃大量的食物来让自己舒适,尤其是那些感情受挫的人,在与恋人分手以后,会非常的有食欲并开始放纵自己,大吃大喝,吃得越多才越快乐,这样,就很容易导致肥胖症的发生。所以,无论在什么情况下,注意调节自己的饮食,控制好自己的胃口,才是消除这种由于心理原因而产生的肥胖症的好方法。

消化性溃疡病

尤其多见的是发生胃溃疡。科学家指出,紧张、激动、焦虑等情绪容易使胃液分泌增加,而抑郁、悲伤、失望等心理状况可以使胃液分泌减少,导致胃功能紊乱,从而导致胃溃疡。而其他一些消化性溃疡病的发生也是受心理因素的影响,而且,研究发现,精神因素还在其发病中起相当大的作用。

溃疡性结肠炎

所谓溃疡性结肠炎是指病人出现腹痛、腹泻、里急后重以及粪便带有脓、黏液和血的症状。这是因为过于紧张的情绪使迷走神经的兴奋性增高,刺激了肠蠕动,增加了肠黏膜的分泌,使结肠保护性黏膜屏障减弱,发生了出血和溃烂。而这种病在发病之前,病人常常会有紧张、焦虑、愤怒或恐惧等情绪上的不稳定。所以,这种病的发病机理也和心理因素密切相关。

高血压

许多人都患有高血压这种疾病,病后医生常常嘱咐不可动气,不可受过大的刺激,不可太过紧张,以防血压的再次升高。其实,这种病的病因之一正是这些心理因素。过于紧张的情绪,过大的压力,烦躁郁闷的心情,受过严重刺激的人,或是脾气不好,爱动怒的人,都是高血压病的易患人群。

冠心病

心脏和大脑是人体中两个最重要的器官,如果这两个部位出现了严重的问题,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是巨大的。而冠心病又是比较常见的心脏疾病。过度的焦虑、愤怒、烦躁、沮丧、内疚以及恐惧等,都容易改变心脏原有的速率、节奏和每搏输出量,使心脏跳动过快或过慢,诱发冠心病。而如果冠心病者再遭遇家庭上或事业上的重大挫折,如生活上的重大变故,事业上的重大挫折,配偶或亲属死亡或连续遭受挫折,都容易使病情加重甚至恶化。所以,对待冠心病人,要让其生活平顺一些,避免遭受严重的打击。

癌症肿瘤

有严重的不安全感、焦虑、过分克制或压抑自己的情感以及愤怒、爱生闷气的人,会使中枢神经及自主神经功能失调,免疫力下降,识别和杀死癌细胞的能力下降,从而导致肿瘤的发生。因为,癌症主要就是由于免疫功能下降而产生的。

3、心身疾病及发病机理

人为什么会生病,疾病又是由什么因素引起的呢?现代医学认为,疾病与三个方面的因素有密切的关系。一是生物因素。比如遇到病毒后的急性感染,中毒等。二是社会因素。三是心理因素。而由社会和心理因素引发的疾病又叫做心身疾病,它们的起病、发展、演变和预后以及转归都和社会心理因素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下面我们就来具体说一下与心身疾病的相关病理、预防以及治疗。

心身疾病是指由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引起的,与情绪有关,但是主要表现形式却是身体方面疾病的一种心理生理障碍。目前医学界比较公认的心身疾病有:紧张性头痛、支气管哮喘、十二指肠溃疡、慢性疼痛综合征、过敏性鼻炎、过敏性皮炎、瘙痒症,斑秃以及原发性高血压、冠心病等等。这些心身疾病的发病率非常高,给人们的健康带来了很大的危害,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

那么心身疾病的发病机理又是什么呢?它是怎样引起疾病的呢?既然它的产生与心理和社会有着密切的关系,那么为什么不同的人受到相同的心理或社会的刺激,得的病却不相同,甚至有的人得病有的人却不会得病呢?

心理和社会因素作为一种应激,会对机体造成一定的影响,会使机体产生一系列的变化,通过自主神经系统、免疫系统或是内分泌系统对胃肠、肌肉、心脑血管、内分泌和各组织器官造成影响,使其发生功能性改变。若这些社会心理因素对人的影响十分强烈或长久,就会使以上系统和器官等由功能性改变发展为器质性损害而诱发疾病。

了解了心身疾病的发病机理,你可能就会问:那么为什么同样的刺激对不同的人造成的影响和导致的疾病会有所不同,甚至有的人不会得病有的人会得病呢?这就与每个人的心理生理素质有关了。就像有人原先的免疫系统就不好,流感病毒就很容易侵犯他的身体,而有的人经常锻炼身体,免疫系统也很好,即使流感来了也不会患病或很快就能够痊愈一样。社会和心理因素对不同的人的刺激对于原来体质就不是很好或是有这样那样疾病的人就会有不同的刺激效果,令他们得不同的疾病。

研究发现,社会心理因素对心身疾病的发展和演变也有很大的影响。比如从前受到社会心理因素影响而导致某部位疾病的人,如果长时间受这种心理社会因素的影响,就会使病情加重甚至恶化。而有的人在受到刺激以后,产生了外部刺激和内部器官的条件性反应,只要一受到刺激那部位的器官就会产生反应。还有一些人在受到刺激产生疾病以后,虽然病情能够得到暂时的控制,但是如果以后再受到类似刺激,病情就会复发甚至恶化,即所谓的“旧病复发”。

在治疗这类疾病时,首先要做的是躯体的治疗,但是最重要的还是对病人进行心理调适,并注意避免病人再受到类似的刺激。

4、治疗心身疾病的方法有哪些

由于很多的心身疾病并不是可以用单纯的心理治疗和避免刺激就可以治愈的,疾病已经形成,就必须用一些躯体治疗来对症下药,而严重的还需要进行手术治疗。但不同于生物因素疾病的是,治疗心身疾病还要注意阻断和消除导致心身疾病产生的疾病源,即心理和社会因素对此疾病的影响。也可以通过一些能够调节心理状态的锻炼方法来进行治疗。

心理治疗方法

心理治疗的方法多种多样,以下我们就介绍几种供大家参考。一是心理咨询。请求心理医生的帮助,以心理咨询的方式对病人进行心理治疗,让病人把心中淤积的烦恼、苦闷和心理上的问题倾诉出来,并逐步走出这些心理问题的阴影,或使病人能够正确的对待社会因素的打击,逐渐的用比较平和的心态去面对,打开病人的“心结”,使长期困扰病人的问题得以解决;让病人重新保持健康、快乐、积极向上的心态,重拾自信,是控制病情,并逐渐让病情好转的好方法。俗话说“心病还需心药医”,就是这个道理。二是暗示疗法。暗示疗法是让病人对自己的心理进行暗示,以达到消除恐惧、敢于面对现实、摆脱心理困扰,并战胜自己的一种方法。三是催眠疗法。这是通过催眠对病人心理问题进行疏解的一种疗法,需要专业的医生对病人进行治疗。四是放松训练和行为疗法。五是改变生活及行为方式。这些都是比较行之有效的心理治疗方法,应根据病人病情的不同选择相应的疗法或是几种疗法配合进行,以达到好的治疗效果。

其他一些疗法

我国的气功,印度的瑜珈功以及其他的一些休养生息的锻炼方法,对心身疾病也有很好的疗效。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当病人的病情有所好转的时候,要注意避免病人再次遭受重大的刺激,以防刚刚稳定的病情又出现反复或加重。

心身疾病是一种由心理和社会因素导致的疾病,在治疗的时候也应该是从调动人体自身的抗病积极性来做为出发点,让神经系统、免疫系统和内分泌系统进行自我调节,并切断心身受刺激导致疾病的恶性循环,建立起一套健康的生理循环。这样,病人就会更快的走向痊愈,真正痊愈。

而心理治疗相对于躯体治疗的好处也是显而易见的。如心理治疗不会像药物治疗那样产生这样那样的副作用或依赖性,也不会像躯体治疗中如手术对人体造成疼痛和创伤,更加不会发生医疗事故,如麻醉致死、手术事故等。而且,心理治疗相对于躯体治疗来讲省去了许多费用,给个人和社会都带来很大的经济效益。更重要的是,心理治疗让人的心理健康起来,提高了整体的抗病能力,也不易让病人再患其他疾病,并增进了人群的整体心理健康水平,提高了社会适应能力,对社会的稳定和发展都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5、心理疲劳及对治方法

相信我们每个人都有过疲劳的体会,如在工作较长一段时间后,就会觉得累了,体力劳动者会感到身体疲乏;而脑力劳动者则会觉得大脑“发木”;这两种现象都叫做生理性疲劳。还有一种情况是在生病后感到的疲劳,不要说得什么大病,就是染上一个小小的感冒,也会浑身没劲,这就是所谓的病理性疲劳。而心理疲劳则多是由于长时间从事单调厌烦或紧张程度太高的工作而引起的疲劳。

心理疲劳的表现兼有生理和病理疲劳的两种特征。思维方面会出现注意力不集中、反应迟缓;在身体方面则表现为体力下降、软弱无力;并由此导致工作效率降低,错误增多等现象。而从全身情况看,则会出现头痛、头昏、失眠、食欲减退、消化吸收不良及内脏器官功能紊乱等症状。

心理疲劳,从生理学的角度来说是大脑皮质受抑郁情绪影响所导致的。例如,对事物缺乏足够的认识,没有兴趣而抑制大脑皮质;或是由于长期的从事单调枯燥的活动而产生心理饱和;或是因某种精神上的原因而忧郁,导致情绪低落;还有的则是某些疾病,如常见的神经衰弱,致使大脑皮质的活动和神经系统的兴奋水平过低。

从消除疲劳的难易程度来说,心理疲劳比生理疲劳更难消除,因为生理疲劳主要发生在活动之中或之后,而且起因单一。而心理疲劳在活动之前就可以发生,会过早产生厌倦烦躁的情绪,而且诱发的原因较为复杂,如不对症的话,恢复起来往往事倍功半。

治疗心理疲劳,从治“本”的角度而言,从以下几点入手,心理疲劳的症状就会减轻,并最终消除。

培养兴趣

因为对事物缺乏兴趣是导致心理疲劳的根本原因。首先要弄清从事的活动是否与自己的爱好相符,然后明确目的,确立各项具体行动目标,以提高效率,使神经系统维持在较兴奋的状态。如果该活动与自己的爱好兴趣不符合,而因某些原因又必须去做,那么,就要培养这方面的兴趣。因为,对事物的兴趣是克服心理疲劳的关键。

保持多样化

对于长期从事单调、重复、枯燥工作的人,要努力使活动多样化,如交叉进行动手和动脑的工作。通过多种活动的交换来刺激大脑皮质,保持心理上的轻松。

劳逸结合

工作学习要劳逸结合,不要不问断的工作太长时间,必要时休息一下,睡睡觉,听会儿音乐,喝点饮料什么的。

体育锻炼

适当的体育锻炼使大脑的兴奋点发生转移,让压抑得到释放,可以缓解大脑神经系统的紧张度,进而使心情愉悦放松。即便是简单的步行(散步)活动,也可以有效地调节身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