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手腕
17037200000013

第13章

为反对者准备好火坑

能够在短兵相接的战场上打败反对者是实力,而能够在看不见硝烟的战场上给你的反对者悄悄一击,让他们在不知不觉间失去一切,则是一种征服艺术亲兄弟也要明算账要小心好心上的毒药。可能的话,要痛打﹃落水狗﹄在鹿和马之间的取舍,竟然可以决定一个人是活着还是死去

1. 说真话要付出代价

——赵高大权独揽的手段

有谁会指着鹿说是马呢?赵高恐怕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人。他指鹿为马的真实目的,就是为了试探朝廷中的大臣是否跟他一条心。那些不愿意跟他一样指鹿为马的大臣,则惨遭毒手。通过这种方式,赵高确立了自己在朝廷中的威慑地位,直至杀掉秦二世皇帝,足见其心狠手辣。

秦始皇死的时候,只有赵高、李斯、胡亥和随身的几个宦官知其内幕,这为赵高铲除异己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契机。赵高瞅准时机先说服胡亥,然后逼迫李斯就范,矫诏立胡亥为太子,赐书扶苏、蒙恬,命其自杀。当一切趋于平静的时候,赵高便把魔爪伸向了李斯。

李斯,这个起于闾巷的楚国小吏,入秦后逐步升迁为长史、客卿、廷尉、丞相。在官场无情的倾轧下,居然位居人臣,一生也是费尽了心机。李斯虽然位居丞相,却是个贪图权贵、卑劣无节的政客,长期以来他唯唯诺诺,只是皇帝的御用工具。赵高正是利用了他的这个缺点,一点一点地挑拨他与皇帝的关系,最终达到自己铲除李斯的目的。

赵高与李斯的交锋要从李斯的一本书说起。胡亥当上皇帝之后,很需要一套理论来统治国家,李斯善于察言观色,很快就炮制出一书,名叫《劝行督责之书》,这着实让秦二世皇帝高兴了一番,这本书何以如此讨二世欢心呢?

原来李斯在书中自始至终贯穿着一个思想:“贤主独制天下而无所制”,这句话的实际意思就是治理国家要靠严刑酷法加之君主独裁专制,以轻罪重罚、严加督责的方式来镇压臣下和百姓,使之畏惧而不敢轻举妄动。君主还要大权独揽,驾驭群臣,而绝不能被臣下影响和左右。

这本书点到了赵高的痛处,原来他凭借政变为胡亥谋取了皇位,自己也捞到了郎中令之职。因为这份“功劳”,他平时恃恩专恣,滥杀无辜,也结了很多私怨,李斯所上《劝行督责之书》被秦二世恩准之后,赵高也心虚胆怵起来,他生怕大臣们上殿向秦二世奏事揭穿自己的伎俩,李斯再伺机从旁发难,到那时,自己的小命就难保了。

赵高认为要想自己的罪行不败露,最好的办法就是让胡亥成为聋子和瞎子,而要做到这点,就必须将胡亥跟群臣隔离开来,由自己充当两者之间信息传递的桥梁。凡是对自己不利的奏折,就扣下来,修改后再口头传达给胡亥,这样,胡亥就再也听不到关于赵高的任何坏消息了。

想到这些后,赵高马上面见秦二世说:“天子之所以尊贵,不过是因为群臣只能听到他的声音,而不能见到他的容颜罢了。况且陛下年轻,未必对每件事情都很熟悉,现在坐在朝廷上,若有赏罚不当之处,就会把自己的弱点暴露给群臣,这样您就难以向天下百姓显示圣明了。所以陛下不如深居宫禁之内,与我和熟习法令规章的侍中待在一起,等到大臣们将事务报上来再研究处理。这样,大臣们就不敢奏报那些是非难辨的事情,天下便都称道您是圣明的君主了。”

秦二世听赵高这么一说,觉得很合自己的心意:不必每日早朝,乐得安逸地待在宫中,事情有人办理,亦可恣意享乐。从此之后,秦二世闭门不出,深居宫禁,每日只管与宫女、侍官宴饮歌舞,寻欢作乐。一切军国大事、诰命诏书,统统委以赵高全权处理。秦二世是清闲了,不用操劳国家大事了,但他与群臣之间的关系也完全断绝了,赵高已把绳索套在了二世的脖子上。

在赵高的怂恿之下,二世更加奢侈无度,荒淫放纵起来,君权实际上已落于赵高之手。

此时的赵高非常清楚:要想攀上最高权位,谋得皇位,最大的障碍是李斯。李斯虽然集几十年经验,从理论上谨密地阐述了“督责之术”,但在搞阴谋、玩权术上,他与赵高还是有天壤之别的。

赵高想到就要做到。一天傍晚,赵高微服出宫,至相府造访李斯。寒暄坐定之后,赵高故意谈及最近关东之乱的烦恼,李斯也跟着长叹不已。赵高见李斯渐入圈套,乘机说道:“关东地区的盗贼纷纷起来闹事,现在皇上却加紧增征夫役去修建阿房宫,并搜集狗马之类无用的玩物,大敌临近仍然不思自省,这是国家生死存亡的时候了。我心急如焚,几次想要劝谏主上,无奈位贱言轻,而您位居丞相,过问此事也名正言顺,又怎么忍心见国家危机存亡而不进谏呢?”李斯听了赵高这番冠冕堂皇的议论,还以为赵高真为秦王朝的危机而焦虑呢。于是,一本正经地对赵高道:“社稷安危兴亡,臣民皆有责任。对此事,我思考很久了,早就想劝谏圣上。但主上不再视朝,连一点踪迹都觅不到。即使我要劝谏,也没有人为我传递;想面见圣上,更难,根本就找不到机会,让我如何面奏圣上呢?”赵高听李斯如是而言,心里高兴,但还是毕恭毕敬地对李斯说道:“倘若您真的要规劝,我会在皇上有空闲的时候通知您,您觉得怎么样?”李斯听赵高这些话语,还以为赵高真的忠于二世为国分忧,遂当即应允。

赵高让李斯去劝谏胡亥,已为二人之间的信息错位做了铺垫。

过了几日,赵高见秦二世在宫中宴饮作乐,正兴高采烈,忙派人报告李斯。说圣上今日有闲,可速来进谏。李斯见赵高言而有信,自是高兴,连忙换上朝服,戴上朝冠,驱车匆匆赶到朝宫门外,请门吏通报,要求面见圣上,说有要事奏议。秦二世正值醉眼迷离,飘飘欲仙之时,忽听宫人来报说丞相求见,顿感兴趣索然,斥道:“什么事情如此匆忙,败我雅兴。说我正忙,让其改日再来面奏。”李斯不敢再言,只得败兴而归。

赵高有意把李斯劝谏时间与胡亥玩乐的时间放在一起,这样,胡亥得到的信息是李斯故意在破坏自己的情绪。第一次,也许可以原谅,但是次数一多,必然会引发两者之间的冲突,而赵高要的就是这样的效果。

如是再三,二世以为李斯是故意败其兴致,冒犯龙颜。于是,勃然大怒道:“朕平时多有闲暇,丞相不来奏事,为什么我一旦娱乐游戏,丞相准来请事?这岂不是见我年轻,欺我不谙世事吗?”

赵高遂乘机进谗言,对二世道:“现在您已继位做了皇帝,而丞相的地位却没有提,丞相的长子李由任三川郡守,楚国盗贼陈胜等都是丞相邻县的人,因此这些盗贼敢于公然横行,以致经过三川城的时侯,李由只是据城防守而不肯出去进攻。我听说他们还相互有书信往来。丞相老谋深算,他所有儿子娶的都是公主,他的所有女儿都嫁给了秦的公子,声势显赫到了极点。他的长子三川郡守李由告归咸阳之时,丞相在家里摆酒,百官都前往祝贺,可见权势比陛下还大。”二世听后,思考了很久,认为赵高言之有理,但也心存疑虑,毕竟案情重大,不好草率行事。于是,派人去三川核查李由与楚盗暗中勾结的事情,看有否确证,再行问罪不迟。赵高乘机暗中买通使臣,让其谗言枉诬李斯父子。

李斯求见被接二连三地斥回,这才知道中了赵高圈套,忽又闻听二世派人暗察长子李由谋反事宜,于是义愤填膺,又去谒见二世,上书劾奏赵高之罪。而此时二世胡亥正在渭南甘泉宫内观看演出,因雅兴正浓,李斯又未得见。于是,让门吏将其奏书上呈秦二世,历陈赵高罪状。

但秦二世早已先入为主,又听信了赵高的谗言,又怕李斯趁机杀掉赵高,就把李斯上奏之言私下里全部告诉了赵高。赵高听后也很惶恐,冷汗直冒,但故做镇静,立即跪在秦二世面前不起,再次谗毁李斯道:“丞相所担心的只是我一个人,我死了,丞相就要干田常所干的那件事了。”秦二世听罢赵高的一派谎言,便下决心要惩治李斯。

李斯此时还不知道秦二世把自己所奏之言全部透露给赵高,他见秦二世听不进自己的直言劝谏,于是又邀集右丞相冯去疾和将军冯劫两人,再次向秦二世进谏。哪知秦二世听奏后,大动肝火,命令武士将李斯、冯去疾、冯劫一同下狱论罪。右相冯去疾、将军冯劫,见事情逆转,知道是赵高暗中所为,又见二世胡亥昏聩至极,知秦朝命运将尽,事情不可能再挽回,于是自杀身亡。李斯身陷囹圄,才知道秦二世昏庸之极,不可救药。于是仰天长叹道:“可悲呀!可悲!无道昏君,何足与谋?”谁曾想,他的这些话很快传到了赵高那里,他如获至宝,并添油加醋地上奏秦二世。秦二世听了赵高的话后,怒火中烧,命令赵高去办理李斯这件案子,审结之后,再行治罪。赵高领旨,心中自是高兴。他搜取罪证,硬说李斯与其长子三川郡守李由共同谋反,于是将李斯宗族宾客全都抓到大牢里。

身在大牢的李斯还心存一丝侥幸,向狱卒要来笔墨,上书二世,历陈自己七大罪状,其实是自己三十余年追随秦始皇所立下的七大功勋。李斯想以自己入秦以来的政绩来明示自己的忠心,决无反意,想借此感动二世,以期宽恕谅解自己。然而,李斯此时无论如何也想不到赵高已经精心布置好了一切,他周围都是赵高的人,他的上奏书自然也就落到赵高手中。

赵高见李斯仍不死心,怕其翻供,又暗中指使心腹走卒十多人,装扮成二世派来的御史、谒者、侍中,轮番交替对李斯刑讯。李斯呼冤,推翻原有供辞,对以实情,赵高就唆使爪牙再次拷打,不允其翻供,可怜李斯被折磨得死去活来,不敢再行申辩。再次审讯,李斯又改口翻供,于是又经受再次拷打刑讯。如此轮番折腾,经十余次,只要申冤即行笞打,李斯不敢再改口翻供说真心之话了。等二世果真派御使审讯李斯之时,李斯以为又与前几次一样,还是赵高暗遣之人,徒然白受皮肉之苦,也无法鸣冤叫屈,最终只得承认自己“谋反”。御使将复审结果报奏二世。二世见李斯已认“谋反”之罪,大为高兴,信以为真,长出一口气道:“如果没有赵高,我几乎就被丞相出卖了!”

再说秦二世胡亥派去调查李由反状的使臣,及到三川郡时,李由已被项梁杀死。使臣回京,正值李斯下狱,且已诬服谋逆之罪,使臣禀告赵高,三川郡守李由已死,赵高闻讯大喜,以为李由阵亡,死无凭证,正好指使管事之吏,控造李由反词,奏报秦二世。秦二世听到奏报,非常生气,下令李斯受五刑,按照律法腰斩于市,并夷灭他的三族,可惜李斯至死才明白赵高有多么奸诈。

李斯死后,秦二世任命赵高为宰相。当了宰相的赵高想将朝廷中所有的异己势力都消灭,这样不仅可以稳固自己在胡亥身边的地位,而且还能借机控制整个朝廷。赵高明白必须先要区分哪些是顺从自己的,哪些可能存在背叛自己的苗头,凡是有背叛苗头的就得扼杀在摇篮里。

赵高检验朝廷大臣对自己的态度的办法非常奇特。一天,他把众大臣叫到二世的宫里,说是有好东西要让大家开开眼界。过了一会儿,小宦官推进来一个大笼子,笼子里站着一只非常漂亮的梅花鹿。赵高大声对二世说:“陛下,我把这匹好马献给您。”二世一愣,还以为赵高说错了,就笑道:“丞相,你搞错了吧,这分明是一只鹿,怎么说是马呢?”赵高道:“陛下,这确实是马,不信你可以问问大家。”

大臣们全都愣住了,不知道赵高的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谁也不敢先吭声。赵高转身逼视着大臣们,说:“你们说这到底是鹿,还是马?”其中有胆子大一点儿的大臣就说:“丞相,这确实是一只鹿。”赵高道:“好,你站到这边来,还有谁认为这是只鹿的都到这边来。”于是又有几个大臣壮着胆子走到这边来,赵高围着这几个大臣转了几圈,就问其他的人:“你们说这是鹿呢,还是马?”有的胆子小,就低声说:“是马,是马。”随后又有好些人都说:“我们看这是匹马。”赵高又走到说是鹿的这几个大臣身边,问:“你们想清楚了没有,看清楚了没有,这到底是鹿还是马?”有几个察颜观色的大臣这才明白赵高的意图,忙答道:“是马,是马,这是一匹实实在在的马,刚才我们几个是看花了眼,这怎么会是鹿呢?”此后,赵高找了一些借口将那些始终认为是鹿的大臣全部杀掉。赵高就这样逐步排除了各种异己力量,最后他甚至杀了秦二世,从而也加速了秦王朝的灭亡。

赵高铲除异己的方法非常奇特,他充分运用了各人掌握的信息之间的偏差,使得李斯由受宠到最后身首异处,再根据自己的试探性信息除掉了朝廷中的异己势力,从而,为自己夺取最高权力准备了条件。

2. 亲兄弟明算账

——李世民杀兄夺太子位

李世民是唐高祖李渊的二儿子,李渊反隋时,他的三个儿子李建成、李世民和李元吉是主力,而李世民的战功最为卓著,因而他的军事实力也就最强。可是因为他是次子,也就不可能成为李渊的“法定继承人”。李建成作为嫡长子,是大唐王朝的法定继承人,但李世民却不甘心就这么让李建成当上皇帝。

凭借李世民的实力,采取武力抢夺未必会失败,但聪明的李世民绝不愿意冒天下之大不韪,那么采取什么方式能够名正言顺地取代李建成呢?李世民采取了激将法,即迫使对手情绪失控而首先出手。

李世民怎样才能促使李建成情绪失控呢?这点李世民从来都没有担心过。唐建立不久,李世民便试探了李渊对李建成的态度。一天,李渊正在谈论自己的几个孩子如何孝顺时,秦王李世民全身戎装且神色匆匆地来见高祖,说:“父皇,太子李建成想要篡逆您的皇位,已经命令庆州都督杨文干起兵,围剿仁智宫。现在密书、兵甲都已经拿来了,当事人尔朱焕、桥公山畏惧您的天威,只是上奏了一个文书来报告这件事情。”说完他偷偷看了一眼父皇,他发现父皇只是嘴角动了动,似乎并没有要重办李建成的意思。于是他趁势又给李渊找了一个台阶下,他说:“我想大哥已经是太子了,他肯定不会这么干的,这其中必定有隐情,不如召太子来,当面一问不就清楚了。至于杨文干,派一个人去把他召回来就行了。”李渊摆摆手说:“这个事情我知道了,你下去吧,我会处理的。”事后李渊把李建成召进宫中教训一通了事。

李世民的这次试探极其不成功,于是他决定换一种方式来刺激李建成,以破坏李建成在李渊心目中的形象。

于是,李世民开始在亲情上做文章。李渊斥责李建成后不久,李建成摆酒宴请李世民,也算是融洽兄弟感情。李世民召集心腹谋臣说:“大哥请我去参加宴会,我认为这是打击他的好机会。”谋臣们都问:“此话怎讲?”李世民这才缓缓地说道:“其实也没什么,我这里有一瓶毒酒,是我花费了很大精力从西域搞过来的。上次试过了,很有用,服了此药,毒性很长时间才能发作。”接着李世民对谋臣们笑笑说:“我准备明天去参加宴会,但去之前,我先喝下这酒,估计等宴会结束回到家后将是毒性发作之时。到时候,你们赶快告诉我的父皇,让他来了解‘真相’就可以了,那样李建成就是浑身是嘴也说不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