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手腕
17037200000018

第18章

然而,秦昭襄王刚为“远交近攻”的策略高兴完以后就又犯愁了,到底是先“远交”后“近攻”呢,还是先“近攻”后“远交”,抑或是两者同时进行?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秦昭襄王还是选择了先“远交”后“近攻”的步骤。

“远交”的目的是结交楚国和齐国,那么派谁去楚国和齐国呢?秦昭襄王想到了提出这个策略的张禄先生,既然他能提出这个策略,想必他对这两个国家也会比较熟悉。于是他任命张禄为大使出使这两个国家。张禄认为先去穷乡僻壤的楚国会更好,因此,他打点行装,带上礼物前往楚国都城。然而他没有想到的是楚国大王早就知道这个人要来楚国,因为害怕秦国的使臣,所以下令边境关卡不让张禄进入楚国境内。张禄第一站就遇到了阻力,他急忙修书一封给秦昭襄王,将自己遇到的麻烦详细汇报了一番。秦昭襄王也感到这件事情很棘手,因为秦楚关系一直不是太好,也许是楚王担心自己又耍什么花招,可是这次与楚国交好是自己实施下一步战略步骤的关键,怎么办呢?秦昭襄王想了很久,终于下决心牺牲一些利益,他派人快马给张禄一道密令,叮嘱他按密令指示做。

张禄看了看秦昭襄王的密令后,非常佩服大王的举措,他写了一张便条让边关的楚军代为转交楚王,楚王一看到张禄的纸条便眉开眼笑地下令:“让张禄即刻来都城觐见楚王!”楚王在朝堂上接见了张禄,楚王对张禄说:“如你便条上所言,你们秦国此次是真心要跟楚国交好了,那么请你拿出你们秦王的诏令来,不然我怎么相信你说的呢?”这时只见张禄拿出一匹丝绸开始宣读:“楚国大王,我秦国与楚国原本就是友好邻邦,长期相安无事,只是我的父王由于个人的喜好,而占有了楚国黔中的部分土地,这令我一直感到不安,为了表示我方与楚国交好的诚意,我将这块原本属于楚国的土地交还给楚国,希望我们两国能够世代友好下去!”张禄读完后,对楚王说:“大王这下相信我们的诚意了吧!”可楚王却有些犹豫地说:“我看还是不行,我们跟齐国、韩国、魏国等六个国家曾经订立过合纵抗秦的盟约,我怎么好带头毁约呢?如果哪个国家能够率先提出中止这个盟约,那么我才能同意跟秦国交好,所以请张禄大使先回去,我们商量一下再给你答复。”

张禄没有想到楚王如此狡猾,于是他留在楚国都城,等候秦昭襄王的命令。秦昭襄王接到张禄的报告后,认为这是一个大问题,当年苏秦拉拢六个国家一起对抗秦国的政策一直是秦国的心腹大患,因为只要秦国一有举动,这六个国家就会按照以前合纵的盟约相互支援,所以秦昭襄王知道,要想实现“远交近攻”的设想,必须破除这个合纵盟约并拆散这个合纵体。可是如何才能拆散呢?

秦王想到了一个国家,那就是赵国,这时的赵国国力已经明显地衰落下去了,但是它又与秦国接壤。秦昭襄王想到可以利用赵国来瓦解这个合纵盟约,因此他派使臣去威胁利诱赵王说:“我们秦王考虑到秦赵两国总是这样打打杀杀也不是一回事,为了主动显示我方和好的诚意,秦王决定撤出边境的驻军,两国可以订立盟约进行友好交流,只要你们同意我们可以相互交换人质。但是如果你们不同意,我们秦王将首先进攻赵国,相信赵国目前要想抵抗秦国是有一定难度的,请赵王好好考虑一下这个建议。”赵王本来就没有什么雄图大略,他马上同意与秦国订立友好盟约,这实际上就中止了与其他五国订立的合纵盟约,六国合纵最薄弱的环节被攻破了。

张禄接到秦昭襄王送来的秦赵订立盟约的消息后,连夜觐见了楚王,这时楚王如释重负般地答应张禄的要求,跟秦国订立友好盟约,六国盟约从此只剩下四个了。

秦楚订立友好盟约的消息很快传到了齐国,齐王有些坐不住了,他派遣使者前往楚国责问楚王,楚王振振有辞地说:“我可不是第一个背盟的人,不信,让齐王去问问赵国,是他们先背盟,难道就许赵国背盟,而不许我背盟吗?”齐国的使者将楚王的话告诉齐王,齐王大骂秦国奸猾,于是他决定联合韩、魏对秦国发起攻击。秦昭襄王想了想说:“齐国来进攻,倒帮了我的忙。”原来,即便秦国不打败齐国,那么它“远交”计划的第二步即交好齐国,也还是没有办法实施。因为齐国一直自诩为东方大国,一直没有把秦国这个西方蛮夷小国放在眼里,由于双方隔得很远,因此也就很少交战过,这是一次检验秦齐两国军事实力的最好机会,秦昭襄王怎么会错过呢?因此,双方在函谷关外进行了长达数月的反复交锋,结果由于韩、魏军队的战斗力太弱,仅凭齐国一国的军队难以打败秦国,战争的结果如秦昭襄王预料的那样,秦国大胜,韩魏两国为了不至于亡国,赶紧割让自己的土地给秦国,这样秦国不仅打败了齐、韩、魏三国联军,而且还将自己的势力范围向东扩展了100多里,这为下一步实施“进攻”战略奠定了基础。

这一战,齐国损失惨重,因此,齐王不再提伐秦的事情了。秦昭襄王认为齐王这一败,对自己与之交好帮助很大。所以,秦昭襄王再度派张禄出使齐国,这次出使齐国跟上次出使楚国显然是不同的,因为这次秦国使臣是作为战胜国出现在齐国大王的面前,那么气势上自然占优。张禄就是怀着这种心理去了齐国。

然而,张禄算盘打错了,齐国尽管败了,但是他的大国心理还没有被打掉。因此,当张禄耀武扬威地出现时,齐王对他并不热情。张禄傲慢地对齐王说:“大王早就知道秦国军队的力量吧,我认为大王应该看清形势,不要再跟韩、魏这等小国搅和在一起了,这样不仅有失齐国作为大国的身份,而且也是危险的,如果秦国灭掉韩、魏,那么下一个目标就是齐国了……”张禄还没有说完,只听齐王大喝一声:“你是哪里来的无名小卒,竟敢到齐国来撒野。来人啊!将这个人给我关入死牢!”张禄一听傻眼了,他急忙求饶,可是这已经不起作用了,张禄被囚禁起来。

消息不久就传到秦国,秦昭襄王非常着急,怎么才能完成“远交”的最后一步,就看齐国的态度了,看来上次一仗还没有教训好齐国。这个时候秦昭襄王又想到了楚国,他灵机一动,派人给楚王送信说:“我们准备攻击齐国,如果你对齐国也感兴趣的话,那么我们共同出兵,到时候拿下齐国后,它的领土我一点都不要,全部归楚国所有。”楚王喜欢贪小便宜,他很爽快地应允了,于是秦王派大将率军借道赵国,突然出现在齐国东部边境上,齐国一下搞晕了。与此同时,齐国西南部边境上出现了楚国的军队,齐王一下子慌了手脚,他急忙向楚王求和,并割让了一小块土地给楚王,楚王觉得自己不费一兵一卒能占一块土地就可以,所以撤兵了。当齐王回过头来想要对付秦国时,秦国已经站稳脚跟了,齐王这个时候想到了求和。秦昭襄王认为自己的目的达到了,便同意撤兵。很快,齐王也同秦国建立了友好关系。

秦昭襄王的“远交”计划成功实现后,他便虎视眈眈地盯着韩国和魏国,他要开始实施“近攻”战略了,这也是他最主要的目的。如果成功,那么秦国就可以自由出入作为天然屏障的函谷关了,而一旦出了函谷关,前面将是一马平川,秦国强大的骑兵部队将所向披靡,统一六国将不只是纸上谈兵了。秦昭襄王没有被未来美好的前景所迷惑,他决定一步一步地实现他的“近攻”战略,可是,是先伐韩还是先伐魏,还是两国同时伐呢?秦昭襄王掂量了一下自己手中的实力,觉得同时伐两国,肯定力不从心,于是他决定还是先伐韩,这样胜算大些。然而,先伐韩,魏国必然来援助,那样不还是同两国作战吗?秦昭襄王此时想到了“远交”的那两个大国,他在出兵伐韩之前,给楚王和齐王各去了一封信,他在信中说:“韩国总是骚扰我国的边境,我们决定惩罚他们一下,可是魏国却想帮助韩国。我想提供一个好的信息给你们,魏国要是出动了国内大部分军队来援助韩国,这样的话,魏国放置在魏楚和魏齐边境上的兵力肯定就不足了,面对这样有利的局面,难道你们就不想趁机从魏国手上拿点好处吗?”楚王和齐王都认为秦王这个提议不错,都回信同意了秦王的建议。

秦昭襄王看到楚王和赵王默许了自己的行动,于是派精兵出函谷关向韩国发动猛烈攻击,韩王急忙就近向魏国求救,魏王连忙派大将率领军队前去增援。然而,魏王怎么也想不到,他的军队还没有走出魏国国境,楚国和齐国的大兵就已压境,这让魏王惊惶失措,他只得将走在半路上的魏军紧急召回,这才化解了边境危机。这可苦了韩王,他焦急地等待魏国的援军,可哪里想到,等来的只是一纸道歉文书,魏王将自己的苦衷告诉了韩王,韩王没有办法,只得硬着头皮抵抗,可是韩国军队哪里是秦国军队的对手,短短几个月时间,韩国国土丢掉了一半,都城也危在旦夕。韩王只得迁都,从而把函谷关以东的大片土地拱手交给了秦国,秦国终于打通了东进的通道。就在秦昭襄王想要一展宏图的时候,国内却发生了变故,原来太后跟穰侯相互勾结,意图发动政变废了秦昭襄王,另立秦王,秦昭襄王得到这个消息,急忙率领主力部队回师咸阳,几个月后,终于平息了国内的叛乱,但是这场变故改变了秦昭襄王的国内国外政策,他的“远交近攻”政策暂时搁置起来了。

不久年迈的秦昭襄王病死,接着秦国像走马灯似的换了几个王,最后嬴政登基做了秦王,这个雄才大略的秦王,继续着他的祖父未竟的事业,重新将“远交近攻”作为秦国统一大业的主要战略,因为有秦昭襄王时打下的基础,嬴政经过十多年的东征西伐,秦国先后灭掉了韩、魏、赵、燕,最后才将自己“远交”的这两个“盟友”干掉,使天下归于一统。

3. 从“和亲”中发掘资本

——唐朝与吐蕃联姻

吐蕃族很早就居住在青藏高原上。当中原进入唐太宗时期,吐蕃也迎来了一个雄才大略的领导者,他就是松赞干布。松赞干布继承赞普之位后,用两三年时间削平了内乱,又征服了羊同和苏毗残部。松赞干布又进行了多方面改革,这样,吐蕃在祖国西南地区崛起,引起了唐王朝的高度重视。

不久,由于吐蕃想要和亲,却因为吐蕃东边吐谷浑从中搅和,而怪罪于唐朝,便兴兵进攻唐王朝。双方陈兵十几万于现在的四川省境内,战争持续了几个月,场面极其惨烈,双方死亡数万人。尽管唐王朝最终取得了战争的胜利,但实力损耗也很大,只得暂时往后撤退,双方各自退回自己的领地进行休整。唐太宗听到前方战报,非常担忧地对大臣们说:“尽管此次战役我们胜利了,但是,我们的实力损失也不小,百姓的伤亡很大,而且耗费的民财太多,这样对于刚刚摆脱隋朝暴政的百姓来说,无异于雪上加霜,因此,我主张暂时避开吐蕃的军事挑衅,看能否寻找到其他的办法解决这个问题。”唐太宗想到必须把自己的和平诚意告诉松赞干布,于是他下诏说要暂时停止对吐蕃的军事行动。

唐太宗的这个举动果然取得重要作用,因为松赞干布也觉得如果再与唐朝发生战争,吐蕃无法支持这样长期的战争消耗。松赞干布看到唐太宗已经伸来了橄榄枝,于是也派使者送信给唐太宗表达了停战的愿望。

双方的战争虽然是停了下来,但是关系并没有最终改善。此时,位于唐王朝正北方的突厥势力也逐渐强大起来,他们屡次侵犯唐朝,甚至有时危及唐都城长安的安全。唐太宗觉得这个才是心腹之患,可是对于刚刚摆脱隋末战乱的唐王朝来说,倾全国兵力去对付突厥,不仅不划算,而且很有可能给予一些反叛分子以可乘之机。因此,唐太宗认为必须寻找相应的外援,以降低自己单独作战的风险。这样,唐太宗看上了吐蕃。他想到一个两全其美的计谋,就是同意吐蕃的求亲,选派得力亲信作为公主的侍从,一方面注意吐蕃的动向,另一方面,借公主的名望影响吐蕃上层贵族,以便利用吐蕃军队实现唐朝稳固边疆的目的。

不久,唐太宗召见宰相,说:“上次吐蕃赞普派使臣来求亲,我觉得唐对吐蕃要想取得优势地位,不妨考虑下嫁公主给赞普,何况以前曾经有过刘邦将汉朝的公主嫁给匈奴单于的先例,我们为何不效法呢?”宰相有些犹豫说:“我大唐朝廷威震四方,为何屈膝将自己的公主嫁给吐蕃?”唐太宗缓缓地说:“其实我这样做,想到的首先是百姓,我不愿意再见到荼毒生灵的战火重新燃起。我此次将公主下嫁给赞普,不是因为我们打不过他们,而是我们在打败了他们之后才提这个事情的,因此我们的公主有我们做她的强大后盾,还怕赞普对她不尊敬吗?”唐太宗看了看宰相后说:“更重要的是,我还有长远的打算,力争吐蕃军队加入到我们打击突厥的行列中来,你看如何?”宰相听后连说很好,便派使者通知吐蕃方面,说唐王朝同意吐蕃赞普求娶唐朝公主的要求。

吐蕃使者很快就带着求亲的财宝来到长安,唐太宗为了显示唐朝公主的高贵,同时也为了震慑吐蕃贵族,便决定有意为难吐蕃使者。他威严地对吐蕃使者说:“我本想痛责你们赞普一番,因为你们不知天高地厚,竟敢染指我天朝大国。但是现在我又原谅你们了,因为既然我们是文明大国,就不会跟你们计较这么多的,而且我还将成全你们赞普的想法,将我最疼爱的文成公主嫁给你们的赞普。”唐太宗接着说:“不过回去告诉你们的赞普,如果他是诚心来求亲,就要把我的女儿当做高贵的人来对待,要是让我知道你们赞普对公主不尊敬的话,等待他的将是我大唐的铁骑!”赞普的使臣一听,赶紧答复说:“我们一定将您的意见转达给赞普,同时我们代表赞普向皇帝陛下保证,我们赞普是真心想娶高贵的唐朝公主,对于陛下您提的建议一定会照办的。”

唐太宗听到使臣们的话,觉得震慑力度还不够,于是提出了更加刁钻的要求,他说:“我的公主美貌且聪明,她当然不愿意嫁给愚笨的人,如果你们能解答我五个难题,那就能证明你们和你们赞普的智慧,我就一定把公主嫁给你们的赞普。”使臣们痛快地答应。唐太宗此时不紧不慢地说道:“第一个难题,是把一根很细的线穿过一颗有九曲孔道的明珠;第二个难题是给你们一百只羊,一百坛酒,你们要将羊杀了,剥皮、吃光肉、鞣好皮、喝完酒;第三个难题是认出一百匹母马和一百匹马驹各自的母子关系;第四个难题是从一百根头、尾一般粗的木棒中认出它的头梢来;第五个难题是从两千五百名美貌年轻的女子中,找出谁是文成公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