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手腕
17037200000020

第20章

这场风波过后,刘备便与孙权的妹妹拜堂成亲,过起恩爱的生活了。尽管娶了孙权的妹妹,刘备毕竟还是处在孙权的势力范围内,孙权随时可能对自己下毒手,如何才能摆脱孙权的控制呢?刘备想到了诸葛亮为自己准备的第二个锦囊,锦囊中提到了一个人可以帮助自己摆脱困境,她就是刘备新娶的夫人——孙权的妹妹。不过这个人不能靠贿赂,只能靠另外一样东西,那就是“情”,即夫妻之情。一天,刘备对着镜子大哭,孙夫人非常奇怪地问:“夫君,为何这般痛哭,难道跟我结为夫妻,你感到委屈了吗?”刘备擦了擦眼泪说:“夫人,你千万别这样说,我能跟夫人结为夫妻,那是我的福气,我怎么又会委屈呢?”孙夫人接着说:“那你如此悲伤,肯定有什么重大的事情,能够跟我说吗?”刘备叹口气说:“我不为别的,我是看到我的白发而伤心啊,想我这么大把年纪了,没想到什么事情都没有干成,好在夫人不嫌弃我,愿意嫁给我啊!”孙夫人一听,马上说:“皇叔不是已经有了荆州这个富庶的地方嘛,为何还说自己一事无成呢?”刘备见时机成熟了,才讲出了自己的真实想法,他缓缓地说:“可我现在天天跟夫人恩恩爱爱,我觉得离我的事业是越来越远了。”刘备这样说,就等孙夫人的一句话,果然,刘备的话音还没有落下,孙夫人便接过刘备的话音说:“那夫君何不赶紧回去成就自己的一番事业!”刘备随即面露难色地说:“我不愿意把夫人一个人留在东吴,这样我的心会不安的。”孙夫人回答道:“我既然已经嫁给夫君了,那么你到哪里,我肯定跟着去哪里!”

刘备听到孙夫人的这句话,终于露出了笑容。为什么刘备一定要让孙夫人跟随自己走呢?这便是第三个锦囊中的信息,诸葛亮告诉刘备何时将孙权的妹妹派上用场,即当孙权的追兵追来时,由孙夫人出面喝退追兵。刘备有此方案,便放心大胆地携孙夫人悄悄地离开了吴国都城返回荆州,等孙权知道的时候,他们已经走出很远了,孙权急忙派人去追击,同时命令前方堵截。

刘备一看追兵将至,而前面堵截的吴兵也不少,就急忙来车前假意哭着对孙夫人说:“前些天吴侯与周瑜同谋,将夫人嫁给刘备,其实不是为夫人着想,而是要把我困在东吴而夺取荆州。夺了荆州后,然后再杀掉我。他们是把夫人当鱼饵呀!我刘备不怕万死而来,知道夫人有男子的胸襟,必能可怜我。昨天听说吴侯要害我,所以借口荆州有难,希望能早点儿回到荆州。有幸夫人不嫌弃我,跟我一起走到了这里,可是现在吴侯不仅派人在后面追,而且还派人在前面堵截,夫人要不出面,我将大祸临头了。”孙夫人听完后大怒说:“我哥哥既然不以我作为他的妹妹,我也不想再见他。今天这么危急的事情,由我来解决吧!”

只见孙夫人卷起车帘,亲自责骂前来堵截的将领:“你们二人想造反吗?”那些将领一听慌忙下马说:“我们怎敢造反,是奉周瑜的命令来堵截刘备。”孙夫人生气地说:“周瑜逆贼,我东吴不曾亏待他,刘备是大汉的皇叔,也是我的丈夫,我早就对母亲、哥哥说了要回荆州去。你们引军马截住去路,是不是要劫掠我夫妻的财物?”堵截的将领们连连说:“不敢,这都是周都督的命令。”孙夫人说:“你们只怕周瑜,唯独不怕我?周瑜可以杀你,我就不能杀周瑜?”孙夫人把周瑜大骂了一顿,喝令前进。那些堵截的将领们只好说:“我等是下人,怎敢不听夫人的。”一场马上就要爆发的危机被孙夫人化解了,刘备悬着的一颗心落下来了,等第二拨士兵传孙权的口谕过来时,刘备的援兵也到了。刘备安全地回到了荆州,在这场斗争中,刘备是最大的赢家,而孙权则赔了夫人又折兵。

5. 利用好对手的人

——皇太极以反间计借崇祯皇帝之手杀袁崇焕

反间计是指在疑阵中再布疑阵,使敌内部自生矛盾,我方就可万无一失。说得更通俗一些,就是巧妙地利用敌人的间谍为我所用。明末,皇太极就是采用这些反间法来蒙蔽明朝皇帝崇祯的,最终借崇祯之手杀掉了阻碍自己入关的最大对手袁崇焕。

后金崛起后,多次大败明朝廷军队,并夺取了明在东北的大片土地,如果将宁远、锦州攻占,那么山海关以外的土地将不再属于明王朝,崇祯皇帝当然知道其中的利害关系,因此他启用袁崇焕来对抗皇太极,结果,皇太极屡次进攻宁、锦,都被袁崇焕打败,且损失惨重。为了扭转不利局面,皇太极开始调整自己的策略,即挑拨离间明朝廷原本就比较脆弱的君臣关系,特别是要离间崇祯皇帝和自己的克星袁崇焕之间的关系。

皇太极想通过绕道蒙古高原攻入华北地区,以引起崇祯皇帝对袁崇焕的猜疑,从而挑起明朝廷的内讧。从东北进入华北有两条道路,一条经松辽平原辽西走廊而入山海关,另一条则沿西辽河逆水而上,向西进入其支流西喇木伦河,老哈河流域,再沿滦河南下,插入喜峰口(古称卢龙口),后一条道路很少有人想到,因为此路要通过强悍的蒙古部落辖区,很长一段时间,这条路途经的西喇木伦河流域都处在蒙古察哈尔部的控制之下,而滦河两岸又是蒙古另一支部落喀喇沁部放牧的地方,因此,要取道卢龙口,不仅需要扫清来自察哈尔的阻挠,还要取得来自喀喇沁部的默契与合作。

明朝后期,随着后金的强大,蒙古许多部落开始倒向后金,这时明朝廷内部出现了两种意见:一种意见主张放弃与蒙古各部的经贸往来,切断蒙古与中原的联络,使其自动瓦解;另一种意见则是主张对蒙古各部尤其是喀喇沁部要相机剿抚。一方面在边外台堡多备衣食,诱其来归;另一方面也要整理防务,防患于未然,一旦发现其图谋不轨即择机歼剿,切断其向辽东方向撤退之路,使其不能与后金合兵一处。前一种意见得到了崇祯皇帝的赞成,后一种意见则是袁崇焕等人极力主张的。

皇太极一旦发现这样的契机,便决不错过,因此,他加快了挑拨明朝廷君臣矛盾的步伐。不久,皇太极与喀喇沁缔结旨在反对察哈尔的军事同盟,迈出了独辟蹊径的第一步。一个月后,皇太极亲率大军征讨察哈尔,察哈尔抵挡不住,拔帐向西逃去,其势力于是退出西喇木伦河流域,后金从关外直插卢龙口的最大障碍已经不复存在,明王朝依靠察哈尔牵制后金的设想也成泡影,喀喇沁部也一步步地向皇太极靠拢。

皇太极的这次军事行动震撼了袁崇焕,他上书劝说崇祯皇帝说:“目前皇太极很有可能从蒙古高原南下华北平原,因为那里有一条很少有人知道的捷径。因此,恳请陛下加强长城各口的防御力量,如果陛下感到兵力不足,臣愿意抽调自己的劲旅去充实这些要塞。”尽管袁崇焕都是肺腑之言,但对皇太极而言,却是千载难逢的好机会,因为皇太极知道崇祯皇帝疑心很重,他最嫉恨大臣们能力比自己强、考虑问题比自己超前,所以,皇太极趁机派人潜入京城,散布谣言说:“袁崇焕之所以极力劝谏皇帝去加强边塞的防御力量,完全是为他自己打算的,他想利用这种机会,不断加强自己的军事实力,他甚至还有其他的打算……”一时间,京城谣言四起,很快就传到崇祯皇帝耳朵里面了。这让崇祯皇帝心里很不舒服,对袁崇焕的信任开始有些动摇了。崇祯的这个心思正是皇太极所需要的,崇祯对袁崇焕的猜忌为皇太极下一步的挑拨活动铺平了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