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作不知而实知,假作不为而实不可为,或将有所为。司马懿之假病昏以诛曹爽,受巾帼、假请命以老蜀兵,所以成功;姜维九伐中原,明知不可为而妄为之,则似痴矣,所以破灭。
兵书曰:“故善战者之胜也,无智名,无勇功。”当其机未发时,静屯似痴;若假癫,则不但露机,且乱动而群疑。故假痴者胜,假癫者败。或曰:假痴可以对敌,并可以用兵。
【注释】
①静不露机,云雷屯也:语出《易经·屯卦》。屯,卦名。本卦为异卦相叠(震下坎上),震为雷,坎为雨,此卦象为雷雨并作,环境险恶,为事困难。“屯,难也”。《屯卦》的《彖》辞又说“云雷,屯。”坎为雨,又为云,震为雷。这是说,云行于上,雷动于下,云在上有压抑雷之象征,这是屯卦之卦象。此计运用此象理,是说在军事上,有时为了以退求进,必得假痴不癫,老成持重,以达后发制人。这就如同云势压住雷动,且不露机巧一样,最后一旦爆发攻击,便出奇不意而获胜。
【译文】
宁愿假装不知道而不采取行动,也不假装知道而轻举妄动。要沉着冷静,不露出真实的动机,如同雷霆隐藏在云层后面,不显露自己。
假装不知道而实际上非常清楚,假装不行动而实际上是不可能行动,或者将要有所行动。三国时司马懿假装衰老病重,而杀死曹爽;接受诸葛亮送来的妇女衣物首饰,故意上表假装请命,把蜀军拖得疲惫不堪,因此获得成功。蜀将姜维九次进兵中原,明知不可以行动而偏要轻举妄动,简直就像是痴呆了一样,所以他失败了。
兵书上说:“善于用兵的人打了胜仗,既不显露出智慧的名声,也不表现为勇武的战功。”当战机未成熟时,沉着冷静似呆子。如果装作癫狂,不但会泄露战机,而且胡乱行动会使大家猜疑。所以假装痴呆者必胜,假装癫狂者必败。或者说:假装痴呆可以用来对敌作战,又可以用来治理军队。
智慧心得:
此计的计名出处不详,但是类似的语言和思想散见于各种典籍。《孙子兵法·九地篇》提到过:“能愚士卒之耳目,使之无知。”意思是要能蒙蔽士卒的视听,使他们对于军事行动懵懂无知。
假痴不癫,就是伪装出痴呆状,先示人以弱,麻痹对方,趁其不备,寻机再战而胜之,但是不能扮癫而走漏了行藏,可算是一种装傻行为。也有说法称为“扮猪吃虎”,据说相书上写“面带猪相,心头嘹亮”,也就是装得像一头蠢笨的猪,却可吃掉凶恶的老虎。
假痴不癫,重点在一个“假”字。这里的“假”,意思是伪装。装聋作哑,痴痴呆呆,而内心里却特别清醒。此计作为政治谋略和军事谋略,都算高招。
用于政治谋略,就是韬晦之术,在形势不利于自己的时候,表面上装疯卖傻,给人以碌碌无为的印象,隐藏自己的才能,掩盖内心的政治抱负,以免引起政敌的警觉,专一等待时机,实现自己的抱负。
这种手段刘备父子都比较熟稔,可谓用得炉火纯青。
当年刘备处在曹操控制之下,每日在后园种菜,亲自浇灌,不问世事。梅子青时,曹操请他喝酒,二人观天际龙卷想起世间英雄。刘备以当时的袁绍、袁术、刘表、孙策、刘璋几大军阀搪塞,却被曹操一一否定,突然一句“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尔”石破天惊,吓得刘备手中双筷落地。幸好此时的炸雷让刘备找到了借口。于是后人说曹操见状,大笑不止,认为刘备连打雷都害怕,成不了大事,对刘备放松了警觉。这算是“假痴不癫”的一大用处。当然,这种说法也很有可能低估了曹孟德的智商,不过暂不讨论。
后世蜀汉被曹魏消灭,刘禅被俘。无论他是真傻还是假痴,总之是沉迷于曹魏统治者为他提供的声色歌舞,“此间乐,不思蜀”。并借着这股傻劲浑浑噩噩地颐养天年,老死在险境之下。也可算是此计的一个注脚。
三国时期的装傻似乎比别的时代都要来得多,司马懿诈病赚曹爽可堪称经典。
三国时期,魏国的魏明帝去世,继位的曹芳年仅八岁,朝政由太尉司马懿和大将军曹爽共同执掌。曹爽是宗亲贵胄,他的父亲是曹魏著名的军事天才曹真,立下了很多军功,曹爽也因此目中无人、飞扬跋扈,在他心中,绝对不允许异姓的司马氏分享权力。所以,他用明升暗降的手段剥夺了司马懿的兵权。
司马懿立过赫赫战功,如今却大权旁落,心中十分怨恨,但他知道曹爽靠着家族的威望而不可一世,势力强大,一时恐怕斗他不过。于是,司马懿称病不再上朝,曹爽当然十分高兴。他心里也明白,司马懿是他当权的唯一潜在对手,绝对不能掉以轻心。一次,他派亲信李胜去司马家探听虚实。
其实,司马懿早已看破曹爽的心事,因而早有准备,李胜被引到司马懿的卧室,只见司马懿病容满面,头发散乱,躺在床上,由两名侍女服侍。李胜说:“好久没来拜望,不知您病得这么严重。现在我被命为荆州刺史,特来向您辞行。”司马懿假装听错了,说道:“并州是北方边境的要地,一定要抓好防务。”李胜忙说:“是荆州,不是并州。”司马懿还是装作听不明白。这时,两个侍女给他喂药,他吞得很艰难,汤水还从口中流出。他装作有气无力地说:“我已命在旦夕,我死之后,请你转告大将军,一定要多多照顾我的孩子们。”
李胜回去向曹爽作了汇报,曹爽喜不自胜,说道:“只要这老头一死,我就没有什么好担心的了。”
过了不久,249年2月15日,天子曹芳要去济阳城北扫墓,祭祀祖先。曹爽带着他的三个兄弟和亲信等护驾出行。
司马懿听到这个消息,认为时机已到。马上调集家将,召集过去的老部下,迅速占据了曹氏兵营,然后进宫威逼太后,历数曹爽罪过,要求废黜这个奸贼。太后无奈,只得同意。司马懿又派人占据了武库。
等到曹爽闻讯回城,大势已去。司马懿以篡逆的罪名,诛杀曹爽一家,终于独揽大权,曹魏政权实际上已是有名无实。
司马懿使用假痴之计,伪装成已经重病不治的样子,来欺骗曹爽及其部下,使他们麻痹大意,不再防备司马懿,然后他发动突然袭击,将曹爽集团一网打尽。
再者如周武帝宇文邕,在武帝之前,他的三哥孝闵皇帝宇文觉和大哥明帝宇文毓,都被垄断了北周实权的堂兄宇文护毒死了。宇文邕深知宇文护势力已经长成,便对宇文护一切听他,顺他,随他,让他,如此假痴假癫一装就是十二年!这种强忍的功夫,自古以来只有勾践才能与之相比。
一天,宇文邕请宇文护劝谏酗酒的太后。作为宇文氏的大家长,他便随宇文邕入宫见太后去。一路上绝无半点异常,况且宫中他早安下了无数心腹,有任何异常之处也早就通报了。
宇文护见了太后,便踞坐一旁,拿出宇文邕为他准备的《酒诰》威严地诵读起来。
就在这时,侍立一旁的宇文邕悄悄从袖中取出了玉梃,猛击宇文护头部,一下得手!
相信精明强干的宇文护早看出宇文邕在施韬晦之计,只不过,宇文邕再如何装也是没有用的——他的晋公府第的禁卫总比皇宫的强大,而且他还牢牢掌握住了天下十二军兵马,可宇文护最终仍未跳出“韬晦”的陷阱之中。
假痴不癫,有时也是一种道德修为,体现为雍容大度,不记人过。吕蒙正做参知政事时,初入庙堂,有人在旁冷言冷语:“此小子亦来参政?”蒙正假装听不见,泰然上殿,同列中有不平的,想追问说此话的人,蒙正却阻止说:“不必知其人姓名,若知其姓名,会终生记在心里,还是不知的好。”这种假痴,可算“宰相肚里好撑船”了。
装疯卖傻有很多好处,但很难做到。古往今来,大多数人习惯于装聪明,装有才学,炫耀还来不及呢,哪可能去装愚装呆啊。所以,这让人想起郑板桥的名言“难得糊涂”,一方面愤世疾俗地表明唯有他是清醒的,即“举世皆醉我独醒”,另一方面也昭示了一个真正清醒的人,要装疯卖傻到别人无法窥知的境界,实非易事,正所谓“糊涂”“难得”。
第二十八计:上屋抽梯
【原文】
假①之以便,唆之使前,断其援应,陷之死地。遇毒,位不当也②。
【原按】
唆者,利使之也。利使之而不先为之便,或犹且不行。故抽梯之局,须先置梯,或示之以梯。如:慕容垂、姚苌诸人怂秦苻坚侵晋,以乘机自起。
【注释】
①假:借。
②遇毒,位不当也:语出《易经·噬嗑卦》。噬嗑,卦名。本卦为异卦相叠(震下离上)。上卦为离为火,下卦为震为雷,是既打雷,又闪电,威严得很。又离为阴卦,震为阳卦,是阴阳相济,刚柔相交,以喻人要恩威并用,严明结合,故卦名为“噬嗑”,意为咀嚼。本卦六三·《象》辞:“遇毒,位不当也。”本是说,抢腊肉中了毒(古人认为腊肉不新鲜,含有毒素,吃了可能中毒),因为六三阴兑爻于阳位,是位不当。此计运用此理,是说敌人受我之唆,犹如贪食抢吃,只怪自己见利而受骗,才陷于死地。
【译文】
故意露出破绽以使敌人觉得方便进攻我方,引诱敌方深入我方,然后截断敌方的后援和接应,使其陷入绝境。敌人因为抢腊肉而中毒,就会失去原有的地盘。
所谓“唆”,就是用利益去引诱敌人。如果只用利益去引诱,而不为对手提供方便,也许敌人不肯轻易上钩。所以,要采取“上屋抽梯”的计策,就是要事先给敌人安放一个梯子,或者显示有上屋的梯子可用。比如慕容垂、姚苌等人怂恿苻坚入侵东晋,以便乘机自己起兵,扩展势力。
智慧心得:
上屋抽梯有个典故。东汉末年,刘表偏爱少子刘琮,不喜欢长子刘琦。因为刘琦的后母害怕他得势,影响到自己亲生儿子刘琮的地位,所以非常嫉恨他。刘琦感到自己处在十分危险的环境中,多次去请教诸葛亮,但诸葛亮一直不肯为他出主意。有一天,刘琦约诸葛亮到一座高楼上饮酒,等二人坐下饮酒之时,刘琦暗中派人拆走了楼梯。刘琦说:“今日上不至天,下不至地,出君之口,入琦之耳,可以赐教矣!”诸葛亮见状,无可奈何,便讲了一个故事:春秋时期,晋献公的妃子骊姬想谋害晋献公的两个儿子——申生和重耳。重耳知道骊姬居心险恶,只得逃亡国外。申生为人厚道,要尽孝心,侍奉父王。一日,申生派人给父王送去一些好吃的东西,骊姬乘机用有毒的食品将太子送来的食品更换了。晋献公哪里知道,准备去吃,骊姬故意说道,这膳食从外面送来,最好让人先尝尝看。于是命左右侍从尝一尝,刚刚尝了一点,侍从倒地而死。晋献公大怒,大骂申生不孝,阴谋杀父夺位,决定要杀申生。申生闻讯,也不作申辩,自刎身亡。诸葛亮对刘琦说:“申生在内而亡,重耳在外而安。”刘琦马上领会了诸葛亮的意图,立即上表请求派往江夏(今湖北武昌西),避开了后母,终于免遭陷害。
刘琦引诱诸葛亮“上屋”,是为了求他指点,“抽梯”,是断其后路,也就是打消诸葛亮的顾虑。
《孙子兵法》中最早出现“去梯”之说。《孙子·九地篇》:“帅与之期,如登高而去其梯。”这句话的意思是把自己的队伍置于有进无退之地,破釜沉舟,迫使士兵同敌人决一死战。由此进行引申,此计用在军事上就是指利用小利引诱敌人,然后截断敌人援兵,以便将敌围歼的谋略。这种诱敌之计,自有其高明之处。敌人一般不是那么容易上当的,所以,你应该先给他安放好“梯子”,也就是故意给以方便。等敌人“上楼”,也就是进入已布好的“口袋”之后即可拆掉“梯子”,围歼敌人。
那么,如果再引申一下,就是先用种种方法暗示或者明示对方可以由梯子安全地上下,而且上屋之后可以获得极大的利益,那么,即使再精明的人也会觉得此事可以合作,便会由此进屋,而后抽梯。抽梯之后,也有几个选择:或者是消灭关在屋子中的人,如果是这样,此计就和“关门捉贼”有异曲同工之妙了;或者是告诉对方,现在梯子已经撤去,你已无法离开,除了与我合作之外别无选择,这就是通过情势来打动对手的办法;也可以将对方搁置在这里,而后再图日后的利用,这就是放长线钓大鱼的办法。
可见,“上屋抽梯”计变化多端,尤其是抽梯之后应该如何处理善后的选择。之所以会有这么多的变数,就是因为这和自己目前的需要以及对方的实力、地位密切相关,所以,只有相时而动,才能有所进取。
“上屋抽梯”的计策,最关键的就在于如何安排“梯子”。安放“梯子”,有很大学问,对贪婪之敌,则以利诱之;对情骄之敌,则示我方之弱以惑之;对莽撞无谋之敌,则设下埋伏以使其中计。总之,要根据情况,巧妙地安放“梯子”,致敌中计。像诸葛亮被刘琦引到高楼之上问计,就是因为刘琦一向宽厚老实而且又是刘备的亲戚,所以诸葛亮才未加防范。任何人都有弱点和疏忽的时候,所以,只要把握得住,“上屋抽梯”计就一定会成功。
韩信设伏破赵便是极为高明的一例。
秦朝灭亡之后,各路诸侯逐鹿中原。到后来,只有项羽和刘邦的势力最为强大。其他诸侯,有的被消灭,有的急忙寻找靠山。赵王歇在巨鹿之战中,看到了项羽是个了不得的英雄,所以,心中十分佩服,在楚汉相争时期,当然投靠了项羽。
刘邦为了削弱项羽的力量,命令韩信、张耳率两万精兵攻打赵王歇的势力。赵王歇听到消息之后,呵呵一笑,心想,自己有项羽做靠山,又控制有20万人马,何惧韩信、张耳。
赵王歇亲自率领20万大军驻守井陉,准备迎敌。韩信、张耳的部队也向井陉进发,他们在离井陉30里外安营扎寨,两军对峙,一场大战即将开始。韩信分析了两边的兵力,敌军人数比自己的多上十倍,硬拼攻城,恐怕不是对方的敌手,如果久拖不决,则自己经不起消耗,经过反复思考,他定下了一条妙计。他先命一将领率两千精兵到山谷树林隐蔽之处埋伏起来,然后对该将领说:“等到我军与赵军开战后,我军佯败逃跑,赵军肯定倾巢出动,追击我军。这时,你们迅速杀入敌营,插上我军的军旗。”他又命令张耳率军1万,在绵延河东岸,摆下背水一战的阵式。自己亲率8000人马正面佯攻。
第二天天刚亮,只听见韩信营中战鼓隆隆,韩信亲率大军向井陉杀来。赵军主帅陈余,早有准备,立即下令出击。两军杀得个昏天黑地。韩信早已部署好了,此时一声令下,部队立即佯装败退,并且故意遗留下大量的武器及军用物资。陈余见韩信败,大笑道:“区区韩信,怎是我的对手!”他下令追击,一定要全歼韩信的部队。韩信带着“败退”的队伍撤到绵延河边,与张耳的部队合为一股。韩信对士兵们进行动员:“前边是滔滔河水,后面是几十万追击的敌军,我们已经没有退路,只能背水一战,击溃追兵。”士兵们知道已无退路,个个奋勇争先,要与赵军拼个你死我活。韩信、张耳突然率部杀了回来,陈余完全没有料到,他的部队认为以多胜少,胜利在握,斗志已不是很旺盛,加上韩信故意在路上遗留了大量军用物资,士兵们你争我夺,一片混乱。锐不可当的汉军奋勇冲进敌阵,只杀得赵军丢盔弃甲,一片狼籍。正是“兵败如山倒”,陈余下令马上收兵回营,准备修整之后,再与汉军作战。当他们退到自己大营前面时,只见大营那边飞过无数箭来,射向赵军。陈余在慌乱中,才注意到营中已插遍汉军军旗。赵军惊魂未定,营中汉军已经冲杀出,与韩信、张耳从两边夹击赵军。张耳一刀将陈余斩于马下,赵王歇也被汉军生擒,赵军20万人马全军覆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