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战计,是指敌我双方势均力敌,军备相当,相持不下的一种战场形势。对其中任何一方都不存在速战速决的可能性,也不可能有混水摸鱼、乱中取胜的机会,在这种形势之下,就得妙施攻守之计。
并战计的使用技巧,就是设法削弱对方,充实自己,或者抽掉对方的主力,或者自己干脆鸠占鹊巢,或者逐渐主宰对方……不一而足。具体的原则就是保存自己的同时设法使对方的实力受到挫损,无论是敌方还是友方,都可以兼并之,占有之。
并战计分为六篇:偷梁换柱、指桑骂槐、假痴不癫、上屋抽梯、树上开花、反客为主。
第二十五计:偷梁换柱
【原文】
频更其阵,抽其劲旅,待其自败,而后乘之①,曳其轮也②。
【原按】
阵有纵横,天衡为梁,地轴为柱。梁柱以精兵为之,故观其阵,则知精兵之所在。共战他敌时,频更其阵,暗中抽换其精兵,或竟代其为梁柱,势成阵塌,遂兼其兵。并此敌以击他敌之首策也。
【注释】
①句中的几个“其”字,均指盟友、盟军言之。
②曳其轮也:语出《易经·既济卦》。既济,卦名,本卦为异卦相叠(离下坎上)。上卦为坎为水,下卦为离为火。水处火上,水势压倒火势,救火之事,大告成功,故卦名“既济”。既,已经;济,成功。本卦《象》辞说“曳其轮,义无咎也。”意为,拖住了车轮,车子就不能运行了。此计运用此象理,是说好比拖住了车轮,车子就不能运行了。己方抽其友方劲旅,如同抽出梁木,房屋就会坍塌,于是己方就可以控制盟友了。
【译文】
频繁地更换盟军的阵容,抽调盟军阵容的主力,等待盟军自己败落,然后再乘机兼并盟军。拖住了车轮,车子就不能运行了。
从军事部署角度讲,阵式中列阵都要按东、西、南、北方位部署。阵中有“天衡”,首尾相对,是阵的大梁;“地轴”在阵中央,是阵的支柱。梁和柱的位置都是部署主力部队的地方。因此,观察敌阵,就能发现敌军的主力位置。如果与友军联合作战,应设法多次变动友军的阵容,暗中更换友军的主力,派自己的部队去代替他的梁柱,这样会使友军的阵地无法由友军自己控制,这时,立即吞并友军的部队。这是吞并这一股力量再去攻击另一股敌人的首要战略。
智慧心得:
此计出自《太史公记》:“殷纣……力能索铁舒钩,抚梁易柱,步捉猛兽,手接飞鸟也。”意思是说,殷纣王力大无比,能够把铁扭成绳子的形状,能够使铁钩拉直,能够手托房梁换柱子,能够步行捉猛兽,能用手抓飞鸟。这段话是用来形容殷纣王的武艺高强的。后代用“偷梁换柱”一词,既是沿用了这个词的原意——技艺高超而且巧妙,又作了引申——从武功、力量变为谋略、权术的比喻。
梁,是房屋建筑中的水平方向的长条形承重构件,在木结构屋架中通常按前后方向架放在柱子上。柱,是建筑物中直立的,起支撑作用的构件,在木结构屋架中,承载横梁。
所以说,梁和柱是建筑中最关键、最重要、最结实、作用最大的部件。建筑物是否稳固,完全取决于梁和柱。
偷梁换柱,指用偷换的办法,暗中改换事物的本质和内容,以达到蒙混欺骗的目的。“偷天换日”、“偷龙换凤”、“调包计”,都是同样的意思。在军事上,联合对敌作战时,反复变动友军阵线,借以调换其兵力,等待友军有机可乘、一败涂地之时,将其全部控制,兼并其主力为己方所用。
此计中包含尔虞我诈、乘机控制别人的权术,所以也往往用于政治谋略和外交谋略。
事实上,在波谲云诡的斗争中,所谓“友军”,只不过是暂时的联合而已。也许在共同的敌人被消灭之后,盟友就会成为斗争最激烈的敌人,更何况有人还在战场上使用“借刀杀人”计,在消灭敌人的同时削弱盟友呢?所以,不能简单地用世俗道德的原则去苛求战略家、谋略家和军事家们,因为,从人类几千年的文明史上看,“兼并盟友”是太平常的事情了。
这可以苏联为典型。当年,苏联当局对他的“盟友”采取派遣军事顾问、培植亲苏势力,然后再出兵占领这一整套的办法,可以说是“偷梁换柱”计的现代诠释。苏联为了侵占阿富汗,实现南下印度洋的美梦,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就从各方面向阿富汗渗透。塔拉基上台之后,苏联先后派遣6000多名专家和顾问,逐步控制了阿富汗的军队和党政机关。与此同时,他们还采取种种特务手段,迫害持不同政见者,换上亲苏分子。正因为阿富汗国家和军队的梁和柱被偷偷换掉,才使得苏军1979年12月27日的公开入侵得逞。
“偷梁换柱”计使用的关键有二:
一是在“换”的时候要注意手法的巧妙,“偷”的意思就是暗中,令人不觉,不会发现破绽。这可以从周总理的外交辞令上体会。
一次周总理举行记者招待会,介绍我国的建设成就。有西方记者问:“中国人民银行有多少资金﹖”这是涉及国家机密的问题,不可能直言相告。于是,周总理答道:“中国人民银行的货币资金嘛,有18元8角8分。”看到众人不解的样子,他又解释说:“中国人民银行发行十种主辅人民币,面额分别为10元、5元、2元、1元、5角、2角、1角、5分、2分、1分,合计18元8角8分。中国人民银行有全国人民做后盾,信用卓著,实力雄厚,它所发行的货币,在国际上享有盛誉。”这个回答机智巧妙,以“总面额”偷换“总金额”,暗中偷换了概念,堵住了外国记者的口。
二是所偷换的东西必须是“梁”、“柱”。如果换掉的是无足轻重的东西,那么对方就不会受到任何损害,我方就无法获取实利了。换掉了对方的重要的人或物,就会动摇对方的根本,使其可以为我所并。这在皇室内部争权时用得最多,如有关宋仁宗出身的“狸猫换太子”的传说,以及雍正篡改康熙遗诏登上皇位的故事,无论真假,这些都已成“偷梁换柱”计的经典。
赵高矫诏立胡亥便是典型的“偷梁换柱”。
秦始皇称帝,江山一统,然而却未立太子,在宫廷内部,分化出两股势力,一为长子扶苏、蒙恬集团,一为幼子胡亥、赵高集团。扶苏恭顺好仁,为人正派,在全国有很高的声誉。秦始皇本意欲立扶苏为太子,为了锻炼他,派他到著名将领蒙恬驻守的北线为监军。幼子胡亥,早被娇宠坏了,在宦官赵高教唆下,只知吃喝玩乐。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第五次南巡,到达平原津(今山东平原县附近),突然一病不起。此时,秦始皇也知道自己的大限将至。于是,连忙召丞相李斯,要李斯传达密诏,立扶苏为太子。当时掌管玉玺和起草诏书的是宦者令(宦官的总管)赵高。赵高早有野心废掉扶苏拥立胡亥,他看准了这是一次难得的机会,故意扣压密诏,等待时机。
几天后,秦始皇在沙丘平召(今河北广宗县境)驾崩。李斯怕太子扶苏回来之前,因为国家没有首领而引起政局动荡,所以秘不发丧。赵高特此去找李斯,告诉他,皇上赐给扶苏的信,还扣在我这里。现在,立谁为太子,我和你就可以决定。狡猾的赵高又对李斯讲明利害,说,如果扶苏做了皇帝,一定会重用蒙恬,到那个时候,宰相的位置你能坐得稳吗?一席话,说得李斯果然心动,二人合谋,便矫诏(古代,诏书为天子专用的文书,所以冒充皇帝的名义伪造的诏书叫做“矫诏”)赐死扶苏,杀了蒙恬。将胡亥扶为秦二世。
赵高使用的“偷梁换柱”计,隐瞒的是扶苏和天下人,而不是受秦始皇遗诏的李斯。因为他知道,如果不获得李斯的支持,他的“偷梁换柱”计就无法实施,因为李斯以丞相的身份,又同在秦始皇的身边,完全有声望和实力推翻他赵高伪造的遗诏的真实性。所以,他最成功的地方,就在于成功争取了李斯,让他协助自己完成这个偷梁换柱的工作,甚至关键时刻(伪造遗诏拥立新皇帝的时候)还要李斯亲自出面换取梁柱。
第二十六计:指桑骂槐
【原文】
大凌小者,警以诱之。刚中而应,行险而顺①。
【原按】
率数未服者以对敌,若策之不行,而利诱之,又反启其疑。于是故为自误,责他人之失,以暗警之。警之者,反诱之也,此盖以刚险驱之也。或曰:此遣将之法也。
【注释】
①刚中而应,行险而顺:语出《易经·师卦》。师,卦名。本卦为异卦相叠(坎下坤上)。本卦下卦为坎为水,上卦为坤为地,水流地下,随势而行。这正如军旅之象,故名为“师”。本卦下卦为坎,坎表示险,上卦为坤,坤表示顺,故又有“行险而顺”之象。以此卦象的道理督治天下,百姓就会服从。这是吉祥之象。
【译文】
强者制服弱者,要用警告的办法来诱导他。主帅刚强居中间正位,便会有部属应和,行事艰险而不会有祸患。
率领一贯不服从指挥的人去和敌人打仗,如果不听指挥,而又用金钱利益引诱,反而会使他们产生怀疑。在这个时候,你可以故意制造事端借此来责备他人的过失,暗中警告那些不服从你的命令的人。所谓警告,就是从反面去诱导他们。这就是用强硬而险诈的方法去迫使部属服从。或者说,这是一种调遣部将的方法。
智慧心得:
此计本来出自民间俗语,后来在小说《金瓶梅》和《红楼梦》中都有引用。这个词的原意是比喻对着甲大骂,但是实际上想骂的是乙,也有另一种说法,“指着和尚骂秃驴”。
后来,这个词引申到其他领域,就变成以惩治、攻击某一个特定的典型敌人来警告、规劝其他敌人的意思了。
指桑骂槐就是通过对某个特定的、典型的对象的惩罚、打击,来达到警告其他敌人的作用。也可以说是“杀鸡儆猴”。“指桑骂槐”的比喻意义应从两方面理解。
一是要运用各种政治和外交谋略,“指桑”而“骂槐”,施加压力配合军事行动。对于弱小的对手,可以用警告和利诱的方法,不战而胜。对于比较强大的对手也可以旁敲侧击以威慑。春秋时期,齐相管仲为了降服鲁国和宋国,就是运用此计。他先攻下弱小的遂国,鲁国畏惧,立即谢罪求和,宋见齐鲁联盟,也只得认输求和。管仲“敲山震虎”,不用大的损失就使鲁、宋两国臣服。
二是可以运用到治军方面。作为部队的指挥官,必须做到令行禁止,法令严明。否则,指挥不灵,令出不行,士兵一盘散沙,怎能打仗!所以,历代名将都特别注意军纪严明,管理部队刚柔相济。关心和爱护士兵,使将士们心中感激敬佩,这才算得上是称职的指挥官。但决不能有令不从,有禁不止。
《孙子兵法》中对此早有名训:“约束不明,申令不熟,将之罪也。”这就是强调治军要严。所以,有时采用“杀鸡儆猴”的方法,抓住个别坏典型,从严处理,就可以震慑全军将士。
孙武斩吴王宠姬便极大提升了自己的威望。
春秋时期,吴王阖闾看了孙武的著作《孙子兵法》,很受启发,便立即召见他,当面询问兵法的奥妙。阖闾问是否可以当场演示,孙武答曰不难。可以随便找些人操练。吴王也是好事,便在后宫挑了180名美女,要试试孙武的真功夫。
于是孙武下令180名美女编成两队,并命令吴王的两个爱姬作为队长,列队完毕,便仔细为她们讲解操练要领。交待完毕,孙武还命令在校军场上摆下刑具,并警戒这些宫女们:“练兵并非儿戏!违犯军令一律按军法处理!”
之后,孙武命令擂鼓操练。宫女们自然不听,只觉好玩好笑。于是,孙武命令停止,重申军令,再作操练。宫女们仍然不听,于是,孙武便斩了作为吴王爱姬的两个队长以立威,并将吴王的求情口谕以“将在外,君令有所不受”为名挡了回去。这次,宫女们才魂飞魄散,再不敢马虎,顺利完成操练任务。
实际上,孙武斩姬,威吓的对象并不只是宫女们,而是还有那个以兵法为儿戏的吴王。斩姬行动恐怕真的吓着了吴王,拓宽了他的眼界,从此看到了兵法之庄严气象。之后,他信服孙武治兵之能,拜为大将,终使吴国挤进军事强国之列。
指桑骂槐,多体现在优伶或弄臣们的身上,无论西方还是东方都有这个传统,这些人蓄于深宫,活动在帝王周围,往往能够借助于笑谑讽喻之“桑”,打动君王之“槐”,道出别人不敢直面的血淋淋的真相,有时甚至于一言兴邦、一言灭国。
明宪宗时期,太监汪直弄权,气焰不可一世,私兴大狱无恶不作。手下的两名爪牙叫王越与陈钺,分据文武要津,朋比为奸,弄得朝政混乱。
宫廷中有位太监名叫阿丑,为人机敏伶俐,颇有汉代名伶东方朔讽谏的遗风,而且他极具表演才能,宪宗和宫中后妃都喜欢看他的节目。有一次,宪宗一边喝酒,一边观看阿丑与宫内侍宦的表演。轮到阿丑上台了,只见他醉眼蒙胧神情恍惚地走上台来,旁边一个侍宦喊一声:“宰相到!”阿丑毫无感觉,似聋子送殡,不肃静也不回避,还指东画西地骂:“什么大官小官,黑猫白猫,你行你的阳关道,我过我的独木桥,老爷在此饮酒,你还不绕道滚蛋!”又一个侍宦高喊一声:“圣驾到!”阿丑依然不动,继续喃喃醉语:“圣上还在睡梦中糊涂!圣上比我还醉!”这时,一个小太监低声说一句:“汪太监来了!”阿丑面露惊惶,扑通一声跪在地上,口称罪过,拜迎大太监汪直。旁人问他:“圣驾来了你不怕,却怕汪太监?”阿丑哈哈一笑,答道:“吾只知有汪太监,不知有天子!”
宪宗看到这里,很不高兴,继而一想,觉得阿丑的话里有话,从此便开始对汪直注意起来,渐渐对他疏远。
至第二次宪宗又要看戏的时候,阿丑这回却大打出手,手持双斧,在舞台上耍起功夫来,然后唱道:“本英雄汪某是也,东拉西抢,横行天下,战无不胜,贪无不得,洒家这两把板斧,好不厉害也。左手一扬,日月无光,右手一挥,人头落地。管它血流成河,本英雄正好中流击节;什么尸骸遍野,正好横槊赋诗……”
他在台上耀武扬威,旁人便插嘴问他:“汪勇士,你说这双斧如何了不得,不得了,究竟这两个家伙叫什么名字?”阿丑答唱:“两个活宝是冤家,杀人放火天怕他,朋比为奸谁敢问,横行霸道问你怕不怕?此家伙王越陈钺是也。”
宪宗心里透亮,不久把汪直流放边疆,将其党羽一网打尽。
还有个很有名的“疯僧扫秦”的故事。在害死岳飞后,秦桧在新年初一到灵隐寺烧香,有个疯僧(据说是济公)拿着扫帚和吹火筒到山门前迎接,秦桧感到疑惑,就问:你拿这把扫帚做什么?疯僧说:我拿这把扫帚在佛殿扫除灰尘,在金銮殿上扫除奸臣。秦桧看了吹火筒后,又问:你的吹火筒怎么中间有节不通?疯僧答道:如果是通的,那早就私通番邦了。疯僧还在墙上写诗一首揭露秦桧和其妻子王氏谋害忠臣岳飞的罪行,诗曰:伏虎容易纵虎难,东窗毒计胜连环;可恨彼妇施长舌,气煞老僧心胆寒。
秦桧看了后目瞪口呆,下令捉拿疯僧,但疯僧早已不知去向。秦桧从此常常心神不定,不久病死。
这一骂,着实痛快。
现实生活中,“指桑骂槐”几乎被运用得最广,它既作为一种计谋出现,但更多的则是一种家长里短式的骂人术、情绪发泄术、旁敲侧击术。作为一种计谋,它是通过借题发挥的办法,表明自己的的立场,曲折地达到自己的目的。因为如果一味地直来直去,不但办不成事,反而会把事情搞僵。尤其是你拒绝别人的时候,若能借甲说乙,让求人者听出弦外之音,自然会知难而退。这样既不伤人面子,又没有失去自己的立场。为人处世,“指桑骂槐”需灵活地、变通地加以运用。
第二十七计:假痴不癫
【原文】
宁伪作不知不为,不伪作假知妄为。静不露机,云雷屯也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