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楚文王到息国巡狩,顺手牵羊地夺了息侯的夫人息妫,带回楚国立为自己的夫人。息妫是楚国第一美人,令很多人仰慕不已。楚文王死后,文王的弟弟、楚国的令尹公子元便开始打风韵不减当年的嫂嫂的主意,想据为己有。
公子元在息妫的寝宫的墙外兴建馆舍,日夜演唱靡靡之音,希望声音传到她的耳朵,挑动她的春心。息妫并不满意这种玩乐的作风,发议论说,作为令尹的公子元,应该设法富民强国,远播国威。
公子元知道了息妫的议论,想讨好她,便调集大军浩浩荡荡地杀向郑国。一路攻克数城,很快就直逼郑国都城。
郑国兵力远远不如楚国强大,强行迎击,只会导致失败,因此,郑文公与文武百官都有些惶恐不安。上卿叔詹主动请战,说:“公子元进攻郑国,只是想急速地取得一些胜利,好讨息妫欢喜,没有深谋远虑的政治目的,我自有退兵之计。”
叔詹下令军队埋伏城内,城门大开,告诫百姓不要慌张、和往常一样自由往来。与此同时,叔詹又暗遣使者到齐、宋、鲁三国求援。
楚军的先锋冲到城外,看见城门大开,街上人们往来如常,镇静自如,担心有诡计,不敢贸然进城,便退离都城五里,安营扎寨,等待主力部队到达。
公子元率大军到达后,听说城中情况,大吃一惊,随即带军官们到高处观察城内动向,只见刀枪林立,旗帜飘扬,不知郑国在搞什么名堂。
很快,公子元获得消息,说三国部队前来增援郑国。如果三国部队从背后攻击,而郑军又出城迎击,楚军将受到夹击,惨遭失败。公子元立即决定在三国军队到来之前,撤离郑国领土。
公子元下令,三更造饭,四更启程,人衔枚,马裹蹄,偷偷退出。因害怕郑军追击,又下令楚军营帐不拆,旗幡依旧,以迷惑郑兵。这样,楚军神不知鬼不觉地溜出了郑国。
第二天,叔詹看到楚军营地上飞鸟歇足,对众将官说:“楚军已经撤走了,他们也用空城计欺骗了我们。
可见,面对“空城计”,一定要谋定而动,因为这种赌博式投机战术往往是对手特定时间、空间内的最后一招。
其实在我们人类之前,昆虫们早就会施用“空城计”了,拿南美洲的一种蛾子为例,它后背上的花纹俨然就是一只大的猛禽的眼睛,让那些想吃它的鸟类颇费踌躇——是吃了它还是会被它吃了呢?
智慧本就存在于整个世界,人类永远学不完的。
第三十三计:反间计
【原文】
疑中之疑①。比之自内,不自失也②。
【原按】
间者,使敌自相疑忌也;反间者,因敌之间而间之也。
【注释】
①疑中之疑:句意为在疑阵中再布疑阵。
②比之自内,不自失也:语出《易经·比》卦。比,卦名,本卦为异卦相叠(坤下坎上)。相依相赖,故名“比”。比,亲比,亲密相依。本卦六二·《象》辞:“比之自内,不自失也。”用在此计中是说,人们通常相信亲比辅助来自内部,便不会导致自己的失败。
【译文】
在敌方的疑阵(情报网)中布置我方疑阵(假情报),也就是利用敌方安插在我方中的间谍向其传达假情报,用以调动和打击对方;因为敌方根据常理,会非常信任出自本方内部的亲信间谍,认为那不会有差错。“反间计”中的“间”,是令敌人内部互相猜忌;“反间”就是利用敌人自己的情报来源迷惑敌人。
智慧心得:
《孙子兵法·用间篇》:“反间者,因其敌间而用之。”就是说利用敌方间谍为我所用,则称为反间。此外唐朝赵蕤的《长短经·卷九·五间》中说“陈平以金纵反间于楚军,间范增,楚王疑之,此用反间计者也。”是再次提到反间的用法。此后“反间计”遂成为行军用智的一个平常手段。
采用“反间计”的关键是“以假乱真”,造假要造得巧妙,造得逼真,才能使敌人上当受骗,信以为真,作出错误的判断,采取错误的行动。
在战争中,双方使用间谍是十分常见的。孙子就特别强调间谍的作用,认为将帅打仗必须事先了解敌方的情况。要准确掌握敌方的情况,不可靠鬼神,不可靠经验,“必取于人,知敌之情者也。”这里的“人”,就是间谍。
为求百战百胜,历代兵家莫不设法知彼,即了解与掌握敌方力量、战术等多方面的情况。知彼的最常用的手段是谍报活动,派遣谍报人员进入敌方内部,刺探敌方情报。于是伴随战争的,每每有谍报战。这就为“反间计”的使用提供了广阔的背景。说穿了,“反间计”就是反谍报活动的一个重要内容。“反间计”的使用有两种主要的形式,一种是利用打入我内部的敌方间谍,想办法收买他们,让其直接为我方服务;另一种是有意泄漏假情报,让敌方间谍带回去,扰乱敌方视听,使之无法知道我方的真实情况。
宋朝边将李允就曾经很好地使用过“厚赂诱之,反为我用”的手段——他挖掘出本军中潜伏的一个契丹间谍以后,不仅没有处决此人,而且还热情地款待他,给他各种好处,这个契丹人本来自知必死,没想到“两世为人”,于是将自己所知情报和盘托出,并且后来成了宋军在契丹方面的间谍。同样,三国时魏国的北方边将田豫、牵弘等也都是收买逃亡者当间谍的高手。
最后,值得思忖的是:“反间计”为什么用在“败战计”中呢?这明明是一种调动、迷惑敌人的主动战法嘛。其实,如果发现在我方内部有敌人的间谍网活动,这本身已经是一件很危险的事情,因为敌人没有活动着的潜伏网络一般是不会暴露的,所以说“反间计”大抵都是“亡羊补牢”、“将计就计”的急智机变。比如斯大林就曾经中了纳粹“反间计”圈套,而将军队中一批最优秀的将领处死,自毁长城,导致二战开始时苏联处于非常被动的局面,就是因为克格勃没有真正从间谍战的惨重损失中吸取教训。
三国时期,赤壁大战前夕,周瑜巧用“反间计”杀了精通水战的叛将蔡瑁、张允,便是个很有名的例子。曹操率领大军,准备渡过长江,占据南方。当时,孙刘联合抗曹,但兵力比曹军要少得多。
曹操的队伍都由北方骑兵组成,善于马战,不善于水战。正好有两个精通水战的降将蔡瑁、张允可以为曹操训练水军。曹操把这两个人当做宝贝,优待有加。东吴主帅周瑜见对岸曹军在水中排阵,井井有条,十分在行,心中大惊。他想一定要除掉这两个心腹大患。
曹操一贯爱才,他知道周瑜年轻有为,是个军事奇才,很想拉拢他。曹营谋士蒋干自称与周瑜曾是同窗好友,愿意过江劝降。曹操当即让蒋干过江说服周瑜,同时蒋干的任务还有探看东吴的虚实。周瑜正想用“反间计”干掉蔡瑁、张允,蒋干过江实在是天赐良机,他热情款待蒋干,酒席筵上,周瑜让众将相陪,炫耀武力,根本不和蒋干谈“正事”,最后佯装大醉,并约蒋干同床共眠。蒋干见周瑜不让他提及劝降之事,心中不安,哪里能够入睡。他偷偷下床,见周瑜案上有一封信。他偷看了信,原来是蔡瑁、张允写来,约定与周瑜里应外合,击败曹操。这时,周瑜说着梦话,翻了翻身子,吓得蒋干连忙上床。过了一会儿,忽然有人要见周瑜,周瑜起身和来人谈话,还装做故意看看蒋干是否睡熟。蒋干假装沉睡,只听周瑜他们小声谈话,听不清楚,只听见提到蔡、张二人。于是蒋干对蔡、张二人和周瑜里应外合的计划确认无疑。
他连夜赶回曹营,让曹操看了周瑜伪造的信件,曹操顿时火起,杀了蔡瑁、张允。等曹操冷静下来,才知中了周瑜反间之计,曹军水军的战术也从此失去有效的统领。
“反间计”在日常生活中也常常被人们用及。大到为了达到自己的某个目的而巧布疑阵;小到同事之间、朋友之间。同学之间挑拨离间,煽风点火或当面一套,背后一套,阳奉阴违,都是“反间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体现。“来说是非者,便是是非人”,因此,待人处事一定不要被一些假象和奉承话所迷惑。对别人告诉你的话不可不信,也不可全信。你一定要分得出那里面有多少是真实的成分,有多少是虚假的成分。
下面这个故事便是“反间计”在日常生活中的极好运用。
王家湾有个王木匠,为人宽厚老实,老伴早世,自己既当爹又当娘,好不容易把两个孩子拉扯大。
可孩子大了,却各顾各的小家庭,把父亲当成了包袱。
王木匠的朋友李银匠知道他的处境后,思谋为他解危。
李银匠到老大的家,登门后老大问他有何贵干,李银匠说:
“找你爹讨债。”
“爹在老二家,他欠了你什么债?”
“早些时候他常找我把碎银子化成锭,那阵子我俩好得像兄弟,我也没提工钱的事,这会儿手头紧了,想找他讨几吊用用。”
老大夫妻一听,眼都红了,问:“大叔,我爹化了多少银子?”
银匠说:“有回三十两,有回五十两……多啦,谁记得清。咦,他没跟你们说过?”
“没呀!”
“嘿,这老头儿心眼真小,这会儿还没露底。”
李银匠说完,就径直去老二家。老大夫妻便尾随偷听。
李银匠到老二家,仍是把王木匠化银的事讲给老二听。正巧王木匠不在。
李银匠从老二家出来,明知兄弟妯娌四人都在偷听,故意懊悔地说:“贪杯中之物有什么好?两杯黄酒下肚,嘴就把不住了,怪我把老朋友几十年的老底都揭出来,嗨!”
说完,他还打了自己两耳光。
从此,两个儿子对他父亲十分孝敬。有时儿子问起化银子之事,王木匠说没有。两个儿子硬是不信,以为老头子守得紧,直到老人死后,什么银子的影子也没见到。
第三十四:苦肉计
【原文】
人不自害,受害必真;假真真假,间以得行①。“童蒙之吉,顺以巽也②”。
【原按】
间者,使敌人相疑也;反间者,因敌人之疑,而实其疑也;苦肉计者,盖假作自间以间人也。凡遣与己有隙者以诱敌人,约为响应,或约为共力者,皆苦肉计之类也。如:郑武公伐胡,而先以女妻胡君,并戮关其思③;韩信下齐而骊生遭烹。
【注释】
①人不自害,受害必真;假真真假,间以得行:(正常情况下)人不会自我伤害,若他受害必然是真情;(利用这种常理)我则以假作真,以真作假,那么离间计就可实行了。
②童蒙之吉,顺以巽也:语出《易经·蒙卦》。本意是说幼稚蒙昧之人所以吉利,是因为柔顺服从。
③戮关其思:杀死了主张攻打胡的大夫关其思。本计用此象理,是说采用这种办法欺骗敌人,就是顺应着他那柔弱的性情(道德原则)达到目的。
【译文】
人不会自己伤害自己,若受到伤害,必然是真。假作真时真亦假,离间计就可以实行了。这样,就如同蒙骗幼童一样蒙骗敌方,使他们为我方操纵。这是吉祥之兆。
用间就是使敌人相互怀疑猜忌;反间是利用敌人的情报系统,欺骗他们自己;苦肉计,则是利用敌人的情报源,故意泄露一些本方内部的矛盾让他们知道,而使我方间谍得到其信任,或者约定里应外合,共同起事的,都属于苦肉计之类。比如郑武公伐胡,竟先将自己的女儿许配给胡国的君主,并杀掉了主张伐胡的关其思,使胡不防郑,最后郑国举兵攻胡,一举歼灭了胡国(事载《韩非子·说难》)。汉高祖派骊食其劝齐王降汉,使齐王没有防备汉军的进攻。韩信乘机伐齐,齐王怒而煮死了骊食其。
智慧心得:
用“苦肉计”最早的记载见《吴越春秋·阖闾内传》中要离断臂刺庆忌、豫让为刺杀赵襄子而自毁的故事。《三国演义》第四十六回:孔明曰:“不用苦肉计,何能瞒过曹操?”其他还有《常言疏证》:“《凤求凰剧》:假汝病态,伪作愁容,这分明是苦肉计。”在中国人的思想中,“苦肉计”不仅在军政方面应用,而且在民间也是一句俗语。
“苦肉计”其实是一种特殊做法的离间计。运用此计,“自害”是真,“他害”是假,以真乱假。己方要造成内部矛盾激化的假象,再派人装作受到迫害,借机钻到敌人心脏中去进行间谍活动。
这一计是将道德、人性观念摈弃得最彻底的手段,这种做法的基础,就是人类对正常逻辑的理解和对正常伦理的同情——按照常理,人性趋利避害,人不会伤害自己,要是受到某种伤害,一定是某种自己无法抗争的力量导致的。利用好这样的“常理”,自己伤害自己(当然是伤害一些个体而不是主要将帅自己),以蒙骗他人,从而达到预先设计好的目标。
“苦肉计”,顾名思义,就是用计的个体必须自残,或者是身心遭受损毁(断肢、佯狂),或者是亲族毁灭只身逃脱,或者是政治上遭受迫害家产抄没,或者是声誉遭受巨大侮辱等,总之一定要使被蒙蔽方触目惊心,深为可信,甚至由于同情而用之为亲信,加以充分信赖,这样我方的目的才得以实现。两军对战,叛逃或者归降是常有的事情,这些人在原先阵营中往往都遭受过广为人知的迫害,情势上不可能再回到原先阵营中,所以会死心塌地地为新主效力。但是这些人也包括两种,一种是深为仇恨所使,尽心竭力给新主效命的人,比如最知名的复仇者伍子胥;还有一种却是像专诸、要离这样行使苦肉计的刺客,这种人非常危险,也就是孙子所谓的“死间”。是现代意义上的“人体炸弹”,是没有任何后顾之忧的亡命徒,所以一定不要心存任何侥幸和“利用”的心理,发现一个除掉一个,发现一帮除掉一帮,而且君主或将帅在战争中绝对不能存留任何的姑息道德的原则,而要保持对军事规律的绝对遵从,纵使有任何的假象出现在面前,也一定要保持冷静和两忍(忍耐和残忍),这样才能对各种变故都应对自如,保持冷静,不受“苦肉计”这样计谋的迷惑。
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这已是尽人皆知的“苦肉计”。两人事先商量好了,假戏真做,自家人打自家人,骗过曹操,诈降成功,火烧了曹操83万兵马,所以黄盖的这点“苦”也真是很有价值!
春秋时期,吴王阖闾刺杀了吴王僚,夺得王位。他十分惧怕吴王僚的儿子庆忌为父报仇。庆忌正流亡在卫国扩大势力,训练军队,准备杀回吴国,夺取王位。
阖闾整日提心吊胆,要大臣伍子胥替他设法除掉庆忌。伍子胥向阖闾推荐了一个智勇双全的勇士,名叫要离。阖闾见要离矮小瘦弱,说道:“庆忌人高马大,勇力过人,如何杀得了他?”要离说:“刺杀庆忌,要靠智不靠力。只要能接近他,事情就好办。”阖闾说:“庆忌对吴国防范最严,怎么能够接近他呢?”要离说:“只要大王砍断我的右臂,杀掉我的妻子,我就能取信于庆忌。”阖闾不肯答应。要离说:“为国亡家,为主残身,我心甘情愿。”不久,吴都忽然流言四起:阖闾弑君篡位,是无道昏君。吴王下令追查,原来流言是要离散布的。阖闾下令捉了要离和他的妻子孩子,要离当面大骂昏王。阖闾假借追查同谋,未杀要离只是斩断了他的右臂,把他夫妻二人关进监狱。
几天后,伍子胥让狱卒放松看管,让要离乘机逃出。阖闾听说要离逃跑,就杀了他的妻子孩子,还在街市上将她们的尸体残忍地加以焚烧。
这件事不久传遍吴国,邻近的国家也都知道了。要离逃到卫国,求见庆忌,要求庆忌为他报断臂杀妻之仇,庆忌接纳了他。要离果然接近了庆忌,他劝说庆忌伐吴,不久就成了庆忌的贴身亲信。庆忌乘船向吴国进发,要离乘庆忌没有防备,从背后用矛尽力刺去,刺穿了胸膛。庆忌的卫士要捉拿要离。庆忌说:“敢杀我的也是个勇士,放他走吧!”然后庆忌因失血过多而死。
要离完成了刺杀庆忌的任务,家毁身残,回去也自刎而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