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周易智慧
17037800000011

第11章 做人智慧(8)

有了包容,也有了服从,什么事情都可以去做了!

善恶到头终有报

原文: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释义:“余庆”、“余殃”的“余”字,余是剩下来的,余是有变化的,并不是一定本身就报,这是中国人对因果报应的定理,中国文化一切都建立在这因果报应上。

释例:由此看来,刘备在临死的时候,吩咐他儿子两句话:“毋以善小而不为,毋以恶小而为之。”以刘备这样一位袅雄,对自己的儿子作这样的教育,都是从中国旧文化来的观念。我们看历史传记,常常提到某某人的上代,做了如何如何的好事,所以某某人有此好结果。

初六爻辞说:“履霜坚冰至。”这就是说,当我们足下踏着霜的时候,就应想到阴寒已甚,阳气渐消,天气就要逐渐冷到结成坚冰了。

比喻到人事上来,就有“防微杜渐”的意思。如殷纣之宠爱妲己,咸丰之纵容慈禧,不慎之于始,以致身败国乱。

如孔子在《周易·系辞传》中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臣弑其君,子弑其父,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来者渐矣,由辩之不早辩矣。

易曰:履霜坚冰至,盖言顺也。”这些都是表示未注意“履霜”的坏信息而加以防止,从而酿成“坚冰至”的祸患,天下之事,大多如此。

所谓千里之堤,溃于蚁穴,顺之则为祸,当防微杜渐。

佛教的精神是无我利他,利于众生的一种精神。佛教讲因果业力,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佛教讲究前世、今生、来世。

我们每个人,每个众生,都有前世、今生、来世,我们每个人都有因果业力。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是善因和恶因这两种因缘操纵我们的人生,比如前世造什么因,今生有这种果。前世有善因,今生有善果;前世有恶因,今生有恶果。

所以我们这种命是因果来决定的。不是什么天神来决定,上帝来决定,祖先来决定,不是这样的。跟上帝、祖先、老天爷没有任何一点关系。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这句古老的箴言,仔细品味,的确能咀嚼出于今人生活实践有益的营养。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表达了善良人们的强烈心理期待。拉法格在《思想的起源》一书中向人们描述了原始人对善恶有报的深切渴望。其实,文明人又何尝不是如此?正义的理念无论怎样千变万化,报复的公正,即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始终是正义一成不变的内涵之一,文明人类早已把善恶有报嵌入正义的深层结构之中。也许正是对善恶有报的渴望,才有对善无善报、恶无恶报的一些现象的控诉,及古代社会对清官的祈盼与向往和宗教对来世报应的虚设。因此,顺乎民心,自然包括尽可能地满足老百姓善恶有报的愿望。

善恶有报也是健康社会的重要标志。它意味着社会的正义,一个好人没有好报,坏人受不到社会惩罚的社会,无论如何与公平正义相去甚远。它意味着社会的效率,社会的发展各项事业的繁荣,从根本上仰赖人的积极性的充分调动,而要调动人的积极性,就必须对有益于社会的行为给予奖赏,对危害社会的行为给予惩罚;它意味着社会秩序,因为社会秩序的诸多要素,诸如人心的顺畅,社会凝聚力的形成,良好社会风气的营造,害群之马的铲除均与善恶有报有着因果关联。

霍尔巴赫在《神珍神学》一书中说:“在每一个国家中,公民都应按照他对同胞所做之事是善是恶而得到奖励或惩罚。如果社会在这方面处理不当,嘉奖了不配的,无用和有害的人,它将自食其果”。

葛德文也说:“人们所得到的待遇是要用他们的功绩和德行来衡量的。如果在一个国家里,有益于其同胞的人并不比敌人更使人觉得满意,那个国家就不会是一个智能和理智之邦。”

善恶有报也是社会道德建设的途径之一。经验表明,社会赏罚与人的行为之间存在因果关系,以善恶有报为基准的社会赏罚机制无疑是美德赖以生长的肥壤沃土。

倘使人们的善行得不到应有的奖赏,甚至不得不付出高昂的代价,比如见义勇为不但流血还得流泪,诚实经商并未因其诚实而在市场竞争中占得先机,反倒被人讥为傻子,那么,还能有多少人经受得住如此严峻的考验而义无反顾?

同理,如果恶行受不到应有的惩罚,甚至还会得到奖赏,其后果必然是造成挡不住的诱惑,使作恶者愈加有恃无恐,使原本善良者受到侵蚀。

相信世界上绝大多数人跟我一样,是希望“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然而有时事实却常常证明这是我们的一厢情愿,自古至今,好人受冤枉,好人吃亏的,比比皆是。坏人呢,也不一定都得到惩处。不过我虽不太相信“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却极信“多行不义必自毙”这句话,不信你也看看,自古至今,那些张狂无度之人,哪个不栽跟头?那些大奸大恶之辈,哪个有好下场?这两段看似矛盾的话,其实一点也不矛盾,这是大自然“物极必反”的规律在起作用,大自然绝不允许一种力量无限制地发展,它总是让各种力量之间互相制约,以达平衡。为此,它给所有事物都设置了一个极限,超出这个极限,就向相反的方向发展,如强极则弱,盛极则衰。

行善就是有极限的事情,即使“大善”之人,也不过牺牲自己一个人的利益。牺牲一已之利益服务于大众,每个人不过得到其好处的几分之一,甚至几千几万分之一,“行善”之人自我牺牲很多,每个人得到的却不多,所以“行善”有可能“有报”,也有可能得不到回报。

但是行恶没有极限,“小恶”之人是牺牲别人一部分利益成全自己,“大恶”之人往往为了一已之利,牺牲许多人的利益,这样,他就打乱了人类社会固有的秩序。

人类社会的运行,全靠和谐的秩序,如一条公路上的滚滚车流,所有的车辆都在相规定的车道上行驶,红灯停,绿灯行,便行驶快速而安全,若有一部分车辆不顾规则,横冲直撞,必使整条路瘫痪,这辆车呢,不是自己撞坏,就是被交警拖走。

“大恶”之人就如那些横冲直撞的车辆,最后必遭惩罚,这就是人们说的“多行不义必自毙”。

和谐有序,不仅是人类社会之规则,也是整个宇宙之法则,茫茫太空,所有的星球都沿着自己的规道运行,于是星系虽以亿万计,却从未乱撞作一团。于是地球上方有日升月落,四季循环,我们在此生存、繁衍。

一个人人向善的社会,必是理想社会,因为善有极限,人人皆在其极限内活动,是个秩序社会;一个人心险恶的社会,必是危险的社会,因为恶无极限,若任其发展,必使多数人的利益难以保障。

回看历史,就会发现,越是有序社会,行善之人越得到尊重,越是无序社会,作恶之人越会猖獗。旧的秩序已经打乱,新的秩序尚未建立之时,往往就给“恶人”以可乘之机。“乱世出枭雄”的道理也在于此,枭雄虽有能力,就其品质而言,却很少是好人。

顺便说一下“好人不长寿”,这句话有一定的道理,因为好人大都忍辱负重,吃亏多。但也有许多好人心胸坦荡荡,远比一般人长寿,也有一些坏人,点滴得失放在心头,反不得长寿。

“好人不长寿”主要反映了一种社会期望值,凡坏人,大家都巴不得他早死,就是年轻丧命,大家也只有拍手称快,绝没有怜悯他短命的,若是好人,就是活到七老八十,大家也还希望他继续“长寿”下去。

几千年以来,人类社会的一切努力,一切奋斗,就是为建立一个和谐有序的社会,让“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让“好人都得长寿”。

岁月留声人过留名

原文:无成有终。

释义:人生有两条路,一条是现在的事业成就,一个是千秋的事业,像宋朝的三个大儒,朱熹、程颐、程颢等,官做得并不大,他们在学说上留名万古,永远有地位;如韩信、张良辅助汉高祖千古留名,但是无成,自己本身不会成功的,虽然不会成功,可有结果。反之,人若有房子,有钞票财产,不见得是成功。

释例:中国俗语多。俗语是生活的象征,更是大自然的化身。“雁过留声,人过留名”就是中国千百万俗语中的一条。

“雁过留声,人过留名”,在历史上留下自己的痕迹是许多人的愿望。如今,英国一所网上“传记图书馆”给小人物也提供了青史留名的机会,只要登录注册,你的生平信息就会被永久保存,成为不朽的“历史史料”。可这决不算真的留名。

“大雁往南飞,一会儿排成一字,一会儿排成人字……”的确,在秋高气爽的日子里,我们经常能看到大雁往南飞。

我们除了能看到课文里说的情景外,还能知道,在雁群飞过的同时,“忒儿,忒儿”的声音不绝于耳。那清脆的声音是大雁父母对它们孩子的叮咛,是大雁之间的互相关心,是大雁姊妹间亲昵的聊天。

那亲切、和谐的雁声,留给人们的岂只听觉上的波动!那是心灵的共鸣,是至高无上的亲切啊!

那声音把我拉到一部电影剧情里:一家人在吃饭,其中有一道咸菜。妈妈说合自己的口味,尽往自己的碗里夹咸菜。儿子看到后用筷子劝阻式地挡回了妈妈的筷子,说:“妈,老年人不宜吃太咸的。”妈妈嘴上说:“瞧瞧,还有这样不让老妈夹菜的儿子。”可是脸上却是甜蜜温馨的笑。是的,大雁的声音也是如此,只是我们听不懂而已。“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人生在世,不流芳百世就遗臭万年……”可想而知,“名”是一个人唯一能留在世上的东西。

但是,又有哪些人是专为留名而去做事的呢?伟大的发明家爱因斯坦和镭的发现者居里夫人,他们为人类做出巨大贡献却谢绝了因此而获得的巨额奖金。

伟大领袖毛泽东和改革先驱邓小平,他们是为了留名而去革命、改革的吗?我们清楚地知道,毛泽东逝世于文革期间,邓小平没等到香港回归就离开了人世,他们知道自己现在留名了吗?时间证明事实,历史见证一切。现在一切都一目了然——是谁的胆略创造了新中国,是谁的开明促进了中国的发展。因此,我们颂扬他们,他们的形象自然而然地树立在人们的心中。

当然,人世间还存在着少许这样的人,他们认为流芳不成,遗臭总行,也不枉来世上走一遭。“留名”的想法是积极的,但是他们歪曲了“名”的定义,太急于表现自我,太在乎是否在世上留下了“名”。他们太需要别人记住自己了,哪怕别人记住的是他的“臭”。

正因为这样,换来了多少妻离子散、家破人亡,也换来了多少眼泪和辛酸!历史在不断地刷新,遗憾却是不可改写的。所以,我们一定要弄清“名”的含义与“留名”的意义,切莫让更多的悲剧发生。

生活是美好的,我们不要介意自己是大海里的水珠一滴,原始森林里的小草一株,大沙漠里的沙子一粒,其实只要自己认真地去做一件事,必然会有所长,必将能服务于人,造福于人,那么何愁不扬名呢?

贝多芬我们不陌生吧?李白、杜甫还记得吧?张艺谋、赵薇、宋祖英我们知道吧?……他们很平常,无非是发挥所长弹弹琴、写写诗、拍拍戏、唱唱歌,可为什么他们的名能够老幼皆知甚至流传好几个世纪呢?细想,他们的弹琴、写诗、拍戏、唱歌不正给人们带来了更多的精神养料,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吗?

人生无常。烦恼时抬头看看雁群,听听它们的叫声;迷茫时想想自己有何特长,看看能做点什么。多点理解,多点付出,我们的社会会更精彩,明天会更美好。

“人活一世只图留个好名声。”这话确实不错,无论古代、现代;中国、外国。但一个人怎么才能留一个好名声呢?只靠酒桌上的朋友吗?不尽然吧?这是一团迷雾,一团可以迷住心窝的雾。

明朝的于谦有这样的一首诗:“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这首诗完全道出了人类崇高的思想境界。自古至今,许多仁人志士为留清白在人间,赴汤蹈火,救民于水火,这样的人永远活在人们心中,他们是永生的。而整天沉迷于洒色之间的人,终将化作泥土,被人们踩在脚下,你想这样吗?

宋代画家赵广被金人俘虏后,宁可断手也不为其作画。

国画大师徐悲鸿曾断然拒绝为蒋介石画标准像,并冷淡地对来人说:“我对你们的蒋委员长不感兴趣。”

北京大学校长马寅初在为提倡“计划生育”而遭到万张大字报围攻时,愤然发表《重申我的要求》,宣布:“我自知年老体弱,寡不敌众,但我仍然要单枪匹马地出来应战,直至战死为止;决不向专以力压服不以理说服的那种批判者们投降。”

他们均被誉为中华民族的脊梁。

历史表明,民意是最终的公正裁判者。尽管好人自古命运多舛,甚至惨遭毒手,但虽死犹生,精神永驻人间。

反之,一个人格低下的人,不论其生前如何荣华显贵,占尽风流,死后也不免身败名裂,被民众戳脊梁骨。

中国当代权奸康生就是一个典型例子,此公在生前权倾朝野,专以大兴冤狱而得志一时;死时犹带着“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的桂冠。但他终于经受不住民心的检验,在真相大白的今天,被永远地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

所以,元人张养浩述怀道:“无官何患,无钱何惮,休教无德人轻慢。”

以上这些都反映了人对自身人格是相当重视的。人具有动物所没有的高级“需要”,其中之一就是对人格价值的追求。古人云:“人生有七尺之形,死唯一棺之土,唯立德扬名,可以不朽。”

人格的伟大之处就在于:它是超出了任何肉体需求的内在美,而唯有人的内在美才是永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