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周易智慧
17037800000012

第12章 做人智慧(9)

一般说来,一个人在春风得意时听到种种赞誉并不困难,难的是在身处逆境时仍然为大众所怀念。这就是人最为可贵的“身后名”。

事实证明,凡追求人格高尚者都信仰“人到无求品自高”。因此他们能够按照人格的要求有所为或有所不为,“不降其志,不辱其身”。

不结交小人

原文:大君有命,开国承家,小人勿用。

释义:“大君”指真做大事的人,“命”指“天命”,“大君有命,开国承家,小人勿用”指继承天命的真龙天子如果要打下江山,就不能用小人。

《小象传》说:“君子得志,可以乘坐华丽的车子”,这说明老百姓所拥戴的是阳刚君子;“要是小人得志,那么连遮风避雨的草庐都会剥落殆尽”,这说明阴邪的小人无论如何是不可仰仗不可信用的。

释例:子贡问:“少正卯是鲁国知名人士,老师你杀了他,做得对吗?”孔子说:“人有五种罪行,而盗窃还不算在内:第一种是心达而险,第二种是行僻而坚,第三种是言伪而辩,第四种是记丑而博,第五种是顺非而泽。这五种罪行,犯了一项,就难免被君子诛杀,而少正卯犯下五项,是恶人中的杰出人物,不可以不杀。”

少正卯能煽惑孔门之弟子,直欲掩孔子而上之,不可与同朝共事,是害群之马。孔子对他痛下狠手,不但因为他一时辩言乱政故,也是为后世以学术杀人的人立下诫条。

在一个群体中,如果没有过人的才能,如果肯受驾驭,都不足以成为害群之马。只有下列五种人,是真正的害群之马。

第一种是拉帮结派,私结朋党,打击诽谤别人的人;第二种是虚荣心重,用奇特的行为哗众取宠的人;第三种是经常不切实际地夸大散布谣言,欺骗视听的人;第四种是无视规则,专门搬弄是非,煽动众人的人;第五种是计较自己利害得失,动辄兴师动众进行要挟,或暗中与敌人勾结以进行要挟的人。

这五种类型的人就是人们常说的奸诈、虚伪、道德败坏的小人。应疏远他们,不仅不可和他们接近,而且应当细心观察,要疏远而不能亲近,早日除掉组织内部的害群之马,来维持组织内部的团结和生命力。

姜太公吕望封于齐地。齐地有名华士的名人,自称不朝拜天子,不结交诸侯,人们都称赞他为贤人。太公派人三次征召他,他都没有来。于是太公命人诛杀了他。

周公派使者责备他:“此人为齐地之高士,干什么杀了他?”太公曰:“他不朝拜天子,不结交诸侯,难道还指望他能做臣子或结交他吗?不能做臣子的人是弃民;征召三次而不至是逆民。当地人把这种害群之马当作学习的榜样,全国都仿效他,难道还有人为我所用吗?”

有当代研究者认为这不是史实而是寓言,并且以武王不杀伯夷和叔齐的例子作证据。实际上这是很荒唐的推论。武王不杀拦路进谏的件夷叔齐老哥儿俩,是因为天下未定,当务之急是争取人心。而太公就国以后,当务之急是招致天下英雄为之效劳。所谓此一时也彼一时也,形势不同,需求不同,因为做法也就不同,这本来是统治者惯常的做法,哪里是什么寓言呢?

罚的威胁可以让那些本不打算好好干的人有所忧惧,想到将会有的惩罚,也就不敢太过放肆。

另一方面,如果罚得不分明,即使赏得再周到也不会有什么大的作用。试想,如果一个人虽然拿到了与自己付出相应的报酬,甚至还多的奖励,而他却看到另一个干得很差的人并未受到任何惩罚,甚至还拿了与自己一样的报酬,那么他的骄傲与兴奋会即刻减弱,得出一个“干得好坏都一样”的结论。

闲暇无事,浏览《古文观止》,觉得三国时诸葛亮之《前出事表》颇具现实指导意义。兴行建业,似治国安邦,当“亲贤臣(君子),远小人”。否则,再好的大政方针,也会走型变样,失之初衷。

古人国家兴亡,遵从一条真理:亲贤臣,远小人,国则强;亲小人,远贤臣,国则亡。因为贤臣都主张以德、仁教化人民,以民为本。然而,这一“亲”,一“远”是何其难,有的君王就做到了,有的君王就做不到。何时“亲”,何时“远”,应该没有方法而论,但有一条结论可以看到:亲贤臣远小人的君主,都是谦虚、心胸宽广、眼光长远之人;亲小人远贤臣的君主都是骄妄自大、心胸狭窄、眼光短浅、贪恋女色之人。可见,没有好的方法来保证亲贤臣远小人,但具备了某些好的性格,身边也就自然汇聚贤臣,小人无所发挥。

凡是有人群的地方,就有“君子”,也会有“小人”。古今中外,概莫能外。“君子”执政,勤政、廉政、善政,上下一心,同心同德,工作顺心;“小人”当道,懒政、贪政、擅政,上下异心,离心离德,工作揪心。

吾本无恶意丑化领导者。即使当权者皆是谦谦君子,如若身边无君子相随,有小人相拥,则事业难成。正如《前出事表》所述:“亲贤臣,远小人,其前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其后汉所以颓废也”。

何谓“贤臣”?

一是那些在大是大非面前一如既往,讲原则,有道德,重工作的德才兼备者;二是别人提拔起来的,但在新任领导主政时,仍能听从指挥,服从分配,干好本职工作的德才兼备者;三是那些没有人为之说话,但确在某一方面,某一领域,真抓实干,抓出实效,干出成绩的无名小卒;四是虽遭“小人”陷害,错被领导打入“冷宫”,却听得进闲言碎语,任得住委屈冤枉,受得了非难误解,咽得下辛酸苦辣,凭满腔热血,一颗红心,默默无闻,耕耘不止的老黄牛。

五是敢于为民请命,犯颜直谏者。

何谓“小人”?

一是那些口是心非,吃里扒外,看风使舵的投机者;二是那些挑拨离间,制造矛盾,编造谎言,惟恐天下不乱的是非者;三是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甚至连钟也懒得撞,却对干事者横挑鼻子竖挑眼、指手画脚的看戏者;四是工作小有成效,但常干出法规所不容的事,每每还“贪天之功据为己有”,揽功诿过,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危险者。五是当着领导面极尽谄媚之能事,背后无中生有,恶语中伤的“两面”者。

“贤臣”谏忠言,忠言逆耳但于事有益;“小人”打诳语,诳语动听却于事无补。

客观讲,某个区域,某个系统,某个单位,工作抓得怎样,经营效果如何,责任主要在“一把手”。毕竟“一把手”是“掌舵人、负责人”。然而,如果“亲小人,远贤臣”,避忠言,信诳语,方向再好,路子再对,自己再累,也会因“贤臣”的退避三舍,“小人”的兴风作浪,导致事倍功半,事与愿违。

当断不断,反受其难;当决则决,定受其益。用好一批“贤臣”,至少可以节省三分之一的时间、精力去抓大事,还可以保证既定方针的贯彻落实。

“君子”和“小人”脸上没有贴着标签。如何识别,悉听尊便。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对于“君子”和“小人”,经历不同,位置各异,见识也有区别,但基本道理大致相同:贤明的领导者应该“亲贤臣,远小人”。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如果领导者是“小人”,“亲小人,远贤臣”也未尝不可。只不过是用“江山”做抵押,赌注未勉大了点儿,并且注定会输得很残。

然而,细想起来,“远小人”似乎不难。若知道是小人,甘心与其“同流合污”的毕竟不多,除非是臭味相投、相互利用。多的是在“不知不觉”的情况下,被小人所利用。可见,要“远小人”,首先得“识小人”。正如一位领导同志在离任后说:“在任时糊涂,离任后清楚。对于小人,有的是在离任后才知其是小人,才知道不可‘近’。”这位领导同志所言值得深思,对“识小人”和“远小人”很有帮助。

既为小人,自然善于见“权”行事,谁有权就跟谁“贴近”,甚至不惜“信誓旦旦”……当然,他们“贴近”的目的,在于“吃小亏占大便宜”,利用你手中的权力来为他们服务,而这一切都是不易识别的,致使一些在位的领导错把小人当君子、当能人,甚至言听计从,委以重任。即使有时觉得“不对劲”,也不从“坏处”想。

然而,既为小人,终究是会原形毕露的,尤其是当你无权无职、无利用价值的时候,他们就会露出“狐狸尾巴”来,使一些领导者“如梦方醒”,但已悔之晚矣!

当然,也不是说领导者在位时就识不了小人。倘若领导能够把握以下两条,还是可以洞察其奸的。

一是要多“近”群众。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谁是君子,谁是小人,看得一清二楚。多“近”群众就能心明眼亮、明察秋毫。现在,一些领导之所以不识小人,原因之一就是“近”群众不够。如有的“近”的就是那么几个“中层”,有的甚至“近”的只是个别所谓“信得过”的身边人,这显然是一种不好的倾向,容易脱离群众,滋长出官僚主义和腐败现象。

二是要多问几个“为什么”。既为小人,必有一副“小人相”,或“甜”得特别,或“亲”得异样,或“吹”得肉麻,或“勤”得反常……对此,领导者要在心里多问几个“为什么”,如果对这些“反常”行为多作一些冷静、周密、科学、细致的思考,就不难看清小人的真实面孔。

总之,“识小人”要有清醒的头脑、敏锐的目光、无私的品格,没有这样的境界,就很难“识小人”。这也说明领导者加强自身修养,提高自身思想素质的重要性。

所以,在现实这个世界,做人也许不必像古代帝王那样苛刻,但具备一些好的品质,成功应该是其自然的事情。凡事寻其本质、尊自然之道,而不是方法和技巧,这样才能于世间游刃有余。

上天欲使你兴旺,先让你艰辛遍尝

原文:险以说,困而不失其所亨,其唯君子乎!

释义:生命,的确有了坎坷才美丽,但如何使坎坷的生活变得尽可能的平坦,是一件很难的事。好好把握自己,把心态调整到最佳状态——为了更好的明天!

释例:十年桃花运光阴似箭,一朝蹇难天度日如年。福祸相当,能量守恒,不亏不盈,天道有常。《升》卦之后就是《困》卦,可见古人早巳明白:前行的路必然是曲折的。进两步退一步,走走停停,停停走走,寻常百姓柴米油盐过日子,英雄豪杰顶天立地做大事,全不是坦途,都不会一帆风顺。《序卦》说:“升而不已必困,故受之以《困》。”

《孟子·告子章句下》云:“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难道上天正是以艰难困苦栽培人的吗?

孟子的这番话说得很美,很神秘,揭示的道理动人心魄。上天欲玉成于人,则先让你将艰难困苦都尝遍。但是在始作《易》者看来,困难并不是上天对个别人的特殊恩赐,而是由“刚掩”造成的:阴柔掩盖了阳刚,邪恶遮挡了光明,小人压抑了君子。

《系辞下》说:“困,德之辨也。”——小人遭际困厄往往悲观失望,一蹶不振;君子居困动心忍性,慨当以歌,愈挫愈奋,激励出前所未见的潜能,贞正之德不移,进德修业更加努力,于默默静守之中以待天时之变。

《困·彖传》正是对君子的赞美:“险以说,困而不失其所亨,其唯君子乎!”君子落难愈显其崇高,小人遭难愈见出其人格的渺小。《系辞下》预言:“困,穷而通”,遭难的小人不能见及于此,自暴自弃反而愈会使自己落入灾难的深渊。君子恪守本命不坠雄心大志,知天知人知己,反而有助于度过困厄,转危为安。小人之围困于身,大人之困困于道;小人之惜惜于身,大人之惜惜于道。所以《困·大象传》说:“君子以致命遂志。”

九四爻辞说:“或者潜入深水,或者腾跃上进”,君子投身入渊,大任将降之际,诚惶诚恐如履薄冰,自个先作检验,先有一番迎接考验的磨砺功夫。

“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要成为一位人人尊敬的人,必须经过重重磨练,吃尽千辛万苦,才能享受丰硕的果实。

斑马群遭遇猛狮的袭击。在这紧要关头,斑马们默默地神速地围成一个三层的圆环,把小马驹牢牢地围在里面,簇拥着心爱拼命地飞奔。在他们看来,只有心爱的活下去,自己的生存才有意义。而狮子的狂蹄飞砂走石,踩着魔幻的鼓点,一步步逼来……眼看着一幕悲剧就要发生,这时,一只在斑马离开了自己的群体,义无反顾地冲向了狮子……割断的鸣声以云的形象在天边萦回,那是慈爱的眼睛,目送着心爱的逃亡……这是发生在非洲草原上的一幕情景。

自然界的竞争是残酷的,血淋淋的,而弱小的斑马在强大的狮子追捕之下捐躯赴死的壮举,却又让人的心灵受到强烈的震憾!那是一种艰忍之美。所表现的,是让人肃然起敬的弱者的坚强。

就搏斗本身的力量对比而言,这只斑马是弱者,它不堪一击,而就整个斑马群的繁衍生息而言,她是伟大的强者,她保证了这一物种的延续,而在她身上体现的,是一种了不起的献身精神。

由此,想到了人,想到了生活,虽然看不到刀光剑影,看不到鲜血淋漓,但就生存的严峻程度而言,人生的过程,何尝不是一种残酷的物竞天择呢!

正如“钢琴曲有波澜起伏,水彩画有鲜明有黯然”一样,生活也不是一帆风顺的,挫折会时不时地成为你生活的一部分,那么如何以一种正确的心态去面对挫折,便是许多人所关注的问题,而有些人对待挫折的那份洒脱与乐观会给多数人很深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