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周易智慧
17037800000015

第15章 做人智慧(12)

有了这永恒的窗口,我们就能在这人生的悖论中找到共存的支点:尽管生命有限,而我们在人世间的一切‘作为’均为人们织就了永恒的图景。这一图景无论是真、善、美还是假、恶、丑都将久远地生存下去,它不会因为我们肉体的消亡而消亡。和坤千秋脱不掉大贪官的帽子。屈原虽投江自尽则万代均为美谈。

人生得失是事物之必然,当你“得”时无须得意忘形,当你“失”时何必痛心疾首。殊不知,人只有在不断的“失去”中才能获得永恒不变的“得”。

“该出手时就出手”这通常人都能做到。而“该放手时就放手”则须有很高的境界。你何不用心去体验这放手的密诀呢?

宁可过之于严,不可纵之以宽

原文:君子以言有物而行有恒。

释义:“君子以言有物而行有恒。”居家的君子,其中包括在田埂上走来走去创造历史的“神农”,除了吃饭以外,张口就应该言之有物,说话要说实实在在的大老实话,不能像老庄那样胡说八道,更不许像宋明的哲学家整日空谈心性,一旦胡马骤至,那是一定要误国误家的。

“行有恒”,打猎、种田、摇纺车,养儿育女,这些都是正经事,绝对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当然还有读圣贤的书,光宗耀祖求功名,弄文学弄艺术弄电影,弄量子力学弄生物工程,弄那从未得过的诺贝尔大奖,都不是十天八天、三年五年所能侥幸奏效,必得埋头苦干泡实验室坐冷板凳——“行有恒”!

释例:初九,突出了一个做事慎始的道理: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有家就要立马立规矩,等到无规矩乱了套,无论如何怨天尤人都晚了。

九三,讲男人立家规的指导原则:宁可过之于严,不可纵之以宽,文章说理还有点比较研究的味道:治家严厉一点总比嘻嘻哈哈强!

《大象传》说:《家人》内卦是离,外卦是巽;离为火,巽为风,风从火出而生烟,或田猎,或农牧,荒野之中炊烟袅袅,便是燕居家人之象。燃火生风,风又助火,化外之风源于家人之火,社会教化的根本滋生于一户一家。世间君子不尚空谈,说话做事实实在在,立身行事端正恒常,笃守诚信。

初九一个家庭刚刚建立,就应该娴习家务,尽快适应家庭生活,能把一个家庭治理得井井有条,将来也就可以当官从政了。治家之本,重在初始,严明家道,规矩立于当初,种种偏邪不经之事就可以防患于未然。不良家风一旦形成,败坏门风之行一旦木已成舟,到那时再去后悔,再去花大力气立规矩,已经来不及了。

《小象传》说:“娴习家务,严明家道,规矩立于当初”,这显然说明初九治理家庭的意图是希望首先有一个良好的开端,为了有效预防日后种种不虞之事的出现,才从美好的德化、严明的规矩里求保证,以便未雨绸缪,长远规划,从大局着眼。

圣明的君王用他崇高的美德感化众人,从而保有天下国家,这样做不必忧虑什么,一切都很吉祥。

《小象传》说:“君王保有天下国家”,这说明在天下这个大家庭里,你爱我,我爱你,就像在一个小家庭之中,父子、兄弟、夫妇之间,彼此相亲相爱一样。

诚实守信,说到做到,治理一个家庭既有威严,又有很高的情感信誉,这样下来永远都会平安吉祥。

《小象传》说:“治理家庭既有威严,又有很高的情感信誉,因而吉祥”,这说明上九以阳刚之身处全家之上,在管教妻小晚辈的同时,又能反身自省,要求自己比要求他人还要严格。

历览古今多少事,成由艰难败由奢。——明明知道一定会因“奢”而“败”,却依然如故还是要“奢”!天下帝王家也好,寻常百姓家也罢,自古以来,就要拿出治国的力气来治家,英明如唐太宗,能救世济民,却治不好自家的家。

这乍一看很希奇,却是中国历史上屡见不鲜的寻常事。原因究竟在哪里呢?财产所有制与婚制之间——只能去小心控制,却无法从根本上消除的——矛盾,不仅使家庭一再出现祸乱,还要把本来稳定太平的国家一次次拖进深渊。

纵观古今,凡达官贵人之家,大多好景不长,因其子孙逐渐骄奢淫逸,过不了两三代,便门第没落,日薄西山,气息奄奄。唯独曾国藩兄弟五人的家庭,至今190余年间,绵延至第八代孙,共出有名望的人才240余人,如此长盛兴旺之家,在古今中外皆属罕见。曾氏家族之所以如此人才辈出,是与曾国藩良好的家风、严谨的家教、丰富的家庭藏书密不可分的。

常言道,身教重于言教,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曾国藩生长于一个勤俭孝友的大家庭,他自结婚后,生有子女,虽任侍郎,任总督,任大学士,直到封侯拜相,他的家庭生活,仍然和青少年时期当农民一样,克勤克俭,戒骄戒躁,从未丝毫骄奢,这是许多人都不易办到的。

曾国藩的日常饮食,总以一荤为主,非客到,不增一荤,时人称之为“一品宰相”。其穿戴更是简朴,一件青缎马褂一穿就是三十年。曾国藩出将入相,每天日理万机,自晨至晚,勤奋工作,从不懈怠。主要公文,均自批自拟,很少假手他人。晚年右目失明,仍然天天坚持不懈。他所写日记,直到临死之前一日才停止。其妻子女儿,跟他同住江宁(今南京)两江总督府。他规定她们白天下厨做饭菜,夜晚纺纱织麻到11点,日日夜夜如此,从未间断。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鉴古观今,许多达官贵人之家曾红极一时,然而由于家教不严家风不正,往往好景不长,有如昙花一现。

古往今来,无数的教训皆是触目惊心的。然而曾国藩家族的众多后裔恪守祖训,人人刻苦自励,自强不息,和穷苦子弟一样克勤克俭操持家务,坚持体力劳动,发奋半耕半读,因此能吃苦耐劳,从小便磨练出一副钢筋铁骨,加上知书达理,德才兼备,随时可以对付种种恶劣的环境。

所以,历经百年几次改朝换代内战外患天灾人祸,唯曾氏书香门第欣欣向荣,人才辈出常盛不衰。曾国藩家族至今绵延至第八代,240余人中,大多成为教育界与科技界的名家大师,没有出一个纨绔子弟。如此人才辈出的家族,确实值得整个中华民族细细研究,为之效法。

做人要慎重保晚节

原文:六四,括囊,无咎,无誉。象曰:括囊无咎,慎不害也。

释义:中国有两个字“囊”与“橐”,古代有口的布袋为囊,中间向两头都开口的布袋,背在肩上的为橐。括囊是口袋的口收紧,不是装满口袋,这是下半月二十三、四日的月亮,半个口袋,袋口收紧了,“无咎”不会出毛病,但是亦“无誉”,没有人恭维,既不被人毁谤,亦得不到别人恭维。

释例:中国文化古代一般读书人,讲修养,讲人生,自己做一辈子事业,最后退休了,晚年还乡,检讨一下自己,没有毛病,平安退回来了,往事不讲,“英雄到老皆皈佛,宿将还山不论兵。”

这个现象就是把自己嘴巴闭起来了——括囊,既无咎,亦无誉,那么这样括囊无咎,慎重到了极点,没有害处。

记得,一位领导干部曾对高空作业的工人说:“我们的工作有个共同点,都是位高而不头晕。”诙谐的语言道出了“清清醒醒为官、明明白白做人”的重要性。

面对金钱、权利、地位、美色等形形色色的诱惑,要挡住诱惑、耐住寂寞、守住清贫,是不容易的。要做到“头不晕”,在我看来,关键在于在生活和工作做到慎微、慎欲、慎终,进而严于律己。

“慎微”。《明太祖宝训·卷四》中云:“不虑于微,始贻大患;不防于小,终累大德。”慎微就是要防微杜渐,坚持做到“莫以恶小而为之”。

现在,个别干部把吃请一顿饭、喝一瓶酒、拿盒茶、拿条烟当作是无伤大雅的“小节”,认为只要不犯大错误,不搞大腐败,犯点小错误,得点小实惠,组织会宽容、原谅。其实,任何人都不应该有“下不为例”的侥幸心理和“见好就收”的投机心理。

俗话说“小洞不补,大洞吃苦”、“千里之堤,溃于蚁穴”,不少原本优秀的领导干部之所以变得贪赃枉法、腐化堕落,往往是从吃一顿“便饭”、进一次舞厅、收一回“红包”等“小节”开始,最终愈演愈烈,导致锒铛入狱或丢掉性命的。

因此,要警惕“小节”的潜移默化的腐蚀作用,从生活中一点一滴的“小节”入手,严于律己。避免由“小节”而演化成的大问题。

“慎欲”。有道是“壁立千仞,无欲则刚”。有些同志在急难险重的任务面前敢打敢拼,但面对功名利禄却心乱神迷;有些同志平时温文儒雅知书达理,但一涉足灯红酒绿的场所就成了“迷途的羔羊”。归根结底,皆因“欲望”作祟。欲望是个无底洞,古人说:“欲不除,如蛾扑灯,焚身乃止;贪无了,若猩嗜酒,鞭血方休。”

因此,应牢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利益观和价值观,自觉抵制灯红酒绿和各种腐朽思想文化的侵蚀,遏止私欲膨胀。在工作中不以“利益”为标准,不能盯着“荣誉”、“位子”来干工作,要淡泊名利,保持心态平衡。在生活上守住清贫,不贪图安逸和享受,洁身自好,不断强化思想道德修养。

“慎终”。常说“万事开头难”,其实能够一以贯之地结好尾更难。毛泽东同志曾说过:“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

可见,做事业做贡献,难在坚持到底,贵在坚持到底。有些党员干部之所以在临近退休或离任的关头心理失衡,晚节不保,没有站好最后一班岗,就因为认为年龄到杠、职务到头,“有权不用、过期作废”,开始想捞点“实惠”,结果不仅给党和人民的事业造成损失,自己也身败名裂。

完善自我,真正做到慎微、慎欲、慎终,关键要自重、自省、自警、自励。要用先进的政治理论和科学知识武装头脑、净化心灵,永葆做人的本性。切不可一着不“慎”,满盘皆输。

但行好事莫问前程

原文:将水井修治完善,没有咎害。

释义:但做好事,但修其身,只要能把你这口“井”修好,便可以告慰天人,告慰本心了,至于往后能否得志见用,那就不必去多虑了。

释例:这就是《系辞下》:“井,德之地也。……井以辨义”的深层含义。作为一个政治的、道德的和伦理的标度,如此之《井》,已经不再是平凡的实存之物,已经不再是凡人的日用之器,它是立于实存之物上面的理,它是由日用之器升华出来的道,它于烟火袅袅的村寨幻化出自己尽善尽美的身影,告别了村社农舍而荣登圣门龙庭。

一个当国者,必当以如此这般的理念为道德命令;一个欲求大有天下的人,必当以如此这般的美德来修持自己的德性。总之,一个同样是凡人的人,在道义上他就理应成为济民养物直到永远的——井!

《易》之为言,素以象喻,故而《井》卦卦辞:“改邑不改井,无丧无得,往来井井,”全是一语多关。它们既是对井的经验陈述,又是在阐述井之为井的当然之理。

人群聚居之地可以变换,城头上的大王旗可以变换,江山社稷也可以频繁更易,然而只有一竿子到底的水井威武不屈,贫贱不移,浩然成为滚滚红尘中的中流砥柱。

纵然历经千秋万代,任随地老天荒,只要你是大有天下的君王,就应当像只作奉献不事索取的水井那样,敬德侏民,育养万物。人君之施其德也,“井养而不穷,”水井立身大地,损之又损而无丧,益之又益而不盈,时时以涌泉相报无数来者。

所以,但行好事莫问前程。

中国有句俗语叫“知恩图报”,劝诫人们受到他人的恩惠要找机会报答。还有一句话为:受滴水之恩应报之以泉涌,说的是要加倍回报他人的恩惠。然而我们只能用这些古训来要求自己,对于那些不懂得“知恩图报”的人,我们只能说他们不近人情,如果不想再“施惠”给他们,远离他们就是了。

但是,当谈到回报,想想在我们自身的生活经历中,还有多少“回报”尚待我们去做,而又有多少“回报”是我们永远无法完成的功课呢?

还有,那些在旅途中无私帮助我们脱离困境却不留姓名的人;那些在我们人生的转折点上助我们一臂之力的人……仔细地回想过去,谈不尽那许许多多好心人的帮助。

鲜花、礼品甚至金钱,都不足以报答他人在关键时期给与我们的恩惠。

中国民间的“增广贤文”中有一句话,曰:“但行好事,莫问前程”。如果我们想做好事,就用这句话来劝诫自己,莫想“回报”二字。

人生在世,每个人都有受他人恩惠的经历,但却不一定都有机会完成“回报”的工作,所以能有机会施惠予人而不求回报,不也是一种快乐吗?

付出就会有回报的。回报的形式是不一样的。有精神的有物质的。有明显的,有潜在的,要正确对待。俗话说的好呀: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辰未到,时辰一到,善恶都报。但行好事莫问前程。

积善之家有余庆,积恶之家有余殃。善欲人知不为善,恶恐人知实为恶。我们的付出有时虽然暂时得不到回报,也是正常的,有时人的赞誉也是听不到的,但是我们在心里上坦然就是回报。也就是说为人不做亏心事,半夜敲门心不惊。我们可以安稳的休息就是一种潜在的回报。

禅院的草地上一片枯黄,小和尚看在眼里,对师父说:“师父,快快撒点草籽吧!这草地太难看了。”

师父说:“不着急,什么时候有空了,我去买一些草籽。什么时候都能撒,急什么呢?随时!”

中秋的时候,师父把草籽买回来了,给了小和尚,说:“去吧,把草籽撒在地上。”小和尚高兴地说:“草籽撒上了,地上就能长出绿油油的青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