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周易智慧
17037800000018

第18章 做人智慧(15)

你对自己缺乏正确的认识,以至走进了泥潭却还未发觉,只会越陷越深,不能自拔了。你要能够广泛的接触朋友,了解情况,洞察端倪,这样才能做到胸有成竹、运筹帏幄,在不利的事物出现之前就先期加以预防,将损失减少到最小。朋友如果出现了不满情绪,你也可以早早做说服工作,以免出现不良势态。

我行我素,独断专行,只能使自己的路越走越窄。朋友如果发觉你是一位霸道的人,听不得意见和建议,抵触情绪就会滋生发展。

挽救父辈败坏了的基业,最终不会有祸害。意及对已经陷入困境的社交行为,要慎重修复,就不会落入无助的境况。

甜言蜜语,心存忧惧

原文:甘临,无攸利。既忧之,无咎。

释义:以花言巧语莅临为政,不会有所好处。既然已经自我反省而改过,也就不会有灾祸了。

释例:许多人在社会上,只会千方百计希望有人提拔他,却忽略了打好自己的基础。因此,即使平步青云,一旦上司稍放松,或上司本身崩溃,便立即跌跤气馁,再也无法振作。

聪明的人欲求上进,除了力求充实学识外,更应随时培植地位比他低的人才,努力将他训练成有用的人,使自己日后可以得到他的一臂之助。

地位高的人往往是最知道如何借重别人力量的人。当他遇到困难,非自己能够解决时,就知道如何获得别人的援助,他自己决不做过于繁重的工作,知道分工合作,他只做那些别人不会做的事。

我们平日接触的人,大致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地位比我们低的人,或在许多事情上,必须听从我们的命令。另一种是地位比我们高的人,许多事情必须听从他的指示。通常社会上多数人最容易犯的毛病,就是眼睛永远望着天。

你能够得到下属真心的帮助吗?他们愿意为你效力吗?你的同事肯协助你吗?他们代你操劳时是否心甘情愿?是否看见你有困难时便自动帮你?假使真能这样,那么你已经走在成功的道路上了。因为惟有能够获得外界自动援助的人,才有达到领袖地位的希望。

反之,别人不愿接近你,怕你要求他们帮助。当你向人请求时,他们便寻觅种种借口拒绝,那你非立即改变待人接物的方法不可。切勿施用压力强迫别人工作,应该运用巧妙的方法,使他们自愿为你工作。

一个专喜欢依仗自己权势和地位而发号施令,强逼他人做事的人,并不是一个真正的有方法的人。

新部落——沉默的群体

原文:窥观,利女贞。

释义:在暗中偷偷地观仰美盛景物,利于女子坚守中正之道。

释例:在社会交往活动中,我们要追求一中光明磊落、不偏不倚的处世风格。例如我们的职场的活动就是这样。评价标准在于工作成绩的大小,其它因素则是次要的。一位出色的领导者更着眼于那些坐下来埋头苦干的人,而不应为一些无谓的叫嚷抱怨所蒙蔽。

每一组织都需要一些幕后英雄,他们了解他们自己的工作,并且不求引人注目而能默默地工作,他们值得信任。但通常情况下,这些幕后英雄的功劳常常被那些制造事端、夸夸其谈者所代替。这样领导者变成了调解员,专门注意那些叫得最响的人,并帮助他们解决问题,这样使得他们越发放肆。领导者自己也没有时间去注意那些优秀的工作者,从而忽视了他们。

大多数人并不在意自己所付出的辛勤劳动,但他们确实在乎自己付出的努力是否得到承认。

如果他们努力一番却无人所知,这会使他们感到被人利用,遭受剥削,因而灰心丧气。当这种情形发生时,他们就只得采取不再卖力或进行一些消极怠工的活动以示反抗。

以人为镜,可以正身

原文:观我生,进退。

释义:观仰阳刚美德从而对照省察自己心灵和行为,谨慎小心地决定自己的进退之举。

释例:现今社会是个多元化的有机体,人们的价值观念、人生理想、生活信条丰盈驳杂。我们除了做到“四真”外,把如此形形色色的人们团结起来,尤其是有才华学识者,使他们拧成—股绳,着实不容易。

那么,怎样才能团结好自己周边的人呢?当然因人而异。古人在这方面为我们提供了不少有益的智慧和经验。

西汉末年,当光武帝展开地图,观看他率领将士浴血奋战,平定的全国混乱局面,总结平乱的战绩时,他不禁茫然,便对幕僚邓禹道:“天下如此辽阔,如今我才平定了一些小郡,要到那年那月,才能使全国安定下来呀?我真是没有把握呀!”

邓禹回答说:“的确,现今天下群雄兴起,战乱不息,前景不测。但是万众都盼望着明君的出现。自古以来,兴亡都在于仁德的厚薄,而不在于土地的多少。只要您不灰心丧气,一心一意积王者之德,最终天下一定会归于统一的。”

刘秀信其言。半月余,他率领将士击败了称作“铜马”的农民军。对那些愿意归降的将士,他非但不治罪,反而维持原职,让他们参加刘军继续作战。对其统领们他还一一封侯,并下了一道命令,投降军队不予整编,维持原编制,各叛军将领仍复原位,带领原部下参战,本部不作干涉。刘秀这样对叛军恩宠有加,以致使他们都不敢相信,心中不免充满疑惑及不安。但刘秀为了观察实际反应,经常一个人单骑巡视各营地,若有人此时想行刺的话,那可是件唾手可得的事情。然而,众叛军将士见刘秀如此诚恳,便产生了景仰之心,都异口同声地说:“刘秀能推赤心置人腹中,诚恳待人,不怀疑我们,真乃是一位度量宏大的宽仁长者!以前我们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怀疑他居心叵测,回想起来实感惭愧。为报君主的知遇之恩,上刀山、下火海我们在所不辞!”

从此后,这些降将跟随刘秀南征北战,披荆斩棘,赴汤蹈火,为最终平定天下混乱,建立东汉王朝,立下了汗马功劳。

刘秀诚恳待人,以君子之心度他人之腹,以温和且实用的态度感化部下,笼络人心,壮大自己,真是一位贤明豁达的领导者风范。

只要我们能从尊重人格、尊重个性的角度多下功夫,就能和我们身边的人搞好团结。

三人同行必损一人

原文:一人行,三则疑也。

释义:三人同行必损一人。

释例:中国人恐怕都知道:“三人同行,必有我师。”

那是孔子的话语。他教导人要虚心,要善于向别人学习。无论别人出生何处,地位差别有多大,只要有三个人在一起,就该有一个是你的老师,在某些方面比你有学问。孔子这话没有错,所以成了千古名言,并成为了中华子孙历代修身之训示。

但孔子说这话的时候,还没有读过《周易》,孔子是五十岁的时候,经人推荐才读到《周易》。他一发现《周易》,就爱不释手,连读三遍,以至“纬编三绝”,把竹简的麻编都翻断了。

但《周易》里有一个重要的观点,是“一人独行,必得一伴;三人同行,必损一人”。

这样伟大的道理,为什么不与孔子的名言一起传达于世,成为有口皆碑呢?我曾经思虑这个问题。也许是中国人的忌讳,中国人说话做事,喜欢拣好的,不好的省略不说了。

可是,《周易》里的这个思想,对人的一生却有决定意义的影响。知道了,可以趋利避害。

《周易》说:“一人独行,必得一人。”当你一个人前进的时候,未免孤独,感到势单力薄,在这种状况之下,你一定很渴望有一个伴,有一个好帮手。诚之所至,你会很容易就能找到一个伴。一是因为你急需,二是在那种心态中,你不可能太挑剔,容易和同。

但等到有三个人一齐前进的时候,就很容易伤害一个。三个人相处,要“等边三角形”,才没有相互伤害。但人事纷繁,日月冗长,你怎么能时时刻刻注意到,并且安排妥贴呢?如果你有一时一刻的疏忽,就会与其中一个亲近,而疏远了另一个。这就造成伤害,是损。而且是损人不利己。

所以说,交友也应该像找夫妻一样,配对法。“一对一”地存在,而不是三个一圈。你可以有无数对,但不可以有若干个“三人圈”。

纵观我们的社会结构,什么“三人领导小组”,“三人核心”,那都是内耗的根源之一。三个人,不可能一碗水端平,任何两个一方,都是对第三者的伤害。但它有一个最大的优点,是三角稳定性。于谋人谋事说,三个人永远抱不成一团,如果其中两个抱成一团,第三者被冷落,那第三者肯定成为第一个汇报者,或者说“上告者”。三人结构,成为上下的一种稳定性。这是千百年总结出来的经验,也是成功的经验。

就做人修身来说,我们应该避免“三人同行”,但就做事创业来说,也许不可能绝对摒弃“三人同行”。

无论怎样,在日常行为上,谨慎,戒惧,是需要的。要时时刻刻体会别人的心情,不应当伤及同伴。

也许有人说,天下闻名的“刘关张桃园三结义”不就是三个人吗?是。但那是历史的故事,多少有了一些传奇的色彩。再者,三个人假如好到不分彼此,谦让和宽容,甚至宽恕,那它在意义上已经变了,变成了一个人,而不是三个人了。正如毛泽东所号召的:“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天下军民有多少呵,但如果真的团结成为一个人,那么这个人力量就巨大无比了。

三人同行,必损一人。这是定势。

但我们可以把这个定势减少到最小,甚至为零。减少的方法,就是《周易》里所强调的:一是自己在行为上,应当谨慎,戒惧,心中万万不可以大意;二是心要宽,能容朋友难容之事,能容别人难容之事,谦让、宽容和宽恕。

清醒是一种自觉

原文:困于石,据于蒺藜,入于其宫,不见其妻。凶。

释义:一个人要做到清醒,必须有一种自觉。如果没有自觉,是不可能做到清醒的。清醒,不能只靠警示。

释例:中国的交通警示,“宁停三分,不抢一秒”,“急转弯,危险”!在道路上该警示的地方,都警示了,交通事故就是不断。我们把这些归咎于司机的麻痹。但有趣的是,欧洲有一个交通案例,与我们中国的一样,可他们采取了另外的措施,事故就没有了。

欧洲的阿尔卑斯山,有一处山路,急转弯。汽车到此,很多坠落崖谷。当局在那里立了警示牌,但没有用。依然是许多的车连人,投胎似的栽下去。后来,有人画了一幅画,立在转弯的地方,上写:“慢慢地走呵,请欣赏!”从此,那个地方再也没有出现交通事故。

报纸上没有说那幅画的内容,我估计一定是很吸引人的,让你自觉地把车速慢下来。

车之所以能慢下来,是因为画,因为他要欣赏,车慢了下来,那是一种自觉,是没有别人强迫他的。自觉造成了清醒。

自觉,这个词来源于佛教。自己觉悟,觉悟是靠感觉,不是靠提醒。心里清楚,就忘不了。

六朝时候,有一个张翰,做官做得很好。但就是不拘小节,尤其贪杯,许多人为他惋惜,议论他说:“此人为了一杯酒,也不为自己的身后留名想一想。”有人把这话转告他,他回答人家说:“身后浮名,不如眼前一杯酒。”

明朝的陆树声在《长水日抄》中还记述有张翰的故事,说秋风起,张翰想起吴中的莼菜鲈鱼,幡然悔悟说:“人生贵适志,怎么能为一个官名,而被羁在千里之外呢?”他吃不到鲈鱼,甚感遗憾。

这个张翰,之所以流芳千古,是因为他对人人皆向往的“为官”有一种清醒。由于自觉的清醒,所以常常有一些别人看来是荒唐的行为。

清醒,才能变成一种自觉的行为。

《周易》里重要的一个原则,是教导人们时刻保持清醒。这种清醒,是心智的清醒。

比方说,月亮圆了,就开始不圆。日正中天是好事,但日正中天过后就会西斜,以至日落西山。它告诫人们,当你最好的时候,也许麻烦就跟着来了。你要早有思想准备。

当你幼弱的时候,你要等待时机,不要轻举妄动。

当事情有了阻隔,有了梗塞,你就要绞碎它,然后才能顺畅。如果在阻梗的时候,你一意孤行,就会“有悔”。

《周易》的《序卦》里有一句是解释困卦的,可以说是振聋发聩。我们一般人想象,困难一般是外在的因素所形成的。但《序卦》里说:“升而不已,必困,故受之以困。”困难,其实是我们心中不清醒,才会造成的。人生不断地走,不断地前进,而没有警惕,没有回顾,所以就会有困难。

人,要做到事事清醒,必须心中时刻戒惧,不可掉以轻心。这种戒惧与反省,来自一种自觉,如果能这样,你就是一个清醒之人了。

此文到上面的那一句话,已经结束。因为那一句已经是结句。但睡了一夜,决定再添上一个反常时期的“清醒故事”,这样,算是对读者有一个完整的说法。

在《禅说》里有一个“丹霞烧佛”的故事。丹霞有一次住在慧林寺,因为天很冷无法忍受,而把寺内的佛像拿来烧火取暖。另一个和尚看见,斥责他:“你真大胆,竟敢烧佛像!”丹霞说:“我想看看佛像里能不能烧出舍利子……”另一个和尚说:“木佛怎么能烧出舍利子?”丹霞说:“既然烧不出,这两尊也拿来烧了吧!”

后来人说,道人无心,何过之有?不要抱泥于形式,率真的依本性去做即无过错。

后人还说,只有丹霞可以这样做,后来者如果学丹霞,就是对佛的冒犯了。因为只有丹霞是此情此景,是依着本性。学的就不是了。

清醒至关重要。如果不清醒,往往会丧失一生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