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周易智慧
17037800000023

第23章 处世智慧(5)

对于上司的凌辱,你感到又惊又怒,本来愉快的心情一扫而空,你很想跟他大吵一顿,以泄心中怨愤。可是,请记住:上司永远是上司,吃亏的永远是你。

若要妥善处理以上的情况,你要首先认清楚以下各点:只要你有充足的自信心,没有人可以用说话刺伤你,令你产生屈辱感。

尽量避免与上司发生正面的冲突,否则大家的关系将会变得很恶劣。日后很难找到补救的方法。

一个有修养而自信的人,他绝不会像疯子一样骂人,或是反唇相讥。他会处忧不惊,冷静地面对一切问题。

你不妨考虑马上离开,让大家有一个安静反省的机会。只要你能够忍耐一点,你会发觉羞辱你的人,根本是一个欠缺修养的人,不值得你气恼。

因为只有动机中正的合作才是愉快的合作,才是明智的合作,无所不利的合作。

永远要牢记,同老板争吵,是一场不能获胜的战争刘强就职于一家颇有前途的公司,为了得到公司的认可,他几乎成了工作狂,还常常想出很多新颖实惠的点子来。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终于得到老板的称赞和重视,被指派拟定一个重要策划。

同事周新是刘强的好朋友,在刘强忙得天昏地暗时,周新会适时地递上一杯咖啡;刘强加班时又会送来一盒盒饭;而且总是自动拿起材料帮刘强打印好。

在周新的帮助下,刘强终于将策划交给老板。谁知第二天老板找到他,说:“我很看重你的才华和敬业精神,没有新点子也没什么,但你不该抄袭其他同事的创意。”

老板看他一脸惊讶,递给他一份策划书。天哪!竟然和他的那份惊人地相似,而策划人竟是周新。面对老板的不满,他真想当场发作,在老板面前大发一通牢骚;但是他没有那样做,而是等待机会。

机会果然来了,当老板再次指派刘强做一个很重要的方案时,他从自己的新点子里筛选出两个方案,做出A、B两份策划书,同时找到老板,让他事先知道A计划的内容。然后,刘强在办公室里大做A策划书还是不避周新,但暗地里已把B策划书做好并交给了经理。

果然,不久之后,周新交上了一份和A策划书颇为相似的方案。明白真相后的老板非常恼火,他请周新另谋高就,刘强的成果也保住了。

刘强并不是没有牢骚,但是他发泄的方式不是用嘴,而是用头脑、计谋,试想,如果在老板责怪他的当时就与老板吵起来,刘强还会有机会再去做方案吗?他的委屈恐怕只能永远压在心里。

与其满腹牢骚,不如改变一下自己的思维方式,提一些有建设性的意见,这样的员工,必然会引起老板的重视。

与其满腹牢骚,不如改变一下自己的思维方式,提一些有建设性的意见,这样的员工,必然会引起老板的重视。

聪明的员工懂得一条至关重要的准则:同老板争吵,是一场不能获胜的战争。作为公司的一分子,轻视及诽谤,发牢骚和抱怨不仅对公司不利还会伤害自己,与其浪费时间抱怨,不如想办法以自己的努力赢得老板的认可。

抱怨和发牢骚不是改变老板看法的办法,只有艰苦努力才能够改善环境。高贵品格的形成往往是在人们克服困难的过程中,而那些总是在抱怨和发牢骚的人,终其一生也无法培养真正的勇气和坚毅的性格。对老板而言,它会影响公司的凝聚力,使机构内部互相猜忌,并且涣散团队士气,这样的员工永远没有晋升的机会。

只有无能的人,才会将责任怪罪于他人。真正有能力的人,不管环境多么困难、多么恶劣,都能破浪而出。最大的原因是,因为这些成功者都具备高度的自省能力,他们把恶劣的环境置于一旁,做自我检讨,并清楚的把目标摆在最前面,不因环境改变了,目标也随之改变。

一动不如一静

原文:是故,吉凶者,失得之象也;悔吝者,忧虞之象也;变化者,进退之象也;刚柔者,昼夜之象也。

释义:人生的一切,任何一件事,一动就有好有坏。再说任何一动,坏的成分四之三种,好的成分只四之一种,所以中国人的老话,一动不如一静。

释例:这就是哲学问题了,这是说人类文化。我们人类认为的吉凶,好的或坏的,以哲学来说,没有绝对的,而是根据人类本身利害的需要;我们得到,便觉得是吉,失去便觉得凶,但这并非绝对。譬如说得病,这个得就不是吉,而且人生得意不一定是好事,有时失意也不一定是坏事。

所以对于古文,不要仅在文字表面上读过去,而要知道在文字的深处包涵了很大的哲学思想。可见吉凶只是根据个人的观念而来,而悔吝就是忧烦愁虑之象,虞即虑。

前面说过,卜卦的结果,不外“吉凶悔吝”四个字,没有六个字,换句话说只有两个字——一个是好,一个是坏,——或吉或凶,悔吝只是加上去的。因为“悔吝”两个字,是忧虑。

在《周易》中一方面是小心,如卜到一个卦是悔吝,就是有烦恼,事情办不通,有困难。所以人生的一切,看《周易》只有四个角度,吉凶悔吝。这吉凶悔吝怎么来的,下传有两句话:

“吉凶悔吝者,生手动者也。”

人生的一切,任何一件事,一动就有好有坏。再说任何一动,坏的成分四之三种,好的成分只四之一种,所以中国人的老话,一动不如一静。

凡事一动,吉的成分只有四分之一,坏的成分有四分之三,不过这三分当中,两分是烦恼、险阻、艰难,如此而已。

这把宇宙的道理、人生的道理、事业的道理都说清了,所以儒家就知道慎于动。动就是变革,变更一个东西,譬如创业,譬如新造,这个动不是不可以,但需要智能,需要作慎重的考虑。

一动不如一静,“动”者,活动也,一个为翘首求官之人所心领神会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官场自选动作。尤其是在决定自己官场之命运的关键时刻,真可谓“动”与“不动”两重天:

“动”者,尤其是动之力度足够大者,常常是心满意足地坐上了自己向往已久而又垂涎三尺的“宝座”;“不动”者,或动之力度不够,或动之方向有误者,就只能饮恨官场,或只能发誓在下次“运动”中有所作为了。

当然,也有不信邪的主儿,这就是那些“朝中有人”之辈,他们非但临阵不“动”,而且常常以“静”制“动”,即便那些善动之辈,恐怕也只能拾些他们挑剩下的残羹剩饭了。故而虽说“动静皆风云”,却又常常“一动不如一静”也。

再别如打官司,一场官司一场火,任你好汉没处躲。

置身官司之中,可谓机关遍地,暗道如织,稍不小心,即有可能失足落套,跌身陷阱;稍有不慎,或将被麻烦裹足,引火烧身。此情此境,别说肉体凡胎,即便孙猴子再世,也难保不褪其三层皮也!若再遇到“大盖帽,两头翘,吃过原告吃被告”的主儿,即便你三头六臂,有九九八十一变之术,恐怕也照样只有缴械投降和束手就擒的份了!

中国大陆杭州西湖的西方边有两处著名的佛教圣地─天竺山和灵隐山,天竺山上有著名的上、中、下三座天竺寺;灵隐山则有东晋(三二六年)时建的灵隐寺。灵隐寺前有一座山峰,东晋时的印度来华僧人慧理认为它极像自己的故乡的佛教发祥地灵鹫山,曾经感慨地说:“不知它何时飞到这里来?”从此,这座山峰就被人称为“灵鹫峰”或“飞来峰”。

南宋的孝宗皇帝一次游灵隐山时,曾在飞来峰前戏谑地问灵隐寺的住持净辉和尚:“既是飞来,如何不飞去?”净辉和尚幽默答之:“一动不如一静”。

“不是我不明白,是世界变化快”。在你意识到很难适应外界变化的时候,你该怎么办哪?这里不仅有积极和消极两种态度,还有如何决定你的手段达到你的目的。

首先弄明白你的实力和处境,再分析那些是可以通过努力可改变而且应该改变的,那些是不能经过努力而改变的。那些你不能改变的也会变化,所谓的“三十年河东四十年河西”就是这个意思。

事物的发展变化有一定的规律性,大部分是波动性的。

人生当中,机会有大有小,关键取决于你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

一般人把自己的学业和工作的顺利与否看作是人生的关键,而成就非凡的人是能把握百年不遇的机会,这个机会不是他自己努力而得到的,而是他已经准备好自己而等待而未错过的。

毛泽东说过“有些关键时刻我是少数,我只有耐心的等待时局的转变“,这也就是以静制动。

等待并不都是消极的,谁能更早地准备好自己而等待时机甚至是危机,谁就更能获胜。无论是战场商品市场还是情场,都不要打无准备之仗。以静制动是一个高度的境界。

“一动不如一静”,当然并不是主张一动不动,而是说无论是投资还是投机,都必须掌握适时适度的原则,做到对象适当,时机适当,方法适当,力度适当。在这里,作为市场的参与者,无论是大是小,关键都是要有一个好的心态。心态一稳,适时适度并不难做到,心态不稳,就难免动辄得咎,事事出错。

《象辞》说:《大有卦》第六爻位(上九)的吉祥,是上天保佑有道德的人,是上天赐给的福分,只有顺天应人,才能大有收获,得到大量的财富。

赞同就意味着软弱吗

原文:决履,贞厉。

释义:刚毅善于作出决断,小心行动,要提防危险。

释例:在处世的交际场合,不仅仅需要谨慎,还要刚毅果断,也就是说当刚则刚,当方则方,只要坚持原则,一心为公,即使会有这样或那样的矛盾,但最终不会有什么麻烦的。

赞同别人的方法和观点并不是放弃职责,而是加强权威。在一些顽固而独断专行的人群中流行着一种说法,认为赞同就意味着软弱无力。

但事实上,赞同涉及到说理和接受道理。优秀经理是讲道理的并且显示自己是讲理的。他在作出最终决定之前,会与部下磋商以求取得一致。一旦作出决定,他将陈述理由。有时候,他的决定会与某一部分人的利益相左,但是他们会赞成这个决定,因为他们知道,他已充分听取并认真考虑了他们的意见,他是以公正与客观的方式行使自己权力的,而且他是不得不作出不利于他们的决定的。

为了取得赞同,优秀经理花大量的时间与部下待在一起,解释情况的复杂性,说明影响最后决定的诸多矛盾因素。他征求他们的看法,并加以郑重考虑。他会站在他们的立场上考虑影响他们的任何问题。同样,他也请他们设身处地考虑他不得不作出的决定。

优秀经理知道,以赞同来管理不同于以许可来管理。他不会为改变人员的安排去求得工会的许可,也不会为安装一台新机器去请求部下许可;他会寻求他们的赞同,但他知道决定最终得由他来作出,因为只有他有权作这个决定,并对此决定负责。

知道机会到了,要把握机会

原文:知至至之,可与几也,知终终之,可与存义也。是故居上位而不骄,在下位而不忧,故干干因其时而惕,虽危无咎矣。

释义:“知至至之,可与几也,知终终之,可与存义也。是故居上位而不骄,在下位而不忧,故干干因其时而惕,虽危无咎矣。”这里是说,人最高的智能要做到对自己、对人、对事,知道机会到了,要把握机会,应该做的就做。

释例:看历史就知道,中国历史上有几个人变法,第一个是春秋时的商鞅变法,还有一个是宋代的王安石变法。秦以前原来是公田制度,商鞅变法,一变而为私有财产制,结果商鞅自己弄到被五马分尸。但是他的办法好不好呢?好得很,自商鞅变法,秦汉以后,因为私有财产制,产生了最古老的私有思想,社会繁荣富足。到了宋朝王安石,也想走变法的路子,最后又失败了。

但王安石的所谓新法到底好不好呢?后世评论他是了不起的大政治家,但他不能“知至至之”,那个时代的趋势还没有到,他虽有高度的思想,高度的办法,可是没有用处,所以要“知至至之”,时机到了便做,则刚刚好,就可与几也。什么是“几”?就是知机,未卜先知,就是知这个几?等于看电视,手刚搭上开关,在即开未开之间,那一刹那就是几,要有这样恰到毫颠的高度智能,看准了,时间到了,应该做就做,对了便可改变历史。

“知终终之”,就是看见这件事,应该下台的,就“下次再见,谢谢!”立即下台,永远留一个非常好的印象在那里。但这个修养很难做到的,孔子、老子都是这个思想。老子说的“功成、名遂、身退”,就是知终终之。

但“知终”的“知”很难,如懂了这个道理则“居上位而不骄”,虽然坐在最上的位置,也不觉得有什么可骄傲的,这如同上楼下楼一样,没有永远在楼上不下来的;那么在下位也无忧,因为时代不属于自己的,所以人生随时随地要了解自己。所谓干干因其时而惕,要认识自己,时间机会属于自己就玩一下,要知道玩得好,下来也舒服,这样纵或有危险,但不至出毛病。

从这里就看到孔子的思想就是一个“我”,人生如何去安排我,每一个人把自己的自我安排对了,整个大我也安排对了,有许多事往往是因为这个“我”安排得不好,把整个事情砸烂了。

有四样东西一去不返:说过的话、泼出的水、虚度的年华和错过的机会。

利用的机会越多,创造的新机会就越多。

你有属于自己的、独特的位置和工作。找出你的位置,占据你的位置。

人的一生中,幸运女神至少光临过一次。当她发现人们没有准备好迎接她时,她便从门进来,从窗子出去。

机会是靠自己去把握的,偶然的一次机会与朋友对话中,我顿时体会到了这句话的真正含义。那是在我向上天妥协时,朋友给我的提醒,不应该等待机会,那是弱者的作法,强者是给自己创造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