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周易智慧
17037800000038

第38章 处世智慧(20)

奖励也是一样,有时造成奖励行为与奖励目的的脱节。一般来说,你奖励什么行为,将会得到更多这种行为。因此虽说赞扬与抚慰应该是经常性的行为,但也应注意不要奖励所不该奖的。如果那样,你将不会得到你所希望的东西,而是得到你所奖励的东西。譬如你不慎奖励了一个人,是他的投机取巧的工作瞒过了你的眼睛,那么这种投机取巧行为将被你纵容滋长起来。

“随时”者昌,“随人”者亡

原文:大亨贞无咎,而天下随时。

释义:“随时变通”,语出《周易·随卦》卦辞。卦辞说:“大亨贞无咎,而天下随时。”顺时以动,人必随之,动皆走正道,故上下悦从,这说明大亨通,也会发生错误,要“大亨通无咎”,则必准之于理,随时变通。理在于上之随下,则随其下;理在于下之随上,则随其上;理在于泰,则随其时之泰;理在于否,则随其时之否,总之,要随其时之所宜而变通。

释例:赵子龙随从刘玄德的道理很简单:“良禽择木而栖,良臣择主而事”。自古以来,随人就是跟人。但是究竟跟什么样的人才能成就大业,这就颇费踌躇,需要有所抉择。《随》卦六三:“系丈夫,失小子”,或者不失为一种正当的抉择。《随》卦又说大丈夫为人所随,假如真想当好一个成功的领导者,胸中就应该深怀“四德”:以善为先导是“元”德;畅通礼法是“亨”德;以义相和是“利”德;行正无邪是“贞’’德。

关、张、赵、马、黄随从刘玄德,那么刘玄德又随从谁呢?按照《随》卦的说法,不论谁随谁,只要是人相随,一概必须服从另一个不可逾越的原则:“天下随时。”那就是说“随时”高于“随人”,为人所随的人应当“随时”。“随时”高于一切!肩负重任,被天下共随的人,无论如何不可以不随时。只有随其时,才能以其昭昭使人昭昭。所以《彖传》才意味深长地说:“随时之义大矣哉!”

随时者生,随人者死!

随人者必然会迷失自己。

小和尚想跟老和尚学书法,老和尚说,从“我”宇练起吧,并给小和尚提供了几个前辈和名家们的“我”字帖。

小和尚练了一个上午的“我”字之后,拣自己比较满意的一个“我”宇,拿去让师傅指点。老和尚斜乜了一眼说:太潦草了,接着练。

小和尚接着练了一个星期,自己也记不清究竟练了多少个“我”字了。便又拣几个自己满意的宇,拿去让师傅看。老和尚随手翻了翻那几个字,一边背过身去一边轻声说:太漂浮了,接着练。

小和尚存住气,接着练了半年,基本上能把前辈和名家们的几个“我”字临摹得惟妙惟肖了。便又拿去,请教师傅。老和尚静静地看了一阵那几个宇,拍拍小和尚的肩膀说:有长进,有出息,不过,还得接着练,因为你还没掌握“我”字的要领。

受到承认和鼓励之后,小和尚终于静下心来,揣摩着师傅的开导,一遍遍、一天天地练下去。半年之后,小和尚又来找师傅了。这次他只拿来惟一的一个“我”字,不过,这个“我”字再不是泛写和临摹了,每个笔画都是异样的一种新写法。很显然,小和尚熟能生巧地练就、独创了一种书法新体。

老和尚终于满意地笑了,他意味深长地对小和尚说:你终于写出自己的“我”、找到“自我”了。

好雨是知时节的雨,好人是知时适世以为务的人。——“识时务者为俊杰”。“时”生“务”,不知“时”则不知“务”。俊杰所识者,首当以“时”,因其“时”而务其“务”。若“务”不以“时”,碌碌无为,误入歧途。

《干》卦《大象传》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那么君子怎样才能做到“自强不息”呢?《干·文言》:“终日干干,与时偕行”一语最为典要。康有为《论语注》释“学而时习之”言之凿凿,心有独到:“《白虎通》曰:‘学者,觉也。……先觉觉后觉,后觉效先觉,……但时势不同,则所学亦异。时当乱世,则为乱世学;时当升平太平,则为升平太平之学。礼时为大,故学亦必随时而后适。’”

《周易》认为,你有了,也就意味着你无;如果你无,也许意味着你有。

这样饶舌的说法,让人云里雾里,摸不清底细。但举一个例子,你兴许会明白。

比方说,你已经有了一块手表,就意味着你也许不会再拥有更好的手表了。因为你已经有了,不再留意,不再争取,所以就“没有”了,只剩原来的这一块。如果我现在没有手表,也许我明天会有一块比现在好多人戴的还要好的手表。因为我没有,我会争取,所以我会“有”。

我把这个道理向一个年轻人说过。他十分高兴,对我说:那我现在没有女朋友还是好事一桩,用不着愁眉苦脸。我说:是呵,你现在没有女朋友,意味着你有在众多女孩子中间选择的权利;如果你已经有了,你就没有了这种权利。

基于这认识,那么,你“有”了,你又有什么值得骄傲和自豪的呢?你“没有”,你又有什么值得自卑的呢?

况且,你有了,如果你稍稍疏忽,你就会变成了没有。“大意失荆州”已经是一个历史的证明。所以世上才有“创业难,守业更难”的说法。

如果你还没有,那并不可怕,只要你真诚的去追求,去拼搏,总有一天,你会拥有。可怕的是,你没有,你又没有真诚去拥抱,那你真是什么都没有了!

弄通了这一点,我们做人做事就不会那么浮躁和急躁了。急有什么用呢?只能徒添烦恼,于事无补。

我们怎么才做得“有”呢?

《周易》告诉我们,因应时势。

你早起,你会拥有朝阳;你晚睡,你会拥有月亮。

需要等待的时候,你要等待。《周易》的《序卦》中说:“需者,饮食之道。”需,原来是指还幼小,需要养护。也就是说,时机还未成熟,力量还未足够,只有等待。等待需要时日,也就要饮食。有时候,吃饭比急着干事好。如果你留意生活的时候,你会听到一位老者对一位年轻人说:“急什么呢?先吃饭。吃完饭再说。”这就是最形象的等机会,去争取成功。大成者也就是“有”了。

有时候,为了“有”,就要断然冒险。明知不可为而为之,那叫冒险。我们年纪小小的时候,都读过《董存瑞炸碉堡》的文章。对于个人来说,这个险是断然冒不得的,代价太大了。但对于事业,对于更多人的生命来说,冒这个险是值得的。这是有无的转换。小无大有。

《周易》里有一个击缶而歌的场面甚是悲壮。说一个老者面对黄昏敲着陶而歌唱:我从哪里来,就回归到哪里去。

你曾经拥有过,到最终你就会没有。——这是人生的法则。

人生是一个有有无无的过程。即使你有了,你又有什么值得骄傲?即使你没有,你又有什么值得自卑?

有就要倍加珍惜。没有就要真诚拥抱。

也是如此而已。

鲁国一家姓施的有两个儿子,其中一个学文,一个学武。

学文的儿子用自己的道理,打动了齐侯。齐侯挽留他担任了教导诸公子的太傅。学武的儿子到了楚国,向楚王讲述了自己的韬略,楚王高兴地请他留下协理军政。

施家二子功成名就,以致全家富贵,九族荣耀。

他们的邻居孟家,也有两个儿子,也分别习文就武,但却一直穷困潦倒。

孟家很羡慕施家的富有,就登门请教进升的方法。施家二子如实相告。于是,孟家学文的儿子跑到秦国,向秦王鼓吹仁义。不料,秦王听了很生气,说:“如今诸侯称霸,武力相争,我们应该致力于耕战。如果用你的那套仁义治理我们国家,就会走上灭亡的道路。”说罢,下令将他处以宫刑,赶出秦国。

另一个学武的儿子投奔卫国,向卫侯大谈强兵之道。卫侯很反感,气恼地说:“我们是弱小国家,又处在几个大国之间。对大国,我们恭顺礼貌:对小国,我们爱护帮助。这才是保持和平,求得安全的正确策略。如果照你听说的,去兴兵动武,很快就会灭亡。今天如果让你全躯而归,跑到其它国家,蛊惑人心,穷兵黩武,一定会给我们造成很大的危害。”于是,下令剁掉他的足,撵回鲁国。

孟家二子回到家里,父子三人一起来到施家,拍着胸膛责骂。

施家问明情况,感慨地说:“凡识时务的人,就能一帆风顺;反之,不识时务,就要惨遭失败。您儿子学的和我们一样,而结果却和我们相反,就是因为他们不识时务,并非做法有什么错误啊!”

有时你并不知你的路改如何走,但你至少有感觉你内心的向往,或者你会有经常重复的梦吧。从你成熟的那一天开始,你所求的不在是受别人的限制,对别人的依附。你所求的是自我的认识和实现,我是谁,我是什么,我做了和得到了什么。别人只是帮你认识你自己的媒介。你的价值是通过别人实现,而非通过和别人比较而体现的。

窥视内心,以身作则

原文:观我生,君子无咎。

释义:对照高尚的道德标准省察自己的言行,不断地完善自己,君子就不会有祸患。

释例:我们社交处世全在于以身作则。在每个工作日(甚至包括休息日)的每时每刻,人们都在观察身边的人。这构成了周围的人判断依据。

在交往活动中,每一名相关人员的一言一行,往往代表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地区、一个城市的形象,若是对自我形象毫不修饰,不但难言对交往对象的尊重,而且亦属失礼行为。所以我们不论是领导干部还是接待人员在公务活动中,都应时时刻刻注重个人言谈举止、服饰仪容,不可蓬头垢面、不修边幅。

人们的行为举止,包括他穿的衣服和如何穿着,包括他的发型和指甲修剪,也包括他们说的每句话,以及是否使用拉格菲尔德香水,或是否有狐臭。人们的行为举止还包括居室的格调,以及如何回答电话(不同的回答,如“我是杰基·琼斯”,或“是我”或“是琼斯”,可以透露许多东西);另外,还包括他的待人接物,即他是否表现得过份粗鲁或者礼貌过度。

行为包括人们所做的每一件事。成就源自行为。

风度可看作是人在社交活动中所有的言行举止的总和,包括精神状态、待人态度、礼节仪表、言谈举止等等。这些因素制约着你在交往对象心目中的形象,也影响着对方以什么样的方式对你做出反应。

在人际交往中,人们常常用“气质很好”这句模糊其意的话来评价对某个人的总体印象,似乎正是其模糊性才体现的较高的概括力。然而,一旦要把这个具体的感觉用抽象的概念作解释,就变得难以表达了,大有“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味道。

如果说气质源于陶冶,那么风度则可以借助于技术因素,或者说有时是可以操作的。风度总是伴随着礼仪,一个有风度的人,必定谙知礼仪的重要,既彬彬有礼,又落落大方,顺乎自然,合乎人情——这便是现代人的潇洒风度。

有人说:“高雅的风度是通向朋友心灵的畅通无阻的护照”。风度是社交活动中给人印象深刻的内在潜质的综合反映。风度是一个人的姿态举止、言谈、作风等表现出来的美。这种美既是一种外在美,又是一个人内心美的自然流露,也就是内在美和外在美的和谐统一。正如屈原所说:“给吾既此内在美兮,又重之以修能。”

举止风度所展现出来的性格魅力是令人为之折服的,这在很大程度上还与人本身内在的个性化的东西有关。举止魅力产生凝聚力,往往会感染他人。一个有风度有性格魅力的人,就会在团队中激发出一种力量,这种力量将会超越一切,将为优秀的你锦上添花。

知道麦卡夫是谁吗?提起卡麦夫,也许你会问:“麦卡夫是谁?”

他就是以太网之父、3Com创始人、一位广受欢迎的专栏作家、一位见多识广的博学者,还是业内著名的会议主办人。这些头衔和成就都集中在他身上。有人评价麦卡夫是一口汇集魅力的大锅炉。他坚忍不拔,举止风度翩翩,具有极强的说服力,也知道如何倾听别人,善于鼓动,却又能避免过多树敌。正是这些才能使他自己发明的以太网最终成为网络标准(如今连接有1亿多台电脑),也使麦卡夫挣到了他的第一个100万美元,办起了3Com公司。可见这口有魅力的“大锅炉”散发出来的影响力是多么巨大。成功人士在举止风度上注重表现自己的魅力,从而彰显其个性特征。这也是他们容易成功的因素之一。

可见,许多成功人士之所以能够成功,除了努力、奋斗、智能、机遇等重要因素外,还需有自身的性格魅力和独特的个性做基石,他的举止风度所展现的效果会非同寻常。在一个团队中,要想稳坐如山,呼风唤雨,让领导和下属为之钦佩和叹服,你的举止风度的展现尤为重要。

因此,我们既要重视化妆、服饰与姿态的美,更要看重内在的修养,何况外在仪表本身就渗透着个人内在的修养。要想在社交场合风度翩翩,应从根本做起:

1.洒脱的仪表,周到的礼节。

仪表和礼节是人初次见面所要接收的信息,第一次印象就从这里产生。一个人神貌端庄,俊逸潇洒,就能使人产生乐意接近的魅力。这种魅力不仅来自相貌和服装,而且来自人的气质。风度的培养是人内在气质的展现。气质不佳者,难有好的风度。内在气质的优化是靠平时修养、陶冶而成,因而它会不经意地显露出风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