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周易智慧
17037800000042

第42章 处世智慧(24)

《三国演义》第71回,描写了赵云临敌应变以“空营计”吓退曹兵的故事。汉献帝建安二十四年,魏国大将夏侯渊在定军山被黄忠斩杀,曹操得知后亲率大军20万杀奔汉中,要为夏侯渊报仇。黄忠自告奋勇深入敌后去夺取曹军粮草。诸葛亮放心不下,令赵云也领一支人马同去。黄忠在北山脚下被围,苦战多时。不得脱身,赵云见黄忠去后许久不归,急忙披挂上马,前去接应,曾先后两次杀入重围,救出黄忠及其部将张著。曹操在高处看到赵云东冲西突,所向无敌,愤然大怒,自领左右将士追赶。眼看大军追到蜀营军门以外,守营将领张翼看到敌我悬殊,情势危急,慌忙要关闭营门,赵云喝止,一面将弓弩手埋伏到寨外,一面令大开营门,偃旗息鼓,自己单枪匹马立于营外,魏将张郃、徐晃先到,看到这番情景,疑心设有伏兵,不敢向前,曹操到后,却催督众军,大喊一声,杀奔营前,这时,赵云大智大勇,依然纹丝不动,魏兵以为确有伏兵,转身就往后逃。赵云乘机把枪一招,蜀军鼓声震天,杀声动地,强弩硬弓一齐射出,魏兵心慌意乱,只顾逃命,互相践踏,死伤累累。拥到汉水边时,又互相争渡,落水淹死者无数,大批辎重器械丢弃,蜀军无一伤亡,取得了出乎意料的胜利,刘备得知后,亲到现场了解作战经过,非常赞扬地对诸葛亮说:“子龙(即赵云)一身都是胆也!”在这个战例里,看不到、也不可能有任何牵强附会、袭人故技的痕迹,所有的只是赵云的英勇气概和随机应变、创造发挥的能力。

《三国演义》中表现随机应变的例子还很多,曹操拔刀行刺董卓,被发觉后借物随机,顺势改为献刀;曹操马惊踏农田,灵机一动来了个“割发权代首”等,无不闪烁着随机应变的智慧之光。《三国演义》还有人竟以这方面的专家自居,那便是大名鼎鼎的庞统。当孙权问他:“公平生所学,以何为主”时,他不无得意地回答:“不必拘执,随机应变”。

应变是闪烁着才能、机智、胆略之光的高超艺术,好比曹操的“割发权代首”,人们尽可以驰骋自己的想象,但是只能得出这样的结论:惟有曹操在这种特定的环境里,才能急中生智,想出这个两全其美的解决问题的办法。这是一种极富个性的艺术表演。可见,应变没有统一的模式可循,没有固定的规律可依。随机的“机”是多种多样的:有天时,有地利,有人物,有事件,有情况,有势态,……应变的“变”也是千姿百态的:可以迎难而上,可以另找新路,可以寻求支援,可以等待时机,可以顺水推舟,可以置之不理……。究竟如何?运用之妙,存乎一心。这里的共同点在于,都需要快速灵活的反应,都需要急中生智和临场发挥。

应变的艺术虽然妙不可言,但也不是九天上的烟云,不可企及和获得,它来自一个人广博的知识,卓越的见识,乐观的个性,非凡的性格,尤其需要长期的实践锻炼。当刘备和刘璋翻脸时,庞统很快就指出三条可供选择的计策,这是他经验、才智在一瞬间表现出的合力。他早以才学著称于世,并且在赤壁大战和耒阳县当县令期间,得到了实际的锻炼。

终日乾乾,勤勉成功

原文: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

释义:君子整日勤奋刻苦,夜间警惕反省,这样即便遇到危险也可免遭灾祸。

释例:著名哲学家、哲学史家、国学大师,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张岱年先生把中华民族精神概括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作为“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的国学大师,他终生勤勉,致思学问,造福祖国的文化学术事业,堪称一代学人楷模。

人世沉浮如电光石火,盛衰起伏,变幻难测。如果你有天才,勤奋则使你如虎添翼;如果你没有天才,勤奋将使你赢得一切。命运掌握在那些勤勤恳恳工作的人手中。推动世界前进的人并不是那些严格意义上的天才,而是那些智力平平而又非常勤奋、埋头苦干的人;不是那些天资卓越、才华四射的天才,而是那些不论在哪一个行业都勤勤恳恳、劳作不息的人们。

天赋超常而没有毅力和恒心的人只会成为转瞬即逝的火花。许多意志坚强、持之以恒而智力平平乃至稍稍迟钝的人都会超过那些只有天赋而没有毅力的人。懒惰是一种毒药,它既毒害人们的肉体,也毒害人们的心灵。无论多么美好的东西,人们只有付出相应的劳动和汗水,才能懂得这美好的东西是多么的来之不易。

真正的智慧总是与谦虚相连,真正的哲人必然像大海一样宽厚。浅薄的嫉恨和无知的轻蔑都是真正不尊重劳动、不尊重勤劳的表现。人们常说:播下行为的种子,你就会收割习惯;播下习惯的种子,你就会收割性格;播下性格的种子,你就会收割一定的命运。“闻鸡起舞早耕耘,天道酬勤有志人。”让我们养成勤劳的习惯,培养勤奋的性格,收割丰收的果实!是的,我们要勤勉的工作,要珍惜每一刻时间,去除一切不必要之举,勤做有益之事。人虽有愚、智、贤、不肖之异,然而成功之诀在于勤勉。是以只要持以恒心,坚以毅力,勤勉地做下去,所谓“勤能补拙”,即使本身天分不足,亦能因勤勉而弥补之。

在美国,工作时间最长的当推高科技行业的人,尤其是国际网络业的新创业者。约翰·丹尼斯是一位电脑程序设计师,在美国硅谷的—家网络软件公司工作。虽然他和父母住在一起,但他早出晚归,父母难得见他一面。晚上他往往三更半夜才回家,他父母早已进入梦乡。每天天还未亮,他父母还没醒过来,他已经出了家门。如果他们半夜醒来,看见儿子的车在门前的车道上,他们就知道他回来了。如果见不到他的车,那他一定是在公司里通宵达旦加班了。

约翰·丹尼斯累了就在电脑桌上睡一会儿,他们公司的老板也想得挺周到,每个人发了一个折迭床,就放在电脑桌下,工作太累了就躺—会儿,醒了又继续干。饿了就到隔壁咖啡厅买点东西吃。公司搬到这栋写字楼时,公司的老板有先见之明,在他们公司和咖啡厅之间开了一道门,大大方便了公司员工用餐,节省了不少时间。而从咖啡厅吹来的咖啡清香便整天飘荡在办公室的空气中。

网络技术层出不穷、日新月异,每18个月就上一个新台阶,所以高科技人才真是忙得废寝忘食,才能跟得上科技的飞速发展,他们很多人每天工作起码12到15个小时,才拖着疲惫不堪的身躯回家,忙得已经忘了上一次假期是多久以前的事。

很多美国人废寝忘食的工作,完全是自觉自愿、没人强迫的,因为他们雄心勃勃,期望在科技上有所突破,期望科技的突破会带来巨大的财富。约翰·丹尼斯公司的创办人,他和一班员工都是没日没夜苦干的“拚命三郎”,他们正是这些热衷于发明创造、全心全意投入的美国人的典型例子。

约翰·丹尼斯说:“我们现在干得辛辛苦苦,就是希望有朝一日成功,我和我亲爱的家人可以过着安逸的生活,优闲自在地享受我过去辛勤劳动的成果。或者到将来我经验丰富时,我也可以每周悠哉游哉地工作35个小时,而效率与产出和后来者每周拚命工作60个小时一样高。”

不论我们是对待工作还是学习,我们都应该知道,能同成功划上一个等于号,那就是我们的勤勉。

审时度势,待机而发

原文:或跃在渊。无咎。

释义:龙或腾跃而起,或退居深渊,不会有灾祸。

释例:九四:“或跃在渊。”意思是说“或奋发跃起,或退而在渊。可进可退,能进则‘跃’,不能进则退。一切待机而动,而不是盲目冲动,浮躁妄动。跃是为了发展,退是为了发展而积极地准备、筹划,创造更为有利的条件和先机。”

西奥多·瓦尔曾经这样说:“现在商界的年轻人最要命的弱点,就是缺乏准备,缺乏实干精神和考虑周到的素养,空有一番进取心,不愿为之努力奋斗。”

有一种品质可以让一个年轻人实现自己的愿望,在芸芸众生中脱颖而出,这就是实干精神。而是否具备这种实干精神,常常因人而异。在失败者身上,往往蕴含着大量没有利用、没有开发的能力。为什么他们没有好好利用这些能力呢?他们中的许多人都理应获得成功,而不是仅仅在温饱线上挣扎。他们完全有机会做得更好,但是,为什么他们没有呢?

经常问问自己,我们是否在努力做好?我们是否充分利用了自己的机会?我们是进步了还是落后了?这些思考都是非常有益的。

奥利弗·霍尔姆斯说:“与我们行进的方向相比,处在哪个位置上倒是一个次要问题。”那么,我们究竟在向哪一个方向行进呢?

有千千万万的人拥有伟大的雄心、宏大的志向,他们也决定要实现这些理想,但是他们又因为疑虑困惑而停滞不前,甚至不肯迈出一小步。他们一直在等待着,不敢前进,就像有魔鬼守在门口一样。他们常常不愿意全力以赴,更不用说完全切断自己的退路了。

在我们的人生当中,我们期望自己的成功,就要为自己创造一个可进可退的人际宽松环境,这则是最好的处世之道。环境宽松了,我们的工作开展起来就显得游刃有余了,成功也不会离我们太遥远了。

飞龙在天,时机成熟

原文:飞龙在天,利见大人。

释义:龙飞行在天空,利于出现大人。“飞龙在天,利见大人。”这句的“大人”,同样是指“大众”、“众人”,只是本句的“大人”。

释例:是“飞龙”所面对的,而不是当初“在田”的龙所面对的。无论从群体的面和群体的素质层第上比较,“飞龙”所面对的众人、大众远远超过前者。因为“飞龙”是已经具备了成熟的社会处世能力,已经有了成就自己的才能了。这里的“飞”字既是名词,修饰“龙”;又是动词,形象地描述了此时的“龙”腾空而起的情形,象征了的崛起、业绩和称雄及其在社会上的影响力。

泰罗通过自己的管理学著作《计件工资制》(1895年)、《车间管理》(1903年)、《科学管理原理》(其中包括在国会上的证词,1912午),就是在工作中总结了几十年试验研究的成果,归纳了自己长期管理实践的经验,概括出一些管理原理和方法,经过系统化整理,形成了“科学管理”理论。泰罗在管理理论方面做的许多重要的开拓性工作,为现代管理理论奠定了基础。由于他的杰出贡献,他被后人尊为“科学管理之父”,这个称号并被铭刻在他的墓碑上。

人才的业绩和成就也是企业的业绩和成就,人才的成长和发展,也是企业的成长和发展。所以说,一个企业、一个单位想要“飞龙在天,利见大人”,只需要“无为而治”,为人才的成长和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当你把一条条“飞龙”送上天的同时,你的事业也随之腾飞在天了。

防微杜渐,知错而返

原文:初六,履霜,坚冰至。

释义:脚踏上了霜,气候变冷,冰雪即将到来。

释例:刚一起步就发现问题了,并能从问题的迹象预计到前面的问题会更麻烦,如果照此走下去,其结果将会使局面越来越艰难险阻。不要急,好在是事物的开端,纠正还来得及。

是的,此时或者知难而进,或者知错而返。如果你已发现自己处世的方法原本是一个天大的错误时,你首先考虑的是如何纠正它,无论这个问题的原因和责任在于谁,都不能任其发展。

有人说过这样的话,一个善于处世交际的人,仅仅有专业能力还是不够的,要想成为杰出的人必须有两个翅膀:丰富的社会常识和良好的判断力。否则,具有雄心壮志的人也只能与成功擦肩而过。我们都见过一种精巧的机器,它可以没有噪音地在钢板上打洞,能做到这一点靠的是它有一个巨大的平衡轮。这个平衡轮为完成任务储存了能量、速度和动量。一旦从这台能够轻巧打洞的机器上移走了平衡轮,这机器就会散架。在这里,平衡轮就是机器的关键零件,而常识和判断力就是人的平衡轮。如果一个人没有这两点,他的宏大愿望也仅仅是愿望而已。

一个过份高估自己能力、过于自负的人如果没有弄清自己的实际能力和缺陷,他的下场就往往很可怜。对一个人来说,知道自己不能做什么,与知道自己能做什么同样重要。

如果把一个人比作一架机器人,那么,他对问题的判断力、防微杜渐的能力就是其中的平衡仪。

见微知著,防患于未然;知著察微,总结经验。

庄子曾经讲过这样一个故事:河伯说:“社会上的议论者都说:‘精细到了极点的东西没有形体,巨大无比的东西不能以范围来限定。’这是真实的吗?”

明代传世智书《经世奇谋》中说:事情虽然还未显露出来,它的细微迹象却已露出,愚昧无知的人对它熟视无睹。比如烟窗安装不当,将召来火灾,而燕雀却怡然自得,不知大祸将临头。如果是君子,看到迹象就知事物的结果,怎么会到这种地步呢!明代另一传世智书《智囊》也说:圣人没有必死之地,贤人没有必败的结局。圣贤之人,当彼处昏暗时能在此处躲避,当机遇到来时能自觉加以运用。由先贤先哲的这两段遗训可知,人是否具备见微知著的能力,将直接影响到人的吉凶祸福,将直接影响到事情的成败得失。

谈到做事中的“微与著”,就是强调,我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注意察微知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