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周易智慧
17037800000005

第5章 做人智慧(2)

海神见到这情况便卷起一股大浪把商人们的船打翻使他们个个葬身鱼腹。同时,又吹起一股顺风,把穷人的木筏直送到岸边。

穷人就这样安全地回到家乡,与妻儿团聚。

你有你爱做的事,才能使你更有魅力,你爱做的事和做事的风格能体现你的个性,你个性决定了你的创造力。随波逐流的人仅能制造与别人重复的东西。所以,你要创造,就要选择你爱的事做。你爱做的事也许不会带给很多钱,但你依然会得到幸福和自由。人生有两条路,一是为了大富大贵而不择手段,一是做你爱做的事。前者可遇不可求,后者是你无悔的选择。

人有本能、聪明和直觉。在学会聪明之前,本能得到充分的发挥。本能不需清醒。读书学习是一种教育,目的是让人聪明,遏制或控制本能。聪明需要清醒。直觉是不经思考的判断力,是一种超越聪明的本能反应。直觉是在本能得到充分清醒地发挥,又在完全清醒的丧失后的聪明。

得到所求是你个性的实现,你所实现的也仅有你潜力的极少部分,而且你的人生经历显现出的又只有其中的极少部分。不求尽善尽美,只图人格的完整。让人接受你的风格,而非让人根据你一时的失误来评价和判断你的价值。展现你的亮点并不断地提高你技艺,使你做的更好。

富贵从来都是梦,未有圣贤不读书。一生有太多的是不能控制和改变,但你可以控制和改变自己。改变不良习惯,培养良好性格,坚持学习新鲜事物,顺境节制,逆境坚韧,必能达到穷则善己达则济世的人生理想。

现代化高节奏所伴生的优胜劣汰、适者生存以及随之而来的工作、生活、事业、爱情……的压力已使都市的人们不堪重负。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复杂化却更似一道无形的精神锁链,扼杀与噬咬着那原本纯朴、善良、闪耀着自然人性光辉的心。

于是乎,一种种圆滑的处世技巧,一本本阐述人际关系的书便如蝇返臭,应运而生,成为人们街谈巷议追求模仿的对象。这个城市也因此多了一份尔虞我诈与勾心斗角,人们生活在一个笈笈可危、四面楚歌、人情冷膜的氛围中。久违了那人间的真善美,久违了那失却的伊甸园,久违了那份纯真与朴素。

人,似乎总要有失去的那一天才知道去珍惜,似乎总要在自我的麻烦、自设的障碍中撞得头破血流、遍体鳞伤,才懂得去珍藏那份至真主纯的感情——纯朴。

纯朴,是一种人生涵养的高境界,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是一种超脱和对生命本质的最好诠释。曾几何时,当这个时代的一夜情、包二奶……等病态的潮流使城市变得不再纯洁时,纯朴,就像一支空气清新剂,一味良药,净化和医治着这个创伤的城市与人群。纯朴,又如一道生命的丰碑,永远镌刻着大海般宽容博大的胸襟。

纯朴,就是永远远离矫柔造作与虚情假意。它是一个人涵养与人品的体现,是一份善良与率直的无私的心,天真而不受物欲所蒙蔽。坦坦荡荡、光明磊落,宽容地去接纳所有的人和事。置身这陌生的都市,伴随着霓虹灯动荡闪烁的光影,纯朴,是人生旅途上一声温暖热情的问候,是一份无私的帮助。它,让心灵的沙漠变成水草肥美的绿洲,让人间充满关爱。这纯真的爱,将伴随着善良的我们走过一个又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一个又一个春花烂漫的美好年华……纯朴,不是叫我们一味地专逃避与躲藏现实,而是一种处变不惊与对人生的不懈追求与挑战。当命运之神不再垂青,当噩运像那频繁造访的不速之客时时光临,纯朴,就是坦然地去面对,不做无谓的逃避,勇敢地去直视生,不卑不亢处世;春风得意之时,能洁身自好,虽身居闹市,而能不迷失于纸醉金迷,保持纯真率直的个性。到“富贵不淫贫贱不移”。纯朴,更是一座大山,教人信赖,让人依靠。

如果说处世真有什么技巧可言的话,那么,纯朴,则是最高的人生智能,是一种大写的人生。

懂得谨慎反省与改正错误

原文:震无咎者存乎悔。

释义:“震无咎者存乎悔”,无咎就是善补过也。人生没有绝对自己不错的,只要知道忏悔,忏悔的结果就是要补过。

释例:“吉凶者,言乎其失得也。悔吝者,言乎其小疵也。无咎者,善补过也。”无咎,就是“没有毛病”,但并不等于“好”,而是在进退之间要注意。换言之,“无咎”是没有大错误。从这里可以看到《周易》的哲学,一个人到了平安无事的时候,这情形又怎样?

孔子说“善补过也”,要特别小心,人不会没有错,随时有错,善于反省自己的错误,加以改正,就是真正到了无咎的时候。因此我们做事业要尽量地谦虚,倘自认绝对没有毛病,这是靠不住的,天下事没有这么好的。“善补过也”还是好好的,懂得小心谨慎反省与改正错误,这是最高的哲学。

益(风雷益),卦辞讲:风雷,益;君子见善则迁,有过则改。

改正错误、修理缺点要坚决果断,雷厉风行。这也是检验人有没有修道的诚心的方法。有了错误不立即去改正,反而借故拖延,找借口掩饰,那一定不是道心高强的人。

孔子云:“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也。”不断地向比自己德行高的人学习才能增益道德,提高道德水平。故曰:益,德之裕也。

同时一定要有自省的精神,要有改过的精神。《论语学而篇》中孔子的门徒曾参讲:“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有过则改才可以增益道德,提高修行水平。故曰:益,以兴利?

古人讲:“人非草木,孰能无过,过而改之,善莫大焉。”这就是说,人生活在社会当中,会有各种各样的过错,但知错能改不是很好吗!

记得有一位学生问过我,他说,古人一日三省,请教我可曾一日三省?我回答他说,现在是速度革命时代,一天只有早上、中午、晚上才反省一次怎么够,而是要具有高敏感度,时时刻刻都要能自我反省才对。

曾经有座宝藏,非常隐蔽,谁能得到它,就能得到永久的幸福,许多的英雄好汉都为去寻找它而付出了惨痛的代价。终有一天,有位绝世高手击败所有的人而寻到它,当它打开华丽的锦盒,看到里面躺着的却是一面镜子,顿时大彻大悟,才真正理解幸福的涵义。每个爱美的人都喜欢照镜子,而照镜子的目的是为了找出不足之处,从而加以修正,来完善自己。反之,如果只看见自己的长处和优点,也就失去了照镜子的意义。生活亦如此,当人生得意之时,沾沾自喜,孤芳自赏,沉浸在自我陶醉之中,忘却了自己的不足,此时,自己的缺点,展露无疑,毫无知觉,快乐和幸福会长久吗?

给自己一面心灵的镜子,时时为自己照一照,提醒自己,让自己有先知先觉,及时发现自己的短处。人难免会有过失,但只要及时发现,从而下定决心及时改正,亡羊补牢,为时不晚,人生的道路才会走得踏实,一帆风顺。

出错是经常有的,一个人从幼稚到成熟,从一个未经风雨、不谙世事的孩子到一个饱经风霜、目光深邃的老人,他要出几千次几万次的错。出错的精神就在于不固步自封,敢于尝试,就在于不懈地努力探索,寻求正确的目标。

很多人对他人的出错都持一种嘲笑的态度,对先于自己出错的事持一种侥幸心理。有些人害怕出错,有些人厌恶出错。其实想想,出错何尝不是一种人生积极的探索?能常常出错何尝不是一种经常性的收获?敢于出错的人何尝不是一个积极求索的人??

人的一生是由无数个错误装点着的瑕玉,虽不完美但很真实。无数个错误是我们无数个走向成功的起点。错误使我们品格坚毅,性情坚韧,我们在无数次的出错中得到升华,又在无数次改正错误的路上学会执着。

反省是改过的前提,如果我们不知道反省,只会把责任推给别人,然后怨天尤人,觉得自己怀才不遇,或者没有被公平对待,拥有这样的态度,绝对不可能成就任何事情的。有句话说,当你一个手指头指着别人的时候,别忘了!还有四根指头是指着自己。当我们在诉说别人不是的时候,是不是能转换不同的角度想想,我有没有能力把事情处理的更好。

事实上,许多成功人士,他们之所以成功的关键就在于“态度”,他们能够勇于去承担别人不愿意承担的问题,他们总是能解决别人不能解决的问题,更重要的是,没有人愿意做的事,他们总能主动的去做,而且不求任何的回报,许多人以为这些人是傻瓜,这就是短视的想法。

多做事情绝对不会吃亏的,天底下最吃亏的事情应该是,你对事挑三捡四什么也不愿意做,最后自然什么也做不了!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改之,善莫大焉。”古人在面对错误时就知道没有谁可以一生都不犯错误。所谓“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更何况我们平凡之人呢??

自助者天助

原文:是以自天佑之,吉无不利。

释义:这句是说人助天助,要靠自己。就是说,懂了《周易》这些道理,上天就会保佑你。上天怎么个保佑法?就需要你自己照《周易》的道理,做得合情合理,天人合一,要你的修养到达这个境界,就可以天人合一。

再严格说,这个“天”并不是另外一种力量,只是自己的心。懂了《周易》的道理,以此道理做人,动静都看准了,一定是一切都大吉大利,没有坏的,一切都看自己的学问修养如何,所以《周易》是经典中的经典,智能中的智能,包括了科学、哲学、宗教,一切都涵盖了。

释例:拿破仑年轻的时候,一次到郊外打猎,突然听见有人喊救命,他快步走到河边一看,见一男子正在水中挣扎。这河水并不宽,拿破仑端起猎枪,对准落水者,大声喊道:你若不自己游上来,我就把你打死在水里!那人见求救无用,反而添了一层危险,便只好奋力自救,终于游上岸来。

拿破仑拿枪逼迫落水者自救,是想告诉他,自己的生命本应该由自己负责的,惟有负责的生命才是真正有救的生命,所以西方谚语有:“自助者天助。”

其实,许多时候我们不是到了不可救药的地步,而是自己先把自己打败,自己认为自己不行了。假如现在你正处在一个不利的位置,那么,请丢掉幻想,自己解救自己吧,这个世界锦上添花的总比雪中送炭的多,如果你表现得坚强,别人都来鼓励;如果你软弱,就很少有人会来扶助你了。

生命的战场不是没有同盟,只是这些盟友只能做我们精神上的“啦啦队”,帮你加油,使你自信。而一切赛程却还是要靠你自己的力量去完成,不能完全依赖别人。许多从艰苦环境中奋斗出来的人们,他们并不比我们多一些天赋,所多的也只是战胜自己、坚强独立、自求多福。即使我们最终没能达到彼岸,但只要我们努力了,用自己的力量征服痛苦,渡过难关,也是一种快乐。

日益激烈的竞争环境和社会生活的紧张节奏,逼迫人们走出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田园生活”。

为了“站得住”、“立得起”,人人都像一只不停旋转的陀螺,不敢也不许稍有懈怠由是人们懂得,不懈努力才可立住脚跟,保持状态并进而实现人生价值;于是人们不再怨天、怨地、怨鬼神,始觉“要创造人类的幸福,全靠我们自己”的至理。

俗话说,靠别人的火取不了暖,看人家吃饭填不饱肚子。自助也是如此。离开了自助或说个人的不懈奋斗和努力,终将一事无成。

自助者天助之。为人,一生下来,就先天地提供给你一个或优或劣的起步环境。客观地说,这是没办法的事。但有一点定需入心,即表针常走、山河常转。不论境况如何艰苦,地位如何低下,生存如何困难,也不能放弃,不可丧失生活信念;恰恰需要自助、努力和不辞劳苦的奋斗。“自助”就是不放弃努力;“天”就是机遇和成功的好运。只有自助,天才可助之;人不自助,天将弃之。

自助者人助之。“不虚心、不知事;不实心,不成事。”自助者大多是实心干事的人;自助者的人生约略是热心待人的人生。对社会、对事业、对人生持有热心的人,可以战胜痛苦,增加能力,减轻艰难;缺少热心的人,永远不能做事,做成事,做成大事。

社会好象竞技场,市场犹如足球赛。个人的“迎门一脚”自然可喜,但离开他人的热心传助决无成功。自助需人助,人助促成自助;只有热心地助人,才会赢得人助。面对天地、社会、事业、人生,个人的对垒力量实在是非常有限的。个人的“自助价值”也只有融合在“人助价值”之中,才能够得以发挥和实现。

正视困难是自助的前提,平和心态是自助的基础,增强信心是自助的保证,不懈努力是自助的途径。

不贪图享受的人会赢得大享受

原文:困于酒食。

释义:“困”,被围困。“困于酒食”指人反被酒食吃掉了,昏庸而污浊。贪于酒食享受的人很难有前途,必会从享受走向困窘。

释例:《周易》里有一个故事,说一个官按照他的官阶只能乘坐两马的马车,但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为了显摆,他去借了一辆四马的马车。谁知走到了半路,被强盗误杀了。这伙强盗专抢四马拉的马车,因为乘四马车的官才是大官,级别高,钱财多。

《周易》最后说:享受不应该享受的福,是祸。

人应该有所节制。欲望如果没有节制,最终会像泛滥的洪水将自己淹没。

《周易》里有一卦,专门论述“节制、节约”的卦,叫“节卦”。水流进泽中,过度就会溢出,应该加以节制。节卦形成的理由就是这么简单,这么有道理!节制是美德,因而亨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