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周易智慧
17037800000007

第7章 做人智慧(4)

“起码应当比这些作品沉重和暗淡些。”

他笑了说:“我是在农村长大的,农村人家家都储粪。小时候,每当碰到别人往地里运粪时,我觉得很奇怪,这么臭这么脏的东西,怎么就能使庄稼长得更壮实呢?后来,经历了这么多事,我都发现自己并没有学坏,也没有堕落,甚至连麻木也没有,就完全明白了粪和庄稼的关系。

我看着他,他想做一个怎样的比喻呢?

“粪便是脏臭的,如果你把它一直储在粪池里,它就会一直脏臭下去,但是一旦它遇到土地,情况就不一样了,它和深厚的土地结合,就成了一种有益的肥料。对于一个人,苦难也是这样,如果把苦难只视为苦难,那它真的就是苦难,但是如果你让它与你未来世界里最广阔的那片土地去结合,它就变会成为一种宝贵的营养,让你在苦难中如凤凰温*,体会到特别的甘甜和美好。“这个苦难的人,他是对的。土地转化了粪便的的性质,他的心灵转化了苦难的流向。在这转化中,每一场沧桑都成了他唇间的洌酒,每一道沟都成了他诗句的花瓣。它文字里那些明亮的妩媚原来是那么深情隽永,因为其间的一笔一画都是他踏破苦难的履痕。

他让苦难芬芳,他让苦难想醉透。能够这样生活的人,多么让人钦羡。

从前看过一则关于鉴真和尚的故事。

话说鉴真和尚刚刚剃度入空门的时候,寺里的住持安排他做了谁都不愿做的行脚僧。每天风里来雨里去,吃苦受累不说,化缘时还常常吃白眼,遭人讥讽挖苦,成绩一点也显现不出来。为此鉴真感到忿忿不平,产生了对抗情绪。

一天,日已三竿,鉴真仍旧睡着不起,住持感到纳闷,于是亲自去了他的房间。推开门,一股臭味顿时扑鼻而来,住持向里面看了看,原来在鉴真睡的床边堆了一大堆破破烂烂的芒鞋。住持叫醒鉴真问道:“你今天不外出化缘,堆这么一大堆芒鞋在房间做什么?”

鉴真打了个哈欠,满怀怨言地说:“别人一年一双芒鞋都穿不破,可我刚刚剃度一年多,就穿烂了这么多鞋子,我是不是该为庙里节省些鞋了?”

住持听了鉴真的话,马上就明白他的心思,微微一笑,说:“昨晚寺里下了一场大雨,你随我去看看吧。”

鉴真虽然不知道住持要干什么,但还是跟着住持到了寺前的大路上,由于是黄泥路,路面经过一夜雨水的冲刷,变得坑坑洼洼,泥泞不堪。这时住持开口问鉴真:“你是愿意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呢?还是想做一个能光大佛法的名僧?”

鉴真说:“我当然希望能光大佛法,做一代名僧,可我一个人人都瞧不起的苦行僧,凭着一双脚和一大堆烂鞋,如何去光大佛法?

主持捻须一问:“你昨天是否也在这条路上走过?鉴真说:“当然!”

主持问:“你能找到自己的脚印吗?”

鉴真摸着脑袋不知所然地说:“昨天这路又坦又硬,小僧哪能找到自己的脚印?”

主持反问道:“那今天我俩来此走一趟,你能找到自己的脚印吗?”

主持的反问一下子便让聪明的鉴真领悟了其中的禅机:那些一生碌碌无为的人,不经风不淋雨,没有起也没有落,不正就像是一双脚步踩在又坦又硬的大路上吗?脚步抬起,什么也不会留下。而那些经风淋雨的人,他们在苦难中跋涉不停,不正就像一双脚行走在泥泞里吗?脚印印证着生活的坎坷磨难,也印证着人生的价值。

从此,鉴真和尚端正了自己的态度,凭着自己坚定的信念,踏遍了弥漫着樱花醇香的扶桑泥土,最后终于成为了一名令世人景仰的佛教名僧。

我想人生大抵如此:只有在泥泞里行走,生命才能留下深刻的印痕。苦难,可以丰满我们的人生!

苦难是人认识社会、理解人生的主动教材:苦难是人成熟的机会:苦难是竞争社会中,人面临的必然挑战?。苦难中最需要的最坚定的人格和不屈的斗志……大凡成功者,大多走过的是一道曲折充满血汗的苦难历程。而对生活最需大的挑战就来源越贫越能使人在磨难中脱颕而出。幼时的贫困对有志者能培养一种先天竟争意识,在生活的最底层努力挣扎向上,不断进取、不断攀登,以至到达成功的巅峰。一路的艰辛,一路的苦难,终而培养出超越常人的坚强斗志。

苦难是一所学校,斗志坚强的人在这所学校优秀地毕业,坦荡走向世界未来,克服了人生道路上一个又一个的困难:而斗志薄弱者则过早缀学,在苦难面前,在逆境面前倒下了。

古往今来,有多少豪杰人士出自贫困的家庭,吃尽生活中的苦难。寒门生贵子,白屋出公卿;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贝利之子出身于球王之家,而贝利却认为儿子一定不如老子?是因为他的儿子一出身就拥有了别人在苦难中苦苦挣扎,经过万险才得到的东西,缺乏先天竟争意识。

所以说,苦难是一所学校,只有你在这所学校毕了业,就能毫不畏惧地昂首走你的人生路。

没有恒心会很快失败

原文:立心勿恒,凶。

释义:“勿恒”即“无恒”,“立心勿恒”指没有恒心,这样会面临凶险。

释例:“先有非常之人,才有非常之事”。这话应该再补充一句:先有非常之心,才有非常之人。有什么样的心,决定了有什么样的人;什么样的人,决定了做什么样的事;什么样的事,决定了取得什么样的结果。

南齐永明年间,有个法名叫僧护的僧人来到石城山,做了隐岳寺的住持。

一天早晨在隐岳寺东侧传来一曲美妙动听的乐曲,由远至近,十分动听,他感到奇怪,就步出庙门,循声音向前走去。登上仙髻岩,果然这凤鸣龙吟的音乐听得更清晰了。

当他蓦然回首,却意外地发现,仙髻岩的千尺岩壁之下,在那平静如镜的龙潭之中,仿佛倒映着一尊端庄慈祥的弥勒佛像。

僧护心想这是佛的预兆,立愿要在这仙髻岩上,凿出一尊高大的弥勒石像。于是,僧护就忙开了,砍柴烧炭,垒石筑炉,采集工具,然后伐木搭架,开始凿佛。这仙髻岩实在太坚硬了,凿一下,岩上只显出一个小小痕迹,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连一个佛的头也没凿成。

有一天,僧护心里闷闷不乐,踱出山门,到寺门外散散心,忽然看见有二个妇人在烂泥田中,一仰一合前后摇个不停,仔细一看,二个妇人手里捏着一根绳,中间系着一个石杵,这石杵随着二个妇人的俯仰,在烂田中来回移动,这石杵已磨得精光铮亮,这田也被磨得凹下去变成一口池塘,即今日的放生池。

僧护从石杵磨成针的过程,从中得到了“功夫不负有心人”的启示,返回寺里继续凿佛。僧护终其一生,仅仅凿了一个面幞,临终时,对寺里的僧众说:“再生当就吾志”。

僧护死后,过了一些年月,又有一个叫僧淑的和尚到隐岳寺,继续凿弥勒佛像。僧淑率领众人凿呀凿呀,冬去春来,也不知凿了多少年,一尊巨大的弥勒石像已经有点眉目了,但肤浅得很。再继续凿吧,炉子塌了,铁凿磨平了,脚手架蹋了,资金也短缺。产生了停凿的念头。

僧淑忧心忡忡地踱出山门,走到象鼻山下,看见有二个小孩用一根稻草芯在一块大岩石上来回牵动,岩石下已堆满了草粉。僧淑看到觉得奇怪,就问二个小孩:“你们是在磨草粉,还是在锯岩石?”两个小孩齐声回答:“锯岩石!”又问:“能锯开吗?”二个小孩“虎”地站起来脱去上衣,笑嘻嘻地说:“只要有恒心,锯岩何愁稻草芯?!”僧淑猛地据住二个小孩的手,说:“对阿!只要有恒心,万事能做成!”于是僧淑返回寺院,不分白天黑夜,专心致志地雕凿着弥勒石佛,一直到死。

二个小孩用稻草芯锯岩石的地方,叫它“锯解岩”。

不知过了多少年,隐岳寺又来了一位和尚,名叫僧右。僧右是受建安王萧伟的派遣,来隐岳寺主持雕凿石佛工程。僧右一到隐岳寺,铺开了比僧护、僧淑更加庞大的凿佛场面。把仙髻岩凿进五丈深,十丈高的大石窟,在窟中雕凿弥勒石像。在公元516年终于凿成功了。

有人说,弥勒佛像凿成功,是终身凿佛的僧护、僧淑、僧右三个和尚,都是大佛寺的开山祖师昙光法师转世的,这仅是传说,不足为信,可是后人对三个和尚以毕生的精力完成这一巨大的艺术杰作表示赞叹:“名山入剡昔贤风,文士高僧托迹同。最是石城大佛寺,三生哲匠奇天工。”

这则故事给后一点启示,做任何工作,只要具有锲而不舍的精神,胜利一定属于坚持者。

胜利贵在坚持,要取得胜利就要坚持不懈地努力,饱尝了许多次的失败之后才能成功,即所谓的失败乃成功之母,成功也就是胜利的标志,也可以这样说,坚持就是胜利。古往今来,许许多多的名人不都是依靠坚持而取得胜利的吗?荀子说:“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这也正充分地说明了坚持的重要性,骏马虽然比较强壮,腿力比较强健,然而它只跳一下,最多也不能超过十步,这就是不坚持所造成的后果;相反,一匹劣马虽然不如骏马强壮,然而若它能坚持不懈地拉车走十天,照样也能走得很远,它的成功在于走个不停,也就是坚持不懈。

这也就像似龟兔赛跑:兔子腿长跑起来比乌龟快得多,照理说,也应该是兔子赢得这场比赛,然而结果恰恰相反,乌龟却赢了这场比赛,这是什么缘故呢?

这正是因为兔子不坚持到底,它恃自己腿长,跑得快,跑了一会儿就在路边睡大觉,似乎是稳操胜券,然而乌龟则不同了,他没有因为自己的腿短,爬得慢而气馁,反而,它却更加锲而不舍地坚持爬到底。坚持就是胜利,它胜利了,最终赢得了比赛。“水滴石穿,绳锯木断”,这个道理我们每个人都懂得,然而为什么对石头来说微不足道的水能把石头滴穿?柔软的绳子能把硬梆梆的木头锯断?说透了,这还是坚持。一滴水的力量是微不足道的,然而许多滴的水坚持不断地冲击石头,就能形成巨大的力量,最终把石头冲穿。同样道理,绳子才能把木锯断。功到自然成,成功之前难免有失败,然而只要能克服困难,坚持不懈地努力,那么,成功就在眼前。

古语云:“先有非常之人,才有非常之事”。这话应该再补充一句:先有非常之心,才有非常之人。有什么样的心,决定了有什么样的人;什么样的人,决定了做什么样的事;什么样的事,决定了取得什么样的结果。

归根到底,在于有什么样的心。有时一个念头就可以决定你的一切。谁都会有这样的经验:做一件事,如果你抱定非做成不可的决心,在做的过程中就会竭尽全力、动用你的一切力量,不怕困难,坚持到底,结果多半都会成功;如果一开始心里就是动摇的,可做可不做,或者认定做不成,做的过程中就会缺乏劲头,并容易懈气,容易半途而废,多半事情就做不成。

所以托尔斯泰才会说:“决心即力量,信心即成功。”

所以奥斯丁才会说:“这世界除了心理上的失败,实际上并不存在什么失败。”

在做一件事上如此,整个人生也是如此。只有认为自己行的人才能赢,只有认为自己能够成为伟人才能如愿以偿。

乐天知命者无忧

原文:旁行而不流,乐天知命,故不忧。

释义:乐天知命,知道自己,也知道天命,永远是乐观的人生。

释例:友人说,一切宗教都是悲观的,尤其佛家的大慈大悲是讲悲的,只有中国儒家讲乐。像《论语》上几乎没有悲字,都是乐。

有一本明朝的笔记,曾经统计过《论语》上都是乐字,而不谈悲,这也是中国文化不同的地方。

谈生命只谈生的这一头,不谈死的那一头。人多半是悲观的,本来生命是很可怜的,以另一个角度看是很令人悲观,但以《周易》的角度看生命,是乐天知命,很乐观的,没有忧愁。

在《列子·仲尼篇》中的开头,有一则近于寓言式的故事,内容是孔子和弟子颜回关于“乐天知命故无忧”还是“乐天知命有忧甚大”的对话:

孔子闲居,子贡进去侍候,见老师面露忧愁。子贡不敢问,出来告诉了颜回。颜回却取琴而弹,唱起歌来。孔子听见了,把颜回叫进来,问:“你为什么独自快乐?”颜回说:“你为什么独自忧愁?”孔子说:“先说说你的意思。”颜回答道:“我过去听老师说,‘乐天知命故不忧’。这就是我快乐的原因。”

孔子愀然动容了一会,说:“这不过是我从前的言论罢了,现在我对你说实话罢。你只知道乐天知命无忧,还不知道乐天知命有很大的忧虑呢。……从前,我修订《诗》、《书》,删正礼乐,准备用它来治理天下,遗留后世,并不仅仅为了个人的修身,治理鲁国而已。

但鲁国的君臣一天比一天丧失等级秩序,仁义越来越衰落,人情越来越浇薄。我的道在我活着的时候都无法在一个国家推行,更何况施于天下后世呢?于是,我才明白《诗》、《书》、礼乐无救于治乱,但又不知道改革它的方法。这就是乐天知命有很大忧虑的原因啊。”

《列子·仲尼篇》中的这则故事,被用来论证道家的“无知无为,方能无所不知,无所不为”的主张,但从另一角度看,何尝不是孔子悲天悯人伟大情怀的生动写照呢?

孔子可能真说过“乐天知命故无忧”的话,但学生只理解“无忧”的一面,而不理解“有忧甚大”的另一面。如果说,“无忧”只着眼于个人的超脱自在,那么,“有忧甚大”则始终关注当世及未来社会的不幸。后者之“忧”比前者之“乐”所体现的情怀更深沉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