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108影响人类的重要战争
17066300000042

第42章 “白色"闪电在行动(3)

双方交火。炮弹呼啸着划破冰冷的空气,在巨舰旁激起高大的水柱。“俾斯麦”的穿甲弹轻而易举就钻透了“胡德”的薄甲,引发了火药库的大爆炸。火药的力量把“胡德”号一折为二,几分钟内就沉没了。“威尔士亲王”号也中弹了,施放烟幕后撤出战场。“俾斯麦”则被击中两次,引起漏油,使它的舰尾拖着长长的油迹,成为英军识别的显著目标。如果吕特晏斯满足于他已经取得的战果的话,他满可以就此退回挪威。然而吕特晏斯不顾燃油不足和航速降低,继续南下执行“莱茵演习”任务。

5月24日晚6时40分,“俾斯麦”突然转身和追击它的英国舰队交战,掩护“欧根亲王”号南下执行海上袭击任务。“欧根亲王”10天后安然返回法国布勒斯特港,整个战斗航程中连漆皮也没擦掉。

5月26日上午,英国飞机发现了“俾斯麦”号,但已参战的英舰由于分散搜寻和燃料不足,无法实行围攻。其后由支援而来的舰队进行对“俾斯麦”进行拦截,使其受到重创。

经过激战和航行,德舰上的水兵们全都精疲力竭了。5月27日黎明到来时,他们大多在岗位上昏昏欲睡。一阵阵排空巨炮将他们唤醒,“俾斯麦”号已受到几十艘英舰的重重包围。开始时,“俾斯麦”还挣扎着还击,半小时后火力大为减弱。英舰将雨点般的炮弹向“俾斯麦”砸去。这时,“俾斯麦”上已是一片沉寂。它的舰桅被打掉,舰上火光熊熊,浓烟冲天。由于采用严密的防水结构,它居然还没有沉。

英国战列舰的大炮静下来,“俾斯麦”已不值得浪费炮弹了。10时40分,这艘被称为“德国海军的骄傲”的庞然巨雄雄火光中的“俾斯麦”号舰,翻滚着沉入波涛滚滚的大海,包括吕特晏斯海军上将在内的2200名官兵,除113人被救活外,其余全部随船战死。

这场历时近一星期,先后由近50艘英国军舰和几十架舰载飞机参加的围攻“俾斯麦”号及其僚舰的战斗,是整个大西洋争夺战中的一次高潮。结果,纳粹德国的海军受到沉重的打击。此战显示了航空母舰的威力和飞机在海战中的重要作用。

世界最大的军舰,是1989年11月服役的美国“尼米兹”级航空母舰第5艘“亚伯拉罕·林肯”号。该舰排水量为‘lO万吨(因增加舰上装甲,其排水量比其他4艘“尼米兹”级航母多数千吨),舰长332.9米,宽40.8米,吃水1J.9米,飞行甲板宽’76.8米,舰员6300名,可载飞机近100架,自持力为13年,续航为80一100万海里。

这场凶猛攻势的计划部署几乎尽善尽美,它融汇了过去德国装甲战的全部理论和经验精华,然而谋事在人,我事却在“天”。

二战中的“滑铁卢”

——莫斯科保卫战

莫斯科保卫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苏联和德国之间进行的一场至关重要的战争。

至1941年9月底,苏军面临着极其严峻的战争态势。北方的列宁格勒已是孤城一座;南方的基辅战役苏军又损兵折将,德军已进抵黑海港口敖德萨。希特勒现在腾出手来了,意欲刮起一股强劲的战争“台风”。

10月2日,德军以闪电式炮击和轰炸揭开了战争的序幕。古德里安的装甲部队未遇到严重抵抗,轻易地突破了苏军阵地。不到3天,他们就占领了苏军战线后面130英里的奥廖尔。居民们对德军进攻速度之快毫无准备,德军坦克开进城时,商店还在营业,电车上的乘客还以为是苏军装甲部队,冲他们招手致意。此时,下起了这个冬天的第一场雪。

10月13日,莫斯科西南100英里的卢卡加陷落。接着,首都西北的加里宁城失守。肆无忌惮的德军装甲部队切断了莫斯科和列宁格勒的铁路线,而且还完整地占领了一座横跨伏尔加河的桥梁。此时的莫斯科危在旦夕。全城机关大楼的烟囱里下着“黑雪”——机关人员匆忙焚烧的文件碎片飘扬出来;苏联中央各部和外国使馆急忙撤退到伏尔加河上的古比雪夫(但斯大林决定留在莫斯科);水晶棺内的列宁遗体已从红场转移到安全的地方。

尽管出现了恐慌现象,莫斯科人民仍在新任西方面军司令朱可夫和斯大林的统一指挥下,配合红军的战斗。他们在严寒的气候中建成了一条让纳粹军官们咋舌的防御圈,设置障碍物地区总面积几乎有78平方公里。全国人民都给莫斯科保卫战以大力支援:从伏尔加河流域运来了弹药,从乌拉尔运来了坦克和大炮,从西伯利亚运来了粮食,从高加索运来了石油。

不久,天空飘起了雨。这是冰雪和严寒的前奏。一夜之间,田野变得泥泞不堪,德坦克陷在泥淖之中动弹不得,而苏军的T34型宽履带坦克却能在不结实的地上巡驶。T34型坦克从山上冲下来,采取打了就跑的战术。闪电战专家古德里安的装甲部队此时只能在图拉城外徒劳地搅起泥浆,而无法按自己的意愿迅速推进。

在莫斯科城内,人们的抵抗激情并未随严寒而冷却下来。他阅兵式上的苏联红军们于11月6日在斯科地铁马雅可夫斯基车站里举行了“十月革命”24周年的庆祝大会。第二天,在初冬白茫茫的雾气中,莫斯科人民观看了独特的阅兵式。数十万红军战士和民兵从列宁墓前经过,接受斯大林检阅,然后直接开赴前线。人们耳旁回响着亚历山大、苏沃洛夫、库图佐夫等民族英雄的名字,心中荡漾起像俄罗斯大地那样广博的爱国热情。

冰冻出现后,身着单衣的德军仍抖抖索索地前进。德国兵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看到了克里姆林宫尖顶上的五星。到了11月下旬,在希特勒看来,莫斯科似乎已在股掌之中,他的军队已前进了300公里,剩下的12—20公里根本算不了什么。

据杰出的情报人员佐尔格从东京发来的情报,此时的日本把矛头对准英美,准备南进,不会进攻苏联。因此,无数的军列不分昼夜地把驻防西伯利亚边境的训练有素的部队调往西线,保卫莫斯科。在斯大林的指示下,朱可夫积极准备反突击。希特勒无法逆料,就在11月27日,气温在两小时内骤然下降20度,跌至-40℃。数以千计的德国士兵冻成残废,染上了使人寒颤不止、全身无力的恶疾。德军的武器失灵,坦克发动机无法起动,机枪和自动武器不听使唤,步枪枪栓被冻卡死。苏联的突击军团就在此时出现,他们穿着暖和的冬装,机枪披着皮套,武器加上冬季润滑油,T34型坦克在严寒条件下应战自如。相比之下,冻得麻木、备受折磨的德军只能徒唤奈何了。

苏联人民积极行动起来,几万名民兵经过短促训练,开赴前线。在莫斯科郊区的兵工厂内,工人们以惊人的速度工作着,生产出来的T34型坦克直接从生产线开到街上,穿过城市,炮口喷吐着火舌,冲人敌军。满载着武装工人的卡车穿过莫斯科肃穆、冷清的大街去抗击德军楔人部队。游击队不断出击,骚扰敌人,配合主力苏军作战。

与苏联人民的斗争决心相比,德军的锋芒为严寒和俄罗斯民族的坚韧所消钝,不得不陷于停顿。越来越多冻伤了的德国士兵扑倒在雪地之中。就在痛苦不堪的德国士兵在铁一般坚硬的冰封地面上企图构筑工事时,12月6日,朱可夫将军指挥的反攻开始了。西伯利亚士兵在夜间奇袭中,身穿白衣,手拿涂上白漆的自动武器,从雪地里冒出来,冷不防将德国兵击毙。此种情景,不得不让人联想起130年前拿破仑大军在俄国的冰天雪地中功亏一篑、一败涂地的情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