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听心理学家讲述修心智慧
17066500000018

第18章 掌控自己的情绪(3)

心理治疗主要是改变病人不适当的认知、思考习惯或行为习惯,帮助病人分析问题的来源,教会他们如何应对生活中的各种诱发抑郁症的事件,减少导致抑郁的行为。比如:和自己认为非常信赖的朋友,在坦诚、融洽的气氛中—起寻找抑郁的原因;强制自己休息,保持充足的睡眠;通过旅行、观光、游览、去父母或朋友家小住,分散注意力,保持愉快的心境;选用自己适宜的体育运动锻炼,直至自己身体刚刚感到累为止。

自卑是成功的绊脚石

自卑,即一个人对自己的能力、品质等作出偏低的评价,总觉得自己不如人、悲观失望、丧失信心等。自卑是一种消极的心理状态,是普遍存在的一种负面情绪,是实现理想或某种愿望的巨大心理障碍。在人际交往中,自卑的人很想得到别人的肯定,又怕别人的轻视和拒绝,常常很敏感地把别人的不快归咎为自己的错误;自卑的人过于自尊,为了保护脆弱的尊严而表现得非常强硬,难以让人接近。

一般来说,自卑是由比较引起的。比较过程中总会暴露出一方的差距,心理承受能力较差者就会背上沉重的包袱,产生一种自己瞧不起自己的消极心理。

一天,一个高傲的武士,前来拜访禅宗大师。他本是一个出色的颇具威名的武士,但当他看到大师俊朗的外形、优雅的举止时,猛然自卑起来。

他对大师说道:“为什么我会感到自卑?仅仅在一分钟前,我还是好好的,但我刚跨进你的院子,便突然自卑起来。以前,我从没有过这种感觉。我曾经无数次面对死亡,但从没有感到恐惧,为什么现在感到有些惊恐了呢?”

大师对他说道:“你耐心地等一下,等这里所有的人都离开后,我会告诉你答案。”

—整天,前来拜访大师的人都络绎不绝,武士等得心急火燎。直到晚上,房间里才空寂起来。武士急切地说道:“现在,你可以回答我了吧?”

大师说:“到外面来吧。”

这是一个满月的夜晚,刚刚冲出地平线的月亮发出皎洁的光辉,大师说道:“看看这些树。这棵树高入云端,而它旁边的这棵,还不及它的一半高,它们在我的窗户外面已经存在好多年了,从没有发生过什么问题。这棵小树也从没有对大树说:‘为什么在你面前我总感到自卑?’一个这么高,—个这么矮,为什么我却从未听到抱怨呢?”

武士说道:“因为它们不会比较。”大师回答道:“那么你就不需要问我了。你已经知道答案了。”

这位武士的表现正提示出了自卑产生的根源,那就是比较。

自卑,就是自己轻视自己,看不起自己。自卑心理严重的人,并不一定就是他本人具有某种缺陷或短处,而是不能悦意容纳自己,自惭形秽,常把自己放在一个低人一等、不被自己喜欢、进而演绎成别人看不起的位置,并由此陷入不可自拔的境地。

自卑的人心情低沉、郁郁寡欢,常因害怕别人瞧不起自己而不愿与别人来往,只想与人疏远,缺少朋友,甚至自疚、自责、自罪;他们做事缺乏信心,没有自信,优柔寡断,毫无竞争意识,享受不到成功的喜悦和欢乐,因而感到疲劳,心灰意懒。

有这样一个故事:—位妈妈带她的儿子去动物园看大象,大象周围有许多矮矮的木桩,儿子的脑子里就产生了疑问:“妈妈,这么大的象,一定很有力气,可是它为什么不挣断这细细的链子逃跑呢?”妈妈告诉他:“这头象刚来到这里的时候还很小很小,当时就用这小木桩、矮棚圈着它,它当时很想挣断链子跑出去,可是由于力气小,每次都失败了,于是就失去了挣脱链子的信心。尽管它一天天长大,但不知道现在自己有很大的力量,用力挣一下,就能逃出来。它不敢这样想,当然也就不会这样去做,因而只好永远被锁在这里,老死在这里了。”

自卑是危险的。它会迷茫你的双眼,让你看不清自己的能力,认识不到自己。克服自卑就应该是不要失去信心,不断尝试,也许改变就在下一次。

对于自身的一些生理缺陷,如相貌丑、身高矮等,自惭形秽也是没有用的,倒不如充分发展和发挥自己其他的优点以弥补缺陷。要知道,生物学上有个“生理补偿”的概念,即盲人失明,耳朵就特别灵;腿有毛病,手就特别灵巧。所以不妨这样暗示自己:“虽然我的眼睛看不见,但我的耳朵比你灵,我并不比你矮半截。”一个身体健康的人,如果头脑空虚,那他不过是空有躯壳;一个病残的人,如果内心世界丰富,正如阴暗背景的闪光,更显得耀目,更能得到人们的爱戴。

爱迪生说:“如果我们能做出所有我们能做的事情,我们毫无疑问地会使自己大吃一惊。”人们完全可以做得比想象的更好,只要对自己的能力抱着肯定的态度,这样就能发挥出心智的力量,并且会产生有效的行动。在提高自己的过程中,自信自然会愈来愈强。

摆脱紧张的“齐氏效应”

当今世界是—个竞争激烈、快节奏、高效率的社会,这就不可避免地给人带来许多紧张和压力。精神紧张一般分为弱的、适度的和加强的三种。人在做事的时候需要适度的精神紧张,这是人们解决问题的必要条件。因为,适度的紧张,可以集中人的注意力,帮助人迅速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但是,我们常说万事过犹不及,倘若过度紧张了,就可能会因此导致失误和失败。人在高度紧张的状态下,浑身肌肉收缩、呼吸急促、心跳加快,思维也会停滞。

学生学习紧张,运动员训练紧张,职场人员工作紧张这个社会的人们几乎都难以避免齐氏效应的困扰。什么叫齐氏效应呢?

齐氏效应是一个非常著名的心理效应,指由于工作压力过大而造成的心理上的长期紧张状态。齐氏效应源于法国心理学家齐加尼克所做过的一次非常有意义的实验——“困惑情境”实验。齐加尼克先把一批受试者分成甲乙两个组,然后让他们同时完成20项工作。其间,他对甲组受试者进行干预,让他们不能继续工作而没能完成任务,让乙组受试者顺利完成所有工作。实验结果表明,尽管每个受试者在接受任务的时候都呈现出一种紧张状态,但顺利完成任务者的紧张状态随之消失,而没完成任务者的紧张状态继续存在,他们的思绪总是被那些没能完成的工作所困扰。后一种情况就被叫做“齐氏效应”,也称为“齐加尼克效应”。

齐氏效应告诉我们这样—个事实:在接受一项任务的时候,人会产生一定的紧张心理,唯有完成任务,这种紧张感才会消除。在没有完成任务之前,紧张感会一直持续下去。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以及知识信息量的飞速增长,我们要承担的工作量和要学习的知识量也相应地大大增加。工作和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心理负荷也日益加重。

比如,小学生的书包越来越大、越来越沉,眼镜镜片也越来越厚,业余时间只能转战于各种英语学习班、奥数培训班以及钢琴训练班中;都市白领的工作节奏也日趋紧张,永远都有做不完的工作,就连吃饭的时候,也很难让一直持续高速运转的大脑休息一下;新闻媒体的工作者在节目播出前、上班外的时间,依旧会考虑编排和制作等情况;置身于某一攻关项目的科研人员,哪怕休息时也会是“身在曹营心在汉”;另外,企业家、医务人员以及作家等,大部分人也都避免不了齐氏效应的困扰。

我国古代有这样一则寓言故事:

师傅正在传授射箭的技巧。师傅问徒弟:“你的臂力强吗?”

“当然了!七石的弓(古代以石论弓的强度),我常把弓拉满几个时辰都不放。”言语间自豪之情难以掩饰。

“很好!现在我要你把箭射出去!看看你能射多远!”师傅说道。

信心百倍的徒弟忙用自己拉满七石的弓将箭射了出去。

师傅看后,也跟着射出一箭,用的是自己六石的弓,但是却比徒弟射得远很多。

看着徒弟惊讶的表情,师傅开口了:“强弓要虚的时候多、满的时候少,才能维持弹性,成为强弓。倘若弦总是被拉紧的,就不可能射出有力的箭了。”

原来,箭射得是否足够远,并不单单倚靠弓的强度,绷得越紧的弦就越容易断。人的精神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如果一味将自己置身于紧张的学习、工作中而不得丝毫休息的时间,忽略我们自身的生理和心理的承受压力,那就得不偿失了,甚至会本末倒置。

1888年,在美国第23届总统竞选当天,候选人本杰明·哈里森十分平静地在等候最终的结果。但是,他的票仓主要设在印第安纳州,而那里宣布竞选结果时已是晚上11点了。后来,有一个朋友打电话祝贺他,却被告知哈里森已经上床睡觉了。

次日上午,那位朋友问他,选举结果快要出来了,他为何睡得那么早。哈里森解释道:“睡不睡觉并不能改变选举的最终结果,就算当选,我也知道自己前面的路会非常难走。所以,不管结局如何,休息好都是一个明智的选择。”这句话说得很对,“休息好是明智的选择”。不管学习和工作有多么忙碌,我们都该经常想着哈里森的这句话。

心理学家认为,紧张是一种有效的反应方式,是人应对外界刺激和困难的一种准备。有了这种准备,便可产生应付瞬息万变的力量。因此紧张并不全是坏事。然而,持续的紧张状态,则会严重扰乱机体内部的平衡,并导致疾病。所以我们应该学会自我消除紧张状态。

要想有效消除紧张心理,从根本上来说,首先要降低对自己的要求。

一个人如果十分争强好胜,事事都力求完美,事事都要争先,自然就会经常感觉到时间紧迫、匆匆忙忙(心理学家称之为“A型性格”)。而如果能够认识到自己能力和精力上的局限性,降低对自己的要求,凡事从长远和整体考虑,不过分在乎一时一地的得失,不过分在乎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和评价,自然就会使心境轻松一些。

其次,要学会调整节奏,劳逸结合。

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调整好节奏。工作学习时要思想集中、心无杂念;休息时要暂时把工作放在一边,痛痛快快地去玩。另外,还要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适当安排一些文娱、体育活动,做到有张有弛,劳逸结合。

让自己成为生命的舵手

依赖心理是生活中较为常见的一种心理表现,主要特征是在自立、自信、自主方面发展不成熟,过分依赖他人,遇事犹豫不决、缺乏自信,很难单独进行自己的计划或做自己的事,总是依赖他人为自己作出决策或指出方向。依赖别人,意味着放弃对自我的主宰,这不利于形成自己独立的人格。

自立就是自己的事情自己干,明确自己的责任,并勇于承担自己的责任。我们应该从小事做起,从自己能够做的事情做起,努力做一个自立的人。人都有依赖心理,有些人依赖心理很强,而有些人依赖心理较弱。心理学家分析说,依赖心理是一种消极的心理状态,影响一个人独立人格的完善,制约人的自主性和创造力。新生命的诞生是从剪断脐带开始的,所以生命中所受到的最大的束缚也就是来自于对脐带的依赖。要想自立,首先就要抛开依赖。

众所周知的作家张海迪,5岁就患上了脊髓病,可怜的她从此胸部以下全部瘫痪,在如此大的打击下,她没有放弃、没有失望,而是勇敢地站了起来。从那时起,她用超人的毅力开始了她独自的人生。因为残疾使她无法像常人一样上学,于是她便在家中自学了中学的全部课程。除此之外她还自学了大学英语、日语、德语和世界语,并攻读了大学和研究生的部分课程。从那以后,张海迪走上了从事文学创作之路,先后翻译了《海边诊所》等数十万字的英文小说,编著了《生命的追问》等书籍。她的众多作品先后在各国出版。

有这么一个故事,或许你早已听说:

一个人去寺院拜佛,却看到旁边有一个跟佛长得—模一样的人也正在那里跪拜,拜佛的人很惊讶,对方也看出了他的意思,于是说:“是的,我就是佛。我在拜我自己。”看到那个人更加惊讶了,佛接着说,“因为,求人不如求己。”

是的,这个世界没有救世主,只有自己才能拯救自己。别人可以向你伸出援手,但是最终能够帮助你的还是你自己。所以,别企图依靠他人,要做—个自信、独立、坚强、能干的人。只有这样,才能处变不惊,对生活中突如其来的变故应付自如,不再是他人避之不及的拖油瓶。挪威著名戏剧家易卜生说过:“在这个世界上最坚强的人是孤独的、只靠自己站着的人。”

有一个叫王强的男孩,他家境优越,生活无忧无虑,但他在上中学时就自觉培养自立的能力。进入大学之后,他开始尝试勤工俭学,先后做过推销员、家教、服务生等工作,在实践中学到了不少东西。临毕业时,某著名公司来学校招聘人才,经过面试和考查很快相中了他。

这些事例都告诉我们,只有自立、自强,才能创造出美好的未来;也只有自立、自强,才能让我们战胜自己的命运。如果我们一直生活在家庭、学校的保护伞下,那么我们做人是失败的,我们的命运将是悲苦的。

有这么一对夫妇,他们晚年得子,十分高兴,把儿子视为掌上明珠。捧在手上怕摔,含在口里怕化,儿子长大后什么事情都不让他干,结果,他们的儿子连最基本的生活也不能自理。一天,夫妇俩要出远门,怕儿子饿着,于是,就想了一个办法,烙了一张大饼,套在儿子的颈上,告诉他想吃时就咬一口。但等他们俩回家时,儿子还是饿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