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听心理学家讲述修心智慧
17066500000022

第22章 让快乐生活从“心”开始(1)

有三样东西能够缓解生命辛劳:希望、睡眠和笑。

——康德

快乐生活从“心”开始

心理学认为:每个人生活中的快乐,就理论状态来说,都是一个恒量。一个人的心理越是淡泊,单位时间内消耗的快乐保持在正常值,生命越是久远。

字典上对快乐下的定义大多是:觉得满足与幸福。快乐是一种美好的生活状态,也就是没有不好或痛苦的事情存在,让人觉得自身及周围的世界都很美好。

心理学认为:每个人生活中的快乐,就理论状态来说,都是一个恒量。一个人的心理越是淡泊,单位时间内消耗的快乐保持在正常值,生命越是久远。对有些人来说,喝酒、吸烟就是快乐的生活,但要牺牲生活中其他的快乐来置换,还要付出健康为代价,因为短时间内快乐过量释放了,这就是心理学上所说的“快乐守恒定律”。

有的人认为:如果在单位时间里不消耗生活中的快乐,那么生活中的快乐就会只增不减。这种想法是不对的。单位时间内的正常快乐量不消耗,就会遗失并通过一定的方式被别人捡拾,这是快乐守恒定律的基本原理。

和任何事物一样,生活中的快乐是可以“侵占”的。如果你生活中的快乐总量比正常人多一些,是因为你“占有”了别人曾经“遗失”了的快乐;如果你生活中的快乐总量少一些,是因为你生活中的快乐曾经“遗失”了一些。这只是部分快乐从一个个体转移到另一个个体而已,人类整体快乐总量没有变化,仍然守恒。

一直以来,不同国家、地区,不同种族、肤色,不同文化、阶层的人们都在追寻生活的快乐,寻求生活中更美好的一面。然而,有很多人却让不快乐填满了自己的生活空间。有一段文字这样说道:“身无分文时不快乐,腰缠万贯后也不快乐;被人使唤时不快乐,使唤别人后仍然不快乐;当学生时不快乐,打工挣钱后还是不快乐;在国内不快乐,折腾到国外后同样不快乐。一句话,活得太累。”其实,我们可能无法左右与影响外部环境的变迁,但我们可以做到:在晴空万里的日子里享受阳光的喜悦,在阴云密布的日子里心中仍然充满灿烂的阳光,从而让生活中的快乐守恒。

一位著名的心理学家在担任某心理学会主席数月后的一天,与5岁的女儿在园子里播种。他虽然写了大量有关儿童的著作,但在现实生活中与孩子并不算太亲密。他平时很忙,有许多任务要完成,其实对于播种他也只想快一点儿干完。可是女儿却手舞足蹈,不时地将种子抛向天空。

心理学家很生气,他叫女儿别乱来。女儿却跑过来对他说:“爸爸,我能与你谈谈吗?”他回答:“当然。”“爸爸,你还记得我5岁的生日吗?我从3岁到5岁一直都在抱怨,每天都要说这个不好那个不好,当我长到5岁时,我决定不再抱怨了,这是我从来没做过的最困难的决定。如果我不抱怨了,你可以不再经常郁闷吗?”女儿的话让心理学家为之一动,这一天改变了他的生活。他过去的几十年都在阴暗的气氛中生活,心灵中有许多不快乐的情绪,而从那天开始,他决定让心灵充满阳光,让积极的情绪占据心灵的主导。

快乐生活是一种精神,思想的快乐、心灵的快乐,才是真正的快乐。清早起来,沐浴一身新鲜的空气,伸伸胳膊,弯弯腰,证明你的身体是健康的。虽然不富裕,但你起码还有一个健康的身体,这足以让你感到生活很快乐。生活中有许许多多让人快乐的理由,你只需变换个角度,调整一下心态即可。

一个年轻人背着行囊千里迢迢地去拜见一位大师。见到大师后,他说:“大师,我是那样的孤独、痛苦与寂寞,长期的跋涉使我疲倦到极点。我的鞋子破了,荆棘割破双脚;手也受伤了,流血不止;嗓子因为大声呼喊而嘶哑为什么我还不能找到快乐?”

大师问:“你的行囊里装的是什么?”年轻人说:“它对我很重要,里面装的是我每一次跌倒时的痛苦,每一次受伤后的哭泣,每一次孤寂时的烦恼靠着它,我才能走到你这里。”

大师听后,什么也没有说,他带年轻人来到河边,他们坐船过了河。上岸后,大师说:“你扛着船赶路吧!”年轻人很惊讶:“什么,扛着船赶路?它那么沉,我扛得动吗?”大师微微一笑,说:“是的,你扛不动它。过河时,船是有用的。但过河后,我们就要放下船赶路,否则它会变成我们的包袱。痛苦、孤独、寂寞、灾难、眼泪,这些对人生都是有用的,它能使生命得到升华,但须臾不忘,就成了人生的包袱。放下它吧!孩子,生命不能太负重。”年轻人放下身上的行囊,继续赶路,他发觉自己的步子很轻盈,心情也舒畅了许多。

快乐的生活并非可遇不可求,它完全取决于你自己的意念。比如你有堆积如山的文件需要处理,你可以想象成这是你最喜欢的事,压力减轻,效率就会倍增。

日本学者五木宽之曾说:“为了让自己成为一个快乐的人,我决定每天寻找一件令自己快乐的事,哪怕它一闪即逝也没关系,把它记在我的记事本上”刚开始时,他每天很难找到一件让自己觉得快乐的事,后来情况改善了,他说:“今天早上搭电车时,我幸运地坐在一个靠窗的位子,看着窗外飞逝而过的美丽风景,我觉得很快乐!”当快乐落实到比较容易实践的层次时,生活就会变得丰富起来。

快乐生活的滋味如人饮水,因人而异,能使别人快乐的事物不一定能使你快乐。只有你自己才知道该如何去追求快乐的生活,但你一定要记住:不要守株待兔,快乐是只狡猾的兔子,你只有用心去追寻,才能脱离千头万绪的烦恼,得到属于自己的快乐生活。

用心感受幸福生活

“幸福递减定律”告诉人们,一个人如果正处于较差的状态下,那么一点微不足道的事情都可能让他兴奋不已;而当他所处的环境渐渐变得优越时,他的要求、观念、欲望等都会发生变化,处的环境越好,他的需求、欲望就会越高。

对于幸福,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个标准。对于一个在茫茫无际的沙漠中徒步孤行、饥饿难耐的人来说,意外地找到一片满是泉眼和挂满瓜果的绿洲,无疑是天大的幸福。而整日生活在物质条件丰富的环境中,“绿洲”之福就会显得微弱至极。

一个饥肠辘辘的人在吃第一个面包的时候会感觉香甜无比,吃第二个的时候会感觉很满足,吃第三个的时候就会感觉饱胀,如果这时继续吃第四个、第五个,那就成了负担,最初的快乐也会荡然无存。人们从获得的物品中所得到的满足和幸福感,会随着所获得的物品的增多而减少,这就是心理学上著名的“幸福递减定律”。

“幸福递减定律”告诉人们,一个人如果正处于较差的状态下,那么一点微不足道的事情都可能让他兴奋不已;而当他所处的环境渐渐变得优越时,他的要求、观念、欲望等都会发生变化,处的环境越好,他的需求、欲望就会越高。

其实,幸福生活之所以打了折扣,并不是幸福真的减少了,而是因为个人内心起了变化。所以,当你感觉不到生活的幸福时,你依然是被幸福包围着的,但要警醒不要让你的感官、味蕾失去对幸福的敏感。

一个国王带领军队去打仗,结果全军覆没,国王侥幸逃了出来,但是他却又在荒郊野外迷路了。整整两天时间滴水未饮、粒米未进。就在他走投无路时,他碰到了一位老人。老人看他可怜,就给了他一个用玉米面和干白菜做的菜团子。饥寒交迫的国王两三口就把菜团子吃光了,他感觉自己在王宫的时候都没有吃到过这样的美味。他问老人这种美味的食物叫什么名字,老人告诉他这叫“饥饿”。

后来,国王回到了王宫,突然又回忆起老人给他吃的叫做“饥饿”的美食,于是他命宫廷的厨师们做给他吃。结果,厨师们费尽周折地做了一次又一次,却总也无法满足国王的要求。

菜团子还是当时的菜团子,只不过现在它已经不能叫“饥饿”了。回到王宫的国王每天吃的是山珍海味,喝的是琼浆玉液,饱食终日的他没有饥肠辘辘的感觉了,那种“饥饿”的美味当然也就不复存在了。

生活本身就是一种礼物,如果你要抱怨食物滋味不足,就想想那些食不果腹的人。如果你想抱怨婚姻伴侣不尽如人意,就想想那些还在为没有结束单身生活而向上帝祷告的人。如果你想抱怨生活不公,就想想那些早已仙逝的人。如果你想抱怨孩子太过淘气,就想想那些渴求骨肉却不能生育的人。如果你因为房子没人清洁打扫而发牢骚,就想想那些露宿街头的人。如果你因工作疲惫而厌烦,就想想那些失业的人、残疾人以及梦想着和你有同样工作的人。

幸福生活是需要提醒和感受的,人们常常不知道幸福就在身边。如果你想让自己一直生活在幸福之中,就要善用“幸福递减定律”,学会用“心”感受幸福生活,不要让自己的感官麻痹了,失去对幸福的敏感。你要经常思索幸福的意义,寻找幸福,记住幸福,这样,你的生活就会一直保持幸福状态。

“生活中从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著名雕塑大师罗丹的这句名言真可谓家喻户晓,而罗丹之所以能说出这样的话,正是因为他的人生经验教会了他去努力发现身边的美。

罗丹生于一个贫穷的基督教家庭。他的父亲是一名警务信使,母亲是穷苦的平民妇女。罗丹从小喜爱美术,其他功课却很糟糕。在姐姐玛丽的支持下,失望的父亲不得不同意把他送进巴黎美术工艺学校学习。姐姐玛丽靠自己挣得的工钱来供给他食宿费用,因此罗丹从小就深深地敬爱姐姐。

经过三年艰苦而勤奋的学习,罗丹踌躇满志,准备投考巴黎美术学院。他的老师勒考克把罗丹介绍给当时著名的雕塑家曼德隆,让他作为推荐人在罗丹的入学申请书上签字,但这也没用,罗丹落选了。第二年依然落选。第三年,一个老迈的主持人在罗丹的名字旁边干脆写上:“此生毫无才能,继续报考,纯系浪费。”就这样,未来的欧洲雕刻巨匠,被巴黎美术学院永远拒之门外。这对渴望成为雕塑家的年轻的罗丹来说,是一个沉重打击。

更大的打击接踵而来。姐姐玛丽因失恋而进入修道院,两年之后,她柔弱的精神和肉体承受不了失意而又清寒枯索的生活,因病去世。罗丹的精神在这双重打击下彻底崩溃了,他毅然走上姐姐的路,当了一名修道士。但是创造欲望还是在他的心中燃起了难以遏制的火焰,使对上帝和艺术同样虔诚的罗丹陷入内心的矛盾和痛苦之中。善良而明达的修道院院长埃玛尔从罗丹受压抑的表情上看出了他的心思。他创造条件让罗丹有机会去画画和雕刻。当他看到罗丹确有才气后,就劝说罗丹还俗,去继续其雕塑事业,“用艺术为上帝服务”。罗丹用一颗被抚慰而充满感激的心在修道院为埃玛尔院长做了一件雕像,这件雕像显示出23岁的罗丹已经具备了当一个雕塑家的洞察力、技巧和手劲。

罗丹重新回到他的老师身边,在他的帮助和支持下,开始了边工作边自学的奋斗生涯。雇不起模特儿,他就请一个塌鼻的乞丐给他当模特儿。乞丐的丑陋使罗丹看到了在其被磨损的脸上,有着人类所共有的愁苦和凄凉,同时他也想到了那位终生辛苦劳作而孤独的雕塑大师米开朗琪罗。从此在罗丹的眼中生活的美丑和艺术的美丑有了不同意义。他创作时注意光在作品表面的表现。将其所要展现的思想内涵融入到作品中去,使雕塑艺术成为一种强有力的语言,面对他的作品人们在思想上感受到的内容要远远超过视觉。

丑陋的乞丐让大多数人无法和美联系起来,那是因为我们对美的理解太狭隘了。而罗丹却将这丑陋的乞丐当做了模特,创作出现实主义的雕塑杰作,这是艺术史上的创举,同时也打破了人们传统的对美的理解。美是无处不在的,只是需要我们去寻找、发现,并且能透过表面去看内部。

年轻的亚瑟国王被邻国的伏兵抓获。邻国的君主被亚瑟王的年轻和乐观所打动,没有杀他。并承诺只要亚瑟王可以回答一个非常难的问题,他就可以给亚瑟王自由。亚瑟王有一年的时间来思考这个问题。如果一年的时间还不能给他答案,亚瑟王就会被处死。这个问题是:女人真正想要的是什么?这个问题连最有见识的人都困惑难解,何况年轻的亚瑟王,但总比死亡要好得多,所以他接受了国王的命题,承诺在一年的最后一天给他答案。

亚瑟王回到自己的国家,开始向每个人征求答案:公主、妓女、牧师、智者、宫廷小丑他问了所有的人,但没有人可以给他一个满意的回答。人们告诉他去请教一个老女巫,只有她才能知道答案。但是他们警告他,女巫的收费非常高,因为她昂贵的收费在全国是出名的。一年的最后一天到了,亚瑟王别无选择,只好去找女巫。女巫答应回答他的问题,但他必须首先接受她的交换条件:和亚瑟王最高贵的圆桌武士之一,他最亲近的朋友——加温结婚,亚瑟王惊骇极了,看看女巫:驼背,丑陋不堪,只有一个牙齿,身上发出臭水沟般难闻的气味,而且经常制造出猥亵的声音。他从没有见过如此不和谐的怪物。他拒绝了,他不能强迫他的朋友娶这样的女人而让自己背负沉重的精神包袱。加温知道这个消息后,对亚瑟王说:“我同意和女巫结婚,没有比拯救亚瑟王的生命和保存圆桌更重要的事了。”于是婚礼举行了。女巫回答了亚瑟王的问题:女人真正想要的是主宰自己的命运。女巫说出了一个伟大的真理,亚瑟王的生命被解救了,邻国的君主放了亚瑟王并给了他永远的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