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听心理学家讲述修心智慧
17066500000003

第3章 解析心理学(2)

1.身心疾病

身心疾病是指主要由生理因素所引起的心理疾患。例如,经研究证实,某些心理疾病是由大脑疾病引起的。例如,酒精中毒性精神病的主因就是酒精中毒而引起的脑疾;老年精神病的主因是血管硬化所造成的脑疾。临床上还发现,当人脑由于外伤或疾病而受到破坏时,他的心理活动就会全部或部分失调。

除了人脑等神经系统外,内分泌系统对人的心理功能也有着非常重大的影响。甲状腺素主要功能是控制个体的新陈代谢作用,甲状腺素分泌过多时,代谢作用就会加速,并伴随有个体肢体颤抖、焦虑不安、情绪激动、失眠、注意力不集中等紧张反应,甚至有妄想以及幻觉出现。这时个体的知觉、记忆、想象、思维等认知活动也受到影响。反之,甲状腺素分泌过少时,代谢作用就会降低,个体的心智活动趋向迟钝、反应缓慢、记忆减退、思维迟滞,而且常有抑郁倾向。

2.心身疾病

心身疾病就是指那些在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中心理因素起主导作用的躯体疾病。精神和躯体,或者说是心与身体在人的生命系统中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并且共同作用于个体的全部活动。现代医学和心理学的研究证明,很多种身体疾病都有其致病的心理因素。所谓心理因素,是指个体在心理活动中的冲突、紧张、不良习惯和人格特征等。这些因素与人们熟知的病毒、细菌、遗传一样也能引起躯体疾病。心身疾病的概念就是在这个基础上提出来的。由于它同时具有生理上的障碍,因此心身疾病又称为心理生理疾病。从这一界说中可知,心身疾病是一种生理上的躯体疾病,但又与一般的生理性疾病不同,而且也不同于神经症(因为神经症只具有比较模糊的躯体症状,往往找不到具体的器质性改变)。

心理异常给身体方面造成的不良影响以情绪障碍最为多见。在日常生活中,很容易发现情绪对身体状况的影响。心理学家布雷迪曾用电击猴子的方法来做实验,在这个实验情境中,一个笼子里关了两只猴子。一只四肢被捆住,一只可以自由活动,每隔20秒钟给笼子通电一次,使两只猴子接受一次电击。笼子里有一根压杆,只要猴子间隔20秒钟压它一次,就可以免受电击。为了避免电击,那只自由活动的猴子老是提心吊胆地记着在20秒钟快到时压一下杆子,情绪一直处于非常紧张的状态,后来得了“胃溃疡病”。另一只猴子因四肢被捆住,动弹不得,只好躺在那里听天由命,没有沉重的心理负担,因此反倒是安然无恙。相关的研究也表明,心理因素可能引发消化性溃疡、原发性高血压、冠心病、心律失常、神经性厌食症、支气管哮喘、偏头痛、神经性皮炎、过敏性皮肤病、糖尿病等多种生理疾病。

分清了这两大类型的病症,我们就可以发现,医学心理学对于人们的身体及心理疾病有着非常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运用心理学的理论与方法探索心理因素对健康与疾病的作用方式、途径与机制,更全面地阐明人类躯体疾病与心理疾病的本质,协助医学揭示人类维护健康、战胜疾病的规律,寻找与丰富人类疾病的诊断、治疗、护理与预防的更全面、更有效的方法,提高医疗水平,促进人的身心健康。

随着心理学知识和技术广泛应用于医学,医学心理学便逐渐形成了一些更为具体的分支,如重点用于神经病学的临床神经心理学,重点用于精神病方面的变态心理学,重点用于预防医学的健康心理学,重点用于护理工作的护理心理学,重点用于康复工作的康复心理学。

二、教育心理学

教育心理学研究在教育和教学过程中,人的种种心理现象及其变化的规律,揭示在教育、教学的影响下,受教育者学习和掌握知识、技能以及发展智力和个性的心理规律,研究形成道德品质的心理特点,以及教育和心理发展的相互关系等,将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应用于教育实践当中去。研究的具体内容,例如有学生应该怎样去掌握书本上的知识,学生的学习动机与学习成绩有什么关系,复习有哪些好的方法等等。

教育心理学与教育学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教育心理学其实是一门介于教育科学和心理科学之间的边缘学科,或者说是一门交叉学科。教育心理学既有教育学的性质任务,又有心理学的性质任务。教育心理学的产生,是心理学与教育结合并逐渐形成一个独立分支的历史过程。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虽然说教育心理学是在19世纪末才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但是历史上的许多教育家已能够在教育实践中根据人的心理状态有针对性、有目标地进行教学。古希腊的思想家苏格拉底就提出“我不是给人知识,而是使知识自己产生的产婆”这样的教育心理学思想。

发展至今,为了适应教育不断发展的需要,教育心理学的任务也在不断地增加,研究对象的范围在逐渐地扩充,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有着十分广阔的前景。教育心理学由初期偏重于学习心理的研究和学习规律的讨论,并且大多集中于智育方面的问题,随着教育对人的全面发展的日益重视,越来越重视道德行为、道德情感以及审美情感的培养。

下列人物是在学术界所公认的在这一领域作出突出贡献的代表人物:

威廉·詹姆斯,1842—1910年;

阿尔弗雷德·比奈,1857—1911年;

约翰·杜威,1859—1952年;

查尔斯·斯皮尔曼,1863—1945年;

马利亚·蒙特梭利,1870—1952年;

刘易斯·推孟,1877—1956年;

爱德华·桑代克,1874—1949年;

利维·维谷斯基,1896—1934年;

让·皮亚杰,1896—1980年;

伯尔赫斯·弗雷德里克·斯金纳,1904—1990年;本杰明·布鲁姆,1913—1999年;

杰罗姆·布鲁纳,1915—;

李·克隆巴赫,1916—2001年;

纳撒尼尔·盖奇,1917—;

罗伯特·加涅,1916—2002年;

赫伯特·西蒙,1916—2001年;

阿尔波特·班杜拉,1925—;

安·布朗,1943—1999年。

三、法制心理学

法制心理学,又称为法律心理学,主要是研究与法有关的各种人的心理活动和规律的一个应用社会心理学领域。根据研究内容的差异,法律心理学又可以分为犯罪心理学、侦察心理学、审判心理学、司法鉴定心理学等。其中,犯罪心理学则是主要研究犯人作案的动机、目的和对罪犯有效的教育与改造等问题;侦察心理学是研究案件侦破过程中所应遵循的心理规律;审判心理学则是主要分析犯人供词和证人证词的可靠性、真实性问题;司法鉴定心理学主要的目的是运用临床心理学以及精神病学知识,对疑似精神病人的被告及其他诉讼当事人进行心理鉴定,为确定其法律责任提供科学、准确的依据。

其实,法律心理学是介于法学和心理学之间的一门边缘性的学科。在我国,法律心理学正致力于法制建设现代化的过程,并在此过程中日益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对于违法犯罪行为和司法行为中的心理学问题作了非常全面、详细而又透彻的说明与阐述,从理论方面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和技术方法在司法领域的有效应用。而在具体的实践方面,法律心理学有助于法律制度的建设、改革与完善;有助于提高司法工作的准确性以及科学性;有助于罪犯的改造和提高改造罪犯的效益。

法律心理学的思想源远流长,在最初的时候,是以研究人的违法犯罪心理为起点的。早在古希腊时期,就有一些哲学家和思想家在他们的著述中涉及与法律心理学有关的思想,内容包括犯罪的心理原因、犯罪者的个性、特点以及犯罪者的行为表现等。中国殷商和周朝的文献中也有不少地方提到犯罪的心理原因、犯罪动机以及刑罚的社会心理效力等问题。

在19世纪下半叶,法律心理学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分支——犯罪心理学,首先开始成熟起来。德国的精神病学家B.克拉夫特·埃宾于1872年第一次以犯罪心理学为名出版了专著,接着H.格罗斯、E.武尔芬、P.科瓦列夫斯基、R.佐默尔等人也相继出版了关于犯罪心理学方面的专著。与此同时,关于证人证言的心理研究也取得了很好的发展。波尔杜加洛夫的《论供词》、库里舍尔的《供词和心理学与司法审判》等著作,就是这个时期的代表作。R.M.哈钦斯和D.斯莱辛杰于1929年出版了最早版本的《法律心理学》专著。

从法律心理学的发展历程来看,它作为一门真正独立的学科形成得是比较晚的,所以至今对它的研究对象和研究范围还存在诸多的不同看法,法学界仍然存在着许多争议。H.托奇认为:法律心理学实际上是研究审判过程和参与这一过程的人的意图、动机、思维和情感的一门科学。而J.L.塔普则指出:心理学家在法律问题上开展的研究“过分犯罪化”了,也就是说,心理学家们往往侧重于犯罪审判的过程了,却将民事法庭、法律社会化和法律协商、法律探讨等方面的心理学研究大大地省略掉了,或者是干脆避而不谈,因而给法律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范围以及法律心理学的良好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局限性。

我们综合西方和前苏联法律心理学界的观点,结合我国发展的实际情况,可以对法律心理学的研究范围及内容作出一个这样的概括:根据研究内容的差异,法律心理学应当包括犯罪心理学、侦察心理学、审判心理学、司法鉴定心理学等。

法律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包括观察法、实验法、调查研究法、个案研究法、追踪研究法、民意测验法、数理统计法等。除了这些一般的研究方法外,研究者们还根据自己的具体研究课题选择几种方法综合起来运用。

任何的法制心理现象都不是与外界隔绝的封闭的系统,而是处在一个普遍联系的、复杂的关系中的。法律心理学与外部刺激、有机体内部所反映的活动是密切相关的,也与机体已有的知识、经验、个性、特点以及心理状态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

法律心理学的根本任务就在于将法律心理学的理论成果运用于现代社会的实际生活中去,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而服务,为当前的改革开放、为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而服务,为建立社会主义良好的法制环境而服务。

实际上,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在很多领域都可以找到法制心理学能够解决的任务,它可以为社会实践服务的范围很广。法制心理学对于构建市场经济发展法制环境,促进人们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有着非常有效的促进作用,对于提高商业职业道德、推进商品交易有着非常有利的作用。对于实行“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都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四、商业心理学

商业心理学被誉为心理学的MBA,主要是研究商业活动中人的心理活动的特点和规律,运用心理学的原理和方法解决商业活动中有关的人的行为问题。

商业心理学研究商业活动中组织与人的心理活动及其规律,包括企业组织、经营者以及消费者购买以及使用商品和服务的商业规律和行为规律的应用心理学。它包括市场心理学、广告心理学和消费者心理学等。

市场心理学主要研究市场活动参与者的心理,观察的对象是供应商、需求方和市场管理者,并涉及供应商的市场营销活动,其中包含沟通、广告、销售等。

广告心理学则主要研究广告、商标以及包装的设计及其心理效果的评价等。作为广告从业人员,了解广告宣传中的心理学规律,可以在广告的设计中有效地把握一切可以控制的因素,使广告的效果更接近于期望;作为一般的广告受众,了解了广告宣传中的心理学规律,可以避免盲目被动、不加选择地接受或简单、笼统地回避与拒绝广告,而成为清醒的、高雅的广告欣赏者和评判者。

消费者心理学主要研究商品生产、流通过程中以及服务行业中消费者的心理规律,如购买动机和行为特点的分析等等。这里涉及商品和消费者两个方面,与前者有关的研究包括广告、商品特点、市场营销方法等;与后者有关的研究包括消费者的态度、情感、喜好以及决定过程等。从这里也可以看出,消费心理学其实是一个跨学科的研究领域,与社会学和经济学都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

商业心理学的研究是商业竞争取胜的一个重要途径和手段,在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中,商业心理学是很受推崇的。我国在这个方面虽然起步较晚,但是已经取得了长足进步。

五、工业心理学

工业心理学是探求各工业部门工人劳动在心理上合理化途径的科学。雨果·闵斯特伯格(HugoMünsterberg,1863~1916)是工业心理学的主要创始人,被尊称为“工业心理学之父”。他出生于德国,师从现代科学心理学的创始人、德国著名心理学家威廉·冯特(W.Wundt)。

雨果·闵斯特伯格在1912年出版了《心理学与经济生活》一书,该书在1913年被译为《心理学与工业效率》。雨果·闵斯特伯格在书中论述了对于人类行为进行科学研究以发现人类行为的一般模式和解释个人之间差异的重要性。闵斯特伯格指出心理学家在工业中的作用应该是:帮助发现最适合从事某项工作的工人决定在什么样的心理状态下,才能达到最高的产量,在人的思想中形成有利于提高管理效率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