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文艺学导论(第四版)
17068800000010

第10章 情感与形象的融合(4)

我国和西方虽然都有诗画同源之论,但也有些人很强调其相异的一面。18世纪德国启蒙主义美学家莱辛写的《拉奥孔》,论的就是“绘画和诗的界限冶,它通过分析古代雕塑和诗歌对拉奥孔这一题材的不同处理,论证了造型艺术和诗歌的区别。“为什么拉奥孔在雕刻里不哀号,而在诗里却哀号?冶莱辛的解释是:“雕刻家要在既定的身体苦痛的情况之下表现出最高度的美。身体苦痛的情况之下的激烈的形体扭曲和最高度的美是不相容的。所以他不得不把身体苦痛冲淡,把哀号化为轻微的叹息。冶他举例说:“只就张开大口这一点来说,除掉面孔其他部分会因此现出令人不愉快的激烈的扭曲以外,它在画里还会成为一个大黑点,在雕刻里就会成为一个大窟窿,这就会产生最坏的效果。冶诗歌则不受此限制。“至少是每逢个别的诗句不是直接诉诸视觉的时候,读者是不会从视觉的观点来考虑它的。维吉尔写拉奥孔放声号哭,读者谁会想到号哭就要张开大口,而张开大口就会显得丑呢?原来维吉尔写拉奥孔放声号哭的那行诗只要听起来好听就够了,看起来是否好看就用不着管。谁如果要在这行诗里要求一幅美丽的图画,他就失去了诗人的全部意图。冶淤这就是视觉艺术和听觉艺术不同之处———古代诗歌是朗诵的,所以要从听觉上去考虑,当然它还有别的特点。与莱辛同时代的批评家赫尔德林,也在他的《批评之林》里强调了各类艺术的区别:“绘画、音乐和文学都是表情的,模仿的,但是在模仿的手段上却有所不同冶,“每一种艺术都有它的对象冶于,并且分别论述了它们在模仿手段淤《拉奥孔》,第16、22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

于《艺术特征论》,第61—62页。

和表现对象上的特点。有些人不但强调诗画不同之处,而且还要从中分出优劣来。达·芬奇是画家,他认为画优于诗:“诗用语言把事物陈列在想象之前,而绘画确实地把物象陈列在眼前,使眼睛把物象当成真实的物体接受下来。诗所提供的东西就缺少这种形似;诗和绘画不同,并不依靠视觉产生印象。冶淤别林斯基是文学批评家,他在比较诗、画、建筑、声乐等诸种艺术的区别之后,得出的结论是:“诗歌是最高的艺术体裁。冶他认为建筑“还只是从程式化的象征主义向绝对艺术的过渡冶、“雕塑的创作活动范围并不扩展到整个人,而是仅仅局限于人的肉体的外部形式冶,“绘画可以表现整个人,———甚至还可以表现他的内心世界;可是,即使是绘画,也只能局限于抓住现象的一个瞬间。音乐主要是内心世界的表达者;可是,它所表现的概念离不开音响,而音响诉于内心者多,却一点也不能清楚而且明确地诉于头脑。诗歌用流畅的人类语言来表达,这语言既是音响,又是图画,又是明确的、清楚地说出的概念。因此,诗歌包含着其他艺术的一切因素,仿佛把其他艺术分别拥有的各种手段都毕备于一身了。诗歌是艺术的整体,是艺术的全部机构,它网罗艺术的一切方面,把艺术的一切差别清楚而且明确地包含在自身之内。冶于我们且不必扬此抑彼,或扬彼抑此,因为艺术分类的目的不是排队比高低,而是为了掌握各门艺术在反映现实和表达感情上的特殊规律,以便更好地发挥它们的性能。这里,我们需要着重探讨的是文学作为语言艺术的特点。

高尔基说:“文学就是用语言来创造形象、典型和性格,用语言来反映现实事件、自然景象和思维过程。冶盂又说:“语言把我们的一切印象、感情和思想固定下来,它是文学的基本材料。文学就是用语言来表达的造型艺术。冶榆语言虽说是思想的物质外壳,但它本身毕竟并非物质性的东西,它只是一种象征性的符号,与其他艺术手段的物质性材料有所差别。它不能直接诉诸读者的感觉,只能通过唤起读者的想象和联想而形成形象。这样就造成文学形象的一些特殊性。

一、形象的间接性

绘画艺术可以把生活形象直接呈现在观者面前,观众则通过视觉直接淤《芬奇论绘画》,第20页。人民美术出版社1979年版。

于《诗歌的分类和分科》,《别林斯基选集》第3卷,第1—2页。上海译文出版社1980年版。

盂《和青年作家谈话》,《论文学》,第332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版。

榆《论散文》,《论文学续集》,第387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

看到作品的艺术形象,如一间村舍,一叶扁舟,一堆静物,一个人像,然后从这直观的形象里再体会出各种情趣来。而文学作品是用语言塑造的形象,需要读者在阅读之后,通过想象,把艺术形象复现在脑际。不识字或不熟悉这种语言的人,就会视而不见,无法看到作品的艺术形象。所以说文学的形象是间接的。

因为文学形象缺乏直接性,所以读者需要有相应的生活基础,才能准确地复现形象。如老舍剧本中的北京茶馆景象,沈从文小说中的湘西风土人情,倘若没有相应的生活基础,是难以在脑子里浮现出确切的形象的。

但是有一弊亦有一利,同样由于它的间接性,也就可以避免形象过实的缺陷,给读者以充分想象的余地。如《红楼梦》对于大观园的描写,很美,后来有人用绘画来表现大观园,也有人做出实物模型来,近年还不止一处仿造大观园,供人游览,但总觉得太坐实,甚至显得小家子气,反而不如原书的描写能给人以美的感受。对于人物形象也是如此,据文学名著改编的影视剧,人物很不容易演好,弄不好就会破坏读者原来的印象。这除了改编者、扮演者的水平之外,艺术类型的特点也有很大的关系。

二、反映生活的广阔性

绘画艺术虽然直观性较强,但同时限制性也较大,如艺术表现的瞬间性,就使它无法自由抒写,只能把复杂的感情凝聚在一个画面里表达出来。如《伊凡雷帝》这幅画,通过描写伊凡雷帝这个暴君打杀儿子而又抱头爱抚的场面,表现出他的凶残与内心矛盾。即使是连续画,也只能画出数个场面而已。同时,在表现非视觉形象上,绘画也有局限性。有些画家虽用巧妙的构思来补充,如宋人描画数只蝴蝶飞逐马蹄,以表现“踏花归去马蹄香冶的诗句,今人齐白石画了一些水流中的蝌蚪来表现“蛙声十里出山泉冶的诗境,但毕竟有些拐弯抹角,观者亦需费较多思索。如果不标出诗句,恐怕观众也难以理解。

与绘画艺术的瞬时性相反,文学表现生活的自由度较大,海阔天空,可以自由舒展。《红楼梦》写了四百多个人物,《三国演义》表现了整整一个历史时代错综复杂的斗争,《战争与和平》将战争场面与和平生活交叉在一起描写,《堂·吉诃德》依次描写了这位西班牙骑士有趣的经历,它们反映的生活领域是很广阔的。即使是抒情短诗,它的描写,也比绘画、雕塑自由。“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冶———这两句诗就包含了两个镜头,是一幅画里所不易包容的。

三、表达感情的明确性

音乐善于表达感情,但人们描写音乐感情时,常说:“如泣如诉,如怨如慕冶,用了四个“如冶字,可见其表达方式的不明确。绘画通过画面来表达感情,更是不明确,如《蒙娜丽莎》,是将笑未笑,还是笑之将敛?以及为什么笑?等等,都有待于猜想。在这方面,文学用语言来表达感情倒比它们明确。如《伤逝》中涓生说:“我活着,我总得向着新的生路跨出去,那第一步———却不过是写下我的悔恨和悲哀,为子君,为自己。冶“我要向着新的生路跨进第一步去,我要将真实深深地藏在心的创伤中,默默地前进,用遗忘和说谎做我的前导冶这就把人物的悔恨和悲哀之情表达得比较明确。此外,对人物内心思想感情的描写也较有优越性,很多作品中的心理描写、意识流的表现手法,就起着这种作用。

当然,这些特点都是相对的,就情感表达而言,文学也有用景写情,用行动写内心世界的,并不是都用直接描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