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文艺学导论(第四版)
17068800000014

第14章 文学的社会联系(2)

文学与宗教的关系

宗教是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在历史上曾经产生过广泛的影响。它是颠倒了的世界观。但产生它的社会本身就是颠倒了的世界。因此,“宗教是这个世界的总理论,是它的包罗万象的纲要,它的具有通俗形式的逻辑,它的唯灵论的荣誉问题,它的狂热,它的道德约束,它的庄严补充,它借以求得慰藉和辩护的总根据冶淤。

既然它是总理论和包罗万象的纲要,当然就不会不渗透到文学艺术这块园地里来。在中外的历史上,宗教和文学艺术总是结下不解之缘。

宗教对艺术的渗透,大致从两方面进行。

一、宗教利用艺术传经布道

原始艺术和原始宗教,本来是密不可分的。两者可说是同时形成,而且有着共同的认识论根源,即对现实的主观幻想的认识。当然,两者出于不同的社会需要,原始艺术的产生是由于人类审美的需要,原始宗教的产生则出于人类企图掌握自然的要求。而原始宗教一旦产生,它就要利用原始艺术,同时也就激发了原始艺术的发展。在远古时代,初民将某种动植物当作神来崇拜,这叫图腾崇拜。弗洛伊德将图腾崇拜看作原始的宗教形式,而图腾崇拜与原始艺术的关系就很密切。首先是需要塑造或绘制图腾崇拜物的形象,作为本部落的标志,作为顶礼膜拜的偶像,这就是原始的绘画和雕塑。其次,在崇拜图腾的礼仪中要载歌载舞,这是原始歌舞,而且还逐渐演变出神话剧来。在原始社会中,神的意识占主导地位,艺术与它相关是必然的。正如别林斯基所说:“艺术从来不是独立地、单独地发展的,相反,它的发展淤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1页。

总是和其他意识范畴相联在一起的。在各民族的幼年时代和少年时代,艺术或多或少地总是宗教思想的表现,而在壮年时代,则是哲学概念的表现。冶淤后来,虽然宗教文化与世俗文化分离,但宗教为了自身的需要,仍旧离不开艺术。基督教的《圣经》,本身就是文学性很强的神话历史故事,佛教经典里除一部分经论之外,也有一些文学性很强的经传,如《佛本生经》和《六祖坛经》等,都是用佛祖的传记故事来宣扬佛法。

但经典无论怎样有文学性,也只能以知识分子为读者对象,还不可能普及到下层群众中去。为了广泛地在善男信女中传教,宗教还要利用文学艺术作为传经布道的工具。历史上许多名画,其实都是以宗教为题材的宣传画。如达·芬奇的名画《最后的晚餐》,就是选取耶稣被捕前,在最后的晚餐席上向十二个门徒宣布“你们中有人出卖了我冶这一刹那间的场景为题材的。而且是应教会之请,就画在圣玛利教堂修道院食堂的墙壁上。拉斐尔以画圣母出名,他画了许多圣母像,如《圣母的婚礼》、《安西德圣母》、《花园中的圣母》、《带金莺的圣母》。米开朗基罗的雕塑《摩西》和《大卫》,也取材于《圣经》。又如《创造日月》、《创造亚当》、《原罪,逐出乐园》等,都是为西斯廷礼拜堂画的拱顶壁画。佛教中的雕塑和绘画也不少。除了寺院中的佛像和壁画之外,还凿出专门的石窟来造像。如我国的三大石窟:大同的云冈石窟、洛阳的龙门石窟和敦煌的莫高窟。前两个石窟都是大小不同的石像,莫高窟则除了石像塑像以外,还有许多壁画。这些宗教画,有些是表现宗教人物圣洁形象的,如《维摩诘与文殊经变》,描写维摩诘居士与文殊菩萨论难的场面;有些是佛教故事的连环画,如《萨埵那舍身饲虎图》,描写萨埵那王子在山间看见垂死的饿虎,动了善心,舍身饲虎的故事,《五百强盗成佛图》则描写强盗与官兵大战,强盗被俘,被挖去双目,放逐山林,后来皈依佛法,于是双目复明的故事。绘画、雕塑之外,宗教还广泛地利用其他文艺形式为己所用,如音乐、文学等。天主教堂里的唱诗班,就借诗和歌来宣传宗教;佛教的偈子,也是诗的变种,即用诗的形式来宣扬佛理,如禅宗六祖惠能和尚那首有名的偈子云:“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冶,就是宣扬四大皆空观点的诗句;而变文、宝卷,如《目莲救母记》等,则是利用讲故事的形式来宣传宗教。佛教因为八戒中有所谓“歌舞观听戒冶,所以一般地说不重视歌舞,但亦有所谓佛曲。佛教徒向佛与菩萨唱颂歌,亦可有乐器伴奏,是为梵呗,也可算音乐之应用。

淤《杰尔查文作品集》,《别林斯基选集》第5卷,第161页。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年版。

宗教是苦难人民的精神慰藉。宣传宗教的艺术当然起了抚慰人心的作用。但是,不可否认,宗教也推动了艺术的发展。梵蒂冈教堂中和中国云冈、龙门、敦煌三大石窟里的雕塑和壁画,都成了人类的宝贵艺术财富。有些巨型佛像,如果没有狂热的宗教精神,是难以完成的,它们在艺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龙门奉先寺的卢舍那大佛,就被称为中国古代雕塑作品中的最高代表。而我国雕塑艺术的发展,可以说主要体现在佛像的造型上。宗教画和雕塑的艺术手法,显然对世俗画和雕塑有重大影响。有人从北魏时期衣着贴体的佛像身上,找到了唐代绘画中“曹衣出水冶法的历史渊源,从佛手的造型美中研究出中国画何以讲究手的艺术美,都是有根据的。有些宗教艺术,在文体上还有创新作用,如佛教变文,就对我国说书艺术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并间接促进了小说创作的发展。我国古典小说中常见的散韵混合形式,在叙述中插入一段对场景或人物的骈体描写,显然是受了变文文体的影响。

二、宗教思想影响文学思想

作家的文学思想受宗教思想的影响,是相当普遍的现象。他们不一定创作宗教艺术,但由于思想上受教义或经论影响太深,于是潜移默化,就会反映到他们的创作中来。托尔斯泰的勿抗恶主义和鼓吹道德上的自我完善、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尽从,都是基督教思想的表现。中国古代作家受佛道二教的思想影响也很深。如李白,深受道家思想影响,所以“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冶。他在《梦游天姥吟留别》里描写梦境中所见的洞府的情景:“洞天石扇,訇然中开: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冶真是一派仙家景象!王维,则读经礼佛,是禅宗的信徒。他的名字(名维,字摩诘),就取自《维摩诘经》。王维官至尚书右丞,拥有辋川别墅,但是“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冶。他有许多写景小诗,其实都渗透着禅理。《鹿柴》是我们熟悉的五绝:“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冶它通过深山密林境界之空灵,声音色彩给人感受之恍惚微妙,以显示出世界一切事物都不过是虚假的幻觉。淤苏东坡也常以禅理入诗词,不过他是豪放派,与王维的格调不同。如《临江仙·夜归临皋》:“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淤参见陈允吉:《唐音佛教辨思录·论王维山水诗中的禅宗思想》,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

应,倚杖听江声。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人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冶禅机显然可见。

中国的知识分子称为儒,原以儒家为正宗,但与和尚道士结交者却颇不乏人。特别对于那些深通佛理的禅师,他们更深为敬重。王维与道光禅师为友,又受到禅宗六祖惠能的大弟子神会的赏识;柳宗元的和尚朋友很多,并常为他们写碑铭;苏轼不仅和禅师交往,而且还学他们的口吻,与他们大掉机锋;王安石中年信佛,将家宅舍为寺院;李贽干脆落发为僧;袁宏道则声称,讲禅除李贽外,他是天下无敌。如果说,苏轼、李贽、袁宏道辈,都是比较放达的文人,不受儒家信条的约束,那么,以儒家正统自居的理学家,也有与佛学结缘的。如宋代理学大师周敦颐,他的名文《爱莲说》就是根据《华严经探玄记》的命意写成的。现将二文作一比较,即可明白。

《爱莲说》原文: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华严经探玄记》第三卷片断:

大莲华者,梁摄论中有四义。一、如世莲华,在泥不染,譬如界真如,在世不为世法所污。二、如莲花自然开发,譬真如自性开悟,众生若证,则自性开发。三、如莲华为群蜂所采,譬真如为众圣所用。四、如莲华有四德:一香,二净,三柔软,四可爱,譬真如四德,谓常乐我净。

《爱莲说》里歌颂莲花的词句,几乎就是《华严经探玄记》的翻版。《华严经》借莲花来象征佛性,《爱莲说》借莲花来象征人性,佛性与人性是相通的,于是理学与佛学走到一起去了,并从佛学里借鉴和移植了许多东西。如净染问题,乃理学家性论中的重要命题,就是从佛学中来的。另外,理学家还从道教吸取养料,他们的《太极图》就源出于《道藏经》淤。这就形成了三教同源论。

不但理学从佛学中吸取养料,而且与理学相对立的心学,也深受佛学的影响。王阳明的心学就是在佛教禅宗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禅宗讲“本心清净冶,王阳明讲“性善冶;禅宗讲“直指本心冶,王阳明讲“致良知冶;禅宗讲“即心即佛冶,王阳明宣扬孟子的“求其放心冶说,相互间都有联系。直接受淤参见侯外庐、邱汉生、张岂之主编:《宋明理学史》上卷第一章,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王阳明心学影响的李贽的“童心说冶与袁宏道的“性灵说冶,也与禅宗之自然本性说相关。而且,他们对儒教的叛逆精神,也多少受到禅宗“呵佛骂祖冶作风的启迪淤。

佛学思想不但影响文艺创作,而且也影响到文艺批评。《诗品》的作者司空图是禅宗信徒,他讲究“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冶;严羽的《沧浪诗话》以禅喻诗,要求“羚羊挂角,无迹可求冶,都是禅宗“不落言筌冶表达方式的流衍。

儒家是讲进取的,佛道是讲退隐的,为什么中国文人士大夫会接受佛道思想呢?这也有特定的社会原因。因为在封建社会里,没有自由职业的知识分子,要么做官,要么退隐,所以鲁迅说中国只有两种文学:一是廊庙文学,一是山林文学。鉴于这种情况,儒家就有“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冶的说法。到得“穷冶时,就要找老庄的清静无为说或佛家的出世思想作为精神上的自我调剂。即使在“达冶时,官场的斗争激烈,不能时时占上风,于是也要从佛道思想中寻找精神安慰,所以有“大隐隐于朝冶的说法。

总之,宗教思想大抵先影响哲学思想,然后影响到文学思想。这种影响有时是有形的,有踪迹可寻,有时是无形的,不一定与某种宗教条文有直接联系,如中国古代自然淡泊的诗,或表现宁静幽远境界的画,都是这种无形影响的表现。

文学与政治的关系

在上层建筑的各个部门中,与文艺关系最为密切的是政治。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而且渗透到社会的每一个角落,所以,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文学,不能不与政治发生关系。文学是不可能脱离政治的,问题是保持怎样的联系?

一、政治对文学的需要

政治是一种强大的社会力量,它要求各种事物都围绕着自己这个轴心旋转。对于文学,当然并不例外。各个政治集团总要求文学来适应自己的政治需要,为自己的政治利益服务。这在我国封建社会里,表现得特别明显。孔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之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冶于这简直把《诗经》当作治理政事和办理外交的工具了。他又说:

淤参见葛兆光:《禅宗与中国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于《论语·子路》,《四书章句集注》,第143页。中华书局1983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