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文艺学导论(第四版)
17068800000047

第47章 文学鉴赏的意义和特点(3)

鲁迅是横眉冷对,决不妥协,坚决走自己的路。他后来在《死》中说:“我的怨敌可谓多矣,倘有新式的人问起我来,怎么回答呢?我想了一想,决定的是:让他们怨恨去,我也一个都不宽恕。冶即是此意。下句的“孺子牛冶,即为孺子做牛马之意,典出《左传·哀公六年》,其中记齐景公对幼子荼非常溺爱,尝口衔绳子装作牛,让荼牵着骑在背上,荼跌下来,绳子把景公的牙齿也扯掉了。鲁迅在1931年4月15日致李秉中信中说:“长吉诗云:己生须己养,荷担出门去。只得加倍服劳,为孺子牛耳,尚何言哉。冶可作本诗句的注解。但在流传过程中,由于理解不同,其内涵亦渐有扩大。许寿裳在回忆文章中认为,“俯首甘为孺子牛冶这句诗,应参阅“救救孩子冶和“自己背着因袭的重担,肩住了黑暗的闸门,放他们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冶等话来理解,也就是说,“孺子冶不仅是指海婴,而且包括所有的孩子;而鲁迅自己的行为,就像这句诗一样,体现出为民族、为后代的自我牺牲精神。这已将原意扩大了。而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则有另外的解释,他说:“鲁迅的两句诗,‘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爷,应该成为我们的座右铭。‘千夫爷在这里就是说敌人,对于无论什么凶恶的敌人我们决不屈服。‘孺子爷在这里就是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一切共产党员,一切革命家,一切革命的文艺工作者,都应该学习鲁迅的榜样,做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的‘牛爷,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冶这是强调从政治的角度来理解。

总之,读者在阅读时,总要融进自己的生活阅历、审美经验和思想意识,但读者的再创造不是凭空而来,而是有所依据,这个依据便是作品形象所提供的信息。读者根据作品形象所再创造出来的艺术形象,当然不会与作品形象相差得太远,因为其基本特点是已经被确定了的。正如鲁迅所说:“作者用对话表现人物的时候,恐怕在他自己的心目中,是存在着这人物的模样的,于是传给读者,使读者的心目中也形成了这人物的模样。但读者所推见的人物,却并不一定和作者所设想的相同,巴尔扎克的小胡须的清瘦老人,到了高尔基的头里,也许变了粗蛮壮大的络腮胡子。不过那性格,言动,一定有些类似,大致不差,恰如将法文翻成了俄文一样。要不然,文学这东西便没有普遍性了。冶淤解读如果离原作太远,那就是误读,而不是正常的接受了;翻译如果离开原作的本意,那就是曲译或错译,不是正确的翻译了。

淤《花边文学·看书琐记》。

鉴赏主体的养成

一、对象创造了主体

上面,我们说明了鉴赏主体的能动作用,鉴赏活动对于艺术创作的积极意义,但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问题的另一个方面是,鉴赏主体本身却又是鉴赏对象所创造的。马克思说:“艺术对象创造出懂得艺术和具有审美能力的大众,———任何其他产品也都是这样。因此,生产不仅为主体生产对象,而且也为对象生产主体。冶淤为什么说艺术对象创造出懂得艺术的鉴赏主体呢?首先,对象与主体本来就是相对而言的,没有主体,对象失却了意义,没有对象,主体也就不成其为主体。就艺术活动的过程看,总是先生产出艺术对象,然后再进入鉴赏过程,所以说鉴赏主体是由艺术对象创造出来的。当然,接受者可能先于艺术对象而存在,但在进入鉴赏过程之前,他还不是鉴赏主体,鉴赏主体是在艺术鉴赏的过程中形成的。

其次,主体的接受力不是先天生成的,而是后天培养的,养成主体接受力的重要因素,便在于艺术鉴赏自身。只有在艺术鉴赏的过程中,才能培养出主体的接受力。歌德说:“鉴赏力不是靠观赏中等作品而是要靠观赏最好作品才能培养成的。冶于鲁迅说:“用秕谷来养青年,是决不会壮大的,将来的成就,且要更渺小,那模样,可看尼采所描写的‘末人爷。冶盂他们说的都是艺术对象对于培养主体接受力的重要性,而这接受力又反过来影响艺术对象的创造。

从对象创造主体这个角度看,创作或翻译出好的艺术作品是十分重要的事,这是用什么食料来喂养读者,也就是要创造出什么样的鉴赏主体的问题。在商品经济中,艺术生产和艺术消费正如物质生产和物质消费一样,必然要受价值规律的支配,出版和演出都要取决于读者和观众。但文学作品毕竟不是一般的商品,它肩负着提高民族文化素养、培养良好国民精神的使命,因此又不能完全听任价值规律的支配。社会必须保证高级文艺的存在和发展,以便培养出具有高级审美能力的接受主体。

淤《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10页。

于《歌德谈话录》,第32页。

盂《准风月谈·由聋而哑》。

二、鉴赏主体养成的主观条件

对象是创造鉴赏主体的客观条件,但鉴赏主体的养成,还有它自身的条件。就艺术接受的范围来说,主体的审美感觉力是很重要的,超出主体感觉力的艺术对象,对主体来说就毫无意义了。当然,主体感觉力可以在鉴赏过程中提高,但如果一开始就没有这种感觉力,那么艺术对象也就不成其为对象,正如马克思所说:“忧心忡忡的穷人甚至对最美丽的景色都没有什么感觉;贩卖矿物的商人只看到矿物的商业价值,而看不到矿物的美和特性冶淤,这样,主体根本就不能进入艺术鉴赏的过程,当然更谈不上审美感觉力的提高了。

为什么忧心忡忡的穷人对于美丽的景色没有感觉,贩卖矿物的商人看不到矿物的美呢?这是因为穷人为生活所迫,商人为实利所囿,他们都失去了审美的感觉力。而中世纪教会统治下的人们,由于专心一意的膜拜神灵,自我的精神受到压抑,他们的审美感觉力也萎缩了,直至文艺复兴时期,人的精神获得解放,审美的感觉力才得到发扬。可见要获得审美的感觉力,必须超脱实利的观点,必须摆脱精神上的压抑。当然,我们不能说艺术鉴赏毫无功利可言,因为美和善是相联系的,善的判断也就是功利的判断。人们在欣赏社会性强的作品时,很容易与功利主义联系在一起,就是在欣赏草木鱼虫画时,也总是受其积极情绪的鼓舞。但是,美和善毕竟是两种判断,处处从功利主义出发,就很难欣赏美。有些人抱着实用主义的观点,那么对善也是一种歪曲。“大跃进冶时,有人反对画牡丹,主张画南瓜花;反对画风景,提倡画积肥;老鼠因为是四害之一,也不能入画。以此种观点来鉴赏艺术,哪里还有什么审美感觉力呢?艺术是人对现实的审美观照,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要欣赏美,必须让人的精神从种种束缚下解放出来,恢复人的本质力量。

此外,审美感觉力的培养,与文化修养和审美经验的积累有关。人的精神的解放不是复归到原始状态去,无知的人不可能具有高度的审美感觉力。老子因为主张返璞归真,所以提出“绝圣弃知冶,“绝学无忧冶的观点,但如果我们真以为“为学日益,为道日损冶,而回到恍兮惚兮的状态去,那也是无法进行审美鉴赏的。审美的感觉力其实也需要相当的学识作基础。至少,不识字的人就无法欣赏以语言文字来塑造形象、表现感情的文学作品;而对于音乐和绘画的感受力,也与文化修养有关。在一般文化修养的基础上,审美淤《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第83页。

经验的积累,又直接关系到审美力的提高。“凡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故圆照之象,务先博观冶淤,说的就是审美经验积累的重要性。审美经验的积累,分两方面进行:一方面是个体的积累,鉴赏者在鉴赏过许多艺术作品之后,他的审美能力在无形中会得到提高;另一方面是集体的积累,那是人类在发展的途程中,积累了审美经验,形成了历史的积淀,有些成为集体无意识遗留下来,有些则记录在诗话、词话、乐论、画论等文字中,给后人提供审美指导。这两方面的经验积累,对审美力的提高,都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这也就是“学冶的意义。

淤刘勰:《文心雕龙·知音》,范文澜《文心雕龙注》下册,第71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