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金匮要略(中华实用方剂大典)
17069900000039

第39章 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4)

[医案举例]

袁某,青年农妇,体甚健,经期准。一日,少腹大痛,筋脉拘急而未少安,虽按亦不住,服行经调气药不止,迁延十余日,病益增剧,迎余治之。其脉沉紧,头身痛,肢厥冷,有时汗出,舌润,口不渴,吐清水,不发热而恶寒,脐以下痛,痛剧冷汗出,常觉有冷气向阴户冲击,痛处喜热敷。此由阴气积于内,寒气搏结而不散,脏腑衰弱,风冷邪气相击,则腹痛里急,而成纯阴无阳之寒疝。窃思该妇经期如常,不属于血凝气滞,亦非伤冷食积,从其脉紧肢厥而知为表里俱寒,而有类于《金匮要略》之寒疝。其谓:“腹痛,脉弦而紧,弦则卫气不行,即恶寒;紧则不欲食,邪正相搏,即为寒疝。”本病证状虽与上引《金匮》原文略有出入,而阴寒积痛则属一致。处以乌头桂枝汤:制乌头12克,桂枝18克,芍药12克,甘草6克,大枣6枚,生姜3片。水煎,兑蜜服。上药连进两剂,痛减厥回,汗止人安。换方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以温通经络,清除余寒,病竟愈。

[赵守真.治验回忆录.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62.76]

(三)血虚寒滞(当归生姜羊肉汤证)

【原文研读】

[代表原文]

寒疝腹中痛,及脅痛裹急者,當歸生薑羊肉湯主之。(18)

[白话语释]

提要

论述血虚内寒的寒疝证治。

语译

寒疝病人,腹中疼痛拘急,且牵引两胁作痛,主用当归生姜羊肉汤治疗。

阐释

寒疝多由寒盛而起,一般痛势较剧,本条所述则属于血虚引起胁腹疼痛。两胁属肝,肝主藏血,血不足则气亦虚,气虚则寒自内生。胁腹部分失去气的温煦和血的濡养,因而筋脉拘急,发生“腹中痛及胁痛里急”。这种疼痛,多为痛轻势缓,得按得熨则减,脉弦带涩,或微紧无力,故用当归生姜羊肉汤养血散寒。

本方又被称为“食疗祖剂”,提示本方可作平素气血亏虚之人作食疗之用。

【原文解析】

[主要脉症]

其症多见腹及两胁作痛、拘急,痛势较缓,饥则痛甚,以及产后腹中拘急,绵绵作痛,喜温喜按,手足筋脉麻木不仁或疼痛,遇寒则增,爪甲不荣,头晕目眩,腰痛,白带多,舌淡,苔润,脉虚缓或沉细等。

[病机]

血虚寒滞,筋脉失养。

[治法]

养血散寒,濡养筋脉。

[主方]

當歸生薑羊肉湯方

當歸三兩生薑五兩羊肉一斤

上三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温服七合,日三服。若寒多者,加生薑成一斤;痛多而咂者,加橘皮二兩、白术一兩。加生薑者,亦加水五升,煮取三升二合,服之。

[主方分析]

方中当归养血,行血中之滞;生姜温散寒邪,兼制羊肉之腥气;羊肉温补填精。《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谓:“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本方之治即为临床用例之一端。

[注意事项]

阴虚火旺或肝热者忌用。

[比较鉴别]

寒疝三方证治比较方名比较当归生姜羊肉汤大乌头煎乌头桂枝汤病机肝血不足,寒自内生阳气不行,阴寒痼结内外皆寒疼痛部位胁腹绕脐绕脐,肢体性质缓和,绵绵作痛剧烈,呈发作性急剧,危重兼证里急冷汗出,手足厥冷四肢冷,手足不仁脉象弦涩或微涩沉紧弦紧治法温补气血,散寒止痛助阳破积,驱寒缓痛破积散寒,表里两解。

【临床应用】

[应用要点]

(1)当归生姜羊肉汤常用作食疗强身,尤其是产后及失血后的调养(如血虚内寒性产褥热、产后恶露不尽等)、宫寒不孕、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慢性胃炎、慢性肝炎、慢性盆腔炎、慢性附件炎、慢性胰腺炎以及久泻、冻疮、男性不育、低血压性眩晕、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肌衄)等,而见上述证机者。

(2)临证加减

①原文方后加味:“若寒多者加生姜成一斤”,指在里之阴寒甚而外证恶寒,胃阳卫阳并虚,故加之以温胃祛寒;“痛而多呕者,加橘皮二两,白术一两”,指寒滞胃肠,脾胃不和,故加之以调气止痛,健脾和胃;本方还能主治妇女月经后期量少,经行腹痛,或经尽腹痛,属血虚寒滞之证。方中之羊肉可用至500克,以补虚温阳,每次经期服用之。

②若产后血虚气弱,汗多不止,本方与玉屏风散合用,或减生姜、加生黄芪以益气,与当归相合,达气血双补之效。

[医案举例]

佟某,女,50岁,1984年10月8日初诊,左少腹疼痛伴发吐食已6~7年。过去曾因左腹部急性绞痛住某医院,诊断为急性胰腺炎,住院治疗后,症状有所缓解。出院后左少腹时有隐痛。平时大便次数较多,每日3~4次,平时怕冷,特别是少腹发凉,月经提前错后不定,现已停经一年。口不干,两脉滑带涩,舌正。中医辨证属血虚寒疝,当归生姜羊肉汤主之。

当归12克,生姜9克,羊肉60克,3剂,每日1剂。

病人服3剂后,左少腹隐痛明显好转。随访半年腹痛未复发。

[刘俊士.古妙方验案精选.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2.139]

二、误治变证

【原文研读】

[代表原文]

夫瘦人繞臍痛,必有風冷,穀氣不行,而反下之,其氣必衝,不衝者,心下刘痞也。(8)

[白话语释]

提要

论述寒疝误下的变证。

语译

身体瘦弱的人,脐周疼痛,是感受风寒,致饮食不能消化,谷气停滞,大便不通,如误用下法,必引起腹中气逆上冲,如气不上冲,结于心下则为痞满。

阐释

体质瘦弱而又正气不足的人,发生“绕脐痛”和“谷气不行”,多为里有沉寒,又感受风冷所致,临床上常伴畏寒怕冷,短气乏力,小便清长,舌淡胖,有齿痕,脉沉细或沉迟等。此时的“谷气不行”,是由于肠道传导功能为阴寒所抑,属于寒结,应用温散或温通法治疗,不可苦寒攻下。如医者不察,误用寒下,不仅风冷不去,更伤中阳。如误下后其气上冲,可知正气较强,犹能抗拒下药之力,不致成为坏病;如无上冲现象,说明正气无此反应能力,邪气势必陷于心下,聚而成痞。

宿食

一、宿食脉象

【原文研读】

[代表原文]

脈緊如轉索無常者,有宿食也。(25)

[参考原文]

脈緊頭痛,風寒,腹中有宿食不化也。一云寸口脈緊。(26)

[白话语释]

提要

论述宿食病的脉象。

语译

病人脉紧,就像转动的绳索那样,时紧时松,变幻无常,这是有宿食的缘故。

阐释

紧脉主寒,亦主痰涎内壅,宿食停滞。如《伤寒论》中第355条所言“病人手足厥冷,脉乍紧者,邪结在胸中……当须吐之,宜瓜蒂散。”此处对宿食紧脉的描述,强调其脉并非始终紧弦若绷,而是时紧时松,疏密不匀,犹若转动而变幻不定的绳索。临床上常呈紧疏并见之象,且以右手为甚。紧脉亦为外感风寒者常见。故应注意二者的鉴别。宿食的脉紧,为食滞气壅,紧迫脉道,则见脉象乍紧乍疏,一般新停者多兼滑,而久病者多兼涩。除了脉象,当伴有吞酸、嗳腐、食臭,以及痞满腹痛等症。外感的脉紧,为感受寒邪,寒性收引,脉道亦挛缩拘急,其紧象较恒定,多与浮脉相兼。临证多伴有头痛恶寒发热等症。

【临床应用】

若风寒与宿食并见,病证又多有侧重。如表寒偏重者,可用香苏饮(香附、苏叶、陈皮、葱白、生姜、甘草),加山楂、神曲,以解表散寒,运脾消食。如伤食偏重者,可用藿香正气散(藿香、厚朴、茯苓、陈皮、白术、半夏、桔梗、苏叶、白芷、腹皮、甘草),加山楂、神曲,以消食运脾,理气化湿,解表散寒。

二、宿食在下证治(大承气汤证)

【原文研读】

[代表原文]

問曰:人病有宿食,何以别之?師曰:寸口脈浮而大,按之反澀,尺中亦微而澀,故知有宿食,大承氣湯主之。(21)

[白话语释]

提要

此条论述宿食在下的脉证和治法。

语译

问:病人胃肠食物积滞,从脉象上怎样分辨?老师回答:病人寸口脉浮取大而有力,重按反见涩象,尺部脉象微而涩,可知病人宿食不化,用大承气汤主治。

阐释

宿食由食积不化,停滞中焦,影响脾胃运化所致。宿食见涩脉,往往提示宿食停滞较久。宿食停滞,阻碍了局部的气血运行,故寸口脉重按滞涩欠畅,甚者尺部脉象也有涩滞之象,宿食内结,气壅于上,寸口脉可见浮大而有力。

宿食停于下,属实证者,可考虑用泄热攻下之剂荡涤之,投承气下之。

【临床应用】

宿食的脉因证治脉象滑数寸口脉浮大,按之反涩尺中亦微而涩病机宿食初停,壅滞不甚,食气相搏宿食内积,气壅于上积滞较久,气滞不通病程短长病情较浅病根较深治法下之愈当下方药宜大承气汤大承气汤主之。

[医案举例]

陈姓,年十六,幼龄丧父,唯母是依,终岁勤劳,尚难一饱。适值新年,贩卖花爆,冀博微利。饮食失时,饥餐冷饭,更受风寒,遂病腹痛拒按,时时下利,色纯黑,身不热,脉滑大而口渴。家清寒,无力延医。经十余日,始来求诊。察其症状,知为积滞下利,遂疏大承气汤方,怜其贫也,并去厚朴。计大黄四钱,枳实四钱,芒硝三钱。书竟,谓其母曰:倘服后暴下更甚于前,厥疾可瘳。其母异曰:不止其利,反速其利,何也?余曰:服后自知。果一剂后,大下三次,均黑粪,干湿相杂,利止而愈。此《金匮要略》所谓宿食下利,下之乃愈,宜大承气汤之例也。

[曹颖甫.经方实验录.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79.36]

三、宿食在上证治(瓜蒂散证)

【原文研读】

[代表原文]

宿食在上脘,當吐之,宜瓜蒂散。(24)

[白话语释]

提要

论述宿食在上的证治。

语译

病人有不消化食物停积在胃的上部,应当用吐法治疗,宜用瓜蒂散。

阐释

胃分上、中、下三脘,饮食停积于胃,可有不同的临床表现,在上脘主要症状为:嗳腐吞酸,胸脘痞闷,泛泛欲吐,是由于饮食停滞,正气驱邪外出的表现,属暴病新病,治疗应当因势利导,用瓜蒂散以吐之。

【原文解析】

[主要脉症]

宿食在上脘,胸中梗塞胀满,烦懊不安,气上冲咽喉,欲吐不能吐,兼饥不能食,呼吸气急,手足厥冷;或发热恶风自汗出,寸脉微浮,关尺脉沉或乍紧。

[病机]

宿食在上脘或痰涎壅塞胸中。

[治法]

涌吐宿食或实痰。

[主方]

瓜蒂散方

瓜蒂一分(熬黄)赤小豆一分(煮)

上二味,杵爲散,以香豉七合煮取汁,和散一錢匕,温服之,不吐者,少加之,以快吐爲度而止。亡血及虚者不可與之。

[主方分析]

方中瓜蒂味苦性升,主催吐为主药;赤小豆味酸甘,与瓜蒂相协,既酸苦涌泄之用,又取其味甘,以护养胃气,使邪去而不伤正;豆豉则轻清宣泄。三味共成涌吐热痰,宿食之重剂,为涌吐剂之祖方。

[注意事项]

(1)本方服后,可鼓动全身阳气浮动上冲,故可见头目眩晕、汗出等反应,应令病人勿动,或闭目以待之,并应选择避风安全处,以免跌仆或汗出受风。

(2)在吐之前,可用宽布腰带勒紧腹部,借增腹压而助其涌吐。

(3)本方吐势猛,虽能祛邪,也易伤正,特别是容易伤胃气与津液,故久病者、老年人、孕妇、体弱者不可与之。

(4)方中瓜蒂苦寒有毒,用之失当,易于伤气败胃,非邪正俱实者,不可服用。若宿食已离胃人肠,或痰涎不在胸膈,或体虚失血脉微者,均须禁用之。

【临床应用】

[应用要点]

(1)宿食在不同部位的证治表病位病机症状治则方药胃之上脘饮食停滞,正气驱邪外出嗳腐吞酸,胸脘痞满,泛泛欲吐其高者,因而越之瓜蒂散中焦脾胃(中、下脘)饮食停滞,脾胃不运脘腹胀满,嗳腐吞酸,饮食不化,舌苔黄腻中满者,泻之于内保和丸、平胃散、越鞠丸肠饮食停滞,气机壅滞轻:脉数滑;重:脉浮大按之反涩,尺中亦微而涩其下者引而竭之脾失健运,清浊不分下利不欲食通因通用大承气汤。

(2)方中瓜蒂系甜瓜蒂,人药以新而味苦者为佳。也可以丝瓜蒂代之。

[医案举例]

张某,男,38岁。1975年8月14日初诊。多饮烈酒,过食生冷,又卧于湿地,以致水湿结胸,两胁剧痛,烦闷欲死,医用寒凉泻下药物,下利数次,其病不减。由于四肢厥冷,又误为阳虚,投温燥之剂,病更增剧。症见形体消瘦,精神不振,呼吸有力,口出臭气,以手扪胸,时发躁扰,不能言语,四肢厥冷,小便短赤,大便未解,舌红苔黄,脉滑有力,两寸独盛。此痰湿热郁于上脘(酒湿停聚),治宜涌吐痰热。方用瓜蒂、赤小豆、白矾各9克。研细末,分3次服。服后少顷,吐出痰涎和腐物三碗余,当即语言能出,大便随之下泄,身微汗出,四肢转温。中病即止,停服上药,以饮食调养而愈。

[唐祖宣.瓜蒂散的临床运用.浙江中医杂志,1980,11(12):5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