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金匮要略(中华实用方剂大典)
17069900000040

第40章 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1)

【学习要求】

1.掌握肝着、肾着的概念及证治。

2.了解三焦的寒热病证及五脏病证。积、聚、(ɡǔ)气的鉴别、积病主脉。

本篇论述五脏风寒和真脏脉象、三焦各部病证及脏腑积聚脉证;所著以五脏为纲,分类论述,充分体现了脏腑经络辨证的精神,故合为一篇讨论。但五脏风寒部分似有脱简;三焦各部病证亦略而不详,脏腑积聚在于指出积、聚、31气三者之鉴别;唯对肝着、脾约、肾着三种病证的治疗,论述较为具体。

五脏病证

一、肺病

(一)肺中风

【原文研读】

[代表原文]

肺中風者,口燥而喘,身運而重,冒而腫脹。(1)

[白话语释]

提要

论述肺中风的证候。

语译

肺受了风邪侵袭的患者,口中干燥而气喘,身体动摇不能自主而又感到沉重,头昏冒而且身体肿胀。

阐释

肺主气,司呼吸,主宣发肃降和通调水道。若正气不足,风邪人中,气不化津,风阳化燥,肺气不能布津和清肃下降,则口燥、气喘;浊气不出,清气不入,宗气不行,气机壅滞,治节失常,故“身运而重”;身运:运,《广雅·释诂四》“运,转也”,这里有站立不稳之意。肺失通调,水道不利,清阳不升,浊阴不降而上蒙,输化无权,水湿浸渍,故见头昏如蒙,肌肤肿胀。

(二)肺中寒

【原文研读】

[代表原文]

肺中寒,吐渴涕。(2)

[白话语释]

提要

论述肺中寒的症状。

语译

肺受了寒邪的侵袭,口中吐出稠浊如涕的黏液。

阐释

肺之液为涕,肺中于寒则胸阳不布,津液凝聚不行而成浊涕,肺气不宣,鼻窍不通,故浊涕从口而出。第1条肺中风,是因风为阳邪,故见阳性症状;本条肺中寒,是因寒为阴邪,故见阴性症状;以下各脏的中风、中寒,均是其意。

(三)肺死脏脉

【原文研读】

[代表原文]

肺死臓,浮之虚,按之弱如葱葉,下無根者,死。(3)

[白话语释]

提要

论述肺死脏的脉象。

语译

“肺死脏”的脉象,轻按感到无力,重按感到非常软弱,像葱叶那样中空而没有根的,是死证。

阐释

肺之平脉,如《素问·平人气象论》载:“平肺脉来,厌厌聂聂,如落榆荚,日肺平。”今脉见浮取虚微无力,按之如葱叶,外薄中空,沉取无根,肺气已绝;故见此脉,病属死证。

原文“死脏”:为脏气将绝而出现的一种脉象,此脉出现多为死证,即所谓无胃神根的“真脏脉”。至于本条脉象主死的机理,赵以德责之于阴亡,徐忠可归于元气虚脱,李文彣(wén)责之气血俱脱。临证须四诊合参,方能确切诊断。

二、肝病

(一)肝中风

【原文研读】

[代表原文]

肝中風者,頭目瞤(rún),兩脅痛,行常傴(yǔ),令人嗜甘。(4)

[白话语释]

提要

论述肝中风的证候。

语译

肝脏受风的患者头部颤动,眼皮跳动,行走时常弯腰驼背,喜欢吃甜的饮食。

阐释

肝为风木之脏,其经脉布胁肋,上连目系,出额至巅顶。肝中于风,风胜则动,故头目瞤。“瞤”指眼皮跳动,《说文》:“瞤,目动也”;亦指肌肉掣动。肝主筋,风胜化燥,精血消灼,筋脉失濡,则拘急不舒,故见两胁痛,行常伛。“行常伛”:伛,驼背。行走时经常曲背垂肩。《素问·脏气法时论》载:“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甘入脾,土气冲和,则肝气条达,故“令人嗜甘”。

(二)肝中寒

【原文研读】

[代表原文]

肝中寒者,兩臂不舉,舌本燥,喜太息,胸中痛,不得轉侧,食則吐而汗出也。《脈經》、《千金》云:“時盗汗,咳,食已吐其汁。”(5)

[白话语释]

提要

论述肝中寒的证候。

语译

肝受了寒邪侵袭的病人,两只手臂不能上举,舌体干燥,常叹长气,胸中疼痛,身体不能转动,吃了食物就呕吐而且出汗。

阐释

肝主筋而司运动,“肝中寒”者,寒滞肝经,阳失温煦柔和之用,则厥阴筋脉收引拘急而两臂不举。肝脉循喉咙之后,络舌本,肝寒火弱,不能暖血生津上润于舌,故舌本干燥。肝寒气结,失其疏泄,故善太息以舒郁滞。肝脉上贯胸膈,寒邪闭郁肝气,胸阳不振,脉络凝塞,则见胸中痛,不得转侧。肝寒犯胃,胃失和降,不能受食,故食则吐;胃气被伤,卫外之气亦虚,津不得摄,故食则吐而汗出。

(三)肝死脏脉

【原文研读】

[代表原文]

肝死臓,浮之弱,按之如索不來,或曲如蛇行者,死。(6)

[白话语释]

提要

论述肝死脏的脉象。

语译

肝死脏的脉象,浮取软弱无力,重按好像绳索悬空,应手即去,不能复来,或者脉象曲如蛇蠕行之状,是死证。

阐释

肝之平脉当有胃气,今浮取无力,轻按软弱而无神,重按如绳索弦紧,毫无平肝脉来之象,或曲如蛇行,曲折逶迤而无畅达柔和之征,这是无胃气的真脏脉,肝之精血亏耗,真气已绝,故曰死。

(四)肝着证治(旋覆花汤证)

【原文研读】

[代表原文]

肝着,其人常欲蹈其胸上,先未苦時,但欲飲熱,旋覆花湯主之。臣億等校諸本旋覆花湯方,皆同。(7)

[白话语释]

提要

论述肝着病的证治。

语译

肝着病,患者常按揉胸部,开始病情不重时,只要饮热汤,旋覆花汤主治。

阐释

肝着,是肝经受邪而疏泄失常,其经脉气血郁滞,着而运行不畅的病证。“着”有中于物而不散,附于物而不去之意。因肝脉布胁络胸,故其症可见胸胁痞闷不舒,甚或胀痛、刺痛,若以手按揉或捶打胸部,可使气机舒展,气血运行暂得通畅,病症可暂减。本病初起,病在气分,病变尚轻,热饮能助阳散寒,可使气机通利,脉络暂得宣通,胸中痞结等症可暂得缓减,所以但欲热饮;肝着既成,气郁及血,经脉凝瘀,虽热饮亦不得缓解,故治以旋覆花汤,行气活血,通阳散结。

【原文解析】

[主要脉症]

胸胁痞塞,苦闷不堪,常以手揉按或捶打其胸,甚至想用足踏,胸胁胀痛或刺痛,喜热饮。苔薄白润舌紫或暗,脉弦;妇女半产漏下,脉弦或芤。

[病机]

气郁血滞,阳气痹结。

[治法]

行气活血,通阳散结。

[主方]

旋覆花湯方

旋覆花三兩葱十四莖新絳少許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顿服之。

[主方分析]

方中旋覆花性微温,舒郁宽胸,善通肝络而行气散结、肃肺降逆,助以葱十四茎,芳香宣浊开痹,辛温通阳散结,有通络之功;以少许新绛行血而散瘀,为治肝经血滞之要药。气行血畅,阳通瘀化则肝着可愈。“顿服之”,药力集中,故速效。

本方之新绛《神农本草经》未载,医家认识不一,有作绯帛,将已染成大红色丝织品作新绛,对所用染料有谓茜草汁、有谓猩猩血、有谓红花汁、有谓以缨哥花等所染的不同说法。陶弘景则称绛为茜草,新绛则为新刈之茜草,用治肝着及妇人半产漏下属于瘀血,确有实效。临床可以茜草、红花、苏木、郁金等代新绛。

[注意事项]

郁热瘀滞太盛,胸胁灼热,舌红少苔津亏者,非本方所宜。可用化肝煎(青皮、陈皮、浙贝、赤芍、牡丹皮、栀子、泽泻)疏肝清热,凉血化瘀。

【临床应用】

[应用要点]

(1)本方可用于胸胁疼痛、肋间神经痛、肋软骨炎、胸腹壁血栓性静脉炎、慢性胃炎、慢性肝胆疾患、肝炎、肝硬化、肝癌、肝囊肿、冠心病、梅核气、急/慢性咽炎、月经不调、产后瘀血漏下、瘀血性咳嗽等有较好疗效。

(2)临证加减

①兼寒饮呕吐,可加吴茱萸、生姜汁、半夏、薤白,降逆化饮,散寒开结。

②气郁化热,见舌赤、发热、胁痛者,可加丹参、牡丹皮、青皮、金铃子散,调气活血,泄热止痛;吐血者,加仙鹤草、阿胶、三七、白及。

③何任经验,如肝经气血郁滞,证情较轻,病人体质较弱,投原方即可。倘瘀滞较明显,症见胸胁刺痛,病程较久,舌质偏黯,脉涩不利,则应加强祛瘀之力,可加郁金、丹参、归尾;有时也可配少量虫类药如虫、山甲等。若风寒入侵肝经,阳气郁滞之肝着则应选用《圣济总录》蹈胸汤宣通行气。此外,肝着乃是气血郁滞于肝脏,叶天士云:“初为气结在经,久则血伤入络。”故在治疗时,还应注意通络,如加丝瓜络、橘络,以增强葱的通络作用。瘀血内阻常可导致内燥证,出现肌肤甲错、大便干燥等,又可加入白芍、瓜蒌仁、柏子仁育阴润燥。

[医案举例]

于某,男,36岁,1980年6月23日初诊。病家自诉强力负重后,出现左侧胸胁疼痛如刺,痛处不移,且入夜更甚,夜寐不安,以手按揉稍舒,咽喉略燥,喜热饮,舌质偏黯,脉沉涩。治拟活血祛瘀,疏肝通络。旋覆花(包煎)18克,茜草根6克,归尾、郁金各9克,青葱5支。服药3剂后,胸胁疼痛大减,夜寐随之亦转安宁。续用原方3剂,巩固治之而愈。

[何若萍.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何任.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1.206]

三、心病

(一)心中风

【原文研读】

[代表原文]

心中風者,翕翕(xīxī)發热,不能起,心中飢,食嘔吐。(8)

[白话语释]

提要

论述心中风的证候。

语译

心脏发生风邪病变的,周身都有轻度的发热症状,精神极度疲乏,不能起立行动,胃里一阵阵地现饥嘈,稍吃点饮食便呕吐出来了,这是风热上壅的证候。

阐释

心为君主之官,不受邪,故心中风者,实为风邪干于心包络。心属火,风为阳邪,心中于风,两阳相得,故翕翕发热,“翕翕”,形容鸟羽开合之状,发热轻微;壮火食气,气津耗伤,精神疲困,故不能起;胃之大络上通心包,火动于中,化燥伤津,故心中饥;心胃相通,热扰于胃,胃失和降,故食即呕吐。

(二)心中寒

【原文研读】

[代表原文]

心中寒者,其人苦病心如噉(dàn)蒜状,劇者心痛徹背,背痛徹心,譬如蠱注。其脈浮者,自吐乃癒。(9)

[白话语释]

提要

论述心中寒的证候及其预后。

语译

心脏受了寒邪的侵袭,病人痛苦,好像吃了大蒜似的,病情严重的,心痛牵引到背部,背痛牵引到心胸,好比蛊注病益虫啃咬一样。有的病人脉象浮,不因服药而自己呕吐,病就可以痊愈。

阐释

心中寒,寒邪凝滞,郁遏心阳,心阳不宣,郁热闭敛于中,轻者胸中似痛非痛,似热非热,如食生蒜后的辛辣感觉;“噉”同啖,吃的意思。甚者心阳闭阻,气血不通,心痛彻背,背痛彻心,犹如“蛊注”:一是形容其疼痛如虫咬之状;二是形容其痛犹虫之流窜走注。其脉浮者,心阳渐复,邪入未深,病邪有上越外出之机,故自吐乃愈。

(三)心死脏脉

【原文研读】

[代表原文]

心死臓,浮之實如麻豆,按之益躁疾者,死。(11)

[白话语释]

提要

论述心死脏的脉象。

语译

心死脏的脉象,轻按坚实有力,好像麻豆一样,重按更觉脉跳躁动疾速的,是死证。

阐释

心的真脏脉,其状浮取坚实如麻豆弹指,毫无柔和圆润滑利之象;重按益见躁疾不宁,失从容和缓之感;此为心血枯竭,心气涣散,故主死。

四、脾病

(一)脾中风

【原文研读】

[代表原文]

脾中凰者,翕翕發熱,形如醉人,腹中煩重,皮目瞤瞤而短氣。(13)

[白话语释]

提要

论述脾中风的证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