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金匮要略(中华实用方剂大典)
17069900000044

第44章 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3)

[注意事项]

(1)用量甘遂大者3枚约7.5克(煎剂),言其量从小而直攻水饮,不致毒人。一般单用甘遂只有祛痰之功,无逐水之效,若须逐水,甘草倍于甘遂者,方能泻水。本品内服过量,其中毒反应为腹痛,剧烈腹泻水样便,呈里急后重感;如服量较多,可出现霍乱样米汤状大便,并有恶心、呕吐、头晕、头痛、心悸、血压下降、脱水、呼吸困难、脉搏细弱、体温下降、谵语、发绀等症状;可因呼吸循环衰竭致死。

(2)服法本方为逐水攻坚之峻剂,服后必见水泻,黏腻如鱼冻样物。故宜顿服;服后自觉从左胸部或胸腔部,有水声下行者,为药中病所;如水饮积聚,暂时难去尽者,宜采用补脾或补益心脾或肾气丸之方,与本方交替用之,既稳妥又可祛邪,攻邪又不伤正。

[比较鉴别]

甘遂半夏汤与十枣汤均可治疗痰饮病,同有心下痞坚满之症,均为峻下攻邪剂,同用泻下逐水之甘遂,但两者病机、病位、病证、方药配伍有所不同。前者病属留饮,饮邪久留心下胃肠不去,致使阳气不通而出现伏脉(持脉重按至筋骨始得),不经攻下而欲下利,利后反感舒适,是饮邪欲去,但因大部分饮邪仍盘结在心下,故而心下仍感痞胀坚满,甚至兼有挛痛,治以甘遂半夏汤因势利导,行水散结而攻之,方中芍药、甘草与甘遂、半夏相反相成,且能缓急止痛。后者病属悬饮、支饮,病因饮邪结聚胸胁、咳引胁下痛,伴见于呕、短气、不得卧,大便秘结或不畅等症,故以峻下逐水之十枣汤逐水散结,必以泻下痰饮为有效。

【临床应用】

[应用要点]

(1)本方可用于心包积液、胸腔积液、痰饮咳喘等证见呼气困难、胸部痞满者,或留饮胃痛、痰湿内停的“腹壁脂肪增多症”。顽固性腹泻、闭经、肝硬化腹水、肺心病腹水,肾积水、尿毒症水肿等见上述证机者。

(2)临证加减

①胸满、饮邪上逆者,加枳实、厚朴泄满。

②口渴加芒硝清热润下。

[医案举例]

高某,女,32岁。1968年5月,因产后体弱缺乳,自用民间方红糖、蜂蜜、猪油等四两,合温顿服,由于三物过腻,勉强服下2/3,其后即患腹泻。医院诊为“神经性腹泻”,中西医多方治疗未效。1971年3月4日初诊。面色苍白无华,消瘦赢弱,轻度浮肿,体倦神怠,晨起即泻,日三五行。腹泻时无痛感。心下满痛,辘辘有声,短气,口干不饮,恶心不吐,身半以上自汗,头部尤著。脉深伏,右脉似有似无,微细已极,左脉略兼细滑之象,苔白滑。当时误以为此证久泻脱阴伤阳,即用六君子汤加减,重用人参,以为中气复健,证或可挽,不料服后转甚。复诊:药后心下满痛益增,腹泻加剧,达日十余行。衣老诊之,分析为留饮致泻,其根据有五:一是其正虽虚,然必有留饮未去,故补其正,反助其邪,所谓虚不受补也;二则心下满痛拒按,是留饮结聚属实;三则口虽干不欲饮,属饮阻气化,津不上潮;四则身半以上自汗,属蓄饮阻隔,阳不下通,徒蒸于上;五则脉沉伏而左兼细滑,是为饮阻,滑为有余,里当有所除。细询患者,泻后反觉轻松,心下满痛亦得略减,继则腹满如故。如此反复作痛,痛苦非常。乃根据《金匮·痰饮咳嗽病篇》中“病者脉伏,其人欲自利,利反快,虽利,心下续坚满,此为留饮欲去故也,甘遂半夏汤主之”,定峻下留饮一法,用甘遂半夏汤:甘草10克,半夏10克,白芍15克,甘遂3.5克,蜂蜜150克,1剂。先煎甘草、半夏、白芍,取汤100毫升合蜜,将甘遂研末兑入,再微火煎沸,空腹顿服。三诊:药后腹微痛,心下鸣响加剧,两小时后连泻7~8次。排出脓水样便,泻后痛楚悉去,自觉三年来从未如此轻松。后竟不泻,调养一月康复。

[衣宸寰.久泻、急痧及瘀血发狂等治验.上海中医药杂志,1980(3):17]

(五)肠间饮热成实(己椒苈黄丸证)

【原文研读】

[代表原文]

腹满,口舌乾燥,此腸間有水氣,己椒藶黄丸主之。(29)

[白话语释]

提要

论述肠间饮热成实的证治。

语译

腹部胀满,口舌干燥,这是肠间有水气,用己椒苈黄丸主治。

阐释

本篇第2条云:“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肠间,沥沥有声,谓之痰饮”。本条“腹满,口舌干燥”,其病因是肠胃转输不利,不能把当下行之水液全部下输膀胱,致水饮留滞肠间,并非水气泛溢全身肌肤,故曰“此肠间有水气”,亦可见腹内“沥沥有声”。而且“腹满”明显,正属狭义痰饮。原文“肠间有水气”,而无泻利症状,与肺气郁结、饮邪化热、蕴结肠间、腑气壅塞密切相关;“口舌干燥”亦因肺气郁而不降,脾气不能散布水津上润所致,不能误为单纯的热结。可知本条病机为饮热交结于肠、气机不利之实证,治当荡热涤饮,前后分消。用己椒苈黄丸主治。

【原文解析】

[主要脉症]

肠间有水气,肠鸣腹胀,口舌干燥,二便不利,或下肢微肿,小便短黄,舌苔黄腻,脉弦滑或小数。

[病机]

饮热交结于肠,气机不利之实证。

[治法]

荡热涤饮,前后分消。

[主方]

防己椒目葶藶大黄丸方

防己椒目葶藶(熬)大黄各一兩

上四味,末之,蜜丸如梧子大,先食飲服一丸,日三服,稍增,口中有津液。渴者加芒硝半兩。

[主方分析]

本方防己“苦以泄之”,善于渗透、旋转肠间水气,椒目“辛以散之”,熏蒸水津上潮口舌,且除“心腹留饮”,二味辛宣苦泄,导肠间水气从小便而去;葶苈苦寒“破坚逐邪,通利水道”,凡水气停留一处,有碍肺降者宜之,与大黄相伍,攻坚决壅,由上而下,直泻肺与大肠痰热水气从二便而出。用蜜为丸者,甘缓以缓药力之猛并滋润脏腑。如此则前后分消,腹满自解。肺气得降,脾气得升,饮去而水津得以上潮,故方后日“口中有津液”,口舌干燥即解。方后又云“渴者加芒硝半两”,是说服此方而反渴者,为水饮久停、郁热内结之象,故于原方再加芒硝以软坚破结,取大黄推荡之力,攻逐其顽固郁结的饮邪,使水去而脾气散津,口渴自解。此乃《内经》“热淫于内,治以咸寒”之义。以蜜为丸,可缓和本方利导之性,使祛邪不伤正。先食饮服,有利于药物直达肠间,导邪下出。“稍增”,意在逐渐加量,不可过量,以免寒凉伤其阳气。

[注意事项]

本方为前后分消之剂,只适于饮邪内结实证。脾胃虚弱,饮邪停滞者,当禁之;攻下逐饮之法,当谨慎使用,可暂不可久,以免攻逐太过,损伤正气。本方条下特注明“先食饮服一丸”,是用丸剂并结合递增加量法,以达到峻药缓攻之目的。

[比较鉴别]

己椒苈黄丸与甘遂半夏汤、厚朴大黄汤皆为攻下之剂,所疗之证都属实,但有区别。甘遂半夏汤证是饮留胃肠,兼及膈间,饮邪有欲去之势,症见脉伏,欲自利,心下续坚满,病情较深痼,故因势利导,攻下逐饮。己椒苈黄丸证为饮热互结于肠,气机壅滞,以腹满,口舌干燥为主,伴大便秘结,故涤饮泻热,前后分消。厚朴大黄汤证是支饮胸满证,乃饮热交结上焦,影响胃肠气机之畅通,虽可有大便秘结,但以短气,不得卧,胸脘胀满为特点,治以逐饮荡热,行气开郁为主。

【临床应用】

[应用要点]

(1)本方用于肝硬化腹水、肾炎水肿、胸腔积液、心包积液、肺心病心衰、不全性幽门梗阻、小儿咳喘、肠功能紊乱、慢性非特异性结肠炎、肺性脑病、乳糜尿、慢性前列腺炎、肠结核、脂肪肝等,属上述证机者。

(2)临证加减

①本方证二便俱闭者,加牵牛子。

②喘咳证为主者,合三拗汤,以开泄肺气。

③痰涎壅盛于肺者,合三子养亲汤,以化痰下气。

[医案举例]

叶某,男,33岁,教师,1999年4月26日诊。主诉:一日二三次腹泻,已有3年余,曾在某医院治疗近一年,药费达万元,服药期间,症状控制,停药则症状又现。经肛肠科检查及肠镜检查:诊为“慢性非特异性结肠炎”。刻诊:腹泻一日二三次,有时大便泻下如水样,腹痛,口渴不欲饮水,腹中肠鸣,如水响声,声音较高,大便有时如细条状,大便不爽,舌淡,苔薄滑,脉滑。辨证:大肠水结症。治疗当清势利水,导饮下泄。处方以己椒苈黄丸加味:防已9克,椒目9克,葶苈子9克,大黄6克,茯苓15克。5剂,每日1剂,水煎二次合并分三服。二诊:大便成形,但腹中鸣响仍在,又以前方5剂。之后,又服药15剂,病情痊愈。随访半年,未再发作。

[王付等.仲景方临床应用指导.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668]

二、悬饮(十枣汤证)

【原文研读】

[代表原文]

病懸饮者,十棗湯主之。(22)

[参考原文]

脓沉而弦者,懸飲内痛。(21)

咳家其脈弦,爲有水,十棗湯主之。方見上。(32)

夫有支飲家,咳煩胸中痛者,不卒死,至一百日或一歲,宜十棗湯。方見上。(33)

[白话语释]

提要

本条论述悬饮邪实重证的治疗。

语译

患悬饮病的,用十枣汤主治。

阐释

水饮内结胸胁,阻遏肝肺气机升降,故咳唾并牵引胸胁作痛。对此水饮内结,邪盛体实的悬饮,当用十枣汤破积逐饮。

【原文解析】

[主要脉症]

悬饮,咳唾引痛,心下痞,粳满牵引胸胁作痛,干呕,短气,舌苔白滑,脉沉弦者。或兼胸背掣痛不得息,咳嗽,头痛目眩,微汗出,发作有时,不恶寒,下利;水肿腹胀,腰以下肿甚,二便俱实,脘腹胀满,属于实证者。

[病机]

水饮内结,肝肺气机受阻。

[治法]

破积逐饮。

[主方]

十棗湯方

芫花(熬)甘遂大戟各等分

上三味,捣篩,以水一升五合,先煮肥大棗十枚,取八合,去滓,内藥末,强人服一錢匕,赢人服半錢,平旦温服之;不下者,明日更加半錢。得快下后,糜粥自養。

[主方分析]

方中芫花辛苦而温,能破水饮窠囊,消胸中痰水。“熬”,指文火干煎。甘遂苦寒,能泄经隧水湿,其性更迅速直达;大戟苦辛寒,能泻脏腑水湿。诸药相配,逐水泄湿,能直达水饮窠囊隐僻之处。三者皆药性峻猛,恐伤正气,故佐以肥大枣十枚(中大者约30克),一则补脾和胃,顾护正气;二则缓解三药之峻毒。

[注意事项]

(1)制剂:是以十枚肥大枣煮汤,调服芫花、甘遂、大戟药末。

(2)服药量要因人而异:体质强壮者每次服一钱匕,约合今1.5~1.8克,亦可逐量增至4.5克;体质偏弱者,药量减半。

(3)方后注特别要求于平旦时服药,这是因为悬饮由饮流胁下所致,病位主要在肝,而平旦乃木旺之时,此时肝病患者精神清爽,病情最轻。此时服药,既能得肝气的相助,有利于驱除饮邪,而病人对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耐受力又最强。

(4)若服药后未得泻下者,次日可酌情将药量加大0.7~0.9克。

(5)若得泻下,需食糜粥以调养胃气,有两个目的:一使谷气内充,调养胃气;二可协助大枣培土,使邪不复作。又,该方以“十枣汤”为名,体现了张仲景治疗痰饮病注意顾护脾胃的精神,与本书重视脾胃在痰饮病形成中的作用相吻合。

(6)服后反应:药后约1~2小时腹中鸣响,轻微腹痛,继则泻下稀水3~5次不等,有的在喉部觉热辣刺激感,或同时出汗,上腹部不适,泛恶呕吐。若不用枣汤送下,则呕吐更甚。若服药后有胸闷烦躁,泻后疲软者,是药已中病的反应,不久即可消除;若服药后无任何反应,效果多不理想。

(7)因本方药性毒烈,体弱及慢性胃肠病者及孕妇应慎用。

(8)甘遂等味不能与大枣同煎,否则可能增加腹痛吐泻等副作用。

[比较鉴别]

本证由水饮结于胁间所致,宜与胁肋及其相邻近部位的病变鉴别。小结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则痛,其痛不牵引胁肋;由于病变部位相对较靠下,不影响肺气,故无短气、汗出等症;由于其病为痰热互结于心下,故无下利。大结胸病水热互结,而见胁下、心下、胁肋疼痛,此与十枣汤证相似,然心下坚硬如石,或从心下至少腹硬满疼痛,此又为大结胸病的特异性见症。泻心汤证心下痞满甚或硬满,呕吐而下利,但没有十枣汤证心下痛引胁肋的症状及短气,汗出。

【临床应用】

[应用要点]

十枣汤可用于辨证为水饮壅盛,并具有上述见症的结核性胸膜炎、恶性胸水、晚期血吸虫病及肝硬化腹水等,急性肾炎、流行性出血热少尿期、肾功能衰竭、胃酸过多症、小儿肺炎、胸部跌扑损伤,属于本方证机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