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金匮要略(中华实用方剂大典)
17069900000054

第54章 水气病脉证并治(3)

[注意事项]

(1)运用本方时,当注意方中白术、麻黄、石膏的剂量比例为2∶3∶4。

(2)麻黄宜先煎,并去沫,既可更好发挥利小便作用,又可避免导致烦躁、心悸等副作用。

[比较鉴别]

本方与越婢汤仅差一味白术,但本方治皮水,越婢汤治风水;本方水气盛,越婢汤表邪重,具体鉴别如表18-2。

表18-2越婢加术汤证与越婢汤证的鉴别方证越婢加术汤越婢汤症状颜面浮肿明显,伴恶寒发热,或不恶寒发热,咳喘胸闷,咽燥口渴,纳呆腹胀便溏,尿少色黄,苔薄白或白黄而润,脉浮数或弦滑全身浮肿,断续汗出,口不渴,烦躁,舌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有力病机肺脾失职,水湿内盛,郁而化热风水相搏,郁而化热治法发汗清热,健脾除湿发越水气,清透郁热药物组成麻黄六两石膏半斤生姜三两大枣十五枚甘草二两白术四两麻黄六两石膏半斤生姜三两大枣十五枚甘草二两

【临床应用】

[应用要点]

(1)临证加减

①表虚恶风者,加生黄芪益气利水。

②阳郁明显而恶风者,加附子以温通阳气,宣发郁滞。

③浮肿明显者,加猪苓、泽泻、车前子、大腹皮渗泄水邪。

④口渴,心烦者,加竹叶、栀子、滑石、天花粉清心利尿,生津除烦。

(2)运用范围本方对慢性肾炎急性发作性水肿,属脾虚水肿盛兼有热象者有较好疗效。还常用于急性肾小球肾炎初起期、百日咳、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妊娠肾性浮肿、泌尿系感染、泌尿路结石、风湿热痹、日光性皮炎等属水湿内盛,郁而化热者。

[医案举例]

李某,男,54岁。10天前突然恶寒发热,继而全身肿胀,当地医院诊断为急性肾小球肾炎,经中西药治疗肿势不减。刻诊:微恶寒,全身面目皆肿,下肢肿势较重,小便尚利而较前少,大便正常,饮食如故。脉沉有力,舌红润苔少。此乃外感风邪,肺失宣降,脾失健运,三焦气化不利,水液泛滥肌腠之间而为水肿,治以散风清热,健脾宣肺,疏利三焦,拟用越婢加术汤。服1剂尿量增加,2剂而肿消大半,又以前方加茯苓10、克,陈皮10克以健脾理气。服2剂肿势消尽。改用金匮肾气丸以善其后,10天后病愈。三月后随访未再复发。

[杨培生.越婢加术汤的临床应用.河南中医,1984(4):25]

2.皮水表实(甘草麻黄汤证)

【原文研读】

[代表原文]

裹水,越婢加术湯主之;甘草麻黄湯亦主之。(25)

[白话语释]

提要

本条论述皮水发汗的两种治疗。

语译

皮水病,可以用越婢加术汤主治,亦可以用甘草麻黄汤主治。

阐释

里水即皮水,据第5条,当属皮水表实,肿势严重,挟有郁热,故以越婢加术汤发汗清热,健脾除湿。风寒束表,肺失宣通,停水外溢,但无郁热,可用甘草麻黄汤,辛甘相伍,发汗宣肺散水,治皮水腰以上浮肿较显著,无汗、无热象者。

【原文解析】

[主要脉症]

甘草麻黄汤证以一身悉肿,按之凹陷,恶寒无汗,舌淡,或胖边有齿痕,苔薄白或白润,脉浮有力为主要脉症。

[病机]

风寒束表,停水外溢。

[治法]

解表发汗,宣肺散寒。

[主方]

甘草麻黄湯方

甘草二兩麻黄四兩

上二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黄,去上沫,内甘草,煮取三升,温服一升,重復汗出,不汗,再服。慎風寒。

[主方分析]

以麻黄发汗宣肺利水,甘草和中补脾,达到宣发肺气,水去肿消之目的。

[注意事项]

(1)麻黄宜先煎,并去沫,既可更好发挥利小便作用,又可避免导致烦躁、心悸等副作用。

(2)方中虽未用一味淡渗利水药,但药后病人小便会增多,乃水气从小便而去之征,是因为麻黄宣发肺气,肺为“水之上源”,主通调水道,水道得通,自可使水下渗膀胱而出。

(3)年老体虚者、孕妇、脾胃虚寒者慎用,用之宜减麻黄用量。

[比较鉴别]

越婢加术汤和甘草麻黄汤同治里水,二者具体鉴别如表18-3。

表18-3甘草麻黄汤证与越婢加术汤证之鉴别方证越婢麻黄汤越婢汤加术汤症状一身悉肿,按之凹陷,恶寒无汗,舌淡,苔薄白或白润,脉浮有力颜面浮肿明显,伴恶寒发热,或不恶寒发热,咳喘胸闷,咽燥口渴,纳呆腹胀便溏,尿少色黄,苔薄白或白黄而润,脉浮数或弦滑病机风寒束表,停水外溢(皮水表实不挟热)肺脾失职,水湿内盛,郁而化热(皮水挟热)治法解表发汗,宣肺散寒发汗清热,健脾除湿药物组成甘草二两麻黄四两麻黄六两石膏半斤生姜三两大枣十五枚甘草二两白术四两

【临床应用】

[应用要点]

(1)临证加减

①表寒里热,可合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宣散利湿。

②水肿明显,加泽泻、猪苓、茯苓、生姜皮、大腹皮行气利水。

③恶寒重,加桂枝、生姜、荆芥以增发散寒邪之力。

(2)运用范围甘草麻黄汤用于水肿病,一身面目浮肿,小便不利,无汗,口不渴,脉沉者。对肾小球肾炎初期,慢性肾盂肾炎属外有风寒、肺气郁滞之水气病证等有效。

[医案举例]

患者王某,男3岁,1983年10月27日由儿童医院转来本院。患儿一周前发热,咽痛,经治热退,因汗出过多,其母用凉毛巾揩之,次日下午,患儿脸、睑部出现浮肿,到某院确诊为急性肾炎。用西药效微,转本院中医诊治。症见睑为卧蚕,全身浮肿,头面、下肢尤甚,其睾丸肿大如小杯,尿二日来几闭,不欲饮食,呼呼作喘,证属《金匮要略》所云“气强则为水”、“风气相击”,治以:麻黄15克,甘草15克。水煎,频频而少喂。患儿家长每十几分钟喂一匙,半剂尽,尿道口淋滴尿液,半小时后,第一次排尿(300毫升),又隔45分钟,第二次排尿(700毫升),此时喘促减,余嘱尽剂,夜间服5~6次,次日清晨,其肿大消,身渍渍汗出,改培土利湿剂善后。案为风邪伤表,服退热剂汗大出,突遭凉遏,以“启上闸而开下流”法,气行则水去矣。

[顾兆农.提壶揭盖法治疗风水关格.中医药研究杂志,1984(创刊号):22]

3.皮水阳郁(防己茯苓汤证)

【原文研读】

[代表原文]

皮水爲病,四肢腫,水氣在皮膚中,四肢聶聶動者,防己茯苓湯主之。(24)

[白话语释]

提要

本条论述脾虚阳郁、水气不行的皮水证治。

语译

皮水病,四肢肿胀明显,并时有轻微跳动感觉的,是水气滞留在皮肤下所引起,用防己茯苓汤主治。

阐释

皮水与脾关系密切。脾主四肢,脾阳虚而不运化水湿,水气潴留四肢皮下,肿胀明显,说明脾虚阳郁较甚。卫阳郁于四肢,阳气欲通不通,故肿处时有轻微跳动之感。证属水气过盛,阳郁不宣,治以防己茯苓汤通阳化气,分消水湿。

【原文解析】

[主要脉症]

一身悉肿,尤以四肢肿胀明显,按之凹陷,时有轻微跳动感,舌淡胖边有齿痕,脉沉滑或沉弦。

[病机]

脾虚阳郁,水湿内盛。

[治法]

通阳化气,分消水湿。

[主方]

防己茯苓湯方

防己三兩黄耆三兩桂枝三兩茯苓六兩甘草二兩

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温三服。

[主方分析]

方中防己、黄芪走表祛湿,使皮下之水从表而散,桂枝、茯苓通阳化水,使水气从小便而去。桂枝与黄芪相协,又能通阳行痹,鼓舞卫阳;甘草调和诸药,协黄芪以健脾,脾旺以制水。

[注意事项]

(1)运用时注意方中黄芪、防己、桂枝为等剂量使用。

(2)由于木防己报道有马兜铃酸肾毒性,故方中防己以汉防己为佳。

[比较鉴别]

防己茯苓汤,即防己黄芪汤去白术、姜枣加桂枝、茯苓而成。比较两方中药物的分量(表18-4),防己黄芪汤中防己一两,黄芪一两一分;而防己茯苓汤的防己、黄芪各三两,显然本方证水势较甚,故驱除皮水的作用特强。

表18-4防己茯苓汤与防己黄芪汤的证治比较方证比较防己茯苓汤防己黄芪汤症状四肢肿胀明显,按之凹陷,时有轻微跳动感,舌淡胖边有齿痕,脉沉滑或沉弦面目肿,或手足浮肿,身体沉重,汗出恶风,舌淡苔薄白,脉浮重按无力病机脾虚阳郁,水湿内盛)表卫气虚,风水相搏治法通阳化气,分消水湿益气固表,利水除湿药物组成防己三两黄芪三两桂枝三两茯苓六两甘草二两防己一两甘草半两(炒)白术七钱半黄芪一两一分生姜四片大枣一枚

【临床应用】

[应用要点]

(1)临证加减

①浮肿重者,加大腹皮、生姜皮、桑白皮、车前子、猪苓淡渗利水。

②下肢重明显,身重乏力,加大腹皮、木瓜、萆薜行气舒筋。

③脾气虚水湿运化不利,加党参、赤小豆、玉米须、薏苡仁健脾除湿。

(2)运用范围凡慢性肾功能不全、肝硬化腹水、关节炎、营养不良性浮肿、肺心病伴心功能不全等属阳气不宣,水气泛滥者,可以本方加减取效。

[医案举例]

陈某某,男,60岁。患冠心病8年,曾4次住院。患者动则气喘,夜不能平卧,心悸,颜面四肢浮肿,舌淡白,苔薄白,脉细软数。西医诊断为冠心病合并心衰。辨证:肺脾气虚,水气上泛。立法:益气健脾利水。处方:防己茯苓汤合茯苓杏仁甘草汤:防已20克,黄芪30克,茯苓30克,白术10克,杏仁10克,甘草3克,党参20克。服药10剂尿增,喘减,夜能平卧。继按上方加用红参继服,药后悸宁寐安,喘平息匀,冬令平安度过,证情平稳,2年未再住院治疗。

[徐克明等.应用防己茯苓汤的经验体会.江西中医药,1981(4):42]

(三)正水与风水(麻黄附子汤证、杏子汤证)

【原文研读】

[代表原文]

水之爲病,其脈沉小,屬少陰;浮者爲風,無水虛脹者,爲氣。水,發其汗即已。脈沉者,宜麻黄附子湯;浮者,宜杏子湯。(26)

[白话语释]

提要

本条论述正水与风水的不同治法,及水肿与气肿的鉴别。

语译

水气病,凡脉见沉小的,属少阴阳虚正水证;若见脉浮,则为受风邪诱发的风水证。正水、风水均可使用汗法治愈,但脉沉的正水宜用麻黄附子汤,脉浮的风水宜用杏子汤。此外,如因阳虚气滞作胀者,并非水肿,所以不能使用汗发治疗。阐释

“水之为病”包括正水和风水。正水与少阴肾有关,脉沉小;风水与肺有关,脉为浮。正水兼表有水气者,亦可用汗法,但须兼顾肾阳,治以温阳化气,发汗散邪,予麻黄附子汤。风水以杏子汤宣肺利气。杏子汤未见,若风水兼肺有郁热者,可予麻杏甘石汤。“无水虚胀者,为气”,说明水肿病与气肿的鉴别要点。所谓气肿,即肺气郁滞、脾阳不运,按之随手而起的虚胀,并无身肿及水湿内聚之症。

【原文解析】

[主要脉症]

正水以一身悉肿,恶风寒,不发热,身无汗,口不渴,小便不利或伴腰膝酸软,舌淡嫩,苔白滑,脉沉小为主要脉症。

[病机]

肾阳虚衰,水气泛溢。

[治法]

温阳化气,发汗散邪。

[主方]

(1)麻黄附子湯方

麻黄三兩甘草二兩附子一枚(炮)

上三味,以水七升,先煮麻黄,去上沫,内諸藥,煮取二升半,温服八分,日三服。

(2)杏子湯方

方未见,恐是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主方分析]

方中麻黄开腠发汗,散在表之水;附子温经助阳,以补肾阳之虚;甘草配麻黄发散,助附子扶阳,三味相协,以奏温阳化气,发汗散邪之功,如此阳气得振,膀胱气化可复,则小便通利,使水湿之邪既可从汗而解,又可从小便而去。

[注意事项]

(1)若为四肢自觉胀满,但按之不凹陷的气胀证,则治以行气为主,方可选四逆散或逍遥散加槟榔、大腹皮、厚朴等行气,气行则胀自消。

(2)运用本方,一定要注意麻黄重用,重于甘草,二者剂量比例为3:2。

(3)正水病仲景用麻黄附子汤,也可根据病情用济生肾气丸、右归丸等。

[比较鉴别]

本方与《伤寒论》麻黄附子甘草汤药味相同,但用量不同,主治亦异(表18-5)。麻黄附子甘草汤中麻黄、甘草量相等(各二两),主治“少阴病,得之二、三日无里证,故微发汗也”,无吐利厥逆之里证,为少阴感寒,以温经为主,发汗次之;本方麻黄重于甘草,以发汗为主,温经次之,扶助肾阳,肺气得开,使之化气行水,制水邪泛滥。因此说明,药物剂量变化会导致功效、主治的变化,无怪有云:“中医不传之秘在于量”。

表18-5麻黄附子汤与麻黄附子甘草汤证治的比较方证麻黄附子汤麻黄附子甘草汤症状一身悉肿,恶风寒,不发热,身无汗,口不渴,小便不利或伴腰膝酸软,舌淡嫩,苔白滑,脉沉小少阴里虚,表证较轻,得之二、三日,未出现厥、利、吐等虚寒证,舌淡苔白,脉沉病机肾阳虚衰,水气泛溢少阴里虚兼表治法温阳化气,发汗散邪温经微汗药物组成麻黄三两甘草二两附子一枚(炮)麻黄二两甘草二两(炙)附子一枚

【临床应用】

[应用要点]

(1)临证加减

①小便不利者,合五苓散化气利水。

②浮肿甚者,加白茅根、浮萍、汉防己消肿利水。

③尿血,加小蓟、旱莲草止血。

(2)运用范围临床常用于急/慢性肾炎水肿、冠心病心律失常等属阳虚而四肢肿者。凡腰以上及眼睑浮肿,兼有恶寒、四肢不温、小便不利或清长、喘、腹满脐平、脉沉细属正水者,多因肾阳虚不能化气行水,水寒干肺所致,宜投麻黄附子汤温通升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