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金匮要略(中华实用方剂大典)
17069900000055

第55章 水气病脉证并治(4)

[医案举例]

覃某,女性,年约50余。三个月前,初起眼睑浮肿,继即全身肿胀,接之凹陷,体重由八十余斤增至一百四十余斤,行动困难,食欲不振,大便软,小便少。素无心悸气促及两脚浮肿史,经化验诊断为肾脏性水肿,脉象沉小。初拟五苓散、济生肾气丸之类,连服多剂,毫无作用。筹思再三,患者先从颜面肿起,正符合《金匮要略》所谓“腰以上肿当发其汗”之旨,同时忆及吴鞠通肿胀一案,因仿其法,用麻黄附子甘草汤,连服三剂,汗出至腿以下,顿觉全身舒适,但肿消失不著。继用五苓散及济生肾气丸多剂,功效大著,关门大开,小便清长,日夜十余次。二周后,全身肿胀消失,体重减至八十余斤,痊愈出院。

[湖南省中医药研究所.湖南省老中医医案选·第一辑.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0.58]

(四)黄汗

1.卫郁营热,表虚湿遏(黄芪芍药桂枝苦酒汤证)

【原文研读】

[代表原文]

問曰:黄汗之爲病,身體腫一作重,發熱汗出而渴,狀如風水,汗沾衣,色正黄如蘖汁,脈自沉,何從得之?師曰:以汗出入水中浴,水從汗孔入得之,宜耆芍桂酒湯主之。(28)

[白话语释]

提要

本条论述黄汗的病机和证治。

语译

黄汗发病,身体浮肿,发热出汗而口渴,病状好像风水。其汗液沾湿内衣,颜色正黄,像黄柏汁,脉象沉。那么,这种病是怎样得来的呢?老师说:因为出汗时,进入水中洗澡,水从汗孔渗入肌腠,故得黄汗病。宜用芪芍桂酒汤主治。

阐释

黄汗为汗出人水中浴,水湿之邪侵犯肌腠,阻碍营卫的运行,卫阳被遏,湿热交蒸于肌肤,表现为全身水肿,发热口渴,汗出沾衣色黄如柏汁。因发热汗出浮肿等似乎风水,但风水脉浮而黄汗脉沉,风水恶风而黄汗不恶风,风水汗出色不黄等。黄汗治以芪芍桂酒汤调和营卫,固表祛湿,兼泄营热。

对黄汗的成因不必拘泥于“以汗出入水中浴,水从汗孔入得之”一语,此只举隅之论,因只要水湿外袭,阻郁营卫化热,湿热交蒸,迫津外溢即成黄汗。

【原文解析】

[主要脉症]

身体肿重,发热,汗出色黄沾衣,口渴,舌淡红苔白腻或黄腻,脉沉无力。

[病机]

卫郁营热,表虚湿遏。

[治法]

调和营卫,固表祛湿,兼泄营热。

[主方]

黄耆芍藥桂枝苦酒湯方

黄耆五兩芍藥三兩桂枝三兩

上三味,以苦酒一升,水七升,相和,煮取三升,温服一升,當心煩,服至六七日乃解。若心煩不止者,以苦酒阻故也一方用美酒醯代苦酒。

[主方分析]

方中桂枝、芍药调和营卫,配苦酒(即米醋)以泄营中郁热,黄芪固表祛湿,如是营卫调和,气血畅通,水湿得祛,则黄汗之证可愈。

[注意事项]

(1)方中苦酒即米醋。

(2)方后云:“若心烦不止者,以苦酒阻故也”,提示药后出现心烦不止者,是由于苦酒入里,虽能轻泄热邪,但若热重则显药轻,导致湿热欲行未行,阻滞气机所致,故可加黄芩、栀子以助苦酒泄热。

[比较鉴别]

黄汗与风水均可见身肿,汗出,骨节疼痛等症,但二者主症、主治等差异较大,具体鉴别如表18-6。

表18-6黄汗与风水的鉴别鉴别点黄汗风水病因汗出入水中浴,水从汗孔人风邪袭表病机卫郁营热,表虚湿遏外邪犯表,肺失通调证候汗出色黄沾衣,身肿,发热,骨节疼痛,不恶风,脉沉迟脉浮,恶风,骨节疼痛,头面浮肿,迅及全身,四肢肿而凹陷不起治法调和营卫,固表祛湿,兼泄营热发汗宣肺散水

【临床应用】

[应用要点]

(1)临证加减

①湿热蕴蒸,小便不利色黄,可加茵陈蒿、金钱草、栀子、车前子、虎杖以增清利湿热之力。

②水湿较重,肿甚者,加车前子、泽泻、茯苓、薏苡仁淡渗利湿。

③汗出量多,可加浮小麦、龙骨、牡蛎固表敛汗。

④热重,加黄芩、栀子、黄柏清热。

(2)运用范围临床常用于偏于表虚的多汗症,浮肿病,如慢性肾炎、内分泌紊乱等不明原因的浮肿有一定的疗效。亦可用治甲状腺功能亢进。

[医案举例]

周某,女,48岁,1979年6月初诊。去年深秋,劳动结束后在小河中洗澡,受凉后引起全身发黄浮肿,为凹陷性,四肢无力,两小腿发凉怕冷,上身出汗,汗色发黄,内衣汗浸后呈淡黄色,下身无汗,腰部经常串痛,烦躁,午后低热,小便不利,脉沉紧,舌苔薄白。服芪芍桂酒汤:黄芪30克,桂枝18克,白芍18克,水2茶杯,米醋半茶杯,头煎煮1杯,二煎时加水2杯,煮取1杯,头煎液合在一起,分为2份,早晚各1份,共服6剂,全身浮肿消退,皮肤颜色转正常,纳增。

[刘景棋.黄汗三例.山东中医学院学报,1980(2):55]

2.气虚湿盛阳郁(桂枝加黄芪汤证)

【原文研读】

[代表原文]

黄汗之病,雨腥自冷;假令餮热,此属歷節。食已汗出,又身常暮盜汗出者,此勞氣也。若汗出已反發熱者,久久其身必甲錯;發熱不止者,必生惡瘡。

若身重,汗出已辄輕者,久久必身瞤,瞤即胸中痛,又從腰以上必汗出,下無汗,腰髋弛痛,如有物在皮中状,劇者不能食,身疼重,煩躁,小便不利,此爲黄汗,桂枝加黄耆湯主之。(29)

[参考原文]

諸病黄家,但利其小便;假令脈浮,當以汗解之,宜桂枝加黄耆湯主之方见水氣病中。(黄疸病脉证并治·16)

[白话语释]

提要

本条论述黄汗与历节、劳气的鉴别,进一步论述黄汗的证治。

语译

黄汗这种病,两足小腿常常寒冷。假如两小腿部发热的,这是历节病。又病人吃了饭淌汗,或夜晚睡觉时身体常出现盗汗者,这是虚劳病。黄汗病如果汗出以后反而发热的,日子长了,其身体的皮肤必然干燥起屑,像鳞甲般交错。全身发热不止的,必然要生恶疮。

黄汗病,如身体沉重的,汗出之后,往往感觉轻快些。但长此下去,病人必自觉身上的肌肉时而掣动,肌肉掣动时就引起胸中疼痛。又病人还必然出现腰以上出汗,而腰以下无汗,腰髋部的肌肉弛缓无力,酸软疼痛,好像有虫在皮肤里面爬行一样。病势严重的不能进食,身体疼痛沉重,心中烦躁,小便不利。这些都是黄汗病的表现,用桂枝加黄芪汤主治。

阐释

由于黄汗是湿热壅滞肌表及上焦,阳气被郁,不能下达,所以黄汗病身体虽发热而两胫反冷,历节则是湿热流人关节注于下焦,故两胫发热。气虚不固,卫气外泄,营气亏虚故食后汗出;营阴不足,阳气不固,津液外泄,出现夜卧盗汗;皆属虚劳的症状,与黄汗的湿热熏蒸随时汗出者不同。因为湿热之汗出,每当出汗后,发热及其他症状减轻。但亦有汗出以后,湿热并不因此减轻,而仍然发热的,若日久不愈,必耗损营血,肌肤失其营养,可致皮肤甲错;若长期发热不退,热壅肌肤,必致营气不通,正气日衰,一旦外感邪毒,可肌肤溃烂而发生痈疮。

黄汗为湿郁于肌肤,湿胜故身重。若汗出湿随汗泄,虽觉身重减轻,但阳随汗泄,津气两伤,筋失所养,必出现肌肉跳动;胸阳不足,气机不利,则胸痛。由于上焦阳虚,故腰以上汗出;下焦湿胜,则下无汗,腰髋弛痛,如有物在皮中。若病势转剧,内伤于心脾、膀胱,则烦躁、不能饮食、小便不利;湿伤于肌肉,则见身体疼痛。治以桂枝加黄芪汤调和营卫,宣阳散湿。

【原文解析】

[主要脉症]

发热而胫冷,身体肿重,汗出色黄,恶风,舌淡苔薄白润,脉沉迟。

[病机]

表卫气虚,湿盛阳郁,营卫不和。

[治法]

调和营卫,固表除湿。

[主方]

桂枝加黄耆涝方

桂枝三兩芍藥三兩甘草二兩生薑三兩大棗十二枚黄耆二兩

上六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温服一升,须臾钦热稀粥一升馀,以助藥力,温服取微汗,若不汗,更服。

[主方分析]

方中桂枝汤既能解肌和营卫,祛散外湿,又能化气调阴阳,恢复脏腑气化;加黄芪以增强补气达表,扶正逐湿之力,而使营卫之气内外通畅,则湿邪缓缓而去。

[注意事项]

一般发热,汗出即解,如汗出仍然发热,而且热邪不退,则伤及血分,所以肌肤干燥甲错;甚则营卫不通,而发生“恶疮”,因此治疗时当注意,若汗出热不退者,则当佐以滋阴润燥之品,以免变生他证,这也是“治未病”的体现。

[比较鉴别]

本方与芪芍桂酒汤均主治黄汗,皆有调和营卫,祛散水湿,补益卫表之气的功效,但二者又有所不同(表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