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旅游地图塞上水乡·宁夏
17071900000044

第44章 斯诺来豫旺堡采访

埃德加·斯诺(1905年~1972年)是世界著名的记者和作家,是中国人民的好朋友。他出生于美国堪萨斯城的一个贫苦家庭,毕业于密苏里大学新闻系。1928年,斯诺来到上海,担任《密勒氏评论报》的助理编辑,后又兼任《太阳报》和伦敦《每日先驱报》的特约通讯员。在中国的几年,他亲眼看到中国人民在苦难深渊中挣扎的情景,因而对中国人民产生了深深的同情之感。后来,他第一次来到苏区采访,写出了轰动世界的《西行漫记》一书。

1936年5月的一天,斯诺在他任教的北京大学未名湖畔遇见了北京学联主席黄华,他对黄华说:“中国红军从瑞金到陕北长征,横跨11个省,纵奔1.3万公里,真是人类历史上的奇迹啊!黄先生,我感到红色中国太神奇了。我想到陕北去拜见毛泽东、周恩来,但我不懂汉语,请你给我当翻译,好吗?”黄华说:“只要你敢到陕北去,我就去给你当翻译。”两个人就这样说定了。

6月初,斯诺带着一封“给苏维埃政府主席毛泽东的介绍信”从北京出发去西安。这封信是经过宋庆龄、刘少奇、柯庆施等人帮助写好交给斯诺的。斯诺到了西安后,就给妻子尼姆·威尔斯发电报,让其催促黄华上路。6月中旬,黄华从北京出发。

斯诺到西安后,住在一家指定的旅馆里,等待一位姓王的牧师来接头。住了几天后,一位姓王的牧师来了,并且对上了暗号。这个王牧师,就是搞地下工作的董健吾。在董的安排下,斯诺与我党中央驻西安的联络员刘鼎和邓发在未央宫遗址见了面,商定了去苏区的办法。

7月6日,斯诺同从上海赶来的马海德(原名乔治·海德姆),乘坐东北军张学良部队的军用卡车,躲过了国民党特务的检查,这才出了西安城。晚上,他们住在洛川。

7月7日午时,他们到达延安。9日下午,到达陕北的安塞县。当晚,他们又赶到北家坪,见到了周恩来副主席。周恩来对斯诺说:“我接到报告,说你是一个可靠的新闻记者,对中国人民是友好的,并且可以信任你会如实报道,我们知道这些已经足够了。任何一个新闻记者要来苏区访问,我们都欢迎。不许新闻记者来苏区的,不是我们而是国民党。你见到什么都可以报道,我们会给你一切帮助考察苏区。”

周恩来副主席还为斯诺安排了一个为期92天的旅程表。斯诺没有作声,心里对这个旅程安排是有保留的,因为他不相信苏区会有什么新奇的事物可供他采访那么长的时间。7月10日,斯诺和马海德由安塞出发前往党中央所在地保安(今志丹县)。三天后,他们到达目的地。由于周恩来提前发了电报,斯诺他们到达保安时,林伯渠、董必武、谢觉哉、徐特立、吴玉章等领导都出城隆重迎接。

7月16日,毛泽东主席会见了斯诺和马海德,进行了长时间的谈话。后来斯诺又采访了洛甫(张闻天)、徐特立、林伯渠等高级干部,并参观访问了红军在保安的兵工厂、红军大学等。这时候,答应给斯诺当翻译的黄华赶到了。在此之前,由吴亮平担任翻译工作。斯诺通过对保安的采访,对红军有了初步的了解。他对黄华说:“这里是红色的中国,充满了自由、战斗的精神。真是一个神奇的乐园。”

斯诺在保安采访结束后,知道蒋介石准备进攻苏区。因此,他想在大战之前离开保安,回到北平去写《红星照耀下的中国》。否则,仗如果打起来,他就出不去了。后来他又拿定主意:“我要到前方去!我要亲自看看真正战斗着的红军!”

毛泽东主席知道斯诺要到前线去,亲自来送行。为保证他的安全,中央派傅锦魁带一个小分队前往护送。

途中,斯诺在吴起镇待了三天。后来到了环县的曲子镇,陕甘省委书记李富春和夫人蔡畅,热情地接待了他们。他们骑马走了半个月,终于来到豫旺堡。豫旺堡距豫旺县城下马关约70华里。这里有坚固的城墙,是西方野战军总部和军团司令部的所在地。斯诺和马海德的到来,受到了西方野战军司令员彭德怀首长的热烈欢迎,并安排他们和指挥部住在一起。

斯诺同马海德等人到豫旺镇后,红一军团即给各师发了通知,要给斯诺一行的到来召开一个欢迎大会。

8月20日,欢迎大会在一个空旷的场地举行,参加大会的除两位外国朋友外,还有彭德怀、聂荣臻、左权、朱瑞、李富春、刘晓等领导同志,及各师团的代表和驻豫旺堡的连以上干部。斯诺高兴地说:“你们的斗争不是孤立的,全世界的无产阶级都拥护你们。我这次要把你们几年来艰苦奋斗的经过,告诉全世界的无产阶级。最后你们应努力用中国的革命模范,推动和领导全世界革命。”讲话结束时,他又激动地高呼:“中国革命万岁!红军胜利万岁!世界革命万岁!”。斯诺的讲话经黄华翻译后,受到与会同志热烈地鼓掌欢迎。

在欢迎会上,红一军团的战士表演了列队、刺杀、射击等军事项目;红十五军团的骑兵表演了马术。斯诺把这些精彩的场面高兴地摄入照相机和电影摄影机。

与斯诺同行的马海德(原名叫乔治·海德姆),他的父母原是叙利亚移民,自己也懂阿语,而且医术很好。他在西征前线一边陪同斯诺采访,一边给当地红军和回民群众治病。所到之处,均受到红军和回民的真诚欢迎,尤其是当地回民对他非常友好,把他当作穆斯林兄弟对待,这使马海德很受感动,便决定在自己原叙利亚名字“海德”前面加上马姓,名字改为“马海德”,以表示自己也是回民的一个兄弟(这个名字一直沿用一生)。马海德生前是国务院卫生部顾问,又任中国麻疯病研究中心主任。1986年10月,同心县回汉人民庆祝红军西征胜利和豫海县回民自治政府建立50周年之际,他还满怀深情地给大会写了“同心同德共建同心”的题词,表达了对老根据地人民的怀念之情。

斯诺到豫旺堡后,住在红军总部的院子里,经常和彭德怀司令员交谈。彭司令员给他介绍红军的生活情况,游击战的战略战术,红军的统一战线政策等等。他在采访中,也了解了彭司令员个人的革命经历,并对彭司令员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当斯诺亲眼看到指挥千军万马的司令员就住在一间简陋的房子里:内设一张桌子和一条板凳,两只铁制的文件箱,红军自绘的地图,一台野战电话,一条毛巾、一只脸盆和铺了毯子的炕并同部下一样,只有两套制服,也不戴军衔和领章。他感动地对黄华说:“我见到过美国、英国、苏联和国民党的很多高级指挥官,彭德怀司令员是最简朴的了!”他还在《西行漫记》中写道:“我必须承认彭德怀给我的印象最深。他的谈话举止里有一种开门见山、直截了当的作风,使我喜欢,这是中国人中不可多得品质。”

彭德怀司令员还领着斯诺一起参加了红军的政治会议,访问红军连队,观看红军战士剧社的演出等等,为斯诺的采访提供了很大的方便。

当时红二师随军团部驻在豫旺堡,斯诺前往采访时,政委肖华曾为他安排了详细的访问日程,使他对红军丰富多彩的生活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

1936年8月26日,斯诺在豫旺堡采访10天左右后,应徐海东军团长的邀请,在10多名红军骑兵的护卫下,前往驻豫旺县城下马关的红十五军团采访。

出发时,彭德怀司令员和陕甘省委书记李富春等军政首长把斯诺和马海德送到城外。

经过5个小时的驰骋,来到豫旺城下。在城外,由当地军民组成的“欢迎委员会”的成员,夹道欢迎他们。在城内,红十五军团的广大指战员按连队排列在大道两旁欢迎客人。城门上挂着一条“欢迎美国国际新闻工作者到苏区调查”的横幅。红旗飘扬,军号齐鸣,歌声嘹亮。场面十分热闹。斯诺一行在欢声笑语中来到了一座古老的城楼前,徐海东等军团首长早已迎上去,热情致礼握手,对他们的到来表示欢迎。

8月27日,斯诺与徐海东军团长长谈一整天。他对徐海东的个人经历非常感兴趣。他甚至认为“中国共产党的军事领导人中,恐怕没有人比徐海东更加‘大名鼎鼎’的了,也肯定没有人比他更加神秘的了。”因此,斯诺在后来写成的《西行漫记》中,专门写了一章《红色密工徐海东》,把他介绍给全世界。

在采访过程中,斯诺问徐海东:“你家里的人现在哪里?”徐海东说:“我家里的人全都给杀了,只留下一个哥哥,他现在四方面军。”当斯诺听说徐海东一家先后有66人被国民党军队杀死时,他简直不敢相信这是事实。徐海东却惨然一笑说:“这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许多红军指战员家里都发生了这样的事,只是我家损失最大而已。我的家乡被占领时,蒋介石下了命令:‘姓徐的一个也不能留下。’”采访结束时,斯诺紧紧握住徐海东军团长的手,好久才说出一句话:“坚强,真坚强。”

8月28日,斯诺访问红军连队。

8月29日,斯诺在徐海东陪同下,前往住在红城水的红七十三师前线阵地参观采访。红城水与韦州镇遥遥相望,那里驻扎着马鸿逵的部队。斯诺观看了前沿阵地和红军的防御工事,又找了部分红军指战员和当地回民群众交谈,了解红军和人民群众的战斗生活情况。斯诺和马海德在红城水忙碌了一天。

斯诺在红十五军团共参观采访了5天,因徐海东十五军团的三个师中有两个师准备转移;一支南下,为朱德开道;一支向西到黄河流域。所以于8月31日下午回到豫旺堡。

9月1日,斯诺随彭德怀司令员率领的西征红军总部向西转移。

9月4日,进驻吊堡子村。在那里又住了4天。

9月7日,斯诺与彭德怀等领导人告别,从甘肃环县河连湾回到保安(今志丹县)。又于10月21日由保安赶到西安,后返回北京,开始撰写《红星照耀中国》(中文译本为《西行漫记》)这部名震世界的不朽著作。1937年10月,该书正式出版。

斯诺返回时,担任翻译工作的黄华同志留在了红一军团一师,马海德留在了陕甘宁省委所在地甘肃环县的河连湾从事医务工作。

斯诺是中国人民的好朋友,他完成《西行漫记》的写作后,又于1939年来到延安,对毛泽东主席等中共领导和八路军做了进一步采访报道。1941年,由于斯诺对皖南事变做了如实的报道,受到国民党反动派的打击,被迫离开中国。

解放后,斯诺先后于1960年6月、1964年、1970年10月等多次来到中国,见到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进行了亲切的谈话,并对中国人民的伟大事业做了友好的介绍和报道。

回族的清真小吃历史悠久,是回族文化的一部分,是回族同胞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对中国饮食的一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