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汉韵胡风巴里坤
17077200000016

第16章 多元汉文化成为新疆主流文化之一(2)

应运而来的自然还有画匠,他们对许多大型建筑的梁栋作色彩装饰,描龙画凤、“绘画绣花”,在衙门、庙堂的墙壁上作画,有人物、山水、花鸟虫鱼、亭台楼阁。画中多有历史掌故、宗教故事,无不色彩艳丽,形象逼真生动,栩栩如生,有的细腻传神,有的恢宏大气。有单人独马的尊神,有场面壮观的场景。如山陕会馆山门门庭两侧墙壁上的门神秦叔宝、尉迟敬德画像,顶盔贯甲,执鞭、拄锏,衣袂飘飘,面容肃穆威武而不狰狞,威风凛凛而绝不霸道,观者的敬畏之情油然而生。仙姑庙日光楼月光楼男子怀抱红日女子勾揽新月的壁画,构思奇特,形象可爱,站在画前不由你不飘飘欲仙。地藏寺、南山庙等所有庙宇里的壁画无不如此,仔细观察揣摩令人拍手叫绝。画匠们都有另一手绝活就是扎“纸货”,纸货是竹篾扎制成骨架再用纸裱糊后进行彩绘的陪葬品,常见的有宝塔式的楼房叫楼楼纸,有九朵莲花式的照明灯叫九莲灯,有为死者做用人的男女仆人叫童男童女,之外有金山银山,银锞元宝类,有钱人家还会根据死者生前的职业爱好或者后辈儿孙对他到“阴间”的祝福企盼要求画匠扎制的如骡马、骆驼、群羊、轿车、衣物,不一而足。民间说这叫“盖活人眼”,死人一闭眼天下啥都不管也管不了,花钱作秀只是做给活人看。大家都知道这个道理,可轮到谁头上谁都得这么做,这大约就是“文化”无形的力量。

雕塑家必不可少,不管是石雕木雕、还是大量的泥雕,没有他们,衙门就不像衙门,庙堂就不是庙堂。衙门庙门口的镇衙镇门石狮大都是犬坐式的雌雄一对,都半张着口,口内含着石珠,石珠是原部位的料,被雕成圆珠在口腔里能转动但从口齿间绝对取不出来。虽然犬坐仍不失威猛刚烈之威仪。石雕当然是石匠完成的,石料也是就地取材多为花岗岩。山陕会馆门前的那对历经两个世纪的自然和社会的凄风苦雨幸存下来,如今做了地藏寺仙姑庙新山门前的镇兽,继续忠实地履行着职责。

有庙就有神,神是泥巴塑的。他们的身量是根据庙宇殿堂的大小高低和该神祇的地位决定的,当然和雕塑者的想象力创造力更是密不可分。玉皇大帝元始天尊太上老君地藏王观音菩萨十殿阎王关云长岳飞孔子鲁班龙王山神牛头马面黑白无常文丞武将判官小鬼,近百座庙里几千尊塑像,高大者头触庙堂之梁栋,小巧者仅有拳头般大小,或端庄肃穆或平静安详,或慈眉善目或怒目横眉,或和蔼可亲平易近人或形态丑陋面目狰狞望而生畏。几千尊塑像神态各异无一雷同,真是难为了雕塑家们,他们可谓匠心独具巧夺天工。塑造出众多职业职责性格脾气爱好迥异的人物(神鬼)来,让他们各司其职明察秋毫维护社会中人们心灵深处的平衡。当权力用制度法规法律等不能完全达到统治人的身心时,便创造了神,神是心灵的统治者,所谓君权神授君神合一几千年中概莫能外大约就是这个道理。(这里只单纯从心理的角度谈神鬼,神鬼的产生是一个复杂的问题,这里不作赘述。)

但对这些聪明智慧心灵手巧的雕塑者,人们并不称其为雕塑家,充其量叫“塑家子”。

被称为“家子”或“把式”的还有不少,像有点武功的叫“打家子”,小曲子唱得好的叫“唱家子”,三弦弹得好的叫“弹家子”。能赶车的叫“车把式”,会放羊的叫“羊把式”。正是这众多的各类能人:烧酒酿醋的、擀毡的、补锅钉碗的、裁布缝衣的、行医看病的、拧皮绳做马具的,甚至跳神捉鬼的,创造了这个五颜六色的世界和这个世界上五彩斑斓的文化,推动着这个世界的运转。

§§§第三节镇西庙宇冠全疆

“镇西庙宇冠全疆”一说绝非溢美之词。

首先是数量。在清代之前的庙宇,无史料记载,也由于人口的流动变更,连口碑也不曾留下。在清朝平定了准噶尔叛乱后,大量内地屯民拥入新疆,特别是巴里坤一度几乎全为汉满族民众占居。作为当时新疆的东北重镇,如前所说它的战略位置决定了清王朝必须苦心经营,这一点从巴里坤地名由乾隆皇帝亲自提出确定为“镇西”并且升格为府,下辖宜禾、奇台两县,再往后的行政区划中与迪化共划为“镇迪道”,即可看得明明白白。当时国家对镇西的各项投入明显倾斜,而以文化投入尤为显著,大兴土木广建庙宇就是加强思想文化建设最具体的措施。统治者需要用儒家、道家等中国传统思想教化规范百姓,由关内各地移居的百姓们都需要精神的寄托,于是由政府主持、倡导、投资,各商家、行会、同乡会捐资出力,开始了大规模的修庙,把他们热爱忠勇、鼓励义勇、希望英勇和思念故乡的情结、渴望太平的追求、争取致富的愿望都倾注到兴建庙宇之中。应该说修庙的主体是政府,尽管当时社会相对稳定,经济较为繁荣,老百姓生活水平较高,但老百姓包括当时很有些名气的商号要拿出如此巨额的资金是不可能的。为充分调动民众的积极性,鼓动大家的建庙热情,最大限度发掘民间潜力,以民间捐助作为建庙的辅助,政府有意将许多庙以同乡会、行业会名称命名,如“山西会馆”“山陕会馆”“凉州会馆”“甘州会馆”“马王庙”“羊会”等,让乡党或行会牵头筹集。所供奉的宗神自然与该会有密切关系。山西同乡会参与修建关帝庙供奉山西籍的关羽,甘肃张掖同乡会捐款助资修建供奉张掖籍仙姑的仙姑庙,驼运行会助资修建马王庙,羊养殖户行业当然修建羊会。还有许多庙宇纯属官方修建,如文庙、左公祠、三公祠、昭忠祠等。昭忠祠里供着刻有阵亡将士姓名的牌位。将这些普通战士奉若神明,表明朝廷不会忘记为国捐躯的勇士,激励所有活着的人努力为国家奋斗。这正是广建庙宇的目的。

这些庙宇交由相关的团体管理。修庙管理庙宇、组织庙会各类宗教文化活动得到了普通百姓的广泛支持和参与,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人们把尽全力为修庙和庙会布施当做善举,行善积德乐善好施成为人人修身齐家的行为准则,充分发挥庙宇的凝聚力和教化功能。近二百年的时间里,修了许多庙宇。有的修好了后来又被毁,但应该说大部分直到新中国成立仍保存下来,只是由于年久失修而有些破败。根据民间口碑及20世纪60年代之前尚在的庙宇统计,在19世纪,巴里坤汉满两城和城关共有庙宇近六十座,三乡及山野戈壁共有庙宇三十余座(不包括田间地头所建的小型土地庙),全县境内的庙宇累计共百余座之多。

其次是种类多。巴里坤庙宇种类之多,几乎包含了全国各类宗教形式的庙宇。佛、道、儒、仙、神、鬼、圣、贤无所不有。有崇拜自然神的,如山神庙、风神庙、土地庙、牛王宫、马王庙。有僧院,如地藏寺。道观有三皇庙、三清观、老君庙。儒庙有文庙。神仙有龙王庙、海神祠、娘娘庙。圣人有鲁班庙、方神庙、关岳庙、关帝庙,而且关帝庙就有五六座之多。鬼庙当数城隍行宫、钟馗庙。还有为有功于国家百姓的贤达修建的祠堂,如三公祠、昭忠祠(是为进疆平定阿古柏入侵和和卓叛乱的湘军川军阵亡将士所建),左公祠(是纪念左宗棠的祠堂);仙姑庙是甘州人为他们的孝女修建的。此外还有许多的行业庙,如药王庙、廒神庙、案牍庙、羊会、驼会、孙膑庙(鞋匠行)、银匠庙、缧祖庙。还有乡间的许多庙宇是以该村落居民移居前家乡地名或移居后的地名命名的,如敦煌庙、玉门庙、旧户庙、商户庙。北乡西户从东向西的五座庙干脆是以序号命名的:头号庙、二号庙……五号庙。

第三是建筑风格的多样。正因为建庙中不同组织形式和不同群体的参与,所供奉神祇不同地位、职责、性格、性别的差异,造成了各庙不同的建筑风格。一般说来,晋、陕、甘、青、宁等北方各省乡会参与建造的如关帝庙、三清庙、牛王宫等,庄严肃穆气势宏伟;湘、川、闽南方诸地同乡会参与修建管理的如罗祖庙等,就灵秀玲珑小巧剔透。地位高的神灵庙就高大,地位低些的神祇庙就矮小。男性武将出身的神职的庙殿堂巍峨,女性、文职出身的神庙就灵秀。多种风格的庙宇建筑荟萃于此,造成了一个东西南北各类不同风格建筑群落的博览馆。

第四是庙会文化活动内容迥异。各庙都有自己的庙会,各庙会都有独特的讲究和风俗,便成为不同风俗文化的汇聚。有些风俗,在母源地已消失,而它却完整地在镇西保留下来,而且大多在不断强化。这些庙会,大都成为节庆活动,丰富人们的文化生活,促进商业经济的发展。如县城北关的关帝庙,是清代巴里坤的第一座庙。后来,在关帝庙旁又修了海神祠、药王庙、驼会、刘猛将军祠和城隍行宫等,形成了一个庙宇群落。

海神祠里有镇海碑,一是乞求镇住海子里的冷龙,让春天早点来到;一是求雨,请龙神普降甘霖,滋润生灵。祭祀活动大都在农历二月举行,要杀猪宰羊给海龙神“领牲”。届时,府县的长官也须亲自参拜。

城隍行宫是清明节城里城隍庙里的城隍爷从城内巡视到城外的暂憩地。城隍爷出城是极隆重的活动,大家抬着城隍爷的塑像,在城里主要街道游走,然后出城到行宫休憩一夜,第二天再请他回城。

刘猛将军祠是镇灭蝗害的。庙内刘猛的塑像金铠银甲,手掌上托大黑雀,威立殿上,似有闻风而动之状。黑雀是蝗虫的克星,平常很难见到,栖息于深山野地,一旦蝗虫蔓延成灾,会由刘猛将军派遣到山野草场田间捕食蝗虫。它是神雀,灭蝗之功能自当非同一般。

驼会是骆驼商户的会馆。大殿上供着马王爷塑像。驼队离不开马。马王爷人身马首,三只眼睛。每年春季过会,祭祀神灵,祈求平安,驼商们商议行会中有关事宜,吃酒作乐,好不快活。

所有的庙会,几乎都要请戏班子唱戏、耍社火,大型庙会还有贸易活动等,杀牲吃肉、饮酒庆贺自不必说,一庙有会,整座庙宇群落欢声笑语。

有庙就有神,有神就有香火。因此,各庙中栩栩如生的塑像,无不是雕塑珍品。还有各庙中不同的壁画,风格迥异,堪称绘画大全。

再说各庙的建筑质量,亦称之为建筑精品。各乡党会,各行会修各自的庙宇定然相互攀比,假若自己的庙修得不及人家的,那当然有失体面。尽管风格大相径庭,有的雄伟挺拔,有的小巧美观,可做工的精细是一致的。就现在保存下来的地藏寺和仙姑庙而言,其建筑规模、造型在当时的新疆极少有可与之匹敌的。即使当代用先进手段先进材料也很难建造出如此水平的殿堂。

一座人口不足万人的县城有如此数量众多门类齐全工艺精湛造型各异的庙宇,在全国也实属罕见。可惜这“冠全疆”已成历史,尤其自20世纪50年代之后,破坏庙宇也是“冠全疆”的。

好在时过境迁,保护文化遗产的明智之举又成为当今县委、县人民政府的行动。现在仅存的地藏寺、仙姑庙得到维修保护。人们总算在管窥中知晓“冠全疆”确实不是夸口。以下简略介绍当年香火旺盛庙会热闹的几座庙宇:

六月六龙宫柳如烟

在汉城南城墙外西南处,有最大的龙王庙(巴里坤有几座龙王庙)。庙院北墙坐南向北开东西并列的两个山门,山门均为阁楼式建筑,东边的叫“喜雨楼”,西边的称“风雷楼”。镇西无论冬夏,雨雪降临必先起风,真所谓“山雨欲来风满楼”,而且多是西北风。西边是风神先行呼风,雷神配以雷鸣电闪大造声势,龙王在东阁楼的岗位上行令降水。

进山门就是庙宇大殿,大殿的正殿里供奉的是老龙王的塑像,不过那不是虬角银鳞屈曲盘旋凌空飞腾的龙形,而是身穿黄色帝王服饰的慈祥老头,说是龙王只有在行雨时才化作龙身,坐殿时是人身。大殿两侧是偏殿,分别供着杨四将军和康五将军,杨、康二将到底是何许人,何以在龙王庙之偏殿被供奉,查无典籍出处。一是据民间口碑里隐约透露,两将军都是西征将领(但不知是汉代的还是唐代或清代的,只知其姓不知其名),在西行路上,所见唯有沙漠、山岭,军士焦渴难耐几于毙命,杨四将军弯弓射箭射穿一尊山石,拔出箭矢,甘甜清冽的山水随箭矢杆孔喷射而出。大约正是他们有此福气和求水救生的本领,才取得了在龙王麾下谋职的资格。二是据传他们是二郎神麾下的杨、康二将,被派遣至龙王殿前协助工作。不过他们的塑像都是红袍童髻的文职官员形象。这是镇西龙王庙不同于内地许多龙王庙之处。

大殿山墙上的壁画共五幅:一是玉帝降旨要龙王下雨。二是龙王接受玉帝圣旨。三是龙王传达玉旨。四是呼风唤雨图,播云童子衣袖里喷吐浓雾正在布云,公鸡脸的雷公浑身挂满大鼓呼雷,电母手持铜镜耀出道道闪电,风婆打开虎皮口袋往外吹风。五是龙王行雨图,老龙王手持净瓶拿着杨柳枝往下洒水(这本来是观音菩萨的动作,龙王应当喷水,“洒”和“喷”的量有很大的区别)。难怪这里下一场雨如此难得,而且每每雨量不大,下雨的程序原来那么烦琐复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