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汉韵胡风巴里坤
17077200000017

第17章 多元汉文化成为新疆主流文化之一(3)

庙院里有一圆形小池,每当夏季,都从西黑沟引水注满池塘,又从池中曲曲弯弯地引出东山门灌进离山门不远的涝坝。涝坝有半亩地之大,蓄满山水倒也是碧波荡漾颇可观瞻。更妙处在于庙院里的小池旁植有一棵柳树,说是明朝时栽种的,枝繁叶茂自不必说。庙外涝坝四周堤坝上绿柳丛丛、枝条依依,细叶青青,随微风飘荡,如薄雾如轻云如烟霞。远远望去,楼阁掩映在柳烟之中,此景倒映在水塘之内,一片小景大有江南水乡的味道。走进堤坝柳丛,恍如漫步杭州西湖的苏堤烟柳之中。这一景观为巴里坤八景之一的“龙宫烟柳”。

庙院南边是戏楼,每年庙会唱戏的舞台。龙王庙庙会在九月九,麦子等粮食作物都收拾完毕,农人们感谢龙王一年播雨洒露的恩赐,摆祭牺牲,敬献香火,唱戏庆贺收成圆满,祈求来年五谷丰登。

春夏遇到旱情,往往由官方出面组织求雨活动。求雨日确定后,前几天就有衙役敲锣沿街通知民众:“洒扫街道,断屠三日。”于是全城军人商贾吏士百姓人等纷纷出动,将自家庭院以及大街小巷清扫干净并洒上水,全城一派洁净。街面上挂出“油然作风,沛然降雨”等横幅。家家门口设有香案,用黄表纸折叠成一座小小的神位牌,上面写的是“九江八海龙君之神位”,神位前自然摆设香炉,其内焚香敬献龙神,还在案上摆献一小木桶清水,桶里插入几枝杨柳。这三天中全城不得杀生,不准吃荤,如伊斯兰之“斋戒”,以表祈求的虔诚。

然后是组织儿童和秀才、举子等读书人进庙进香。进香的人进庙前先洗净了脚,光着脚丫进去,等做完所有叩拜祈求仪式之后出庙门方可穿鞋。

这一套求拜仪式之后若仍不能奏效,老天还是不肯降雨,就得到杨爷泉去取圣水,以圣水献祭龙王引其普降甘霖。

杨爷泉在黑沟里,是一眼月牙形的泉源,隐蔽在森林中间,时有清水潜溢而出。据说这正是当年杨四将军一箭射出的那眼泉,故名杨爷泉。圣水就是从这泉里取的。

取水的组成人员有政府官员、社会名流、地方士绅、和尚、道士等,但只要男人,不得有女性参加。女性阴气太重会冲了阳气。取水队伍中必不可少的是至少有一名男童。所有人都得步行十多里爬山到杨爷泉,以表诚意。在泉边先焚香跪拜,并把一个小口的瓷瓶投进泉中,任其漂移,人们只能在泉边恭候祷告。等那瓶儿在水的摇动中灌满了水,人们大喜过望如获至宝,立即捞出瓶子,瓶口封上红布并用红绳扎好倒挂在童男的背上。鼓乐吹打引导,大家跟了童男欢欣鼓舞地返回龙王庙。

一直等在庙里的巫神等取水队伍一到,立刻像是杨四将军神魂附体,成了杨四爷,剥光了衣裳,跳进庙院里的池水中,翻腾击水,搅得池水波起浪涌,然后上岸手握麻皮搓成的鞭子,噼里啪啦甩得山响,边甩边舞口中尚念念有词。如此舞动跳跃一番,这才从童男那儿接过圣水,供献在龙王案上。

假若天从人愿,果然奏效降下雨来,几月内都会有社火、唱戏等活动,答谢龙神的恩泽。

新中国成立后,求雨活动告停。可在1962年,龙王庙虽然已经不复存在,但由于遭遇春夏大旱,又有人提出去杨爷泉取水,且有少数人成行。结果被当做宣扬封建迷信、组织封建迷信活动整治一番,之后再也没人去求雨了。

“你来了吗”

地藏寺当然是供奉地藏菩萨的寺院。寺是佛家的净土,庙是道家的圣地。在中国,南北朝前后佛教传入,佛道一拍即合。中国文化讲究“中庸之道”,不用极端的方式排斥外来文化,包括外来宗教。对许多社会现象,保持一种宽容的接纳和有针对性的处置。不把不同观点和教义说成是魔鬼或异端邪说,不会像中世纪的欧洲教会把坚持“日心说”的布鲁诺活活烧死。佛教的传入很快就为中国文化吸收,与道教并存。佛祖与道中仙人常聚在一起,讲经说道,切磋棋艺,谈论古今。这在《西游记》故事中就有最好的诠释。

地藏寺大殿是分两次修成的,因而有南北两座相连的大殿构成,北殿建在先,宽五楹,深六进。大殿正中供奉地藏菩萨,地藏菩萨梵名叫“乞叉底蘖沙”,意译为“地藏”。他的前身是一小国的国王,因本国国民疏于教化,不行善举,多为恶行,致使国贫民穷。为此他发誓首先剃度,超度本国人众脱离苦海,得享安乐。他说“地狱不空誓不成佛”,可人世间作恶者层出不穷,地狱里鬼满为患,所以他至今成不了佛,只能是菩萨。地藏菩萨敬台下是幽冥地府八重地狱。地藏菩萨的金身塑像端坐在莲花宝座上。莲花座下有一个小洞,洞内有一狮不像狮、虎不像虎,有点像金毛猴,又极似狗的怪物。据说这是地藏菩萨的母亲。其母本来吃斋念佛积德行善,可是后来又开斋食荤,造下十恶不赦的罪孽,被变成这样一条四不类的怪狗,在儿子座下躲避更残酷的惩罚。民间还有传说,唐末农民起义领袖黄巢正是地藏菩萨转世,以惩处李氏王朝的罪孽。

大殿东西两侧是十殿阎君塑像,这十殿阎君和地狱是佛家的产物,在道家也通用。冥界八重地狱泥塑群像,场面宏大,塑像栩栩如生:

有一个年轻女子从头顶向下被锯为两半,其下有狗正在舔食流到地上的鲜血。这是因为其女子生前事过两个丈夫,阎王只好将她一分为二,平息这场争婚官司。

一面目可憎的男子跪着,小鬼用尖刀剜他的眼睛,这是不孝父母长辈,对父母横眉瞪眼的结果。

奸商使黑心用大秤小秤大斗小斗,正由小鬼用大铁钩吊起来审讯。

心术不正,挑拨是非,道白说黑的,小鬼往外抽他的肠子。

卖国求荣残害了岳飞的奸相秦桧和他老婆王氏,由一个小鬼拿勾魂牌用铁索套住脖子牵着,另一个小鬼正拿狼牙棒赶着送往第八重地狱。

刀山和油锅也赫然摆着,等作恶的人去遭受刺穿和煎炸的煎熬。

行善积德者,要过金桥银桥,之后还可以上“望乡台”回首看一眼阳间的家园和亲人,以解思亲之念。

整个雕塑群内容丰富,传说中的地狱各类情景都被直观地反映出来。

大殿门口,有一手持铁链的恶鬼,原先恶鬼脚下有机关,若不慎踏动机关,恶鬼会抛出铁链将踏动机关者套住。后来因吓死了人机关被钉死。

与北殿相连的南殿修建在后,南殿北墙中央是面南而坐的南海观世音菩萨,与北殿地藏王塑像背靠背,因而称为倒坐观音。南殿宽三楹,深五进,南边带走廊。南殿高于北殿,但与北殿珠联璧合形成一个整体,不知情者会以为是一座殿堂。

地藏寺大殿正门楹联:

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何为不知

善报恶报速报慢报终须有报

最有意思的是横批“你来了吗”。简单通俗诙谐幽默而蕴意深长。按佛家的说法,每个人身后都必须来这儿,那你是以什么形象、什么身份来的,作恶者还是行善者?来了后你将得到怎样的待遇?上刀山下火海,还是上金银桥?对于信徒们而言,不能不是一种警示。

地藏寺是甘肃民勤籍客商于嘉庆二年(1797年)修建的。据说当年大殿刚刚修好,其中一根檩条突然折断,这当然是必定要更换的,可是更换就得扒屋顶,那将费时费力,不能按时完工。工匠们一筹莫展。这时来了一位白胡子老头,声称自己有法子解决问题,大家等着看他怎么换,可白胡子老头只是坐着抽烟,一点动静也没有。大家骂他吹牛,纷纷离去。第二天早上,等人们去上工,进殿一看,檩条已经换好,庙顶分毫未动。老头分文不取不辞而别,大家说一定是鲁班显圣,解徒子徒孙于困厄之中,于是焚香磕头、顶礼膜拜。现大殿历时二百多年之后,1996年群众自愿捐资做了抢救性维修,1999年政府出资对前亭及两侧厢房进行了修复,2005年大殿由自治区文物局投资进行了修整。

仙姑庙前女儿簇拥

与地藏寺一墙之隔的仙姑庙,是甘州商会会馆,因此又称为甘州庙。

仙姑庙里的主神是张掖的仙姑。据说她十分孝敬瞎眼的婆婆。一日她外出做工,活儿多,做到很晚还没回家,瞎婆婆怕她出意外,出门找她。等她回家,婆婆不在了。她赶紧出门去找。夜深天黑,为了自己不迷途,她牵了一大团毛线,边走边放。走了很远,毛线放完仍没找到婆婆,不得不抽出自己的肠子接上继续走,肠子抽完,她死了。另有说法是她为了逃避包办婚姻,寻求自由和幸福,毅然离家西出阳关。为不迷路牵毛线团边走边放,线放完又抽出肠子衔接,终于到达目的地,但是到目的地后人死了。不管是为孝道还是为爱情,她是一个普通劳动妇女,而且日子过得很不宽裕。人们敬佩她的精神,尊她为仙姑,修建这座庙宇。将一位普通劳动妇女尊为神仙如此隆重地供奉,而且常年香火不断,看来劳动者更喜欢出身于劳动阶层、贴近自己能成为自己的精神寄托的神仙。中国老百姓自古创造的神仙都曾是人,这些人因其品德高尚或有学术建树或曾造福大众,受到人们的尊敬崇拜。从地位最高的玉皇大帝、老子,到孔子、鲁班、关公,直至铁拐李、土地爷以及本庙里的不知姓名的仙姑,生前都是人,但他们是大家和社会公认的有益于社会前进的圣人、贤人,人们将他们奉为神仙予以供奉,寄托对美好幸福生活的追求。

仙姑庙原山门富丽堂皇,门楼是三层彩头,大门两侧是小角门。山门内正面是一堵长十米、高五米、厚近一米的青砖浮雕影壁。整体造型是万卷书。正面浮雕为“二龙戏珠”,二龙对首,宝珠飞腾其间。背面是“丹凤朝阳”,双凤飞舞,迎着太阳。龙身与凤翅均用铁钉固定,据说因其造型生动逼真,雕好上墙后点睛时都欲破壁而去,故以铁钉钉住。

影壁后是坐北面南的戏楼,小巧而精致,大有淑女之态,与“仙姑”气质吻合。戏楼前是一小广场。广场南头有一座金瓜吊桥,夏日常有山泉从桥下淙淙流过,更似仙姑的如水柔肠。

过金瓜吊桥,是正厅,彩绘的梁栋色彩缤纷。穿正厅,厅南边两侧是两座并列的三层阁楼,一座叫日光楼,一座叫月光楼。日光楼内供一面大鼓,壁画是一男子怀抱一轮红日,一派阳刚气象;月光楼内供一口大钟,壁画是一女子揽一钩新月,充满阴柔气质。这大约正是道家所谓的日月乾坤,阴阳互补。两阁楼的第二层实际也是四面敞开的厅阁,北面和戏楼正对,是达官贵戚及家眷看戏听曲的包厢,其内设有雅座,饮茶嗑瓜子闲聊听音乐,好不自在。

阁楼南边是东西两排厢房。正厅对面是大殿,殿里的主神自是风姿绰约的仙姑塑像。大殿在20世纪50年代已被拆除,2010年被修复。

仙姑庙山门联曰:

花木四时新飘红缀绿不是人间景色

溪山千古秀钟灵毓瑞长留世外烟霞

这和东边仅一墙之隔的威严、肃穆、沉重的地藏寺形成了完全不同的氛围,充满了瑞祥、和睦、清新与宁静。

每逢庙会,与仙姑庙戏楼相对的地藏寺戏楼上唱《铡美案》《钟馗打鬼》等武戏,而仙姑庙戏台上唱《梁山伯与祝英台》等文戏。两台同唱,竞争只在不言中。看谁的台前观众多,谁当然是赢家。这就叫“唱对台戏”。

仙姑庙庙会,前来看戏的女儿家特别多。那时候,女人难得出门一次,虽说不是绝对遵从“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原则,但无缘由地在大庭广众露面,肯定会招致非议。而仙姑庙庙会是不拒绝女人参加的,女人们有此良机,无不踊跃前往。尤其是姑娘们,除了看戏,还可以偷偷地看小伙儿,寻找自己的心上人。男人们一样,平时难得见到除自家女人外的如此多的女人,机不可失,看戏看人特别是看女人本来就是赏心悦目的事。

1950年后,巴里坤第一中学迁到地藏寺、仙姑庙内,拆了隔墙,两庙合二为一,实现了真正的“佛道合一”。庙宇中的各类塑像同时被打碎。1958年,县一中迁出,这里又成兽医站、农技站等几个单位的办公地,地藏寺大殿成了病驴乏马的治疗室,虽说是对神灵大有亵渎,可总算两庙免除了被毁的厄运。

1999年,仙姑庙正厅,日光楼、月光楼维修。2005年东、西厢房修复。

修复后的地藏寺、仙姑庙焕发了昔日风采,斗拱雄奇飞檐凌空,钟声洪亮风铃清脆,古树峥嵘草坪碧葱。真是寻古探源修身养性的好去处。如今这里是巴里坤著名的文物旅游景点。

“庙宇冠全疆”只是说巴里坤庙宇建筑、庙宇文化在新疆更为典型,更能集中体现佛道宗教文化在西部边疆深刻的影响和浸染而造成的深厚底蕴,绝不是巴里坤所仅有。单就庙宇的建筑及其庙会活动等文化表现,从巴里坤西行,奇台的庙宇,吉木萨尔的唐代佛寺、千佛洞,阜康天池的铁瓦寺,乌鲁木齐的红庙、文庙、八仙庙,直至伊犁一路各地的众多庙宇,无不蔚为壮观。其中吉木萨尔千佛洞占地约五千六百平方米,洞内有释迦牟尼、菩萨、十八罗汉等千尊佛像,洞前有大雄宝殿、天王殿、地王殿等大型佛教文化建筑群落,后来又在千佛洞西续建了三清观、玉皇阁、定湘王庙等一批道教建筑。有庙就有会,各地各庙的庙会形式繁多,无一不是热火朝天。如乌鲁木齐各庙宇的庙会活动年年如火如荼。庙会期间,少不了要搭台唱戏,往往连续三天,善男信女争先恐后赶庙会,敬香拜神、求签问卦,叩首许愿、摆祭还愿,摆摊营销、设点售茶,香客游人来往如织,络绎不绝,或观赏庙会盛况或品茗小憩谈天说地。构成了西部边疆热烈奔放中饱含深邃、红火激荡中蕴藏恬静的文化神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