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汉韵胡风巴里坤
17077200000018

第18章 多元汉文化成为新疆主流文化之一(4)

中国人自古就有重视教育的优良传统,更久远的不论,就从孔孟说起,两千多年中从政府到民间尊崇教育的事例就难以一一枚举。单说自清代中叶开始的巴里坤教育,政府和老百姓对其重视的举动在当时全国最大移民区的新疆地域内应当说是走在前列的。毋庸置疑,这是国家和每一个老百姓的利益共同取向的结果,也是如前所说的当时当地政治经济发展达到一定程度的必然。但是,巴里坤人却将其和一段美丽的传说联系在一起,这给巴里坤教育的发达蒙上了神话色彩,似乎巴里坤教育的发展是顺乎天意的必须,从而增强了巴里坤人教育投入的信心和热情。

相传在清乾隆年间,从口里(新疆人称阳关、嘉峪关为“口”,即关口,关口以东是口里,关口以西以北是口外)来了一位云游的方士,他在镇西境内游览一圈,找到府衙的师爷说,镇西这块地方,四面环山调风聚雨,山林茂密水源充足,中有几条清流穿针引线,绣织了草绿花红的一马平川,西海子纳百川而不流逝,足以聚宝,确属风水好地。只可惜自古以来战乱频仍,成为各豪强争霸的战场。人们只崇尚武功,跨马挺枪驰骋纵横,而不习文弄墨尚乏教化。须知镇西之府要长久镇守西域,单凭武力往往适得其反。原因是这里虽然有平川草地为纸,海子为墨池,而且海子边的尖山子就是玉皇大帝给备好的笔架。文房四宝三件俱全,只差最关键的一件,那就是笔。假如能有一支如椽巨笔,这里将文风日进,官僚躬亲知廉耻,百姓温文知礼义,不久便能有大批文士涌现,以后会出一斗麦子(粒数)的文人。

知府大人得知此事,百思不得其法,一日出游至地藏寺与僧人明月和尚对弈,谈及求笔之事,明月和尚道:我佛慈悲,早为施主备下一计,来年贫僧圆寂,可为贫僧在山坡高阜处建一浮屠,足以作笔。

浮屠者,塔也。佛家有“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之说。七级浮屠就是七层的塔,往往是得道高僧的寝陵。来年,明月和尚果然坐化地藏寺。按明月和尚的遗嘱要将他葬于高阜处。巴里坤四面是山峰,有峰就有沟,峰峦和沟壑共同组成山。有壑才能显现出峰峦的挺拔险峻,有峰才能表现出沟壑的深奥包容;峰是山的阳,壑是山的阴,阴阳互补山才如此博大精深蕴宝纳英绚丽多彩。山中沟壑无数,不同沟壑景色不同,有的开阔有的深邃有的奇险有的平缓,但总体而言,其间不外乎都是松林草地,岩石山涧。究竟葬于哪一处高阜之地好呢?知府请风水先生踏勘后选中了冰沟之口。

这儿是所有面向府城的山沟中沟口地势最高的,且距城很近。背靠松柏葱郁的大山,面对平旷美丽的草原,不能不说是一块受雨露滋养听八面来风观四方情状的风水宝地。于是将明月和尚葬于此处,在墓穴之上修建了七级青砖实心塔,世人称其为“冰沟宝塔”。

所以把冰沟宝塔列为巴里坤三胜之一而不列入八景之中,原因就在于它是温润水土、催化文化、培育文人的圣物。

后来巴里坤确实文人代出,是不是因为修了这座宝塔,不得而知。史实是: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镇西设府后,在汉城西街文庙创立了学宫,办起义学,后来教育规模不断扩大,又办了一些义学馆,民间私塾非常普遍,“兴仁讲让,诵读日盛”。同治年间,奇台籍人王世荣教授的义学在社会上影响很大,他在镇西从教一生,教过许多学生,培养了不少人才。以后的几位德高望重的先生,如康公、田种德、赵伯田、王秀才,及清末民国初的李鸿义、李永发、阎培兰等,先后收徒授业,受教育者达数百人。清咸丰年间,在汉城东街文昌宫创立了“松峰书院”,是当时镇西的最高学府,一些有名望的文人讲学授业,为科举培养人才。

清代科举大体因袭明代制度,文科考试以制艺(经义的别称,即八股文)、试帖取士,以四书五经为体,文章诗赋为用,分童试、乡试、会试三级进行考试,被录取者分别获得秀才、举人、进士等称号。在开设文科的同时,开设武科,武科和文科一样,参加童、乡、会试后,录取者分别获武生、武举、武进士称号。文、武童试都是三年举行一次,先经县试、府试,然后由学政举行岁考。文科童试只考文艺(策、论等),称内场,武科童试以外场为主(马射、步射、开弓、舞刀等),兼试文艺。镇西府的县岁考在学政巡视时举行,武童考外场时,本府总兵派参将或游击一员会同学政考试。乾隆四十四年(1775年),镇西府科举按征粮给学额:文童、武童各十二名,宜禾县文童、武童各六名、廪生三名、增生三名,每六年还给贡生一名、廪生四名、增生两名,岁试文童、武童各六名,科试文童六名。

乾隆三十八年至同治十三年(1773年—1874年),因甘肃省无贡院,镇西参加乡试的生员赴西安应试。到咸丰四年(1854年),镇西考中文举的一人,贡生十人,考中武举的三十七人。文武科举及第的成绩,激励了镇西兴办教育的热情,“一时投戈息马者兼晓读书,弦诵之声不亚中土”。关内来此的文人武士,都认为这里有用武之地。迪化都统为解决迪化、昌吉、镇西等五厅县生员赴陕西乡试路途遥远、川资不济的困难,奏准朝廷赏给每个应试生员驿马一包(行李)一骑(骑乘)。光绪一年(1875年),陕西总督左宗棠奏请批准陕西和甘肃两省分设乡试考场,在兰州设贡院,并给新疆镇西等五厅县应乡试的生员赏给车辆川资,以励进取。在兰州参加乡试的镇西生员中,考中文举的四人,贡生九人,考中武举的十人。历年来在陕西和甘肃共考中文举五人,贡生十九人,武举四十七人。这些人中,包括后来的新疆省主席李溶等,他们大都成为当时社会有用的人才。

在同治年间,浩罕汗国阿古伯入侵新疆,陕西回民起义军头领白彦虎窜到新疆投靠阿古伯为害,新疆大部陷入战乱之中,民不聊生,还谈什么教育,唯独镇西未陷落贼手,“全疆糜烂,城池学宫荡然无存,其中完善之区,应诵如故者惟镇西一城而已”。因而有了“教育甲全疆”之说。

直至盛世才、国民党时期,由于中国共产党人的帮助,镇西教育又有了较快发展,城乡先后办起了十几所初等和高等学堂,有学生四百多名,到1944年,还办起了三所民族小学,学生八十余名。1946年,县长王东阳创办镇西中学,到1948年,该校增至三个班八十六名学生,这些人到新中国成立后大都成为各行业干部。

§§§第5节镇西文风佳新疆

正是因为上述当时镇西政治经济教育的快速进步,还因为当时内地许多文人的到来,其中包括国家一些很有名望的高层文化人物或路经这里在此作一些时日的逗留,或在此地长时间居留设馆收徒授业,无疑对镇西的文化发展和积累起到极大的推动。他们中有著名的洪亮吉、沈青崖、纪晓岚等,有多年居住在镇西城中以教授生徒为业的南京诗人金德荣(原南京知府)等。

自古以来,西域往往被不了解西域的内地人想象成刀耕火种、茹毛饮血之地。虽不至于如此落后,但生态脆弱,自然环境恶劣,人烟稀少倒也是实际情况。因而不少触怒圣颜的大臣先后被贬斥流放西域。但是,当他们一脚踏入西域的土地,立刻为大漠的浩瀚、天山的雄奇所震撼慑服。特别是一踏入巴里坤,第一眼看到西域广阔的草原,晶莹的冰峰,尤其是古松参天、林涛万里的壮观景色,让他们惊叹不已。面对如此壮美的山川,他们忘记了自己遭受贬谪的处境,心旷神怡,由衷发出对天山的赞美,欣然作诗歌赋,以至成为千古之绝唱。

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当数洪亮吉,他不仅以诗五千余首在清代诗人中名列前茅,而且以对西域壮美山河的吟唱将他的诗歌推向高峰而享誉九州。

嘉庆五年(1800年),洪亮吉遭发配,于十二月由哈密赴镇西府,翻越库舍图岭(老百姓俗称达坂),两日赋诗三首。《天山歌》是到西域的第一首。开篇就石破天惊,妙语连珠,构想奇特,以独特的敏锐感受,传神地表现了天山雄奇、洪荒的美:“地脉至此断,天山已包天。日月何处栖,总挂青松巅。穷冬棱棱朔风裂,雪复包山没山骨。峰形积古谁得窥,上有鸿濛万年雪。”

诗章以“地脉至此断,天山已包天”开章,突兀惊险,以“日月何处栖”说天山的高奇和青松的挺拔,以“鸿濛万年雪”烘托气势,自始至终紧扣读者的心弦,造成一种强烈的宏观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