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汉韵胡风巴里坤
17077200000036

第36章 哈萨克文化中的多元素(3)

棉袷袢都是羊毛或驼毛絮装的,面料多为灯芯绒或人字呢等,颜色也视穿衣人的年龄而有别,但最多见的仍是黑色和蓝、黄色。

窝儿裤在汉族服饰一节里已经作了介绍。巴里坤汉族人的窝儿裤,显然是从哈萨克人那儿学来的。哈萨克人窝儿裤的特别之处是在裤脚下沿向上三十厘米用带图案的黑或蓝色灯芯绒镶成宽边,最下沿用羊羔皮镶边,一为美观,二为防马肚子上的汗水浸坏皮子。

靴子是哈族男人喜爱的穿着,他们喜爱较肥大的靴子。靴腰及膝,后跟高,钉铁掌,有的还带马刺。一是能盛下穿有毡袜的脚,二是看上去壮实英武。靴子面料多用压有方格的香牛皮,靴底皮多用熏牛皮制作。

其实女人也很喜欢穿皮鞋和皮靴。鞋头略带尖,较肥大,宽高跟,干皮底并有搪底,用牛筋线纳上,底沿很薄,紧靠鞋帮,跟底钉铁掌。皮靴的靴腰可及膝,穿上显得精明干练。

哈萨克男人的皮帽子分两种,一种叫吐马克,帽筒为四棱形,上小下大,两边除耳扇外,额上有额扇,后边还有尾扇,形似大尾羊的尾巴。帽面布料多用质地上好的缎子,常见颜色有紫红、大红、粉红、绿、蓝等。耳扇、尾扇、额扇选红狐狸皮,两耳扇下部外缀两条彩色系带,帽顶有一撮猫头鹰羽毛,羽毛底部有几个串珠。另一种也叫尖尖帽,哈语库拉帕依,帽筒为圆锥形,面料多为黑条绒,内装羊毛或驼毛,比较轻便。

哈萨克女人的传统帽子形如圆锥,高约三十五厘米左右,帽尖上钉一撮猫头鹰羽毛,尖后垂一撮彩色丝线穗,帽墙选用红、绿色缎面,用金银线或小串珠扣成哈萨克民间图案,下沿上部钉上各种金银小圆币或宝石串珠之类,帽口一圈吊金银制作的小吊片。哈语叫扫库仑。戴扫库仑的女人,富丽堂皇,是有身份有地位的标志。在旧社会,只有巴依家的姑娘媳妇才能戴得起扫库仑。

还有一种专是婚前女孩子戴的帽子,叫塔合亚。面料多用红、紫红、草绿、墨绿等的锦丝绒,帽墙比男式帽稍高。用白色串珠堆成图案或用金银线扣成哈萨克民间图案,帽尖上钉一撮猫头鹰羽毛。

头巾是哈萨克女人最常用的饰品,叫加吾勒克。加吾勒克种类繁多,就质地而言,有毛纺织品,有丝织品,有混纺织品等。就花色品种而言,五花八门,但最适合于自己的,除自己的爱好外,要和本人的年龄、身份相配。就佩戴方式而言,已婚女子在客人面前头巾系在下颚下打结,未婚女子则包头露耳在脑后打结,年青媳妇出门,多戴丝制的。有网洞的大头巾四边是十厘米的丝穗,折成两层三角,大角披在肩后,另两角绕下颚交错系于脖后打结垂于双肩。

腰带是哈萨克男人喜爱的饰品。选用优质的牛皮由两层制成,皮带正面有各种图案,是用专门的工具在预制的铁坯上刻出图案细纹,将银铂镶嵌在铁坯上,再将镶有银铂的铁铂钉在腰带上,这叫银腰带。有在腰带上镶宝石珠子的,还有在腰带上设置专挂刀子的吊环。这类腰带做工精细、美观大气,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哈萨克人说:牲畜有价,腰带、马鞍、马鞭无价。

哈萨克人的其他服饰,如内衣、连衣裙等,都有鲜明的本民族特色,这里不再一一赘述。

5.节日

哈萨克一年中的主要节日是纳吾鲁孜节、肉孜节和古尔邦节。

(1)纳吾鲁孜节

纳吾鲁孜节是哈萨克的春节,它是哈萨克历史上流传很久的传统节日。按照哈萨克族历法十二生肖纪年法计算,哈萨克历元月一日,就是公历3月21日,是中华夏历春分,白天黑夜时间相等,即为哈萨克人的纳吾鲁孜节。节庆的时间,各地有十五天的,有九天的,有三天的,也有一天的,现在的哈萨克人都趋向一至三天。哈萨克人是跨国民族,土耳其的哈萨克将纳吾鲁孜节定于3月20日,哈萨克斯坦的哈萨克人将纳吾鲁孜节定于3月22日,我国的哈萨克人一般将纳吾鲁孜节定于3月21日。在节日之前,家家都做节日准备,清理花毡上的尘土,清洗衣服被褥,打扫室内外卫生等。此时哈萨克人多在冬窝子里,喂有料羊的宰料羊,没有料羊的人家有冬肉(熏肉)。纳吾鲁孜节的饭食,哈萨克人通称纳吾鲁孜靠交(汤饭的通称),做法是把麦子用水拌湿,用木臼将其捣成粉状,与大米、小米、卡提克(储存在羊肚子内加盐的酸奶)、羊肉等多种食品放在一个锅里煮成粥状,即为纳吾鲁孜节靠交。

纳吾鲁孜靠交俗称百家饭,阿吾勒中的人相互走访拜年,都要吃纳吾鲁孜靠交,所以每家都用大锅准备。

纳吾鲁孜节期间,阿吾勒要组织各种文体活动。大家要跳民间舞蹈,听弹唱,或阿肯弹唱。还组织猜谜、摔跤等活动。节日里小孩们更是兴高采烈,他们三五成群地聚在一起,除了吃靠交外,还做一些传统的游戏,如摸瞎子等。

(2)肉孜节

肉孜节是伊斯兰教的宗教节日,也叫开斋节。伊斯兰教规定以伊斯兰教教历9月1日至10月1日为封斋时间。斋戒是伊斯兰教的五功之一,是每个成年穆斯林必须遵行的天命功修(病人、孕妇、哺乳期的妇女例外)。封斋期间,穆斯林于每天日出前和日落后进餐,禁绝房事,杜绝一切不轨行为。象征向安拉忏悔、赎罪,要将穆斯林培养成能忍饥受饿、克己禁欲、畏主守法的人。

伊斯兰教历10月1日开斋,即一个月斋戒已满。哈萨克一般没有礼拜寺,大都选择部落住地中间地段,集中全部教民,由大毛勒达主持礼拜。肉孜节一般过三天。人们穿上节日衣装,骑马串亲访友,互相祝福。哈萨克人有氏族互相拜访的古老习俗,加上伊斯兰教施舍济天课的要求,在节日期间对受灾的家庭及残疾人,都馈赠钱物或牛羊,帮助受灾的家庭和残疾人同样过好节日。

(3)古尔邦节

肉孜节后七十天是古尔邦节。古尔邦是阿拉伯语的音译,意为“献牲”,故也称宰牲节。传说安拉曾向人间派过五个天使(阿丹、努海、易卜拉欣、穆萨、尔萨),其中天使易卜拉欣,有一天做了个梦,清楚地听到安拉令他把自己的儿子依斯马依杀死。于是,易卜拉欣就将依斯马依带到深山中,正要举手杀死儿子时,跑过一只羊,安拉令他宰羊代替。据此传说,伊斯兰教规定每年在教历12月10日宰杀牲畜,祭祀安拉。所以把古尔邦节所宰的羊叫替罪羊。古尔邦节宰羊时不能绑羊腿,传说这时的羊,是主人灵魂升天到安拉那儿去的乘骑,绑了腿,主人灵魂就无法到达天堂。

古尔邦节在哈萨克阿吾勒中非常热闹,家家都做包尔沙克、油饼,都备有手抓羊肉。节日期间人人穿上新衣服,走亲串邻。在聚居区还要组织赛马、叼羊、姑娘追等传统文体活动。6.婚俗

哈萨克的婚姻习俗具有古老的游牧民族的特色。

哈萨克人一般实行一夫一妻制,新中国成立前巴依可以娶妾一两个,多则三四个。

哈萨克人实行部落外通婚,本部落最少也是七代之外才能通婚。实际上,本部落不管多少代,通婚的极为少见。

原先哈萨克的婚姻都由父母包办,现代多数由母亲向女儿征求意见后决定,但父亲不能当着女儿问及婚事。

哈萨克人缔结婚约有两种形式:一是男方父母到女方家直接提亲,另一种是男方请自己的亲戚朋友去女家说亲。一般都讲究门当户对,从经济条件、社会地位诸方面考虑,绝不向和自己地位悬殊的人家求婚。哈萨克人选择对象时要看其父亲的为人和母亲的品格,俗话说“姑娘好不好看其母亲的脚”,就是说姑娘的妈妈脚上穿的是否干净利落,就能说明她是否精明干练,因为“女儿是母亲的影子”,有其母必有其女。

男方的父母征得儿子同意后,方可前去提亲。第一次提亲,女方父母如果说:“你的孩子是好孩子,只要两个孩子都同意,再说吧。”表示婚事有希望。如果说孩子年龄小等理由,表示婚事成功的可能性很小。如果女方父母明确表态了,愿结亲家,男方就要筹备礼品。过一段时间,男方托人请女方父母来家做客,也叫第一次认亲。女方家长按男方邀请的日子到男方家来。男方肯定热情招待新亲家。在门外迎接,扶亲家下马,按礼节相见,宰羊款待亲家。第二天亲家回家,男方要送一定数量的衣物和现金。礼金尾数一定是奇数。另外还要送给一两头大牲畜,多为一匹好马或一峰骆驼。

第一次亲家见面时就约定订婚的日子,男方把订婚礼品装在褡裢里送到女方家,俗称“送褡子”。

男方一般在“送褡子”前一两天,要派人邀请阿吾勒的亲戚朋友来参加“吉勒提斯”剪彩仪式,也叫吉勒提斯托雨。举行吉勒提斯仪式这天,要宰羊,招待前来参加剪彩仪式的各方宾客,宾客都送礼,可以送钱送布料,也可以送牲畜。所送布料搭在绳子上让大家参观。客人都到齐了,几个中年妇女取下搭在绳子上的一块鲜艳的裙子料折起,两人拉紧,一人从中间撕开,而后按所有女客的人数,每人撕给一块,大小不限。拿这块布的人会有好运。布撕开了,厄运被撕破了,路也撕开了,男女两家互通的道路从此开通,孩子的婚姻不结疙瘩,美满幸福。

在吉勒提斯托雨筵席后,男方父母请来客中有经验的妇女,根据自己和亲朋送来的钱物,搭配订婚礼品,然后派人送褡子。女方父母、女方兄弟姐妹有几家,就准备几份礼品,漏了一家都被视为不礼貌。礼品分配原则,以女方父母为主。送礼的布料以四米为基数。送裙子料的件数一定要奇数,奇数吉祥,尾数七最好。礼金要用一块彩色手帕包上,哈语叫廷切克。俗话说一个廷切克里包了十峰骆驼。由此可以看出礼金的数量了。当男方送礼人到来时,女方主人和亲戚都要出门迎接。男方送褡子的人将带来的礼品交给主人,再把布料、成衣摆在花毡上,让女方的代表一一过目。

送褡子的代表中最少要有一位长辈代表男方,听取女方的意见。席间女方家要安排一些娱乐活动,女方姑娘的嫂子要为男方的客人唱欢迎歌,歌词多用很幽默活泼的语言,祝贺双方定亲成功。

订婚后一段时间,女方父母派人送口信,请新女婿上门认亲。

新女婿第一次上门,要规规矩矩,不能多言肆语,岳父母问什么答什么,只能盘腿坐在下位上。订了婚的姑娘一般不回避,但两人只能交换眼神,不准说话。岳父母热情地招待新女婿。吃肉时,要给女婿吃整个一块胸子骨和羊后腿的长棒子骨。羊胸骨由多块碎骨组成,但结实得像一块骨头。让未婚女婿吃羊胸骨,意即婚姻牢固得像羊胸子一样。

晚上就寝时,未婚妻的嫂子先把新女婿安置在另一个毡房里,当夜深人静,人们入睡后,嫂子领着姑娘来到未婚女婿的毡房,女婿拿出给嫂子准备的礼物,以表成全之情。

举行吉勒提斯托雨后,男方还要派人正式送“礼品”。送“礼品”的人员先要定好,多为能代表父母的长辈和未过门的女婿及一个伴郎等约五人左右。到离女家住地三五百米时,未婚女婿要下马回避。女方父母、亲戚都在门外热情迎接,新娘的嫂子领上一伙年轻的姑娘、媳妇,迎接新女婿来到门口。岳母端上一盆糖果、包尔沙克和奶食品,向女婿和来客的头上撒去。这个仪式叫恰修。

宴席间,阿肯们要弹奏冬不拉曲子。客人们用对唱和独舞进行欢庆,兴致越来越高,常常通宵达旦。

结婚不仅是个人的大喜事,而且也是双方家庭和部落的大喜事,因此,请客面很宽。哈萨克人为儿女办婚事的时间,一般都在7月至9月内进行。在女儿出嫁的头一天,要请阿吾勒中有声望的三至五位阿克萨哈勒,即白胡须老人。请白胡须老人为新人祈祷,将婚礼上要宰的羊一个一个拉在门前,一个老人做一次祈祷。然后帮忙的人开始宰牲。

正式举行婚礼的前一两天,新娘由嫂子或亲戚陪上,到所有亲戚家告别。每到一家,女主人迎出来,新娘就抱着女主人,哭诉即将离开父母,去陌生人家去做媳妇而对父母和家乡的依恋心情。这叫哭嫁,是哈萨克人婚礼的一个组成部分。

举行婚礼这一天,只要得到消息的人不下请柬也会来参加婚礼,来的客人很多。女方的婚礼要举行一天一夜,白天有宴席、娱乐活动。晚间还有婚礼晚会,晚会上男女双方都选歌手对唱,一般男方选派男歌手,女方选派女歌手。

女方的婚礼后,新娘休息一天,第三天是新娘到婆家的日子。一大早新娘就由伴娘和嫂子以及众姑娘化好妆,来到父母毡房告别。门外面四五个骑马的小伙靠近毡房,骑在马上用双手揭开毡房的一角,齐唱婚礼歌,歌声一停,新娘就要起身,先扑到父亲怀里,边哭边唱哭嫁歌。

女方家举行了隆重的出嫁仪式之后,新媳妇在母亲或嫂子、妹妹或弟弟的陪送下来到公婆家。婆婆会带领阿吾勒里的母亲们,端着盛满酸奶疙瘩、油果子、糖果的盘子向新媳妇头上抛撒食物,并张开热情的怀抱迎接新娘。于是,迎接仪式便正式开始了。这时,为揭开新娘的面纱,由一个手持马鞭、活泼风趣、能说善唱的小伙子咏唱揭面纱歌,通过揭面纱歌,把新娘介绍给男方的亲戚们。

咏唱揭面纱歌的小伙子以优雅婉转的唱词给新娘讲述做人的道理,这时,新娘首次给自己的公婆、长辈们和所有的亲属俯首行礼。

揭面纱歌的内容常常将告诫、教诲与诙谐有机地结合起来,幽默风趣。开头唱道:

噢,瞧瞧,新娘来了,快来看,

记着带上见面礼再来看,

不要评论她鲜艳的服装,

先说说她的尊名和大姓。

新娘来了,快揭面纱,

婆婆来了扔撒礼食,

这可是巴蒂曼、哈依霞,还有哈蒂霞——

她们留下的习俗。

十八岁楚楚动人的姑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