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汉韵胡风巴里坤
17077200000037

第37章 哈萨克文化中的多元素(4)

带穗头巾垂挂在姑娘的头上。

不要认为这是异乡别土,而整日沉闷,显得胆怯。

不要与邻里搬弄是非,会让坏名声传千里。

向好人学智慧,会使你美名传颂。

请你躬身俯首,向正堂的公公行礼,

与夫婿和睦相处,如胶似漆。

父母留给我们,如此美好的遗产,

应代代相传,世世咏颂……

娶亲人家当天宰杀牲畜,高歌劲舞,十分热闹。当给灶火里倒上油汁,火焰升起来的时候,人们都念道:“火神娘娘,油神娘娘,给我们福祉。”

哈萨克的婚礼实际上是草原上的一次盛会。宴席之后,举行赛马、叼羊、摔跤、姑娘追和其他娱乐活动。

7.体育

哈萨克族的体育活动大都在夏季牧场上举行,许多体育活动都带有浓郁的游牧民族特色,既是世代相传的健身手段,又是牧场上最受欢迎的群众文化娱乐活动。许多体育项目表现了他们的勇敢、聪明和机智,富有明显的游牧民族的彪悍、粗犷、豪爽的草原特点。许多体育项目已经成为哈萨克族在各种喜庆集会中的重要活动内容,并成为其他民族共同喜爱的精神财富。

哈萨克族谚语说:“马和歌是哈萨克的两只翅膀。”哈萨克的体育活动也大多是在马上进行的,如赛马、叼羊、姑娘追、骑马抢布、骑马拾银、马上角力、马上拔河、骑马拾手绢、马上技巧、赛走马等。

除与马有关的体育活动外,还有包括其他民族喜闻乐见的摔跤、箭射银元、箭射元宝等活动。

(1)叼羊

可以分两种类型:一种是由一名有威望的长者将宰了后取出内脏、割去头蹄的两岁山羊扔在出赛的两人中间,参赛双方以氏族部落为单位,各出一名骑手,听口令的同时夺取山羊,夺得羊的一方将羊压在腿弯和马鞍之间,另一个则用力争夺。败者下场,再由同部落的其他人去争夺,最后以一方无力争夺时定胜负。

另一种则由双方对等各出若干人,双方骑着马互相争夺死羊或羊皮,其中一人夺得之后,立即策马疾驰,对方则奋起直追。获羊一方的其他人则千方百计地阻挡对方。如双方各抢住一只羊腿,有时能将死羊撕裂。最后以一方追赶不上为输。夺得羊者飞马回来,将羊只丢在某家毡房门前,这家毡房的主人则以拾羊为荣,认为给自己带来吉祥,并在当晚杀一只羊来招待叼羊的人们。

据说,叼羊中夺下的羊肉煮汤可治疗小儿百日咳,这当然没有科学道理,但作为一种战利品,的确是喜庆之物。

(2)姑娘追

这一体育项目起源很早。据说很早以前,有两个部落结亲,迎娶姑娘时,男方向女方吹嘘本部落如何富足,又夸耀本部落马匹品质多么优良、新郎骑术如何高超,提出新娘和新郎比赛马术。于是,姑娘放马疾驰,小伙子在后面直追,最后小伙子确实追上了姑娘。姑娘为了挽回面子,在返回途中,让小伙先跑,姑娘后追。传到后来就由追姑娘改为姑娘追。

姑娘追大都由未婚男女青年结成对子,在草原上结对而行。小伙子可以在途中与姑娘说笑甚至谈情说爱,相爱者可以拉手,勾肩搭背及至亲吻,姑娘不得拒绝和翻脸。等到双方到达指定地点以后,小伙子立即掉转马头疾驰,女方则要奋起直追。追上之后可以挥动马鞭抽小伙子的帽子,小伙子只能躲闪不能还手。如女方喜爱对方,则轻轻挥动以示爱慕之情。演变至今,此项活动已不仅仅由未婚男女参加,只要是年龄相当的同辈成年人都可参加。女子挥舞鞭子在男人头上招摇,惹得观众哈哈大笑,逢场作戏,闹中取乐,成为草原体育中最受男女老少喜爱的项目之一。

(3)赛马

这项活动大多在喜庆集会上被安排在最后一天作为压轴项目。参加赛马活动的马匹,大都要在两三个月之前,将赛马单独喂养,哈萨克称为“吊马”。每日给马吃“小灶”,定时定量喂生鸡蛋、胡萝卜,以及精细的草料,但不能多吃,不能让马匹长膘,以免影响速度。在给马儿加营养的同时,每日要训练,使之轻快有耐力,参赛前要将马额上的鬃毛扎成小辫,防止鬃毛过长,影响视线;在额头上结上一束猫头鹰毛,以示爱护与吉祥。马尾巴也要扎住,减少阻力。骑手大都是身轻体健的男孩,有时也有女孩。骑手们头上要扎有颜色鲜艳的手帕,漂亮而又可以用来随时擦汗。从前,每当赛马跑到终点时,都大声呼喊着本部落的名称或部落中英雄的名字,祈盼给自己带来力量和荣光。

哈萨克赛马的类型也较多,有专赛两岁马、三岁马的。通常赛奔马,大都使用五岁以上的马匹,这类比赛有短距离、中距离、长距离等不同项目。速度赛马匹大都不备马鞍,只在马背上铺一块马垫子。而赛走马时,大多也用五岁以上的马。进行比赛时必须备齐鞍具,要压紧马,不能让马奔跑。一般距离较长,多为十公里左右,远的可达三十公里。

赛马奖励人数视参赛总人数而定,可以是前三名,也可以是前十名。第一名奖品丰厚,先前最多可获得九个元宝或九峰骆驼,同时还给胜利者披红挂彩。

(4)摔跤

哈萨克族史诗中的英雄人物大都是摔跤能手。在古代摔跤比赛中,不分体重等级,被摔倒者即为输。近代则要求摔倒后必须双肩着地才为输。同时也根据体重分等级比赛。比赛中,各部落的摔跤手在较量过程中观众都呼喊本部落英雄的名字,以给摔跤手加油鼓劲。

(5)骑马抢布

一般用三米到五米的彩色布,双方骑在马上各执一头,有的缠在腰上,双方奋力向相反的方向抽打马,哪一方松手,则为输。

(6)骑马拾银元

银元若干枚,埋在跑马道的路边,有的甚至于深埋十到十五厘米。骑手必须在马背上将埋好的银元取出,一枚不留则为赢。现今为了易取,则用红布将银元包好,摆在赛马道边上,骑手在很远就能看到,骑在马上探身下来将红布包一个个拾起。

(7)马上角力

从各部落中选出大力士,在马背上较量,或将对方拉下马,或将对方推下马,或将对方干脆抱到自己的马上,则为赢。

(8)马上拔河

双方各出一人,手执一根两米长的皮绳,在皮绳中点垂直的地上画一条线,双方用力拉,皮绳拉过中线者则为赢。

(9)骑马拾手绢

与骑马拾银元大致相同。

(10)马上技巧

当马儿飞跑时,人在马上倒立、镫里藏身、蹲在马上、躺在马上或者在马上翻筋斗,做出各种惊险动作,博得观众的喝彩称赞。

此外还有骑马射箭、箭射元宝、箭射银元等。

除了上述成年人的体育活动之外,还有一些属于哈萨克族青少年的体育活动。

套袋摔跤。参加比赛的人把双腿套在麻袋或羊皮口袋里,用绳子扎在袋口间,然后两人摔跤。上肢用力而下肢却使不上劲。

趴地拔河。比赛双方以相反方向趴在草地上,中间划一界线,双方的肩套在一条大绳的两端,分别向两侧用力拉。

秋千对唱。在两棵树中间拴三条大绳,一男一女或两男两女双臂各挽一条绳,双方的脚共同蹬中间那条绳,下面有人推拉,而男女双方则一方向前蹬一方向后蹬,边荡秋千边唱歌,歌的内容大都是情歌。

8.民歌

哈萨克族具有悠久的文化历史和优秀的传统文化,古典文学丰富多彩,民歌、叙事诗、英雄赞美诗、民间故事、格言、谚语等民间文学各具特色。特别是哈萨克民歌,更是别具一格。公元870年出生在哈萨克古老部落康居——钦察的法拉比,就是一位古典文学家、杰出的诗人,而且在哲学、天文学、音乐诸方面都有卓越的建树。他是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和中亚突厥文化的代表。他的哲学作品三十余部,还创作了十二集《音乐全书》,包括乐理、乐器、演奏技巧及音乐创作等内容,曾在世界上产生过强烈的反响。他有二十部用阿拉伯文写成的巨著留给了子孙后代。哈萨克学者们对法拉比渊博的学识十分崇拜。

在哈萨克族文学史上,继法拉比之后的阿拜·库南拜(1845年—1904年),不仅是位伟大的诗人、哲学家,而且对哈萨克民间音乐研究很有造诣,并以优秀的诗歌、叙事长诗流芳百世,成为哈萨克人民文学艺术的灿烂结晶。阿拜曾写道:“歌声为你打开生命之门,歌声为你送入坟茔。”阿拜在作品中对巴依、毛拉的丑恶面目进行无情揭露和辛辣讽刺、有力抨击,为广大贫苦牧民抱不平。阿拜的作品在民间广为传播,有力地促进了哈萨克民间文学的发展。

民歌的演唱在哈萨克人的生活及民事活动中,是不可缺少的娱乐形式。阿肯们借喜庆、节日、婚礼之机,弹着冬不拉,在琴声中融景生情,即兴创作,边弹边唱,语言生动形象,通俗易懂。阿肯用歌声反映哈萨克劳动人民生活现实,歌颂他们的斗争和理想。阿肯的弹唱深受群众欢迎。哈萨克地区尤其在夏季牧场上,常常举行不同形式和规模的阿肯弹唱会。弹唱会的形式多以对唱为主。阿肯们创作的新歌、新曲、新舞,题材丰富,内容广泛,风格独特,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广泛的群众性。俗语“阿肯的嗓子赛金子,阿肯的歌儿赛镜子”。

哈萨克的历史上涌现了许多负有盛名的诗人、音乐家和阿肯,如艾赛提·纳依曼拜。他为了揭露封建恶霸、巴依、毛拉的罪行,唤醒人民,写了大量的诗篇。如《萨里哈与萨曼》长篇叙事诗,是以爱情为题材的悲剧故事,深受人们喜爱。另外还有《木马》、《法兰西国王》、《努赫曼与纳合木》、《努素甫汗》等数十部优秀作品,以手抄本广泛流传于民间。传说艾赛提在一次对唱中,他无情地讥讽嘲笑、揭露巴依,遭巴依投毒而身亡。他临终时留下一首歌,至今还在哈萨克人民中传唱,曲调深沉,悲愤激昂,唱出他终身的遗恨。

艾赛提·毕尔江的生活令人遗憾,

只能用歌声划破漫漫的夜空黑暗。

高昂激越的歌声啊,

能否成为遗产传到子孙的耳边?

唉,死亡就是这样啊,

它不会预先来到你的跟前。

像阿拜一样为后代留下了遗言,

当然那样死去不会令人遗憾。

世上哪有我这样可怜的诗人,

书上从未发表过只语片言。

哈萨克民歌从内容和体裁上可分为习俗歌、情歌、诙谐歌、谜歌、哭歌以及叙事诗等。从演唱形式来分,可分为弹唱、对唱、齐唱和合唱、二重唱等。民歌广为哈萨克人民热爱,尤以对唱为哈萨克牧民喜闻乐见。对唱多为男女对唱,曲词要优美流畅,语言要形象、幽默诙谐,富有思想性。对唱双方要机智聪颖,即兴创作,回答对方的提问,多采用明喻和暗喻的手法,令人信服。阿肯要凭自己的机智来折服对方,证明自己的正确,要善于发现对方的错误言词,乘机反驳,挫败对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