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心灵收藏
17107500000011

第11章 无憾的归真

堂哥患肾脏病,久治不愈。我和老伴最后一次看他时,已是他病入膏肓的弥留之际,头朝北躺着,舌头僵硬,满腔的话说不出,眼睛暗淡呈灰,但对前来看他的人却瞪得嘀溜圆,头不时地挣扎抬起,看得出他内心里充满着对活的向往和对美好人世的留恋。满屋的人都惋惜地说:“这个人是救不住了(快要去世)!”果然第二天中午,三九的寒风把不幸的消息带到了我家,老哥于零时十分咽气归真,并叮嘱明天“撇史”时辰前送埋。天麻麻亮,我们提前赶到老哥家,在阿訇给他“着水”(擦洗身体)、穿“卡帆”(身裹白布)前,看望了他的亡面(旨在送他回后世的家)。他面部自然、安详、无憾地离开了“兑耶”(人世)。

这天,虽是寒冬腊月,却风和日丽、暖意融融。周围送埋体的二十几个方的清真寺的阿訇、满拉、哈吉(到沙特麦加朝过圣的人),村队领导、亲朋好友、孙男嫡女、邻里家族、穆斯林男女们,有的乘着不同的交通工具、有的步行,从四面八方涌来,连几位耄耋之年的老人也拄着拐棍步履蹒跚地走来。特别是他生前所在煤矿的百十位老工人,分别从百十里路几个不同的地方风尘仆仆地赶来,带着沉痛的心情,为这位好工人、好战友送葬。

人们在恭候举行殡葬仪式的空当里,三三两两地凑在一起,强忍悲痛,用颤抖的声音,夸赞的语言,评价着这位亡灵。一位七十多岁的老工人诉说记忆犹新的往事:“在煤矿井下采煤,他险处走,难处碰,敢打敢冲,是条硬汉,多次被评为矿里的先进、模范,是大家学习的榜样。”另一位满头白发,激情满怀的老战友接着说:“在各类物品紧缺,凭票供应的年代里,矿领导决定调他到井上搞后勤,为工人、家属办福利,他二话没说,愉快接受,上山下川,走乡串户,购买各种副食品和蔬采、鱼类等。经常是风里来雨里去,但他却任劳任怨,笑口常开,深得矿工及家属的厚爱,说他是黑色金矿的有功之臣,做了贡献的人。”村上的领导也语重心长地说:“哎,是个好人。前几天我去看他,他对我说的话,真叫人动情,大集体的日子里,为家乡谋求副业门路,增加集体收入。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他也是挂在心上。退休了,刚刚享点清福,瞧,这又‘无常’了(去世了)。”还有许多人也概括总结出一两句赞叹的话,激情谈吐。殡葬仪式准备就绪,阿訇按伊斯兰教规定,主持完数千名男女高穆参加的殡葬仪式后,在送葬人群的簇拥下,后生们争先恐后地抢着放埋体的“褶子”(放亡人的器具),高抬低埋了他的尸体。

老哥的生命结束了。但我亲自耳闻目睹了知情人对他在世时品行功过给予的评论。触景生情,脑海中的记忆涌上心头。这评论恰似当代著名诗人——臧克家老先生的一首诗《有的人》所云:“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也像“有投入”自然“有回报”一样,而且这种回报,不是随着人的死亡而消失,而终结,而是永驻人们的心中,永远彪炳史册。连《古兰经》也宣称:“像这样多做善事、好事,乐为他人谋利益的人,逝世后,‘安拉’(真主)定会赏赐给他一份崇高的待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