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舍与得人生经营课
17143200000061

第61章 得的智慧(12)

历史长河中,忠心耿耿的屈原、刚正无私的包拯、清正廉洁的海瑞、正气浩然的文天祥,还有隐居深山不食周粟的伯夷、叔齐等等,都是“行方”的典型,也因为“行方”而使他们得以流芳百世。若一个人方正不阿、坚持原则恰到好处,则会受到人们的敬佩和信赖,从而产生一些意想不到的好效果。

曾有位刚从学院毕业的护士,在一家医院实习,其间要能让院方满意,就可得到一份正式工作,否则就得离开。一天,有一位因车祸而命在旦夕的病人需要立刻进行手术,这位实习护士被安排做外科手术专家、院长亨利教授的助手。手术刚完,患者伤口即将缝合之时,这位护士阻止并严肃地对院长说:“亨利教授,手术过程中共用了12块纱布,但是您只取出了11块。”院长不屑地回答说:“我已经全部取出了,不要多说,立即缝合。”“不!”这位护士抬高声气抗议道:“我们确实用了12块纱布。”院长对此不予理睬,命令道:“听我的,缝合。”这位实习护士听完后,几乎大叫起来:“你是医生,这样做太不负责!”直到此时,院长才露出了笑容,他举起手心里藏着的第12块纱布,高声地宣布道:“从今天开始你就是我的助手。”最后这位实习护士理所当然地赢得了这份工作。若在当时,这位实习护士不坚持原则,不严肃对待此事,只是去迎合、服从院长,那么结局会怎样呢?不用说,她肯定无法得到这份工作。这个实例展现了“行方”的意义。

外圆的含义即是:做事要讲究谋略、方法、技巧。需要主动地与他人进行良好的沟通,要学会与人相处,要积极建立广泛的人脉,要善于对资源进行相应的整合。做事要高调,只有高调做事才能赢得积极的支持和声誉。

在职场之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八面玲珑、心术不正的交际高手,而他们因为缺少“方”之灵魂,最后也难以成功。与此同时,我们也常常遇到非常老实、规规矩矩的人,他们对人非常真诚,而也正是这样的人,常常因为缺少“圆”之艺术,而抑郁不得志,也不会获得成功。由此,职场人士要想取得真正的成功必须做到内方外圆。

一个恰到好处“行圆”的人,能在关键场合发挥重大作用,其人际交往的回旋余地也很宽广,其各个方面成功的可能性就要大很多。

在火车之上,一个小伙躺在座位上。有一位母亲牵着儿子上了车,儿子摇着小伙子衣角说:“叔叔,给我坐!”小伙却装睡不加理睬。然后,这位母亲婉转地对儿子说:“别吵叔叔,叔叔累了,他休息一会儿后,会给你座位的。”小伙听罢,忙起身红着脸说:“请坐吧!”从这个事例中,我们能够看出“行圆”在人际当中起着润滑剂作用。当时,如果这位母亲去指责小伙子的不对,其做法虽然无可非议,却有可能造成两者之间关系的紧张。若为人处世,内外都很方正,俨然一君子,其品德固然可赞,但直言会多遇坎坷,多遭风霜。唐朝时期,位居显要的柳宗元,严正刚直,不畏权贵,抨击官场丑恶,显得锋芒毕露,因而遭到种种打击,最后,被驱逐出京,流放到南方边境。此时,他才觉悟:“吾子之方其中也,其乏者,独外之圆者。固若轮焉,非特于可进,亦将可退也。”在历经了严重挫折之后,他最终认识到了,内心方正固然是好的,但太过于方正就显得愚了。从而,不能进退自如,使自己陷入被动境地。“行圆”,会一帆风顺,若圆缺失了就如同逆水行舟,无法前进。

“方”与“圆”,就好比车之两轮、鸟之两翼、人之左右手,既不能偏废,又不可或缺,由此,做人不能只顾“行方”而忽视了“行圆”,也不可只顾“行圆”而忽略了“行方”。

曾有户人家的奶妈为了逗婴儿开心,制作了一个可以旋转的圆形玩具,婴儿十分开心。奶妈经常拿它转动,后来引来了很多小孩子与婴儿一起玩耍。

而这家恰好有位叫公植的朋友,听说了这个玩具,就请主人拿出来看,他一看就夺过这个玩具并且立马给烧了,还责怪这位主人说:“古代讨厌圆形的君子吟歌道‘宁可方正为奴仆,不可圆滑为大官;宁可方正而受到污辱,也不要圆滑取得荣耀。’其中,有些十分固执的君子终生不抬头看天,因为天是圆的,由此,他们讨厌天。有人解释说,天大难以着唐,由此说天是圆的,而事实上它并不圆。但君子回答说:‘天即使不圆,但在人们意识中也以为它圆的,因此,我还是讨厌它。’您家为何要造出这旋转的圆器,而且还把它拿来给孩子取乐,儿童在小的时候就喜欢它,那么他长大后定会偏爱圆的东西。引导小孩喜欢圆东西已经是特错之举,又亲自把玩圆东西,就更有失方正之道。在家喜欢把玩圆形之物,出门在外定会喜欢小人的趋附圆滑之风。我又怎知您日后不会成为圆滑之人,终了一生呢?我又怎能与您继续做朋友呢?”

这家的主人在听到此番言论之后,只好哭笑不得地说:“仅因为我家婴儿有了一个圆形的玩具,您便如此责备于我,假使我以圆的态度来对待他人,以圆的品性来追捧时尚,非圆的不参与,非圆的不去做,那么公植岂不是想杀死我吗!”

或许这个故事看似夸张和荒谬,可是,它明确地阐明了任何事情都具有两面性。圆形本无所谓好坏,但圆在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用途。车轮子做成圆的,其阻力就会变得最小;若把砌墙的砖做成圆形的,那么墙的稳固性就变差了。做人也是如此,太圆滑,就丧失了原则和立场,无法做好事情。因此,不要固执己见讨厌圆形,而应是该方则方,该圆则圆,只有如此才能够使自身的特点发挥到极点。

在一个单位里,形形色色的人都有,可以说是一个复杂的群体,人与人之间的各种争端和矛盾都是难以避免的。所以,在解决事端之时就要做到方圆兼顾,既要通情达理,又要合情合理,不能失此偏颇。只有方圆兼顾,才能公正,只有公正,才能平衡,才可减少人才的内耗与矛盾。

所以,做人要讲原则,无德、失德、缺德之人,即内圆之人,将会为社会所不齿,被他人所唾弃。这种人即使能够得逞,可终究难有好下场,清朝的和珅就是很好的典型。

为人处世,应具备“内方”和“外圆”。然而,那些去过寺庙的人都清楚,进了庙门,迎面而见的就是弥勒佛,慈面,笑容可掬。在他的北面,则是满脸皆黑的韦陀。相传在很久以前,他们不住同一个庙,而是分别掌管着不同的庙堂。弥勒佛热情、快乐、周到,由此来访的人非常多。但因不细心,财务管理得不好,所以,常常入不敷出。而韦陀虽然管账是一把好手,可是成天阴着个脸,过于严肃,使得人越来越少,最后香火断绝。最后,佛祖来视察工作的时候发现了这个问题,就将他俩安置在同一个庙中,弥勒佛负责公关,笑迎八方来客,由此香火鼎盛。而韦陀铁面无私,锱铢必较,把财务事情留给他负责,严格把关。两人分工之后,寺庙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在为人处世方面,我们应该把韦陀的“方”和弥勒的“圆”充分地结合起来。现实生活之中,“方”和“圆”也是分不开的,它们总是纠结在一起,方中有圆、圆中有方,二者相辅相成。唐代的柳宗元曾以车为喻,来解释为人处世“内方”与“外圆”之间的关系。柳宗元认为,只有方的车厢才能载人,只有圆的车轮才能行动。不懂得“外圆”的艺术,你的“内方”会屡屡遭受挫败,你的人生会遇到重重阻力,你的理想抱负也难以实现。所以,做人,应当主动地修身养德;处世,要学会灵活变通。而方正之人则应温和机敏地与人相处。在现今人事纷繁的社会里,该方则方,该圆则圆,方圆结合,方圆有度,才是最佳的处世方法。

当然,凡事都得有个度,无论是“内方”还是“外圆”,都要把握好尺度,要懂得,凡事物极必反。“内方”太过,会显得刻板、迂腐,会伤害到自己及他人;“外圆”太过,会显得圆滑、世故,必使他人心存疑惑,处处提防。由此,懂得把握就尤为重要了。

与周围人们“圆润”地相处,营造出一个良好的人际关系,何乐不为?

“内方外方”虽然好,却往往难以通行。魏征是得益于唐太宗这样的明主和长孙皇后的暗中保护,否则,早就身首异处了。即便是魏征的“外方”也是十分有度的,当太宗不受谏时,魏征绝不强谏。魏征曾有个关于忠臣和良臣的有名争辩,从中可以看出他的进谏原则。

有一次,唐太宗听信谗言,批评魏征包庇自己的亲戚,经魏征辩论,后来发现是谣言,唐太宗知道自己错了,魏征进一步讲道:“我希望做一个良臣,莫让我做一个忠臣。”唐太宗听后吃惊问道:“难道良臣和忠臣之间有区别吗?”魏征说:“区别很大。良臣身享美名,君主也会获得好的声誉,代代相传,流传千古;忠臣得罪君王会被杀,而君主得到的是一个昏庸的骂名,国破家亡,忠臣得到的只是一个空名。”唐太宗听后大夸,连声称赞魏征,并赏给他五百匹马。

魏征用睿智的双眼,对古今忠臣出力不讨好的下场看得十分透彻,因此,极力去做一个良臣,极力开创一种君臣双赢的局面,当然,这与他能够掌握好方圆处事的方式方法脱不了关系。为人处世的最高境界就是“内方外圆”。

一个有方正道德的人在与他人结交之时,就必须懂得“外圆”,要有灵活性、技巧性、艺术性。不然就会四处树敌,事事碰壁,步步难行。

太过真诚也不好

大多时候,幸或不幸,仅仅存在于做人与处世的一句话之间。所以,处世的时候就算说出的是真相也需要圆滑。有时,做人太过真诚很可能会引发一些不必要的麻烦。

做人与处世就像一块宝石,若拿起来扔到别人的脸上,很可能会得罪别人,人际关系也会因此而遭到破坏;可是,如果稍加“圆滑”地诚心诚意奉上,对方则会欣然接受。

古代有这样的例子:

有一次,苏丹梦见自己牙齿掉光了。所以,他一觉醒来,便招来一位智者替他解梦。智者说:“陛下,很遗憾告诉你,脱落一颗牙齿,就意味着有一个亲人离你而去。”

苏丹听后立刻变脸:“大胆狂徒,竟敢胡说八道,快给我滚出去!”

随后,这位智者被重打100大板。

之后,苏丹下令找来另一位智者,并向他重述了同样的梦。这位智者认真听完之后,对苏丹说:“高贵的陛下,此梦是吉兆哪!这是个吉祥的梦,意味着您会比您的亲人活得更长。”

苏丹大喜,奖赏了这位智者100个金币。

这位智者走出宫殿后,一位礼宾官十分不解地对他说:“真是想不通!您对梦的解释与第一位智者是一样的,为什么他受到的是惩罚,而您得到的却是奖赏呢?”

第二位智者不但没被责罚,反而还得到了100个金币的嘉赏,可是第一个智者的下场为什么会如此悲惨呢?这就是“圆滑”的作用。在当代,人人自危,人人都有不同程度的压力感。试想,若你只能维持最低的生活保障或者正面临事业发展的关键,那么,你只能“有事”才“有人”。若把友谊放第一位,是解决不了生计问题的,虽然这对事业的发展有益。

这里的“有事”包含着众多的内容。“有事”时才“有人”是当下十分普遍的一种现象。“求人”办事也就是“有人”,为了发展,实现自己的目标,求人办事时得多说甜言蜜语,否则事就很难办成。但是“有事”时又“无人”,那只能说明你与当下社会的环境格格不入,缺乏处世办事的才能,缺乏维系人际关系最基本的条件。如果你仅是靠“有事有人,无事无人”做成了几件漂亮的事情,那么,友谊对你也仅是一种虚设。

就像一个对你毫无用处的人,若你帮助他,只能让他徒增内疚。多帮对你用处之人,并不意味着不帮好朋友,这并不矛盾。但是,话说回来,为人要懂得感恩,别人帮了你,而你却不知恩图报,这样岂不是“不够朋友”吗?

根据我们中国人的传统心态,社交是没有目标的,应当“以情会友,别无所求”,同时也应该奉行无为的理念。若是在交往中看重交往对象的使用价值,再去想方设法的接近他、利用他,功利心就太重了。

按照现代社交理念,社交应有三个基本目标。我们不应只强调信息共享、情感沟通而拒绝相求相助。我们不应把相求相助都当成“势利”来对待。为了相求相助而社交,不是“势利”,反而是人类与其他动物不同的一种“圆滑”的社会行为。

只有学会“圆滑”才能把事情办好,只有维持一种“圆滑”的处世态度,才会得到最后的胜利。就如清末太监李莲英一样,即使他内心阴险毒辣,却在不损害慈禧利益和自身利益的前提下,也伪作善人,非常友好地对待下属。因此,他在宫内也落下了个“体贴”下属的好名声。

慈禧六十大寿前,去颐和园游园,由于时间紧迫,园中有些建筑的装修还没能竣工。李莲英为了不使慈禧发怒,就带着慈禧绕着走,避过还没修好的建筑。若地面的方砖没有铺好,李莲英就紧走几步,把缺砖的地方用长袍遮住,挡住慈禧的视线。最后,李莲英的举动不仅讨好了慈禧太后,还让那些整修颐和园的大臣感激不尽。

光绪皇帝也曾尝过李莲英两面派的手段。光绪是在三岁的时候入宫的,当时也是由李莲英亲自去接的他。那时候醇亲王夫妇一再嘱咐他要照顾好光绪,还经常给他送去贵重礼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