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中医儿科处方手册
17143600000023

第23章 泌尿系统疾病(3)

(5)杞菊地黄丸:每次6岁以下1~4丸,7岁以上5~8丸,每日2次。口服。用于肝肾阴虚证。

(6)知柏地黄丸:每次6岁以下1~4丸,7岁以上5~8丸,每日2次。口服。用于肝肾阴虚证阴虚火旺者。

4气阴两虚证:面色无华,腰膝酸软,或有水肿,耳鸣目眩,咽干口燥,舌暗淡红,苔少,脉细弱。治宜益气养阴。当阴虚向阳虚转化可呈阴阳两虚,治宜阴阳双补,滋阴补肾。

基本处方参芪地黄汤加味。人参10g(另炖),黄芪15g,熟地10g,山茱萸10g,山药10g,茯苓10g,泽泻10g,丹皮10g。加水煎服。

备选处方

(1)麦味地黄丸:每次6岁以下1~4丸,7岁以上5~8丸,每日2次。口服。用于气阴两虚证。

(2)槐杞黄颗粒:每次1~3岁1/2袋,3~12岁1袋,每日2次。口服。用于阴损及阳,肺脾两虚者。

(3)生脉饮:每次6岁以下1/2支,7岁以上1支,每日3次。口服。用于气阴两虚证。

(4)强肾片:每次2片,每日3次。口服。用于阴阳两虚,湿浊未清者。

警示

1对于表现为大量蛋白尿者,单纯使用中药疗效不佳,可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诱导缓解。对激素依赖或耐药者可加免疫抑制剂,少数持续不缓解病例还可采用冲击疗法。

2严重水肿、少尿时选用利尿剂,必要时使用扩容利尿剂。持续高血压者,加用降压药,严重高凝或并发肾静脉血栓时,可选用肝素或溶栓酶。并发严重感染,应选用足量有效抗生素。

3显著水肿和严重高血压时应短期限制水、钠摄入,病情缓解后不必继续限盐。活动期病例供盐1~2g/d。蛋白质摄入1.5~2g/(kg·d),以高生物效价的动物蛋白为宜。在应用糖皮质激素过程中每日应给予维生素D400U及适量钙剂。

§§§第四节良性家族性血尿

良性家族性血尿又称薄基底膜肾病,临床以持续性肾小球性血尿为特征,部分表现为上感后或剧烈活动后出现发作性的肉眼血尿,或在血尿的同时伴有程度不同的蛋白尿,极少部分患者可表现为单纯性蛋白尿,肾功能正常但遗传学无基因突变的一类疾病。本病约占儿童原发性无症状性血尿的15%,本病常有家族病史,其肾活检在光学显微镜及免疫荧光检查均无明显异常,电子显微镜检查为肾小球基底膜弥漫性变薄。该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男女之比约为1暶1,儿童比较多见,发病年龄绝大多数在5岁左右,个别报道80岁以上才被发现。绝大部分患者长期随访结果良好,极少数患者出现肾功能不全。本病属中医学“血证之“尿血范畴。

诊断要点

1多数患者无症状,或偶尔发现镜下血尿,无或有轻度蛋白尿,血压正常及肾功能正常。肉眼血尿、蛋白尿于上呼吸道感染期间或感染后或剧烈运动后出现,罕见有类似于IgA肾病的反复腰痛为初发症状。

2血浆蛋白电泳、血清补体、抗核抗体、血小板计数、尿素氮、肌酐均正常。患者尿红细胞位相显微镜检查为大小不一、多种形态的肾小球源性红细胞,约1/3患者有红细胞管型。

3肾脏活检光镜检查正常或轻度异常,肾小球系膜呈轻度至中度增生。免疫荧光阴性,电镜下只有弥漫性基底膜变薄,而无电子致密物沉积,这也是本病唯一的或最重要的病理特性。正常基底膜宽度为300~400nm,而在本病基底膜宽度仅为150~225nm,最薄的肾小球基底膜为110nm,为正常人的1/3~2/3。

辨治原则

辨证以八纲辨证为原则,临证有寒、热、虚、实之分。属实热者,多为湿热蕴结膀胱或心移热于小肠或肝经湿热下注;属虚热者多为脏气之虚,主要是脾肾亏虚、气不摄血、阴虚火旺。治疗实证以清热化湿、凉血化瘀止血;虚证以补气健脾、滋肾清利、养血止血为大法。若尿血鲜红者多是热伤血络所致;暗红或浓茶者多是瘀热为患。离经之血,即是“瘀血,瘀阻脉道,损伤血络,将加重出血或使出血缠绵不愈,临证时常需加用活血化瘀药。

处方

1下焦湿热证:小便黄赤灼热,尿血鲜红,心烦口渴,面赤口疮,夜寐不安,舌红,脉数。治宜清热泻火,凉血止血。

基本处方小蓟饮子加减。生地10g,小蓟15g,滑石12g(包煎),蒲黄15g(包煎),藕节15g,淡竹叶6g,当归9g,山栀子6g,生甘草3g。加水煎服。

备选处方

(1)导赤散加减:生地10g,辰灯芯3g,竹叶6g,白茅根15g,黄柏6g,甘草3g。加水煎服。用于下焦湿热证兼有心火旺盛者。

(2)四妙散加减:苍术10g,牛膝10g,苡仁15g,黄柏6g,泽泻10g,车前子10g(包煎)。加水煎服。用于下焦湿热证。

(3)八正散加减:车前子10g(包煎),瞿麦15g,扁蓄15g,滑石12g(包煎),栀子6g,黄柏6g,灯芯草3g,大黄5g(后下),生甘草3g。加水煎服。用于下焦湿热证。

(4)龙胆泻肝汤加减:龙胆草3g,黄芩10g,栀子6g,泽泻10g,当归10g,生地10g,柴胡10g,茯苓10g,生甘草5g。加水煎服。用于下焦湿热证。

(5)五味消毒饮加减:金银花10g,野菊花10g,蒲公英15g,紫花地丁15g,紫背天葵15g,黄柏6g,生甘草3g。加水煎服。用于下焦湿热证热毒浸淫者。

(6)五淋丸:每次6g,每日2次。口服。用于下焦湿热证。

2肾虚火旺证:小便短赤带血,头晕耳鸣,神疲,颧红潮热,腰膝酸软,舌质红,脉细数。治宜滋阴降火,凉血止血。

基本处方知柏地黄汤加减。知母10g,黄柏6g,生地10g,丹皮10g,泽泻10g,山药10g,茯苓10g,山萸肉10g,茜草15g。加水煎服。

备选处方

(1)二至丸:每次6克,每日2次。口服。用于肝肾阴虚证。

(2)左归丸:每次1丸,每日2次。口服。用于肝肾阴虚证。

(3)六味地黄丸:每次6~8粒,每日2~3次。口服。用于肝肾阴虚证。

(4)大补阴丸:每次6g,每日2次。口服。用于肝肾阴虚证。

(5)知柏地黄丸:每次6~8粒,每日2次。口服。用于肾虚火旺证。

(6)二汁生地膏:鲜藕汁、葡萄汁各250g,生地、天冬、麦冬各150g,蜂蜜适量,先将生地、二冬水煎3次,每次20分钟,三液合并,文火浓缩后,掺入二汁,续煎至黏稠时,兑入倍量蜂蜜,煮沸即成,每日2次,每次10ml。温开水冲服。用于肝肾阴虚证。

3脾不摄血证:尿中带血,面色不华,体倦乏力,气短声低,舌质淡,脉细弱。治宜补脾摄血。

基本处方归脾汤加减。党参10g,白术10g,茯苓10g,黄芪15g,当归10g,酸枣仁10g,龙眼肉10g,远志6g,木香5g,炙甘草5g。加水煎服。

备选处方

(1)黄土汤加减:灶心土60g(包煎或另煎),炙甘草10g,炒白术10g,熟地10g,阿胶10g(烊化),黄芩10g,附子6g(先煎)。加水煎服。用于脾不摄血证。

(2)八珍汤:当归10g,川芎6g,白芍药10g,熟地黄15g,人参5g(另炖),白术10g,茯苓10g,炙甘草5g。加水煎服。用于脾不摄血证偏于气血两虚者。

(3)人参归脾丸:每次1丸,每日2次。口服。用于脾不摄血证。

(4)补中益气丸:每次6g,每日2次。口服。用于脾不摄血证兼有中气下陷者。

(5)乌金口服液:每次10~20ml,每日3次。口服。用于脾不摄血证偏于脾胃虚寒者。

4肾气不固证:尿中带血,色淡红,头晕耳鸣,精神疲惫,腰脊酸痛,舌质淡,脉沉弱。治宜补益肾气,固摄止血。

基本处方参芪地黄汤加减。党参10g,黄芪15g,熟地10g,山萸肉10g,枸杞子10g,茯苓10g,金樱子10g,茜草10g,炒蒲黄10g(包煎),仙鹤草15g。加水煎服。

备选处方

(1)菟丝子丸:每次6g,每日3次。口服。用于肾气不固证。

(2)肾气丸:每次6岁以下3g,7~10岁6g,11~14岁9g,每日2~3次。温开水或淡盐汤送服。用于肾气不固证。

(3)右归丸:每次6岁以下1/2丸,7岁以上1丸,每日2~3次。口服。用于肾气不固证偏于肾阳虚者。

(4)萃仙丸:每次15~30粒,每日3次。口服。用于肾气不固证。

(5)无比山药丸:每次6~9g,每日2次。口服。用于肾气不固证兼有脾肾两虚者。

(6)龟鹿补肾丸:每次6岁以下1/3丸,7~10岁1/2丸,11~14岁1丸,每日2次。口服。用于肾气不固证。

(7)甘草50g,白芍20g,白术20g,附子10g,水煎浓缩后,加白矾粉10g,硫黄粉50g,烘干研细末。每次用5g,以大蒜盐水调糊敷脐,2~5天换药一次。用于肾气不固证偏于肾阳虚者。

5风热犯肺证:常有风热感冒史,发热恶寒,咳嗽,咽红咽痛,乳蛾肿大,舌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治宜疏风清热,凉血止血。

基本处方银翘散加减。连翘10g,金银花15g,薄荷6g(后下),竹叶6g,荆芥穗10g,淡豆豉10g,板蓝根15g,牛蒡子10g,桔梗5g,生甘草3g。加水煎服。

备选处方

(1)桑菊饮加减:杏仁10g,连翘10g,薄荷6g(后下),桑叶10g,菊花10g,桔梗5g,甘草3g,芦苇根15g。加水煎服。用于风热犯肺证。

(2)越婢加术汤:麻黄5g,石膏20g(先煎),生姜9g,甘草6g,白术10g,大枣15枚。加水煎服。用于肺胃热盛证。

(3)黄连解毒汤加减:黄连5g,黄柏6g,黄芩10g,栀子8g,生甘草5g。加水煎服。用于三焦热盛证。

(4)蓝芩口服液:每次1~2岁5ml,3~6岁10ml,7~9岁15ml,10~14岁20ml,每日2~3次。口服。用于风热犯肺证。

警示

1应避免不必要的治疗和肾毒性药物的应用;出现发作性肉眼血尿时,注意有无上呼吸道感染,可予相应治疗。对于其中的进展性薄基底膜肾病要进行对症治疗;少数出现进行性肾衰竭的患者,以及反复肉眼血尿、蛋白尿和腰痛的患者,可给予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药、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药治疗。

2本病大多呈良性进展,肾功能无明显损害,预后较好。但有少数患者可出现肾功能改变,故应注意长期随访。

§§§第五节尿路感染

尿路感染又称泌尿道感染,是指肾盂、输尿管、膀胱、尿道受细菌感染而引起的炎症病变。小儿感染后,病变常不局限于泌尿系统某一部位,故临床上统称为尿路感染。年长儿以尿频、尿急、尿痛、排尿困难或有发热恶寒为主要临床表现,婴幼儿则局部症状多不明显,以突然高热、拒食、腹泻、呕吐为主要症状。临床又分为上尿路感染和下尿路感染。本病是小儿时期的常见病,女多于男,婴幼儿发病率较高。临床有急性、慢性两型。小儿尿路感染多为急性,慢性少见。急性尿路感染炎症未能控制者,常可迁延为慢性尿路感染,或常易复发。本病属于中医学“淋证范畴,且以热淋居多。

诊断要点

1常见于免疫力较低的小儿,或有尿布、尿道口污染史。

2小儿不同时期,临床表现常不一致。新生儿以全身症状为主要表现,表情淡漠、拒奶、烦躁或体重不增。婴幼儿有时局部症状不明显,多呈全身症状,如发热、呕吐、腹泻、食欲不振、体重不增等。儿童期除有发热、寒战外,常有局部症状,如尿频、尿急、下腹部痛、肾区叩击痛等。

3尿常规检查,白细胞高于5个/HP,或见大量白细胞及脓细胞,可见蛋白微量、白细胞管型,红细胞多少不等。凡具有真性菌尿者,即清洁尿中段尿定量培养菌落数曒105/ml或球菌曒103/ml,或耻骨上膀胱穿刺尿定性培养有细菌生长,即可诊断。

辨治原则

首先辨别证候之虚实。疾病初期,正盛邪实,宜清热解表,利湿解毒;若疾病迁延,时发时愈,表现为正虚邪恋者,宜健脾补肾化湿;肾阴不足者,养阴为主,兼以清利。

处方

1湿热下注证:尿频、尿急、尿痛、排尿困难,小便短赤,小腹胀痛甚则牵连脐周痛,或婴幼儿哭闹不安,或见恶寒发热,或见尿血,色鲜红,舌红,苔薄黄或黄腻,脉濡数。治宜清利下焦湿热。

基本处方八正散加减。车前子10g(包煎),瞿麦15g,萹蓄15g,甘草梢6g,大黄6g,滑石12g(包煎),栀子6g。加水煎服。

备选处方

(1)蒲公英15g,地锦草10g,车前草15g,海金沙10g,甘草3g。加水煎服。用于湿热下注证。

(2)龙胆泻肝汤加减:龙胆草3g,炒黄芩6g,栀子6g,泽泻10g,车前子10g(包煎),当归6g,生地10g,柴胡6g,生甘草3g。加水煎服。用于肝胆湿热下注膀胱,伴有口苦纳呆,胁痛烦躁等症者。

(3)小蓟饮子加减:生地10g,小蓟15g,滑石12g(包煎),蒲黄15g(包煎),藕节15g,淡竹叶6g,山栀子6g,甘草3g。加水煎服。用于湿热之邪,蕴结下焦,灼伤血脉,而见尿血者。

(4)十味导赤汤:生地10g,山栀6g,淡竹叶6g,黄芩6g,茵陈15g,瞿麦15g,滑石12g(包煎),猪苓10g。加水煎服。用于湿热下注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