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学生热捧的当代名家散文:年少起步正当时
17177200000016

第16章 北京老头儿

我读书的最后一所学校,是天津市立第一中学。天津一中跟南开中学,在天津乃至华北地区,都是很有名气的学校。天津一中的学生,不仅数理功课好,有不少学生考上北大清华,而且文体活动也不错,出了不少名演员运动健将,在这所学校读书的学生,真正得到了全面发展。

这所在过去很难考入的学校,校舍在当时却并不讲究,远不如那些“贵族学校”。

它的校址原来是个英国营盘,除了一水儿的兵舍作教室,真正让学生感到高兴的是,这个营盘里的体育馆和游泳池,还有一个非常大的操场。大概正是得利于这些条件吧,一中比别的中学更重视体育,别的中学每周一节体育课,一中则是每周两节体育课,而且授课教师都是体育系毕业生,这还不说,学生体育不及格还得补考,补考再不及格就要留级。我那时的体育并不好,有次考试不及格,补考时考篮球投篮,幸亏投进去要求数量,不然那次肯定会留级。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天津一中这个学校,是一块肥沃的体育土壤。在这块肥沃的体育土壤上,生长出无数朵体育之花,有的后来成了著名的体育健将,仅我知道的就有,比我高几班的篮球国手白金申,跟我同年级的游泳健将穆祥豪、穆祥雄,以及后来的乒乓球健将王志良,等等,都是从天津一中起步走向世界的。当他们伴随着庄严的国歌,高兴地领取优秀体育大奖,我相信在这幸福的时刻,他们一定会想起自己的母校,想起给他们起蒙的体育教师,只是不知道他们会不会想到,另一个值得尊敬的人—保管体育器材的“北京老头儿”。

这位体育器材保管员,姓什么已经记不得了,只知道他是地道的北京人,说一口纯正的京腔京调儿。听说祖上还是一位清朝大官儿。此人说话膛音宏亮,不带一点杂音沌调,他那腰板儿总是直挺挺的,一看便知是个喜欢体育的人。我们找他借体育器材时,就一口一个老师的叫他,背地里却叫他“秃老亮”“电灯泡”,原因是他谢了顶的脑门儿,在阳光照耀下显得非常亮。但是,在更多的时候,有更多的同学,还是叫他“北京老头儿”。我们偶尔不慎,叫出他的绰号,听到了他也不气恼,老人总是温厚地笑笑说:“孩子们,别这样。我都这样的年龄了,跟你们爷爷差不多,都上中学了,要懂事讲礼貌。”听他这么一说,我们这帮淘气鬼,谁也不敢言声了,脸上也挂起羞愧的红云。可是我们这帮淘气泡儿,就像一群没记性的老鼠,放下爪子就会忘记猫,以后又会照样戏弄老人。

记得有次跟老人借来足球,在学校大操场上踢着玩,我们争着抢着正起劲儿,突然天上下起了瓢泼大雨,躲也躲不开,避也无处避,索性不理会这一套,冒着暴雨继续踢个不停。不一会儿工夫,人成了“落汤鸡”,球成了“泥蛋蛋”,搞得一蹋糊涂。我们这群淘气的孩子,好像谁也不想示弱,雨越是下得大,越是拼命地抢,还时不时地怪声喊叫,唯恐别人忘记这群“好汉”。

就在这时,我们发现操场边上站着个人,撑着一把油纸雨伞,不停地向我们招手呼唤:“快回来吧,别再踢了。”起初我们没有理睬,后来听他不住地喊,这才停下来走过去,原来是“北京老头儿”,怀抱着几件雨衣雨伞,还有几条洁白的毛巾,正关切地等待着我们。他面带愠色和疼爱地说:“真不像话,这么大雨天,还踢球,也不怕雨激着。以后再不要这样啦。”说着,他就一件一件地,将雨衣雨伞毛巾,递给我们每个人。后来见雨具不够用了,他就将手中那把雨伞,顺手递给一位同学,他自己却被雨淋着。

这初秋淅沥沥的雨,越下越紧,越下越密,像条条扯不断的线,从天上顺势飘下来,在地上激起汪汪水窝。这时我看见“北京老头儿”,浑身上下全被雨水淋湿,特别是他那光秃的脑袋,被雨水冲刷得异常光亮,像是一颗泡过水的葫芦。尽管那时年幼不懂疼爱人,更不会说什么感激话,但是一种说不出的滋味,立刻在我幼小的心中翻腾。这时我真想扑到他的怀里,亲切地喊他一声“老师”,不,大声地喊他几声“爷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