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究的第一餐
从莫斯科乘奥航飞抵维也纳,办完入境手续,走出机场已近黄昏。还未容我们仔细地看一眼仰慕已久的维也纳,奥地利汉学家施华滋和洁秀、艾娃两位小姐,便引我们到机场附近一家餐厅用餐。这是我们作家访问团到奥地利的第一餐。
在我的印象里,我们国家机场、车站、码头附近的一些餐馆一般都是大众化的,很少高档的,因此我猜想,我们要去的这家餐厅,大概也是便利旅客的大众餐馆。推开餐厅的金饰茶色玻璃门,我完全被眼前的情景愣住了。原来这是家相当豪华的餐厅,里边金碧辉煌、清幽宁静,客人在悠扬的钢琴乐曲声中慢条斯理地饮酒用餐,使人觉得分外安逸、恬适。
陪同我们用餐的,除了奥地利文化界的三位朋友,还有我国驻奥地利大使杨成绪、使馆三秘郑涌波。似乎是一顿便餐,但是接待的程序却不随便,完全是一派讲究的绅士派头,使我感到十分拘谨。先是洁秀小姐代表主人,向访问团的唯一的一位女作家,恭敬地赠送了一块丝巾,对她的来访表示欢迎。奥地利人如此厚爱女客人,使得我等男士不免羡慕和嫉妒,国内的“半边天”在这里占据了整个天际,这位幸运的女作家好不威风。接下来同样受尊敬的便是我们作家访问团的长者康濯。一位穿着黑色燕尾服的男侍者,用一块洁白的餐巾托着一瓶白兰地酒,迈着轻盈的脚步走到康濯老面前,请他看一看这瓶白兰地酒是否满意,待康老示意看过,他才托回工作台开瓶。侍者托回开瓶的白兰地,先给康濯老倒满杯,然后又给这位女作家倒酒,其次才是我等依次满杯,不管你坐得多么分散,这严格的主客次序绝不马虎。侍者倒酒时右手用白巾托瓶,左手放在背后侧身倾倒,动作娴熟、轻灵,一看便知是受过严格礼仪服务训练的。
使用的餐具和摆放位置之讲究不必说了,就连由谁来提出散席在这里都有讲究。我们中国人历来是“客随主便”,主人让吃便吃,主人说罢便罢,作为客人不必操心宴席上的礼节。用过餐之后好久,话也说得差不多了,可是主人并不宣布散席,我们依然在大眼瞪小眼地发愣,不知如何是好。汉学家施华滋教授毕竟是在中国多年的“中国通”,面对着如此尴尬的局面,他立即意识到是我们不懂得习俗,便对康濯老说:“康老,按我们奥地利的习惯,散席得由年长的客人提出,要是您不再用什么了,是不是可以走了。”这时康濯老才礼貌地向主人表示了谢意,主人才起身让侍者收拾餐具。
奥地利是个十分重视传统文化的国家。既然饮食也属于文化范畴,在用餐方式方法上当然也要讲究,这样才会体现出这个国家的文化。后来我们又到过多家餐馆、咖啡厅,有古老的,有现代的,每家的陈设、布置和待客方式都不一样,但是无一例外地显示出好客、礼貌和文化。在维也纳有家名为新酒酒家的酒馆,据说大音乐家贝多芬经常来此,那里尚存的古朴、粗犷、优美的文化气息,使每个去过那里的人难以忘怀,可以说更为完美地保留着奥地利普通人的饮食文化。
街头漫步
在我们出访奥地利之前,奥方寄来一份活动安排表,其中有一项:维也纳街头漫步。当时我曾想,不就是逛街吗,这也算一项活动?街头会有什么好看的,若是像北京王府井那样,走在来往穿梭的人群里,岂不是自找烦乱。到了维也纳才发现,这座世界名城的街头,的确有它的迷人之处。
维也纳典雅古老的房屋建筑,几乎每座都有自己的故事,或今或古,使你边观赏边产生无限遐想。随处可见的历史人物雕像,耸立在楼间碧绿的草坪上或葱笼的浓荫里,向人们昭示着他们带给这个国家的荣耀,以及活着的人对他们的崇敬。奥地利地处欧洲中部,西方盛行的大幅广告画在这里也不少,只是张贴布置得很有规则,强烈的色彩和夺目的画面并未破坏城市和谐的色调。恬淡、洁净、安详的城市环境,可以看出这座城市的管理者们,都是有着较高文化素养的奥地利人。
在这立体静物的城市背景里,流动着的车辆和行人,并未冲散城市的宁静氛围,反而增添了城市清幽的美。维也纳市人口不算多,只有160多万人,客观上提供了比较好的管理条件,但是人们遵守法规的自觉性,对于城市建设也起着重要作用。这里的汽车一起步就是高速,街上急速行驶的汽车好似织机走线,只有在出现红灯时才间断下来,或者偶尔有行人横穿马路才放慢速度。行人即使在无车辆通过的情况下,也要等待绿灯开亮才行走,这样遵法守纪的习惯据说是自幼养成的。
我们作家访问团拜访中国驻奥地利使馆那天,同大使杨成绪谈起这些事,这位文化人出身的外交宫,建议我们再去听听维也纳街头音乐。当天傍晚,我们来到维也纳一区市中心的商业街,白天川流不息的人群渐稀了,五颜六色的广告灯在夜空里闪烁,使这座城市显得比白天更喧嚷。忙碌了一天的人们,有的开车去什么地方过夜生活,有的迈着悠闲的步子带着狗散步,年轻男女更是无拘无束地依偎着戏闹,维也纳再不像白天那样文静。就在我们饱览这城市傍晚街景时,在前方不远处传来动听的歌唱声,唱的是意大利民歌《桑塔露琪雅》,浑厚深沉的男高音抒发着真挚的感情,听来十分感人。我们寻着歌声走过去,只见一位约四十几岁的男子,怀抱着紫褐色的六弦琴边弹边唱。他那双明亮的眸子和一副棕色的络腮胡子,在魁伟身躯的映衬下显得越发英俊潇洒,只是那稀疏的头发未免有点不相称,不然我会怀疑是帕瓦罗蒂在演唱。像这样的街头音乐家在这条街上有许多位,有的在独奏小提琴,有的在拉手风琴,有的是独唱,有的是重唱,无论是琴声还是歌声都很优美动听,吸引得路入不时停住脚步欣赏。音乐家们的演唱演奏形成了维也纳的街头一景,更增添了这座世界闻名的音乐之都的艺术情趣。
至于古老的马车,旧式的电车,以及方形玻璃罩灯、雕花廊饰等,更给维也纳街头染上古朴、文明的色彩。即使在现代生活方式的环境里,这些前人的创造仍不失智慧的光芒,它们同样拥有着自己存在的价值。维也纳简直就是一个古老文明和现代生活有机结合的城市。
咖啡店
结束了奥地利的访问,取道莫斯科乘中国民航机回国,一走进波音767客机机舱,如同踏上了生养我的土地,我深深地舒了口气,首先在语言上我“自由”了。我要干的第一件事,便是找空中小姐要茶喝。一杯、两杯、三杯……不管别人怎么看,反正我足足地喝了个透。在奥地利的这十多天里,除了在中国餐馆喝了几次透茶,在奥地利西餐馆只能说是尝尝,哪里能痛快地喝上一顿呢?一路上几乎全是咖啡代茶。
不过,在奥地利喝咖啡,还是满有意思的,它使我了解了奥地利人的生活,以及这个国家的饮食文化。奥地利究竟有多少咖啡店,我没有问过奥地利朋友,我只是有这样一个印象,要是想喝咖啡,无须走多么远,随时都会轻易找到咖啡店,奥地利的咖啡店,每一家都不尽相同,从厅堂的布置、家具,到使用的杯盘、餐纸,都像艺术品那样讲究,从中可以看出店主的文化素养。在这些咖啡店里喝咖啡也可在精神上得到享受。这些咖啡店有个共同的特点:留去的时间不限。只要你要一杯咖啡坐下来,可以喝完了就走,也可以坐一会儿再走,若是你愿意还可以坐上一天,所以有的作家、作曲家干脆来这里写作,有的大学生来这里读书,还有的学者约朋友来这里切磋学问。咖啡店在奥地利是个极其文明高雅的活动场所。
奥地利汉学家施华滋教授,曾带我们到过中心咖啡店,这是维也纳一家比较高级的咖啡店,历史也长,来这里的人大都是文化人或上流人士。走进宽敞的店门,只见有位头发脱落的老人,独自坐在一张圆形桌前,若有所思地观看着什么,他桌上白瓷咖啡碗是空的,似乎压根儿就未装过咖啡。我们走近他身旁仔细一看,噢,原来这是一具蜡像人。施华滋教授告诉我们,这是早年奥地利的一位作家,他生前每天都来这里,要上一杯咖啡,边喝边写作,一呆就是一天,后来他去世了,人们为了怀念他,同时也为了他带给咖啡店的荣幸,咖啡店的老板给他常设了这个座位。据说,音乐大师舒伯特、贝多芬、施特劳斯等人,健在的时候也曾来过中心咖啡店。中心咖啡店之所以在今天还享有很高的声誉,大概同它有过的那段历史有一定关系,同时也可看出奥地利人是多么珍惜自己的文化。
奥地利人爱喝咖啡,如同我们中国人爱喝茶,现在已经到了离不开的地步。但是咖啡的传入还是得力于土耳其人,那是在奥土战争结束以后,奥地利人击退了土耳其人,逃离奥地利时丢弃了一些咖啡豆,奥地利人起初以为是骆驼粪,后来被一个商人认出,他收下来在维也纳开了咖啡店,从此咖啡成了奥地利人喜爱的饮料。由此可见好的精神和物质文明是人类共有的,迟早会跨出国界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或享用,任何闭关锁国的做法都是愚笨的。
高山墓地
绵延不断的青山、草坪,间或出现的典雅建筑,还有那色彩斑斓的广告,使你很难准确地分辨清楚,汽车究竟行驶到了什么地方。统一和谐的气氛与色调,如同一块染织精美的绒布,铺在奥地利83853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只有打听好客的主人才会知道,这是乡村还是城镇。奥地利全国分为9个州,我们作家访问团到了其中的8个,都是那样幽静,都是那样美丽,无论走到哪里都令人心旷神怡。
同访的一位女作家说,上帝太偏心眼儿,把奥地利安排得这样美。其实上帝岂止是偏心眼儿,我甚至觉得他私心太重,不信你仔细地看看,在奥地利,哪里最美丽最安静,哪里就有圣殿、圣像,我怀疑上帝是为了自己,才开拓了这人间佳境。奥地利人是沾了上帝的光才活得如此恬适、安详。
活着的普通人在勤奋劳作,应该享点人间清福,不然就没有吸引力。那么,死了的人—在人间经历过快乐和烦忧之后,当上帝把他们召回时,他们会是怎样的呢?好奇心驱使我爬上高高的山巅,在那块静寂得出奇的墓地,游历了一番“洋地狱”。
这是一座精致、美丽的小山城,名字叫赞阿斯塔特。15世纪建成的大教堂,给这座山间小城凭添了些许神圣的色彩,而建在山上的墓地又令人严肃思索。往日有过的那些欢忧和尘欲,在这里完全得到了净化,迫使你不得不淡泊人生。
墓地建在山巅,面向清澈的大湖,环境十分幽美。一方一方的墓穴前,立着雕刻精美的石头墓志铭,有的还有小巧的花坛,坛内种植着各色花草。我们是上午9时左右上山的,花草上还闪着莹莹的水珠,显然是有人刚刚浇过。据陪同我们的奥地利汉学家施华滋教授说,死者的亲人几乎天天都来洒水,以表示对逝者的深切怀念。奥地利人做古之后,倘若都能在亲人的爱抚下,长眠于青山绿水间,说来也倒死得自在。那么,在这并不宽敞的墓地里,每位死者都要这样永远享受人间抚爱,这墓地岂不很快就不够用了吗?
施华滋教授又引我们看了山洞骨穴,这才解除了我们心中的疑惑。原来这里并不实行“终身制”,死后绝对人人平等。无论什么人,只要死后葬在这里,到了10个年头,便要由家人帮助离开墓穴,把头骨陈放在幽暗的骨穴里。在这个幽暗的山洞骨穴的门前,借着微弱的光亮,我们定睛细看,只见那一颗颗大小差不多的头骨,像商店的商品似的整齐码放在那里。头骨上刻有字迹,大概是死者的姓名、去世年月,别的则完全没有记载了。但是也不是抹杀人们生前的业绩,只要你对国家、人民做过好事,活着的人也会纪念你、颂扬你。我们在奥地利访问期间,见过许多雕像、墙刻,就是在记述着这些民族精英的生平事迹。更不要说那些随处可见的名人故居、题签。
走下山来,我缓缓地步着阶梯,耳边不时有清风低吟,仿佛是这些奥地利的阴间公民在欣慰地向我诉说:活着的时候,我们这些人的地位、经济、学识,也许是不同的,死后一切都是一样的,完全平等。于是,我又下意识地回头凝望了片刻,然后才有所悟地走下山来。这时我的心胸异常开阔,许多烦恼和欲念,顿时消失得无影无踪。
公路赛车
维也纳是座美丽、幽静的城市。斯蒂芬大教堂附近的商业街、“救救我玛利雅”商业大街,尽管比其他街道流动人口要多,但也不是怎样拥挤、喧闹。置身在这座多瑙河畔的名城,使人感到恬适、自在,无论什么时候神经都是松弛的,绝无杂乱慌惧之感。
细心的奥地利朋友,可能是考虑到作家们大都喜欢安静,特意安排我们在郊区的纳贝特尔饭店下榻。这家五星级饭店,背依青山,面向公路,环境之清新、淡雅,使人越发觉得宁静。可能是在市声噪杂的北京生活惯了,这里静寂无声的氛围,头一夜使我未能沉睡,朦朦胧胧地挨过七八个时辰。凌晨头脑渐渐清醒,忽听室外有接连不断的沙沙声,似雨,推窗低头观望,洁净的土地笼罩在灰蒙蒙的曙色里。会不会是楼后山上的树涛声呢?我走出居室绕到室外楼梯阳台上凝望青山,起伏山峦上的每棵树都在默默地睡着,不知做着怎样的梦。
好奇心驱使我走出饭店大门,站在门前的高处望去,只见隔音墙挡住的高速公路上,不时掠过道道杏黄色的灯光,一辆辆急驶的汽车擦地的沙沙声,似雨像涛。原来这里即将开始一年一度的国际自行车赛,得知这一消息的体育爱好者们,驱车赶早去车赛启程地点观看。在维也纳市区平时很少有人骑自行车,一般人大都是自开汽车或乘公共汽车代步,只有在每周休假的时候,人们把自行车运到郊外作为体育锻炼的器具,这时才会看到自娱的人们骑着各色自行车。奥地利人对于自行车赛如此痴迷,我想与平日很少接触自行车有一定关系,如同我国群众爱看汽车、摩托车大赛一样,同样是因接触少有种新鲜感。
我们下榻的纳贝特尔饭店,作为车赛的中间站,这天也像过节似的热闹起来了。门前搭起一座高高的塔台,用色彩鲜亮的布匹包裹着,从远处望去如同一只五彩的立柱,给赛车者以奋进的鼓励。饭店建筑群周围竖着的红、蓝、黄、绿的绸旗在清风中抖动,几百名身着各式艳丽服装的儿童手牵气球欢呼雀跃,这色彩,这欢声,给平日里幽静的青山绿野凭添了新的妩媚,使居住在这里的客人领略了静中有动的气氛。
主持者手执话筒即兴地讲述着什么,因为我们听不懂,又不便麻烦翻译,只能观察周围情况,判断主持者说话的内容。忽然,两位漂亮的姑娘走到我们跟前,微笑着递给我们一些画册之类的宣传品,嘴里还一再说着什么,显得十分有礼貌和热情。经翻译翻过来,我们才知道,原来在这众多的人群中,只有我们四个黑头发黄皮肤的人,被主持者发现并问过饭店工作人员之后,他特意表示欢迎“尊贵的中国客人”,这样,那两位姑娘才跑过来。这可以看出奥地利这个中欧的中立国家,他们对于来自四面八方的客人是多么友好,即使在这样的场合偶然见到,他们也要表示一下他们美好的情感。
不一会儿,扩音器里播放出大音乐家约翰·施特劳斯的著名圆舞曲《蓝色多瑙河》,旋律悠扬、轻快,使生活在音乐之乡的奥地利人顿时情绪昂然,这预示着赛车队即将到来。人们急速地散开,各自寻找满意的高处,向公路的远方眺望。果然,在公路的远方呈现出一片色彩斑斓的形体,由朦胧到清晰,由蠕动到疾驰。这是几百辆自行车组成的车赛长方队。赛车者个个奋力拚搏,一路上并驾齐驱。待从我们眼前掠过时,好似一辆轻型的多轮彩车,在观众中引起热烈的喧腾,音乐声、鼓掌声、摇晃的彩旗、飘飞的气球,鼓动着运动员再接再厉。直至这色彩斑斓的形体,由清晰到朦胧,由疾驰到蠕动,渐渐在淡蓝色的远方消失,人们才兴高采烈地散开。
回到住室,谈起这次巧遇车赛,我们都很兴奋,感触最深的是奥地利人对体育的浓厚兴趣。后来同奥地利朋友谈起此事,他们告诉我们,有许多地方每逢休假日都有车赛,有的地方还有别的体育比赛,人们利用度假锻炼身体。难怪奥地利人的体魄都那么健壮,这也反映出奥地利人既会工作又会休息,但这休息并不是静止的求安闲,而是在活动中获得轻松。
五月花
我们这个四人作家代表团,在奥地利各地访问了几天返回维也纳,大家都不约而同地思念起祖国。人大概都是这样。当你终日厮守在家乡的小天地里,总是渴望有一天出去闯闯,看看世界到底是啥模样。出来以后由于语言、生活习惯的不同,又说不定有种莫名其妙的失落感,还是觉得生养自己的地方好。
我们对祖国的思念是由老作家康濯引起的。那是在连续吃了多天西餐以后,康老有些耐不住了,他同翻译说,能不能跟主人商量一下,让我们吃顿中餐。听了康老的这一建议,我和那位女作家立刻表示支持,而且我们的想法更为具体,最好是稀饭面条一类的食品,润润我们吃惯了汤水的肠胃。
在维也纳吃中餐同吃西餐一样方便,全市有300多家中餐馆,随便走进哪家都会受到很好的招待。奥地利的作家朋友,很能理解我们的心情,次日中午便作了安排,让我们在一家颇有名气的中餐馆就餐。这是一家店堂很大的餐馆,古画宫灯,方桌漆凳,完全是一派典雅的氛围。在悠扬的广东音乐伴奏下,我们说说笑笑的进餐,几个人犹如鱼儿得水,吃西餐时的力巴、拘谨,这时全不见了。
出访以来,这顿饭吃得最舒服。我们的思乡之情,当然也得到些慰藉,大家都很高兴。俗话说,吃好了不想家。这句话在这里完全得到印证。走出餐馆的大门,几个人立刻来了劲儿,连车都未坐,徒步往下榻宾馆走。
维也纳是世界著名的音乐之城,建筑、环境都有浓郁的文化气息,在街上散步也是种享受。我们沿着古朴的大街前行,街上行人不多,很幽静,正好松弛一下旅途的疲劳。走到著名的斯蒂芬大教堂广场时,只见前边拥来一群人,有男有女,边走边唱,给这寂静的街道凭添了些欢乐。我们迎着走过去。他们之中的一位年长者,突然在我们面前站住,右手伸出五个手指,左手伸出一个手指,边晃动边说些什么。这时其他人也同他一起停住脚步。从他脸上绽出的笑容,我们猜测是在问候,几个人便用中文连连道谢,但是这手指的意思,却一点儿也猜不出来。后来翻译告诉我们,这才知道,他是说,今天是五一劳动节,向朋友们祝贺,欢迎你们同我们一起庆祝。
哦,这些天尽顾访问、游览了,竟然忘记已是“五一”劳动节了。翻开各国的节日历史,很难找到相同的节日,能让全世界共同庆祝的,大概只有这五月一日的劳动节。这是全世界劳动者共同欢度的节日。虽然我们此刻正在异国他乡,不能在祖国庆祝节日,但是作为中国的劳动者,我们能向奥地利劳动者致以问候,使我们感到这个节日过得更有意义。我们一边向他们祝贺节日,一边向他们解释访问的日程安排得太紧,就不参加他们的庆祝活动了。
这时年长者又同翻译交谈了几句,他们立刻显得更活跃了,有的把自己佩戴的徽章拿下来挂在我们胸前,有的把手中的花束送给了我们,那种高兴劲儿好像遇到了多年不见的朋友。原来他们了解到我们来自中国,为了表达对我们文明古国的崇敬,便把这些作为节日礼品赠给了我们。离开时还都不停地说些友好的话语。花束是玫瑰花,鲜艳明丽。徽章上也是玫瑰花图案,红花绿叶。我不理解这些花象征什么,更不知道在奥地利人眼里,这些花会有什么特殊意义。但是它盛开在五月的维也纳,在普通劳动者的心中吐露芬芳,我想它一定寄托着爱花者的理想和追求。这花让我想起德国大诗人歌德,他在那首著名的诗篇《五月之歌》中,曾经满怀激情地这样吟唱:“千枝复万枝,百花怒放,在灌木林中,万籁俱唱。万人的胸中,快乐高兴,哦,大地,太阳,幸福,欢欣!”于是,我高兴地擎起这花束,走过这美丽的维也纳街头,庆祝在异国土地上迎来的五月一日。
这一天,吃过中餐,又这样度过了节日,我们每个人都感到无限的欣慰。
柔情似水
古老的多瑙河,在维也纳静静地流着、流着……我们攀上高高的箭型多瑙塔,在旋转餐厅明亮的咖啡间,边饮咖啡边俯视维也纳。多彩多姿的建筑,葱笼茂密的树木,宛如一组组精美的雕塑,在灿烂阳光的照耀下,显得十分妩媚、飘逸。从高处看那条举世闻名的多瑙河,只不过是条浑浊的水流,很难说有什么迷人的地方。但我依然怀着崇敬的心情凝视着,因为我的耳边一直回响着《蓝色多瑙河》《多瑙河波》优美的旋律。这条流经欧洲多国的母亲河,她所哺育过的多少历史风流人物,即使越过百载千年,都会同她一起闪着粼粼波光。
一方山水养育一方人。这中欧宁静、清幽、美丽的山水,赋予了奥地利人白净的肤色,也给了他们多情、美良的心灵。我们走在维也纳街头,不时会有微笑的目光投来,有的还微笑着点头致意。这不用言语的情感交流,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农艺师艾娃小姐家中做客,她那演员出身的80岁老母热情、文雅的谈吐,越发使人感到奥地利人的坦诚和讲究礼仪。
我们作家访问团起初被安排在郊区一家五星级饭店,环境之优美,设施之齐全,都是让人无可挑剔的,唯一的缺点是距离市区较远。翻译金搜每天要带着康濯老我们几个人,从郊区找出租汽车进入市区活动。在维也纳叫出租汽车同打电话一样简便,车多,司机态度也好,所以我们并未觉得有什么不便;相反觉得这很有意思,借乘车的机会同司机聊天,可以从中了解一些普通人的生活。
有天早晨,我们照例离开下榻的饭店,来到出租汽车停车处,在一辆汽车前停下来,由金搜说德语要车。这次却不知怎么的,坐在车内的司机,好像没有听见或者听不懂金搜的话,没有任何反应,依然漫不经心地听音乐吃早点。金搜不得不再次重复他的话,这位司机才打开车门,让我们跨进汽车。坐上车以后金搜询问他,刚才要车时他为什么不答应?司机并不正面回答,而是反问我们是哪国人。当我们说出是“中国人”时,他立刻活跃起来,说:“我以为你们是日本人。刚才我正在喝中国茶,才有点滋味,以为是日本人打扰了我,当然不高兴。”随后他眉飞色舞地学起鸭子叫“呱呱”,并说:“北京的烤鸭好吃。”金搜问他去过北京没有,怎么知道北京烤鸭好吃?他说他岳父是养鸭子的,告诉他北京烤鸭好吃。他还告诉我们,今年秋天他要到北京,亲自尝尝北京烤鸭。
这位司机已是五十多岁的人,同我们说起话来,好像是个活泼的青年,高兴时双手离开方向盘,边说边比划。我们于担心中又不能不佩服他娴熟的驾驶技术。维也纳的汽车司机,有的来自波兰、南斯拉夫,有的来自意大利、土耳其。这位司机表示对中国的友好,以及他对中国的了解,我们以为他是波兰或南斯拉夫人。后来一问,方知他是道地的维也纳人。像这样热情好客的维也纳人,在其他地方我们还遇到一些,使我们深深感到这个城市的居民,大都很重视友情和有一定文化教养。
维也纳是世界闻名的音乐之城,这里无处不飞旋的优美动听的旋律,于潜移默化中塑造了人们美好的心灵。在维也纳逗留几天使我隐约地觉得,这里的天空是多情的,这里的河流是多情的,这里的森林是多情的,这里的人更多情。我们带走的维也纳的绵绵情意,如同那多瑙河的闪闪浪波,不时掠过我记忆的河床,将会永远静静地流着。
优美的旋律
维也纳不愧是世界音乐之城,无论走到什么地方,都会听到优美的音乐旋律。
餐馆、咖啡厅、商店、街道、广场、宾馆、酒吧,甚至于公共设施的卫生间里,都会飘着缕缕轻柔的旋律,使你无时无处不痴醉在美的音乐氛围里。在这些优美的音乐旋律中,最让人心驰神往的还是名曲,如《蓝色多瑙河》《多瑙河之波》《维也纳森林的故事》等,好像只有它们才属于维也纳,是真正的维也纳旋律。每逢听到这些自少年时代便耳熟的旋律,我的心仿佛被轻云流水填充,久已消逝了的幻想,这时又张开了飞翔的羽翼,音乐在维也纳比之任何地方更富有神奇的魅力。
不朽的音乐大师莫扎特、贝多芬、海顿、施特劳斯等,他们都是把自己的天才溶汇进维也纳的旋律中,给酷爱音乐的维也纳人以永恒的享受,并给维也纳带来无尚的荣耀。为了纪念音乐大师们创造的人类文明业绩,维也纳人在街头精心建造了大师们的塑像,行人从这里走过耳边立刻会响起他们创作的那些迷人的乐曲。这其中最著名的是维也纳街心公园的约翰。施特劳斯的纪念铜像。施特劳斯手持小提琴站立在高台上,斜身倾首奏出的那串飘动的音符,仿佛在诉说音乐家对维也纳的深情爱恋,抑或是在赞美着脚下的这片明丽的土地,于是,在他的周围,云朵腾飞,天使起舞,越发衬出施特劳斯那永远迷人的魅力。凡是来这里的人很少不久久流连和拍照留念。贝多芬、莫扎特、海顿的形象同样随处可见。我在维也纳买过一盒包装精美的巧克力糖,那金纸上便印有音乐大师们的形象,以至于带回来以后长久不忍打开。至于音乐大师们的故事更是比比皆是,奥地利朋友们最愿意同客人讲的也是这些,这样就给维也纳增添了些许浪漫的色彩。
我们去我国驻奥地利使馆拜访杨成绪大使,杨大使向我们介绍维也纳情况时,他不止一次地跟我们说:“你们是作家,来维也纳,一定要欣赏街头音乐,不然就不了解维也纳。”后来我们按照大使的指点,在黄昏时分来到步行街,不远的几步便有一二位或三四位音乐家,操着小提琴、大提琴、手风琴、六弦琴、小号等不同的乐器在演奏,有的还在那里自由自在的歌唱。优美动听的琴声歌声溶在傍晚的霞光灯影里,给维也纳宁静的市街增添了不少情趣。在我这音乐的门外汉听来,这歌声琴声是那么充满深情,如果说维也纳是一部“音乐之城”交响曲,那么这街头演出便是其中的一个声部,而且比之剧场演出更接近人民的情绪。难怪大使建议我们来这里看看。
维也纳的旋律是迷人的、温馨的,同时也是非常神圣的、高雅的,在维也纳入的心目中可谓是又一位上帝。我们曾在维也纳看过一次歌剧,在去歌剧院之前,奥地利著名作家、汉学家恩·施华滋教授便提醒我们,要把最好的衣服穿上,刮刮胡子,并且对我们中的唯一的一位女作家说,最好打扮一下,穿的也要讲究些。后来临上车时我发现,老作家康濯穿了一身质地很不错的西装,领带的颜色和衬衣色也很和谐;这位女作家则脱掉了她的宽衣长裤,穿了一件颇为考究的连衣裙,又精心打扮了一番,所以这二位显得比平日潇洒端庄了许多。相比之下我要逊色得多、寒酸得多,可是又有什么办法呢,我只有这套灰色西装和两条廉价领带,实在没有换穿的象样的衣服,只好硬着头皮尾随他们二位之后了。
我们走进金碧辉煌的歌剧院一看,的确像施华滋教授所说,男士西装笔挺,女士裙服飘逸,如同来这里参加什么历史性的大典。演出正式开始以后,观众个个屏患端坐,很少交头接耳的人,但是从神情上看又无半点拘谨。这时我才意识到,人们之所以把维也纳称为音乐之城,并非完全因为它有过几位不朽的音乐大师,还因为它有着真正崇拜音乐的有教养的众多听众,共同缔造了维也纳这永不衰弱的旋律和声誉。
哦,维也纳的优美旋律,在我的心中,你同样是圣洁的、不朽的,如同你那条名为多瑙的河流,将会永远在我的记忆里流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