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生活的儒学
17213900000045

第45章 儒家所说的王道王制

据班固说,儒者出于司徒之官。

司徒做些什么呢?依 《礼记·王制》 所载,乃是修六礼、明七教、齐八政、一道德、养耆老、恤孤独等事。六礼,谓冠、昏、丧、祭、乡、相见。七教,指父子、兄弟、夫妇、君臣、长幼、朋友、宾客。八政,是饮食、衣服、事为、异别、度、量、数、制。

在这些工作中,八政以饮食居首。在其他礼教中,饮食也占了极重要的地位。例如乡,又称乡饮酒礼。婚丧冠祭诸礼中也少不了要饮燕食飨一番。至于养耆老、恤孤独,依 《王制》 说,主要亦都从饮食上考量:“凡养老,有虞氏以燕礼,夏后氏以飨礼,殷人以食礼,周人备而兼用之”,“五十异账,六十宿肉,七十二膳,八十常珍,九十饮食不离寝,膳饮从于游可也”;“庶人耆老不徒食。”且这些老者都养于庠序学校中,故学校即为一教育单位,也是供饮膳的机构。这是养老方面的情况。恤孤独,则 《王制》 云:孤、独、矜、寡“此四者,天民之穷而无告者也,皆有常饩。喑、聋、跛、躃者、断者、侏儒,百工各以其器食之”。大抵这也就是 《礼运》 所说“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的意思。

因此,司徒之事业,简单地说,就是修明饮食之礼以养民。“礼之初,始诸饮食”(《礼运篇》),其后各种礼也以饮食为其主要内容。所谓政治,八政以饮食为首,亦表明了儒家以礼乐养民的真相。

果然,儒者论“采诗”制度,谓王者观看各国的诗歌,就知道该国政治好不好,“若政善,诗辞亦善;政恶,诗辞亦恶。观其诗则知君政善恶。故 《天保》 诗云:‘民之质矣,日用饮食。’是其政和。若其政恶,则 《十月之交》:‘彻我墙屋,田卒污莱’是也。”(《王制》 贾公彦疏) 老百姓能安心吃饭,即代表了政治清明。可见饮食既为政治事务之内容,也是一项主要指标。此理在孟子论王道时最为明显。他见梁惠王时说: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汙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食,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斑白者不负载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梁惠王上》)

这番话,后来在他见齐宣王时又讲了一次,《尽心上》 称颂文王善于养老时再讲了一遍。孟子辩才无碍,所言甚少重复,仅有这段话例外,可见此确属其宗旨攸关之语,而其内容,恰好就是 《王制篇》 所讲的养老兴学以明教的那一套。

其他论政治之良窳时,孟老夫子也总是从饮食方面立论,例如他批评虐政,就说是“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梁惠王上》,又见 《滕文公下》);“师行而粮食,饥者弗食、劳者弗息,睊睊胥谗,民乃作慝。方命虐民,饮食若流,流连荒亡,为诸侯忧”(《梁惠王下》)。说老百姓欢迎王者,就云“箪食壶浆以迎王师”(《梁惠王下》)、“民之憔悴于虐政,未有甚于此时者也。饥者易为食,渴者易为饮。……当今之时,万乘之国,行仁政,民之悦之,犹解倒悬也”(《公孙丑上》)。这种评论方式,跟贾公彦举 《诗经》 论饮食语以观政治之美恶,完全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