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生活的儒学
17213900000055

第55章 养自然之生

对我们每个人的生命,似乎也可与时间一样,分为自然生命与文化生命两部分来处理。所谓自然生命,就是指人物质化的存在,不论愚贤、不管什么阶层,都只具有这样一具臭皮囊,一旦皮囊用坏了,生命就得结束。因此,中国人对此自然生命之处理,偏于“养”,欲养而待其长生,活得久些,不要夭折了。

中国人在这方面的文献,实在是太丰富了。整个医学,重点都不在“治病”而在“养生”,所以补益之说才会那么发达。而道教中讲养生,更是门派众多,各有巧妙。这些为什么可以视为生活的艺术呢?让我们看一段董仲舒的话:

循天之道以养其身,谓之道也。天有两和,以成二中,岁立春中,用之无穷,是北方之中用合阴,而物始动于下;南方之中用合阳,而养始美于上。其动于下者,不得东方之和不能生,中春是也;其养于上者,不得西方之和不能成,中秋是也。然则天地之美恶在?两和之处,二中之所来归,而遂其为也。是故东方生而西方成,东方和生,北方之所起;西方和成,南方之所养长。起之,不至于和之所不能生;养长之,不至于和之所不能成。成于和,生必和也;始于中,止必中也。中者,天地之所终始也,而和者,天地之所生成也。夫德莫大于和,而道莫正于中,中者,天地之美达理也。(《春秋繁露·循天之道》)

北方之中,指冬至,阴气最盛之时;南方之中,指夏至,阳气兴盛之时。东方中春,指春分。西方中秋,指秋分。天地阴阳相互结合彼此成就,达到中和的境界,就是天地之美的表现了。基于这样一套天地之美的观念,他要求人效法天地,“循天之道以养其身。……能以中和理天下者,其德大盛;能以中和养其身者,其寿极命”。

在这里,它特别谈到“美”的问题。中国人一向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美的原理就存在于天地运行的本身,但老天爷不会讲出来,得凭我们去体会。董仲舒所体会到的天道,就是中和。天地以中和成就为美,人也应以中和成就生活之美。若能成就生活之美,人便可长寿:

仁人之所以多寿者,外无食而内清净,心和平而不失中正,取天地之美以养其身。

依这个原理发展出来的儒家生学,包括了对包含声色的调摄,例如“味皆尚甘,声皆尚和”,“衣欲常溧、食欲常饥、体欲常劳”,“四时不同气,气各有所宜,宜之所在,其物代美。视代美而代养之,同时美者杂食之。……凡择美之大体,各因其时之所美”,“男女体其盛、臭味取其胜、居处就其和、劳佚居其中、寒暖无失适、饥饱无过平、喜怒止于中”等都是。其重点在于养气:

△养生之大者,乃在爱气。…… 故君子闲欲止恶以平意,平意以静神,静神以养气。气多而治,则养生之大者得矣。

△举天地之道而美于和,是故物生皆贵气而迎养之,孟子曰:“我善养吾浩然之气者也”,谓行必终礼而心自喜,常以阳得生其意也。公孙之养气曰:“……气之害也而皆生于不中和,故君子怒则反中,而自说以和;喜则反中,而收之以正;忧则反中,而舒之以意;惧则反中,而实之以精。”养气、养精神,忧怒哀乐均得中和,是养生的主要原则。依

这个原则说,内在的气不可郁结,所以它也教人一些导引的方法,例如它说:“天气常下施于地,是故道者亦引气于足。”“引气”就是借着导引的方法,让气动而不滞,像猿猴能长寿那样,伸展其四肢,把气导引到脚上去。

这样的养生法,是由孟子、公孙尼子之“养气”发展来的,后来成为我国养生的通义,道家、医家都如此说。医家根本经典《黄帝内经素问》 以 《四气调神大论》、《生气通天论》 发端,强调阴阳之和,谓“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两者不和,若夏无秋、若冬无夏。因而和之,是谓圣度”,要以补洩调和的方式,追求气的平和。道教亦复如此,陶宏景 《养性延命录》 上下卷,分为教诫、食诫、杂诫、服气疗病、导引按摩、御女损益六篇,卷一引张湛 《养生集·序》 说:“养生大要,一曰啬神,二曰爱气,三曰养形,四曰导引,五曰言语,六曰饮食,七曰房室,八曰反俗,九曰医药,十曰禁忌。”道教养生功法,各派不同,但其要旨,不外乎此,与董仲舒之说,基本上是相通的。

这些养生说,正是一套套生活艺术,教人该怎么吃、怎么穿、怎么呼吸、怎么运动、怎么样过性生活,又怎么样利用药物来调养身体,以形成一种平正中和或清静恬淡的生活形态,表现出一种中和或恬静之美。某些养生书,本身就是很好的清言小品;专讲生活艺术的书也总不免要谈到养生的问题,都缘于此一内在关联。像明代最重要的生活艺术书高濂 《遵生八笺》,就同时是养生之经典。该书所录四时调摄诸药品,多采自宋人陈直的《寿亲养老新书》。其书元人邹纮有续补,《四库提要》 即认为:“明季清言小品,实亦滥觞于此。”可见养生在生活美学中实占有重要之位置。

《遵生八笺》 十九卷,分为八目,卷一、二 《清修妙论笺》,卷三至卷六 《四时调摄笺》,卷七、八 《起居安乐笺》 卷九、十《延年却病笺》 谈服气导引,卷十一至十三 《饮馔服食笺》,卷十四至十六 《燕闲清赏笺》 论赏鉴清玩,附种花卉法,卷十七、十八 《灵秘丹药笺》,卷十九 《尘外遐举笺》 谈历代隐逸人士之事迹。《四库提要》 认为“此书为陈继儒、李渔等滥觞”,确乎不谬。晚明清初,谈生活之美者,受此书影响最大,自陈眉公、李笠翁,以迄张潮的 《幽梦影》 都是如此,养生之说,在生活艺术这门学问中,确实不能小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