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求是与创新
17214600000033

第33章 实现机械工程技术和产业的新跨越

我要讲的主要有三部分:

首先,主要是针对这次会议。我看了陈鹰主任的报告,下午听了四个专题的报告,同时根据了解,我感觉这一年来,流体动力与机电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各方面的工作又取得了新的进步。无论是在人才教育与培养方面,还是在科学研究方面。科学研究不光局限在特色领域,还包括应用领域,有自主前沿的课题,同时又积极主动地、有效地为经济建设服务,加强与企业的联系,在技术的转移转化方面都取得了新的进展,研究的规模、层次、水平都有提高,刚才杨卫校长也说到对于国防安全研究工作方面也有新的进展。

这一年实验室建设方面又有了新的局面,这要感谢国家、省、学校对于实验室的重视和支持。实验室的经费除了课题经费的支持,主要还是靠专项经费来支持,还有来自教育部“985工程”与“211工程”的经费支持,还有省里的支持。

在拓展研究领域方面,大家不但注意到传统的流体动力与机电系统等优势领域,同时也拓展了一些新的领域,比如海洋、新能源、一些与地下工程有关的装备,还有生物医学工程领域的应用,都做了很好的工作。另外一方面,我感到欣慰的是在过去比较长的一段时期内,我们比较多地关注系统集成,因为系统集成项目周期相对比较短,这次看到以前做系统的,现在开始做大型的工程系统,比如魏建华小组做的工作,同时大家还注意关注关键元器件的研发,这在过去几年重点实验室的介绍当中不太能看到的。现在我们国家流体动力与机电系统中,比较受制于人的就是关键元器件。我们在气动方面做得更早一些,取得的成就也是显著的,比如过去的双螺杆压缩机,现在做的微型高频气动阀,实际上都在元器件方面走到了国际前沿,对这些成绩应该给予高度评价。

为什么会取得这些发展,取得不断的进步?我觉得是因为大家对于重点实验室的定位和理念是比较一致的,已经建立起来的内部考核评价的机制是有效的,说明重点实验室团结合作的文化还是得到了很好的继承和发扬。

至于需要提高的方面,刚才委员们和校长都已经说了,我就不再重复了。希望大家根据委员们和校长提出的意见,结合我们实验室的工作实际,再认真地思考,进一步调整。

其次,我想说一说我们所承担的历史责任与当前形势。今年是国家“十二五”规划开局的第一年。今后5年,是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关键历史时期。因为到2020年,按照中央的规划,将全面建成社会主义小康社会、基本建成创新型国家。就机械工程学科来说,今后10年也是从制造大国到制造强国跨越的关键10年,我不敢说这10年就能够跨越过去,但至少是非常关键的10年。

要实现小康社会也好,建设创新型国家也好,实现机械工程技术和产业的历史跨越也好,流体传动与机电系统作为机械制造核心关键领域,应该承担什么责任?应该做什么贡献?我觉得大家心里面应该是十分清楚的。

到去年为止,全国的气液密行业生产总值大致上是700亿左右,到2015年,估计能达到1500亿到2000亿。刚才,天虎委员估计得比较高,可能会到2000亿,翻一番,甚至更高。在这几年,增长速率几乎都在30%左右。总之,发展很快,液压设备的生产和销售的总额我们已经超过美国,气动比美国要少一些,到2015年,估计在数量上能达到世界第一。但是液压气动这个行业,还有许多关键核心的部件需要进口,整个机械行业大体上每年要进口1800亿美元左右,大部分是关键核心的零部件。整机当然也有一些,比如高端的数控机床。所以我觉得未来5年到10年,以这样一个形势,作为国家唯一的一个流体动力与机电系统重点实验室,要为此做什么贡献?承担什么责任?大家必须牢记在心,要努力推动国家从制造大国到制造强国的转变,努力推动流体传动与机电系统核心关键技术的突破与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我们要更进一步提升紧迫感与使命感。

在全球经济时代,并非要求所有的关键零部件产品都自己制造,有些当然可以买,但只有你具备自行制造与供给的能力,你才能够和别人公平地进行交易。现在,有些主机厂经常反映,因为国内没有可靠的可替代的零部件进行选择,所以已经受制于国外的零部件生产厂商,有些是因为生产进度赶不上,有些是故意限制你的配套,军工系统可能矛盾更尖锐,他一旦得知你这是军工配套的,他更要加以限制。但如果你能具备自行生产与供给能力,价格也就下来了,这些限制也就不可能了。

最后,我提四点建议。

第一点建议,还是要把人才培养放在首位。

在人才培养当中,特别要重视本科生的教育。现在教育部也在抓本科生质量。因为我们这个实验室研究工作量比较大,研究生教育与科学研究结合得比较好,所以研究生质量在当前不是很主要的矛盾,主要的问题还是本科生教育。我们这边的学术骨干究竟花多少精力给本科生授课?实验室究竟拿多少资源改善本科生实验设施?我看了你们的材料,你们做了相应的规定,每个教师上多少本科生的课。但是现在科研工作有很多研究生在做,本科生究竟有没有机会参与科研工作,我心里有疑问。

我记得当时我在亚琛工业大学的时候,每个研究生都有两个本科生研究助理,本科生研究助理两年级以后是要拿津贴的。本科生跟着一起做,他的能力就能够提高,他对专业的认识以及对研究工作的体会就会更好的建立起来,这一点我觉得是很重要的。

另外,刚才很多委员也提到要关注培养年轻人。这个实验室是在我回国后由国家资助建设起来的,我离开之后,主要是靠今天坐在会场前排的,也包括坐在后面的这些年轻同志的努力。老一辈的比我年纪更大的同志都已经退出历史舞台了,虽然我挂着学术委员会主任一职,但坦白讲,我没有给你们拉过一个课题,帮你们争取过什么资源,全靠你们自己的奋斗,我觉得这比用我的影响去做些事情更有意义。

实践已经证明,你们完全具有能力把这个学科推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我已经70岁了,科学院退下来了,不久人大也要退下了。有人劝我重返研究岗位,我说“N o”。我70岁了,最多就做三件事:一、搞一点科普文章;二、如果有需要,搞一点咨询工作;三、如果力气还有,用我自己的脑子和手,写一本或两本教材。我不再回到浙大来,拉课题,带博士研究生。

年轻一代应该超过前一代。我今天为什么讲这个问题呢?我觉得现在在座的45岁左右的同志,也要把主要的精力放在提携、扶持青年人上面。在座的各位,已经到了在这个学科能够承担起重担的时代了,做的研究工作比我们当年都要好。所以要培养更年轻的,尤其要培养35岁以下的年轻同志。

历史上做科学的如此,做工程的可能稍稍晚一点,因为工程需要经验,基本上都是在35岁之前奠定他的一生的学术基础的。在科研领域,大器晚成的人很少。有人举例说达尔文是大器晚成的代表,60多岁才发表文章,但是达尔文随船出海的时候还不到20岁,他的主要的对于生命进化的材料积累,都是在年轻时候积累的,只不过他很谨慎,花了一生的时间来思考分析。

所以要竭力培养青年人,让他们有机会登上历史舞台,尊重他们的自主创新,给他们相对独立的工作空间,给他们相对更多的机会,只有这样实验室才能够可持续发展,才有可能一代强过一代。当然也需要指导帮助年轻人,需要年长一些的老师来帮助。

第二点建议,是机械工程学科要坚持提升我国机械工程设备自主创新能力,为国家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跨越做出实实在在的贡献。

我们当然要做前沿工作,当然不反对发表文章,但是最根本的检验标准还是对中国的机械制造产业究竟做了什么贡献。论文也要看什么论文,历史上能否留下痕迹,还是两三年之后人家都将它遗忘,这是很重要的。当然也可以从中归纳一些科学问题,把规律进行很好的总结,这也可以发表很好的论文。把实际问题解决了,也能从中总结一些技术要点,发表文章。但最根本的是把实际问题解决了,得到企业、产业界的承认,这应该是最高的评价。

我认为国家的奖励制度和评价制度迟早还要进一步改革的,我们不要以为存在都是合理的,科学研究与创新最终的检验标准还是实践,还是历史。

第三点建议,是坚持探索产学研创新联盟新的机制。

以后的研究机构的存在形式可能也要发生变化,现在跨国公司已经是哪里有市场就在哪里建一个研发中心。虽然我们还没有做,但其他的跨国公司都已经开始做了,形成网络化的研发模式。搞得好的、有条件的大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是不是也要搞成网络模式?我在科学院的时候就鼓励物理所、化学所等有实力的单位不要守在一个院子里,可以走出来把一些应用的研究、转移转化方面的工作放在那些半导体材料与器件企业集中的地方,去搞第二个Campus、第三个Campus,一些人到那个地方去推动,把新的硕士、博士放在里面去培养,比做传统基础研究的氛围应该还要好。我想浙大的重点实验室能不能有勇气创造新模式,在把自己这一块做大做强以外,选择若干的企业或者地区,在产业集聚的地区,在企业需要的地方,与企业联盟做转化中心,或者技术研发中心,或者标准测试中心。我想以这样一种途径,我们对社会对产业界的贡献可能会更大,而且人员的出路可能会更广阔。

现在产学研创新联盟口号是提出来了,但方向并不明确,有些产学研联盟是联合起来搞国家的钱,申报完了大家一哄而散,然后报成果的时候,大家再包装向国家交差。我们做的产学研联盟应该是真正的联盟,要能够为企业做实实在在的贡献。

最后一点建议,是坚持传承与建设“求是创新、开放合作、和谐奋进”的重点实验室的文化。

因为这个群体或队伍,从建立到现在也有20多年时间了,不到30年,中间有过一些曲折,现在已经走上一个健康发展的轨道了,重要原因之一在于文化。在坚持求是的基础上不断地创新体制、创新机制、创新管理很重要。始终坚持改革开放,不断地改革管理和运行的机制,同时不断地开放。我觉得开放有两个方面,既要对国内的产业界进一步开放,包括对国内的大学进一步开放,还要对国际上进一步开放。说句实在话,有些液压气动设备,中国是最大的用户,中国用户反映出来的问题实际上就是世界的问题,不是像10年20年以前中国处在低端工作的状态。所以要对国内、国外进行开放。原来是因为重点实验室评估要求要有开放性,现在要切实通过开放来提高实验室的创新能力,通过开放来完善产学研联盟,通过开放来推进技术转移转化。

另外,我们要和谐奋进。这个班子基本是团结的,而且主导实验室工作的这部分人,45岁左右的同志,更年轻的同志或者在座的研究生也是基本和谐和奋进的。文化层面,还是要做到踏踏实实,永无止境,还可以不断地提升。不要只讲“人均经费200万,有钱能办事”,有钱不一定和谐,有钱也不一定能使单位发展更进一步,负面的例子也是很多的。所以我觉得我们创新文化的核心需要继承、弘扬、发展,并且能够传承下去。

学科建设要考虑面向21世纪世界科技发展与全球性的经济竞争的大目标,要根据我们国家的资源特点、产业特点和现阶段的技术需求,明确优势发展的领域和阶段性的重点,必须要考虑培养面向21世纪的社会主义建设的高级人才和接班人的根本目标。

学科建设的运作机制要与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相适应,要与学校的传统和基础相衔接。要处理好学科分类发展与综合交叉的关系;要处理好基础研究与应用开发之间的关系;要处理好学术带头人支撑体系及梯队结构之间的关系;要处理好学科稳定与发展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