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历三年①,轼始总角②,入乡校,士有自京师来者,以鲁人石守道所作《庆历圣德诗》示乡先生③。轼从旁窃观,则能诵习其词,问先生以所颂十一人者何人也④?先生曰:“童子何用知之?”轼曰:“此天人也耶,则不敢知;若亦人耳,何为其不可?”先生奇轼言,尽以告之,且曰:“韩、范、富、欧阳,此四人者,人杰也!”时虽未尽了⑤,则已私识之矣⑥。
嘉祐二年⑦,始举进士,至京师,则范公没⑧,既葬,而墓碑出⑨,读之至流涕,曰:“吾得其为人,盖十有五年⑩,而不一见其面,岂非命也欤!”是岁登第,始见知于欧阳公,因公以识韩、富,皆以国士待轼,曰:“恨子不识范文正公。”其后三年,过许,始识公之仲子今丞相尧夫。又六年,始见其叔彝叟京师。又十一年,遂与其季德孺同僚于徐,皆一见如旧,且以公遗稿见属为叙。又十三年,乃克为之。
呜呼!公之功德盖不待文而显,其文亦不待叙而传,然不敢辞者,以八岁知敬爱公,今四十七年矣,彼三杰者皆得从之游,而公独不识,以为平生之恨;若获挂名其文字中,以自托于门下士之末,岂非畴昔之愿也哉!……
公在天圣中,居太夫人忧,则已有忧天下致太平之意,故为万言书以遗宰相,天下传诵。至用为将,擢为执政,考其平生所为,无出此书者。今其集二十卷,为诗赋二百六十八,为文一百六十五,其于仁义礼乐、忠信孝悌,盖如饥渴之于饮食,欲须臾忘而不可得;如火之热,如水之湿,盖其天性有不得不然者。虽弄翰戏语,率然而作,必归于此。故天下信其诚,争师尊之。孔子曰:“有德者必有言。”非有言也,德之发于口者也。
——《范文正公集叙》,《苏轼文集》卷十〔注释〕
① 庆历: 宋仁宗年号(1041—1048)。
② 总角: 小孩子所梳理的发式,代指小孩。苏轼八岁入乡校,拜道士张易简为师。
③ 石守道: 石介,字守道,学者称徂徕先生。乡先生: 指道士张易简。
④ 十一人: 指韩琦、富弼、杜衍、晏殊、章得象、贾昌朝、范仲淹、欧阳修、余靖、王素、蔡襄。
⑤ 尽了: 完全明白。
⑥ 私识之矣: 私下记住(识)他们了。
⑦ 嘉祐: 宋仁宗年号(1056—1063)。嘉祐二年,公元1057年。
⑧ 没: 同“殁”,去世。
⑨ 而墓碑出: 又立墓碑。由欧阳修作《资政殿学士户部侍郎文正范公神道碑铭》,富弼作《墓志铭》。
⑩ 十有五年: 指庆历三年(1043)至嘉祐二年(1057),相距十五年。
见知: 受赏识。欧阳公: 指欧阳修。
因: 通过。识: 认识,结交。韩、富: 指韩琦、富弼。
国士: 国中才能杰出的人。以国士待轼: 他们都以对待国中名流的礼节对待我。
恨: 遗憾。子: 您。古时对男子的尊称或通称。范文正公: 范仲淹,谥文正。
其后三年,过许: 指嘉祐五年(1060),苏轼服母丧毕,自蜀返京,途经许(今河南许昌)。
仲子: 次子。尧夫: 范纯仁,字尧夫。
“又六年”二句: 指治平三年(1066),苏轼在京城任职时,遇范仲淹第三子范纯礼(字彝叟)。叔,叔子,第三子。
“又十一年”二句: 指熙宁十年(1077),苏轼任徐州知州,遇范仲淹幼子范纯粹(字德孺)。季,季子,幼子。同僚,同事。当时范纯粹是滕县(属徐州管辖)知县,故称。见属为叙,嘱托我为其作序。
又十三年: 指元祐四年(1089)。乃克为之: 终于写成此文。
四十七年: 从庆历三年(1043)在乡校闻知范仲淹之名,到元祐四年(1089)作此序文,为四十七年。
三杰: 指韩琦、富弼、欧阳修。
畴昔: 从前,往昔。
天圣: 宋仁宗年号(1023—1031)。
居太夫人忧: 守母丧。古时父母死,守丧时期称为“居忧”或“丁忧”。
万言书: 指《上宰相书》。天圣五年(1027),范母去世,范仲淹守丧去官。在此期间,曾给当时的参知政事(位同宰相)晏殊写了一封万言书,提出一系列改革弊政、选贤任能和排斥奸佞的建议。遗: 送交。
至用为将: 等到任用(范仲淹)为武将。康定元年(1040),范仲淹任陕西经略安抚副使,庆历二年(1042)改任陕西四路安抚招讨使。
擢为执政: 擢升为参知政事。庆历三年(1043)春,范仲淹任枢密副使;秋,改任参知政事。
“考其”二句: 考查他一生所作所为,都是按照这万言书来行事的。
孝悌: 孝顺父母,顺从兄长。
“盖如”二句: 就像饥渴时对于饮食,要想忘掉片刻都不行。
弄翰戏语: 游戏的文辞。
率然: 不经心的样子。
必归于此: 必然归结到仁义礼乐、忠信孝悌方面来。
争师尊之: 争相尊他为师。
有德者必有言: 有德行的人,必有相应的言论。语出《论语·宪问》。
“非有”二句: 不是有心作言论,而是德行自然从口中发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