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孔子圣人,其学必始于观书。当是时,惟周之柱下史老聃为多书①。……士之生于是时,得见六经者盖无几②,其学可谓难矣!而皆习于礼乐,深于道德,非后世君子所及。
自秦汉以来,作者益众,纸与字画日趋于简便③,而书益多,世莫不有,然学者益以苟简,何哉④?余犹及见老儒先生,自言其少时,欲求《史记》、《汉书》而不可得⑤;幸而得之,皆手自书,日夜诵读,惟恐不及。近岁市人转相摹刻诸子百家之书⑥,日传万纸,学者之于书,多且易致如此,其文词学术,当倍蓰于昔人⑦,而后生科举之士,皆束书不观⑧,游谈无根⑨,此又何也?
余友李公择⑩,少时读书于庐山五老峰下白石庵之僧舍。公择既去,而山中之人思之,指其所居为李氏山房。藏书凡九千余卷。公择既已涉其流,探其源,采剥其华实,而咀嚼其膏味,以为己有,发于文词,见于行事,以闻名于当世矣。而书固自如也,未尝少损。将以遗来者,供其无穷之求,而各足其才分之所当得。是以不藏于家,而藏于其故所居之僧舍,此仁者之心也!
余既衰且病,无所用于世,惟得数年之闲,尽读其所未见之书,而庐山固所愿游而不得者,盖将老焉,尽发公择之藏,拾其余弃以自补,庶有益乎!而公择求余文以为记,乃为一言,使来者知昔之君子见书之难,而今之学者有书而不读为可惜也。
——《李氏山房藏书记》,《苏轼文集》卷十一〔注释〕
① 柱下史: 柱下守藏史,周秦时官名,掌管藏书。老聃: 老子,姓李名耳,谥聃,曾为周王室柱下守藏史。孔子曾到周观书,向老子问礼。
② 六经: 指儒家的六部经典著作,即《易》、《书》、《诗》、《礼》、《乐》、《春秋》,也叫“六艺”。
③ “纸与”句: 纸与字的笔画渐渐变得简单而方便。上古时代无纸,主要在龟甲、牛骨、青铜器、石头、竹条上刻字,秦汉后以竹木、帛布为书写材料,东汉才发明纸;文字方面,战国前为古文(籀文、大篆),秦代出现小篆、隶书,三国时创造楷书,宋以后又有印刷体,笔画日趋固定、简单。
④ 益以苟简: 更加苟且疏略,越发不认真。
⑤ 《史记》: 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汉司马迁著。《汉书》: 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东汉班固著。
⑥ 市人转相摹刻: 书商展转翻印。宋神宗时,取消了擅刻图书的禁令,刻书业不断发展,日益繁荣,印刷术也不断进步。
⑦ 倍蓰(xǐ)于昔人: 超过前人好几倍。蓰,五倍。
⑧ 束书不观: 把书捆起来不读。
⑨ 无根: 没有根底。根,依据,学问的渊源。
⑩ 李公择: 即李常,字公择,黄庭坚的舅父。曾在庐山隐居读书凡三十年。
庐山: 在今江西九江市南。五老峰: 庐山南面的一座高峰。
涉其流,采其源: 指李公择广泛涉猎图书,探讨典籍的来源。
采剥: 收集选取。华实: 花朵和果实。
膏味: 厚美的滋味。
发于文词: 通过文辞表达出来。
“将以”三句: 将把这些图书送给后学者,供他们对知识的无穷需求,满足他们根据各自才分而应得的知识。遗,赠送。
“惟得”几句: 想利用余年读我平生未见之书,同时畅游庐山,终老于此。惟得,但求。
“尽发”三句: 把李公择的藏书全部翻出来,拾一点他所剩余的智慧来补足自己,大概是很有益的吧!庶,或许。